教学实施范文【最新8篇】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活动可以顺利进行,我们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活动方案,它是综合考量活动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教学实施范文【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实施 篇1

一、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1. 分层次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分层次教学的关键也在课堂教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掌握班级学生的基础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难度的目标、问题、练习、作业、辅导等内容。只有知己知彼,才会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把他们大致分为三类:甲类学生基础深厚,能力较高;乙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一般;丙类学生也就是学困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数学能力较低。其次,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合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题,采取不同的、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让学困生学的有兴趣,有积极性;让中等生和优秀生学的有劲头。对优秀生要发挥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让他们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要多帮助、辅导中等生,共同帮扶学困生。对学困生来说,教师要多给他们“吃偏饭”,必要时可以“开小灶”,多指导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多让他们进行练习,勉励他们要坚定信心,多吃苦多努力。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多给他们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很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温暖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地提高。

2. 分层次进行布置作业。给甲组学生布置作业要偏重于对概念的深化理解,注重技巧,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目的是使优等生得到提高。因此,在每次留作业时,除一般同学都做的题之外,适当地把乙组题留出2~3道,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解题能力。

对乙组学生要求透彻理解概念,掌握一般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对丙组学生重在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会应用定理、概念解最基本类型习题,从而促进技能的形成。在做法上要反对题海,减轻负担,注意质量。对他们做对的题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做错的题目给他们耐心地进行讲解。

3. 分层次进行命题考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维,有自尊心。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考试时总是当“老绵羊”,长此以往,会给这些学生在心理上造成阴影,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厌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缩小成绩差距造成的不良后果,考试方法一定要分层次。

为了避免考试成绩带来的一些弊端,在教学上要实行考试改革。首先是不以考试成绩排名次、论英雄,不张榜公布考试成绩。同时,在考试命题时对考试分值、难易程度进行调整,满分由100分改为120分,最基础知识内容部分分值占80分,中等难度知识内容分值占20分,较难程度知识内容占20分。这样,学困生考试成绩都能由过去30~40分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使这部分学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自信心,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优秀生而言,既让他们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同样会更加奋进,更加努力。

通过考试方法分层次,不及格人数大大减少,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相互竞争和不断进取,充分发挥了学生效果对学习动机兴趣的强化和激励作用,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这体现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使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目的。

4. 分层次进行课外辅导。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遗传因素和其他一些先天条件的差异,会造成个性差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应该分层次进行课外辅导,并把辅导的重点放到丙组。丙组学生以补充基础知识为主,乙组学生在补充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加强学习方法和技能型的训练;甲组学生原则上主要是帮助他们提示课程的内部规律,开拓思维,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他们有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

二、分层次教学的成效

1. 改善了师生关系。实施分层次教学,大大缩小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老师不再逼着学生学习,师生关系得到融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 改变了学困生的面貌。分层次教学不但使优秀生和中等生的成绩稳步上升,而且转变了学困生的学习面貌,使他们在学习上树立了信心,重新振作了他们的精神。

3. 提高了优秀生的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提高了对优秀生的要求,加深了学习难度,使他们产生了“危机感”,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赶超别人,竞争意识得到了增强。

教学实施 篇2

[摘 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坚持正确方向、紧扣培养目标、把握时代脉搏、整合行列资源、凸显地方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3]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实施 篇3

当前,一些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因材施教”时,按照学生成绩的高低,采取把班级分成“实验班”、“普通班”,按照班级“分层教学”的方式屡见不鲜。不可否认,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不少学校的推崇,有着其合理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一个班内学生差别很大而出现的“后进生吃不了”,“尖子生吃不饱”的现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模式有两点突出的弊端。

首先,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很明显,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来分班的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尽管校方把这些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普通班”,但这种称谓到了学生那儿就变成了“好班”和“差班”。“好班”的学生成绩好一点,学风浓一点,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身属好班,成绩好,骄傲自足,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而“差班”的学生则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带着心理上沉重的压力。最终的结果是,所谓的“好班”中也会形成两极分化,少数学生成绩遥遥领先,而大多学生成绩平平,更有一部分学生沦为“好班”里的“差生”;而“差班”里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学习非常努力,但由于学风不好、心理压力过重等各方面的因素,成绩也没有大的起色,最后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而,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

