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优秀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生物课【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生物课 篇1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多元化了起来,与以往相比,黑板粉笔已经不能占据教育资源的主导地位,新时代的教育资源是科技,是信息技术。不再是以往的文字,而是图文结合,视频动画的形式融入教育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在10分钟里围绕着生物某一抽象微观的知识点进行动画演绎,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目标,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弥补了传统生物课堂的枯燥无味,使无法理解的微观世界变得近在眼前,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率。

1.微课在实际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物老师现代化技能水平低。很多学校的生物老师,有一部分是老教师,不懂得现代化教育新模式,更别说如何使用微课来上课,对微课认识不够深刻,应用率低。所以学校应当为这些骨干老教师提供帮助,提供设计微课培训,让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打造一线课堂。1.2忽视使用微课做好生物课前预习。微课的存在往往使现在很多老师不重视课堂预习,面对枯燥的生物课本,单一的让学生预习会使过程变得缓慢,效率低下,一般都会过目就忘。而微课的存在大大的改变了这一现状,短短的十分钟,却可以让学生简单粗略的领略这一节课所需要学习的重点,了解本节课的难点,认识其中的原理对下节课充满期待,不但在兴趣中预习了生物课程,并且期待着下一节课的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去学习的积极性。1.3学生在使用微课学习时不够自觉。虽然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下,微课也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不能够自觉的管理自己,往往会存在学的少玩的多,更有甚会利用以看微课的借口来偷偷玩游戏,特别是家长不能在身边看管的学生,长时间使学生产生网瘾。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课既可以给同学们带来有益的知识理解,同样也能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1.4生物教师上课不合理使用微课导致上课节奏混乱。微课的作用,前文也提到了很多。所以现代化的生物教师都会在课上使用这样的好资源,但是这样的情况下却不能使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其中最主要发生的问题在于教师没有一个良好的上课节奏,不能用微课来利用上课零碎细小的时间,也就使一堂生物课40分钟没有一个计划去如何分配。

2.微课在高中生物的具体应用

2.1微课的优势与设计。微课的出现让许多不宜在课堂上展现的实验性课程变得简单易懂起来,例如在生物和化学以及物理等课程中,一些抽象化的微生物反应过程,元素结构发生的变化的等等都能在微课中得到保存,一边学生收藏,可以复习。尤其,在初高中课堂上,每个班总会有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同学,他们往往独处时学习效率更高,线下授课的互动性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微课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课程让部分同学更好地散发自己的思维,也不失为微课的一个优点。生物课程的微课应用设计就值得一提。微课虽然简短又有很多动画内容,但其实它比老师线下授课要稍微难一点,正是因为如此,形式上的生动可以弥补线下授课的枯燥,例如PPT设计,音乐视频的插入,保证了同学们的学习自由和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权,也减轻了复杂课程中老师们的负担,如此,同学们良莠不齐的课程掌握程度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微课的简单明了也解决了大多数老师对部分同学解释不清生物反应过程的难题。2.2微课与高中生物教学融合探讨。微课往往是以10分钟以下的短视频为主的教学视频,但是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却能给学生带来的知识效益与40分钟的生物课堂的效率完全不同,甚至大于这40分钟。利用微课的优势和生物微观的知识相互融合,起到了完美的辅助作用,比如在某些生物实验课,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学生可能一些操作处理不当,看到的图像与正确的图像有偏差,学生往往会把错误的东西一直根深蒂固的印在脑海里,一直存储错误记忆。通过微课的正确示范和正确图像后,学生看到后还可以总结为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足专门从网上学习某一处的知识点强化巩固,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与此同时微课也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做到提前预习,虽然短短的几分钟,却真正的达到了40分钟课堂所无法超越的效果,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微课具有很多让生物老师无法传授知识却能让同学们倍感兴趣的接受和吸收的优势,短短的十分钟却成为一节生物课让学生最难忘的片段,可见微课在高中生物中的优势之大和作用之大。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抓住新教育资源,一定会让同学们再次面临生物上的疑难问题时迎刃而解。教师也应该顺应时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养,更快更有效的传授知识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也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提高自己对外界的诱惑的抵制,不断学习,在学习上跟着老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显著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倪洪波。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08):39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2