其次,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老师心里的不平。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响的同时,我们并没有看到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变化,仍然是一张试卷定输赢,包括高考,很多学校仍然把学生的成绩当成评判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依据。这就使得很多担任“平行班”授课任务的老师尽管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汗水,但学生成绩徘徊不前,自己也缺失了一种成就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一种懈怠情绪,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以上弊端可以通过在班级内部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加以克服。在班级内部实施分层教学的好处是: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了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实施分层教学,整个课堂自始至终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差生由于起点较低,容易入手,他们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并且随时都可以登上新的台阶,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优生可以直接插入高难题,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条件。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环环相扣的项目组,使学生通过各个项目的完成,自然地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链条,逐步引导学生提升成绩和能力,变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为主动自主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按照班级分层教学时,教“普通班”的教师认为反正起点就是普通班,教差了也无所谓;而教实验班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无论如何都比普通班强,缺少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在班级内部实施分层教学,则可消灭教师以上思想于根源,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施班内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经常去研究学生,结合学生状态的变化研究教材,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学生,直接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班内分层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分层教学的出发点。

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对后进生无原则地降低要求,而要从保护学生自尊心的角度出发,通过低层次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和鼓舞。

2、教师要正确看待分层教学,积极参与。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安排和课下辅导时都能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教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实施 篇4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个系统,它包括了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

2、灵活性

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水平:合格水平(符合课标的最低要求),中等以上水平(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优秀水平(符合或超出课标提出的最高要求)。

3、层次性

学生任何预期学习结果,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

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一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也需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指整个教育制度的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各科教学目标、具体单元、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这些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

4、可操作性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说明教学目标,认知学派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应该着重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上的变化,显然就是要求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

(一)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改课题成果--"媒体文件的逻辑标记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标记化信息处理和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化辅助教学环境建设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全体教师均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树立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电子教案,同时建立预审制度,强调电子教案的质量建设,避免简单的黑板搬家。

强调对同学的学习过程的管理,通过答疑、作业批改、随堂练习、单元考察等手段及时了解同学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综合运用了讲授式、思路式、发散式、研究式以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同学提供更宽的课程运用领域范围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编写适当的教学日历,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的教案。

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过程。

2.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是集体备课的结果,由所有任课教师,各教学单位有关人员集体研讨确定,主要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年或本学期总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措施,确定课序、课题、教学目的、教学周次和教学时数、课内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推介和教具的选用而形成的教学进度表。

3、教案 教案是为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细化而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也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作出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的教学方案。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的导向、规划和组织,是课堂教学规划的蓝本。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专业与班级、课时的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

任课教师应以课程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任课教师必须进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能显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在每单元授课内容中,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明确每单元授课中各阶段采用的教学手段。

教案设计的内容与编写格式附后。

4、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是丰富和体现教案具体要求并实现教学设想的书面台词,是教师的讲课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述,是对教案的具体化。授课内容应装订在教案首页与末页中间。

对授课内容的基本要求为:

授课内容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讲稿可以摘录教材,但不能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编写讲稿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知识面、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同时应增加学科前沿的知识。

授课内容应与讲课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在讲稿右侧留出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授课内容可采用书面形式和多媒体课件形式。书面形式要求字迹整洁,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可采用活页方式,按章分别编制。多媒体课件形式的讲稿可打印,页面上的空白处留作备注栏用于举例、案例、重点标注、讲解提示以及新增内容等的书写。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思考。教师讲授的原则应当是“少而精”,精讲原理、定理和例证,适度扩大信息量。讲授方法应当是启发引导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力戒平铺直叙或“满堂灌”式教学。科学适度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要求为:

1、教师必须穿戴整洁,自然和谐,热情饱满的面对学生。课堂上要关闭手机或将手机置于震动状态,禁止在课堂上接听手机。

2、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携带教材、教案、课件或教具、记分册等提前进入教室并做好授课准备。

上课铃响,进入教室,师生问好(教师喊“上课”,值日生喊“齐立”,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坐下”)开始上课。

3、下课铃声结束后,教师必须立即下课(教师喊“下课”,值日生喊“齐全”,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休息”)不得拖堂或提前下课,中途不得离开教室。

4、上课要有计划性,要实践教案(备教一致)

5、教师课堂语言必须规范(使用普通话教学),做到亲切、清晰。

6、授课板书力求简洁、明确、工整。

7、要站立讲课。

8、讲授力求避免知识性错误。

9、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切忌埋怨,指责和挖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0、讲究教学方法和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使复习、新授、作业有机结合,师生活动协调和谐,努力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11、教师应十分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控,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1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要切实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

13、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法。

14、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

15、教师应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不能处理的应及时报告。

16、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17、各种通讯用具严禁带入课堂。

18、提倡教学民主,形成平等、和谐、愉悦的最高境界。

学生作业是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熟练的学习过程,对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所选教材精选足够数量和适当难度的习题,留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及时批阅,具体要求为:

1.教师布置作业,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程的特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足、难度适中。

2.教师批阅作业必须认真细致,基础课作业批阅不得低于50%,其它课程则须全批全改。批阅中要指出解题依据、推导过程以及计算方法中出现的具体错误所在(不能只划正误号),作业批改后要记录成绩。

3.要认真纠正个别学生抄袭作业的行为,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并记录备查。

辅导、答疑是在指定的时间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解答或指导,是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所反映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予以解答。辅导和答疑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答疑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答疑,给学生以师生交流机会,提高答疑效果。

答疑的具体要求为:上课期间每周答疑一次,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公布答疑的时间与地点,并报教务处备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必要时应指定质疑。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中吸取的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该撰写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落实情况,即:教学内容是否满足课程标准规定要求。

2、教学进程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分析各章节教学时数安排的合理性。

3、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客观评价。

4、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

5、教学经验和教训。

教学实施 篇5

一、童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童话教学偏重说教功能,未能结合儿童认知规律。目前,我国对于童话教学的定位还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培训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然而往往童话作品的人文内涵被忽视,而仅仅只是注重思想道德和思维理念的传授。

2. 教师阅读面窄,对童话理论知识掌握比较欠缺。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教师对于童话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少,文体意识较弱,对于什么是童话以及童话的艺术特征一知半解,对于教材选文的优劣难以评判。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了童话的本质问题,仅仅只作为认识这个童话故事内涵的材料。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阅读知识面不广泛,而教学用书则成为他们教学中的唯一参考资料。但是依靠教学用书来解读童话的思想内涵是行不通的,因为教学用书中关于童话理论知识的介绍是微乎其微的。

3. 学生课外阅读童话作品不多,影响课内学习。笔者曾经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和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80%的情况很不理想,种类少,数量不多,大部分学生只认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而更多的学生只是通过现在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影视片来认识童话故事。由此可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不主动推荐优秀童话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即使有推荐,也仅局限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跟课文有关的童话作品,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作品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尽管不少老师想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但有的教师自己本身阅读量少,加之学校图书馆也并不重视,大多都是一些教学研究之类的书籍,所以可以推荐给学生的童话书籍可谓少之又少。

二、童话教学的改进策略

1.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多维度解读童话。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当遵循,以儿童的视觉为出发点,发掘童心,保持童趣,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从多个方面解释课文中的问题,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总之,童话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必不可缺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当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以儿童的角度解读课本,给小学生们一个纯粹的童话,充实孩子们的童年。

2. 大力提升小学语文老师的童话修养。作为语文教师,搞好童话教学乃当务之急。除了对童话课文内容及表达技巧要深刻理解,还要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童话作品,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文学作品感悟能力。此外,对于童话理论书籍也要有所涉猎,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童话理论素养。笔者认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教师应该自己具备深厚的阅读功底,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经常出现的童话故事应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长时间接触少年儿童是小学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如果没有丰富的儿童文学基础,对于儿童世界,特别是儿童心理不了解,那么说要想利用语文教学这一手段去培养、熏陶、影响学生,则是空谈。

3. 进一步加大童话教学探究的力度。形象思维是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对于童话的理解,他们还大多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对于形象有一定的把握,但对内涵主题还不能深刻体会。这对于童话的阅读和欣赏并不影响。由于童话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吻合了儿童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因此,这一时期的童话对儿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时期的认知特点,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资料”、“展示课外读物的精美插图”、“选讲书中精彩片断”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生以最大的热情积极参与童话阅读。

教学实施 篇6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困惑;有利因素;建议

一、引言

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的《英语课程新标准》中提倡任务型教学以来,任务型教学成为了英语教学界的主流概念。尽管任务型教学已经在二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使用在英语一线教师和语言应用学家仍然广受争议。任务型教学,作为交际教学法新的发展,主要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任务型教学的优点得到广泛认可。它以任务为载体,通过目标性语言的交流,给学生提供机会参与到自我学习,从而获得语言习得。其最终目标是学生在运用已知语言,执行和完成与真实生活类似的任… …务,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目前任务型教学实施的困惑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英语教学在教材,教学过程,评价和管理上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改革的推行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但是还是存在反对的意见。许多人误解并反对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观察,作者总结了一下几点困惑:

1.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

作为国家教育政策,《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大范围推进与实施。但是地方经济和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从观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任务型教学的应用要比欠发达地区或农村更全面和持续。其次是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的描述,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是详尽仔细的,能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给与充分的指导。但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太宽泛,缺乏对实际教学的详细指导。