[关键词]发展式理念;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反思

在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以往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弊端。由于受到具体的办学条件影响,资金不足,设施奇缺,致使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设置也因陋就简,教学实施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沿袭着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循环往复的“固教固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左右下,学生基本上丧失了专业志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头脑变成简单的装载工具,毫无探索求新意识;专业素养的塑造受到阻碍,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低下。种种迹象表明,闭塞、沉闷的环境;乏味、空洞的说教;简单、武断的传授,这些积习足以湮灭我们既定的素质教育的初衷。本质上,这种教学理念和模式,搁置了对工程专业课教育内涵的挖掘,不能站在“学生主体”的角度来塑造专业人才。此机制下培养的人才缺乏“专业活力”和“专业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生物医药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往往暴露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赫尔巴特“三个中心”的教学思想[1]。但实际上,赫尔巴特还主张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称之为“四步教学法”。其中,“系统”阶段,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系统。“方法”阶段,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与之媲美的“从做中学”教学理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来的[2,3]。杜威则认为,“生长”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里的“生长”是有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分别为,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借鉴于杜威的经验哲学,当下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应重拾经验法,精创“经验”的教学情境,注重实践教学中“经验”的动态性和发展性,重现实践教学的“经验”光芒,促进真正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3]。这种观点与卢梭活动教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有契合。卢梭教育思想表现在原则上学以致用;实施上行以求知;方法上启发诱导[4]。基于此,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必须着手改变以往陈旧落伍生物教学方式,树立“发展式”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学生主体观念,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当增加生产实践比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已检验教学实效,从而培养出专业修养和专业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教改革步伐也不断加快。改革有助于促进教育新时态的萌发,首当其冲的是教育教学理念。对比一时间国内外涌现的各种理念,比如“民主式”“人人可成才式”“教即导式”“自主、探究、合作式”“开放式”“双赢式”及“多元评价式”等等,我们认为“发展式”教学理念以其开放包容的人性化内涵和目标导向性主旨更加趋于科学性,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治学理念。科学家劳厄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5]也就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过程。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6]。利用“发展式”理念构建的意识开放性课堂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条出路。发展式理论最早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是其独树一帜的“临床法”。该方法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由最初的口头交流阶段发展到口头交流为主、实物操作为辅阶段,再到实物操作为主、口头交流为辅阶段。受其启发,“发展式”教学理念首先讲求把教学目标由“关注教学任务”转向“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专业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活动受到教育和启迪。当然,并不提倡否定理论教育的直接性和权威性,在没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盲目上马令学生眼花缭乱的“活动”。其次,强调教师因人施教,点面结合。在学习理论内化于心之后,就可以适时发起“活动”倡议和组织“活动”实施,利用验证科学理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上,“发展式”教学理念跨越了“以人为本”和“以用为本”两个阶段,有利于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机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架构的搭建,共同诠释生物工程专业的素质教育内涵。在精准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开展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中有充实的理论基础和浓厚兴趣,课堂上应当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建立思考和发挥创意。在教学实习及生产实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前景和价值,明确学习目标[7]。教师基于“发展式”教学理念,创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学术或技术活动式”,探索与创新,交流与驱动,总结与反思,以活动促进智力与专业思想的成熟。实践环节,综合实验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达成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精选实验内容,减少简单重复性实验内容,只保留少部分基础操作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同时,跟踪学科发展,把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8]。其次,尽量维持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一项实验或实践任务,以策划、实施和结果的过程化场景(画面)充实学生的专业活动空间,强化专业思维。为验证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我们联系当地生物技术企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根据人才类型与层次的培养目标,建立“应用技术型”和“技术研究型”两个目标体系。学生依据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客观上,学生自动划归为科研发展型(Science,S类)、应用技能型(Technology,T类)以及少数的ST综合型等三类。针对这三类同学,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在教学环节设计、课堂内容选择、教育活动策划等环节筹备多种预选方案。第一,抓好生物工程的教材建设。根据生物工程专业课特点,教材应当精心挑选,尽量选用具备代表性的规划教材。教材也可以为不同类别的学生量身定做。第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建立联动的考评机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准备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课前准备工作属于软环境创建范畴,包括教案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师自我心理准备等等。第三,整合专业教育资源,打造有建树的专业性课堂。依靠学校不断完善的教育辅助设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增加专业课的信息保有量,展示现代教育的先进性。相应地,制作《XXX教程多媒体课件》和生产技术、工艺、设计等专业视频等等,形成独具特色的电子教案,采用声形并茂的真实影像、图片以及动画(Flash)等多种形式,产生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针对专业理论问题,可以引用具体实例,组织学生参与课上交流和讨论;针对某一技术环节,组织学生分组参加设计技术路线,提出构想和理论依据。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多、内容新的教学辅导网站,让学生登录浏览,拓宽学科视野,发表学习体会及建议。第四,目标考核必须密切联系生产或科研实际。比如组建学生(S类)课题小组,确立一个简单的生物制剂产品研究“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出简单易行的技术路线;并阐述国内外的研发情况、生产工艺、产品形式、产品质量标准等;以项目可行性报告形式和“答辩”形式进行考核验收。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进行产品诸事项论证等主体性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文献检索、信息处理、知识消化、报告撰写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自拟方案,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开放实验室从事生物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尝试。

四实际效果评估与评价

作为省规划课题《基于“发展式”理念的生物制品专业课创新性教学研究GBC1212060》的主要研究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我们计划实施基于“发展式”理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以S类学生培养为例,首先向本专业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展示本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由学生自行决定参与试验。大体的过程是:自愿申请———初审———复审———通过,第一轮招收10人作为S类学生试验组,应用“活动交流”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采取研讨性教学;定期开展ppt形式学术交流;教学方法———启发式、开放式等方式。每5名学生配备一名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导师,S类学生可以提前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部分教研经费用于实验班教学改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设计、遴选、策划、实施、反馈、监督等程序执行,针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通过尝试性训练,充分发掘了S类学生的优势及发展潜力,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同时发现,新的专业教学方法能够在专业修养和专业能力方面做到精准高效,使参与的学生身心同时得到均衡发展,符合教育理念和宗旨。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当前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研究成果,向国内高校推广,使更多的师生从中受益。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3

我国高师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这三大板块。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在课程整体设置上大致相似,其中通识课程的学分大致占整体学分的30%,学科专业课程大致占47%,教师教育类课程占23%。日本的师范教育课程类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自选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比例设置大致为1∶1∶1∶1。学生在完成最低的通识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选课程。自选课程的选择,很好地利用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既可以选本学院的课程也可以跨学院选择,不受自身所学专业的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二、通识课程内容均衡,同时限定修读学分和修读领域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高师通识课程对培养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一般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计算机、大学外语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其中政治类课程和大学外语在通识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两者的学分占通识课程整体的60%~70%。我国非常重视和强调政治课程,即“两课”。每一位中国大学生都要在公共基础课中履修大量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日本的通识课程除政治类课程之外,其余类别和我国相似,也都包括了信息技术、外语和体育。日本每一位新入学的大学生必须履修“学期初讨论会”这门课程,以懂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顺利地做好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衔接。另一必修课程是“信息教育I”。其他通识课程只限定了必选的领域范围,而不具体指定课程名称。不同于我国对政治类课程的重视,日本的通识课程中,只有对学生选修法律方面的课程做出了规定,如在信息教育类课程中学生可以选修“人权”方面的课程,仅要求社会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必修“日本宪法”课程,而对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不做要求。外语课的学分和总学时也远不及我国的多,但是学校开设了多门外语课程,鼓励学生在完成英语的基础学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日本通识课程中有一半的学分要求履修的课程必须要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复合领域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并提出学生们应当“具备学习人类智慧所应有的知识和思考力”的学习目标。公共选修课只要求修够2个学分,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课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国公共选修课覆盖面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科学、计算机、体育等各个领域。学生虽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选修课整体所占学分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而且在修读方式上,也多是对修读学分有最低限制,而鲜有对修读领域做出要求。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们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可能很难均衡地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三、学科专业课程高度融合,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

高师生物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另一类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以陕师大为例,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了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动物学、动物学实验、植物学、植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生态学、生态学实验、野外实习等。除此之外,各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方案,亦有开设其特色专业课程,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而选修课的学分设置每个学校也不尽相同。我国六所部属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学分也是在三类课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共24学分,生物学科的67学分,共计91学分。日本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共同履修的科学基础课,包括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地理学四大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实验,以及相对应的各学科的教学法。另一类是生物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需要履修的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与基础,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而设置的,是解决生物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在比较中我们发现,我国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门类非常详细,在所有类别的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了近一半学分,不仅注重学科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重视学科专业的纵深发展。相对而言,日本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其课程门类和总课时量都较少,课程内容高度融合,注重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与日本初中小学施行综合科学的教育体制相符。

四、教师教育课程门类丰富,内容全面

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均学时为38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23%。六所附属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门类都比较类似,都开设了教育理论课程,这是因为教育理论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获得和形成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经典的教育理论课程以外,各师范院校也将现代教育技术设置为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变革需求的创新人才。在整个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原本仅有一门学科教学论,与之相比,现下的教育技能课程门类和比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样的变化说明,现代教师教育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六所师范院校也都分别开设了教师教育方面的学校特色课程,涉及艺术修养、教师技能、研究方法和政策法规等不同方面。日本师范教育可供选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还开设了教学实习、教师能力开发、教学设计入门、语言技术、语言理解基础、临床心理学I、临床心理学II、寿命心理学、发育心理学I、发育心理学II等。各为2学分。并且毕业设计与学科教学方法这两门共占12学分的重要课程,是放在学科专业课程分类中的。日本课程设置中有32学分的自选课程。而门类众多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为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五、启示与思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