2.从一线教师的角度

尽管鼓励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但是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们缺乏途径去了解、培训和实践任务型教学。缺乏系统全面的任务型教学的概念理解,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可能不符合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3.从学生的角度

影响任务型教学推广的来自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和不配合。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要做的就是记下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做大量机械的练习、操练和阅读理解。他们缺乏口语锻炼机会,在说英语方面持被动态度。伴随着焦虑和害怕犯错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和同学交流。而且,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在于通过各种考试,而不是加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4.从评价制度的角度

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是最阻碍任务型教学的因素。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目前,教学的目的似乎只是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来自于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和频繁的考试的压力,也迫使教师妥协。在日常的教学中,猜测和教授考试内容成为了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考试考查的内容主要在单词的掌握和语法的运用,因此,考试这根指挥棒主宰了教学的实际内容。

其他诸如教材的选择,班级的大小,时间压力也会是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推行的困惑因素。

三、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有利因素

1.从全国范围来看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教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对英语交流能力的迫切需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语言知识教学为中心,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了《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教改的大规模推广,教育者对任务型教学更加熟悉。中国教育政策不遗余力地改善英语课程标准,制定新的英语教材,完善考试制度,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

2.从地方水平来看

常州是相对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城市。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教育,制定了“教育优先”的政策。这体现在先进完善的教育设施,合格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师被给与更多的机会培训和学习。教师给与的教学环境越好,越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3.从教师来看

教师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教师本身越来越意识到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比如任务型教学法。教育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和交流,以及专家的实际指导确保教师能对任务型教学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总结以及团队合作对教学的改革和任务型教学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任务型教学实施的建议

1.对教学管理部门的建议

针对前面提到的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理论的模糊理解和缺乏实际的教学指导,教育部门应该就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提供持续的培训和详细的指导。教师的培训应该包括方法论、课堂观察、教材选择的指导和评价制度的完善。培训要做到全面普及,指导要做到详尽细致。教师应该要受到专家持续的关注和及时的反馈。除了来自于教育管理部门持续的培训和支持,教材的改进也被认为是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教师的建议

没有合格的教师,不管多好的大纲,教材或者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改革和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Ellis,R.Task-basedLanguage Learing and Teaching Oxford Umiversity Press .2003.

[2]Peter Skehan. Task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Pedag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陈锫。实践中的任务型教学:现状与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

[5]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程可拉,刘津开。中学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教学实施 篇7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转差培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而课堂教学的关键则是能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我作为智障孩子的数学老师,如何教这些孩子学习数学?下面我来浅谈一下如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优化培智数学教学的。

一、实施分层教学是特殊教学的需要

1.分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需要

由于我的教育对象是一些残疾儿童。他们的特点是身心发育不够健全,感性认识不够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差;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缓慢、迟钝、刻板;知识迁移困难。并且有的孩子还有多重障碍。对于这样的教育教学对象如何进行教学呢?教学原则上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的深度、广度为全体学生经努力能接受。但智障学生由于智力都受到了不同层次的损伤,因此一个班的学生的智力参差不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主导方向应该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从而关注每个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难易、快慢、多少的把握要适合每个层次的学生,要满足轻度智障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重度智障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在培智数学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差异,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2.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来多年了。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智力残疾孩子在残疾孩子中占的比例较大。又加上每个智障孩子的智力、兴趣、情绪、意志以及认知能力等有所不同,特别是智力因素是数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素质的高低,而人的智力因素又包括先天智力因素和后天智力因素两部分,由于这些孩子先天的智力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所以后天的智力开发比先天智力更重要。当然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着力学习方法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培智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放弃每个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拟订出不同学生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自己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实施分层教学是转差培优的需要

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教师要力争使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如同样是培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其中有个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特别强,他可以迅速地口算出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如果还跟其他的学生一样来学习数数、读数、写数1~6和学习计算3以内的加法,那他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所学的数学知识就甚少了。为了满足他的学习需要,我就慢慢地教他学习乘法,认识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口诀表。反之,对于重度智障生来说,书写数字就很困难,所以我就教他们数数和认识物体的高矮、长短、粗细、大小、多少等等,让他们初步建立这些概念。总之,分层教学可以使重度智障生的自卑感得到有效的缓解。而轻度智障学生获得了向极限挑战,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1.对学生进行分层

特别是新担任一个培智班的数学教师时,首先要通过与学生及家长谈话、观察、摸底测试等途径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障碍程度、学习基础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多个层次:A层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分组后各个学生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其发展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针对同一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尽可能地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以达到基础目标为主,以识记内容为重点。如对中等程度的设置较高的教学目标,让他们经过知识内化后有更好的效果。对优等层次的学生设置的目标比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更高些,重点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目标的分层应体现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要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课堂提问要分层

在培智数学课上,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如抽轻度智障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重度智障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通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能、补偿缺陷,让每个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4.练习的要求分层

教师在设计练习,应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让差生在练习中得以提高,又要让有余力的学生吃饱。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完成不同程度的练习题,如我在教培智一年级的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A层的学生要会抽象地数出10以内的个数;能正确地读写1~10的数字;能掌握数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B层的学生能够看实物或图片数数;会读写1~10的数字。C层的学生能够数实物和图片的个数,会指认数字。在练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要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分层的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非智力因素的分层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意志等良好个性品质。如,在我任教的培智一年级,有个小朋友是一个自闭症儿童,他可以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口算的速度非常快,但他爱发脾气,每次老师要求他做作业时,他嘴里都在说“我不做”,我针对他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鼓励的办法培养与激励他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当然,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一样,培养的非智力因素也是不一拥摹W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6.对学生评价的分层

恰当的评价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智数学课上,我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如:我在教学生认数时,对于重度智障学生只要他(她)能够看图(实物)点数,我就夸(她)很乖。当中度智障生会正确地读、写数时,我会夸他(她)真能干!当轻度智障生会抽象地数数,会理解数的含义时,我会表扬×××真棒!总之,在培智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的情绪不断地高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分层要谨慎。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应多表扬、鼓励有自卑感的学生;多激励、引导有情绪障碍的学生。

2.每个层次的目标的定位要有弹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层次的学生,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如果某学生能够达到低一级的目标后就可以把该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高一级的目标。

3.教师的观念要改变,不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用多种方法激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和提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全面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间英。实施分层教学 落实因材施教[J].江西教育论丛,2007(4).

[2]陈忠云,严冬梅。浅谈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2(2).

[3]吴帮来。分层教学之我见[J].学知报,2010.

[4]陈思银。实施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J].江苏教育报,2010.

教学实施 篇8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教学效果,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倦怠情绪。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内在的兴趣。”课堂教学运用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对事例的阅读与理解中感性认识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氛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客观规律。纯粹的理论讲授,不符合上述规律。初中生的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情绪是不稳定和不成熟的。失当的教学设计易抑制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应运用案例,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热情最大程度上得到激发。

3.平等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新课标倡导:“在新的教育观念里,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尊严……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构建起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段论述阐明了打造和谐课堂的重要性。运用案例,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不失为很好的途径。

二、运用案例实施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搜集素材,形成教学案例库。政治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教师要想长期实施案例教学,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搜集素材,编写教学案例。编写案例所需的素材,其来源和途径是广泛的:可以是身边的人和事,可以是新近发生的国内外时事要闻、热点焦点。

2.选择案例,引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很多:开门见山、运用旧知、设置疑问……我最常用的是借助案例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在教授“生活处处有合作”时,在课堂导入时,我安排了“学校大扫除,劳动委员进行科学分工,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夺取校‘卫生循环红旗’”的案例。学生看了这则材料,就知道了本课学的是“合作”的知识。

3.借助案例,启发学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参与课堂活动。新的课堂模式应保持这样的氛围,才能很好地形成互动,师生之间交互影响,不断产生思维“共振”,达到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收到上述效果呢?

(1)制作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刺激强度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最大化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此,我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坚持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将案例以及设置的问题借助于课件直观地呈现在投影上,这样处理就营造了多媒体视听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便于他们迅速进入情境。

(2)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胆量与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尽情交流,激烈争执,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到学生中间。

(3)灵活运用活动方式,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可以组建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烈争论中形成共识。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由案例引出,运用的事例应典型,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辨性,切忌问题呈现方式过于直接。

4.解读案例,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必须组织当堂训练,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测目标达成度。运用案例,在案例后设置问题,借助多媒体在投影幕上呈现,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一环节运用的案例,应注意紧扣学习的知识点,又不能与前面的案例雷同,也要注意设置问题应有梯度。在“合作与竞争”的当堂训练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案例:“龟兔赛跑新传――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很快到了河边;到了河里乌龟驮着兔子游,结果实现了双赢”。设置的问题如下:

题目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创造竞争中的双赢;②合作与竞争是完全对立的;③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④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目二:如何认识故事中乌龟和兔子之间的关系?

设置题目一是让学生认识合作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也有合作。以选择的形式出现,主要是降低难度。对解答题目二进行提示,使两道题目的设置有了一定的梯度。

以上是我实施案例教学的体会和做法,我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