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范文精选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思维与智慧】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一、“题海战术”的危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这是当代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提出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以训练为主线”,当作题海战术,就是大量地做练习题。 把过去的满堂讲,变为现在的满堂练。 这不仅是理论上地歪曲,而且是感情上的亵渎,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1. “题海”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但在现实在各学校为了在统考及会考中学校成绩排名向前靠,以时间为代价来换取好的排名成绩。 据调查西北城(县级)乡地区的小学生在校时间达到七八个小时,在校时间除了安排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课程剩余时间都是语文及数学的自习课,就数学自习课来说这些时间老师都是布置大量的练习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以多练来达到熟能生巧。 如混合计算题100道或应用题50道这样的练习内容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及家长是经常看到的家庭作业。
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做了很多题但不会的题还是很多,最可气的就是很多题明明做过,但是再遇到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我们说的很多同学存在的通病,不求甚解。 不知我们的老师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的题还是做?”“为什么做过的题再次出现还是会错?”等这样的问题呢,我试着从一部分中等学生做了跟踪调查发现:对中等学生来说在学校的课堂或自习时间对老师布置的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紧紧张张的完成,根本就没有去分析这些练习题哪些是以前做过的?哪些是易错的?哪些错误是自己反复出现的?等这些的问题。 回家后的家庭作业量也是少不了,完成作业都很晚、很累了。 学生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在做题再做题,根本就没有多余思考的时间。
2. “题海”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题海”无边,既苦了教师与学生,又难以提高广大学生的素质,达到开发智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题海战术“的危害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题海战术是通过大量习题地强化,以巩固、理解知识为根本目的。 它表现为对知识的强烈占有,对技能的强化操练,对分数的狂热追求与顶礼膜拜。 它有时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摧残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为代价的。
3. “题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题海战术”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机械模仿的定式之中而难以自拔,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因此,反对“题海战术”之声一阵高于一阵。 但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多数教师又不得不搞“题海战术”。 上课问题成堆,课后作业成堆。 这是题海战术在实践中的表现,它体现为一个“多”字。 由于问题滥而不精,课堂在简简单单的问问答答中消磨了宝贵的时间,在表面热热闹闹中,流于思维的苍白。 正如钱梦龙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个傻乎乎的老师,提了一堆傻乎乎的问题,训练了一帮傻乎乎的学生。 ”这是题海战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课内不足课外补,课外书面作业大量布置,这是题海战术的又一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课后留下了大量的书面作业,使理论学习由课内延长到课外,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实践和空间,被老师挤压挤压再挤压。 把学生思想牢牢地禁锢在划定的范围之内,压抑了学生心灵的自由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造成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在低水平上运行,甚至造成厌学和弃学。
二、防止“题海战术”的对策
1. 培养学生反复思考
减少题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认真的思考为什么不会,其他同类型的题我能不能会做,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要学着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那么将平时做题时不会做的题和做错的或者说不太容易理解的题都集中起来,分析一下做错或者不会做的原因在哪个方面,同时隔一段时间回顾一下这些内容,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 这样,我们才能脱离题海的浮沉,能够做到有效做题,高效提升!
2.做题有始有终
数学不等于做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学好数学一定要做题,那么如何做题?我们说基础的扎实巩固是根本,再这个基础上进行做题。 同时,这里主要提醒大家的是复习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拿到的数学题一定要有始有终把它算出来,这是一种计算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计算量大的时候,如果没有平常这样一个训练,在实际考试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心有余力也足的。
3. 多多揣摩题型
真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几年的教学,相当多的题目模式已经定了下来,很多考试题目都是类似的。 经过千锤百炼,在思想性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需要多加揣摩。 尤其是近两年的考题,反映了命题者出题的方式和思路。
总之,在实践中坚持精讲精练,反对少讲多练;坚持以思维为核心的练,反对缺乏思维重量的练。 把思维贯穿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吧。 把题海战术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充满诗意的,富有人文情怀的教改之路。
笑,是走遍全世界最优美的语言。它无需翻译,自然流露到别人的心中。笑,不要花钱。再哭再痛的事,笑笑,迎接你的,依然是爽朗的天。笑,是能抚慰心灵的和恢复自信的灵丹妙药。假如:艰难的生活像冰,那么,自信的笑容便是冰的催化剂。。。。。。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现在世界上笑的人越来越少了。
说笑,就是要天天笑。它没有任何的艺术天分,是纯自然的。
在生活中,我觉得心底涌出无缘无故的喜悦而发出的笑,成了世所罕见的景致;而那些背离真情和善意的笑,说到底不过是皮和肉的机械运动罢了,其意义和价值不过是在人们的脸上蒙上一张虚伪的面具。
我想;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笑的坦荡笑的坦率笑出真正的自我呢?
一、坚持合作性原则,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在讨论法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合作性原则是首先应当予以考虑的。学生是讨论开展的主体,只有学生们合作好了,才能够让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在学生之间顺利流转,实现交流碰撞的思维目标。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合作性原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合作,即全体学生都要加入到合作学习交流过程当中来,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里。
例如,在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时,我先从概念上向学生们教学了何为奇函数、何为偶函数。为了让大家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函数奇偶性的特点与性质,我将每5-6名学生分为一组,并请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举例,分别列举出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例子,并且想办法证明所列函数的奇偶性。在这一系列问题当中,各种难度的内容都有涵盖,任何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能够解答的部分。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十分热烈。有的小组找到了y=x2,y=x-1+x,y=(x+1)2等具体函数,有的小组则提出了y=kx、y=ax2+c(a≠0)等函数形式,每个人的思维都很活跃。
坚持合作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始终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互动放在教学首位。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设出充足的合作参与空间。理想的讨论法教学,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大胆、自由地表达心中所想,相互启发,实现思维的自主提升。
二、坚持创新性原则,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仅靠一味地从语言上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讨论,很难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们的讨论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家从心底乐于针对数学内容进行讨论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坚持课堂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如果能够将讨论行动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让讨论成为学生们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需求,那么讨论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学习数列知识时,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求和方法――裂项相消法。然而,我并没有将这个计算方法平铺直叙地提供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们提问:设Sn=11×2+12×3+13×4+…+1n(n+1),求Sn.这个问题的难度对于刚接触数列知识的学生们来讲并不算小,大家很自然地与周围的同学开始了如何计算的讨论。顺利求解后,我又将问题继续延伸,请大家尝试从问题解答的过程当中寻找一些规律。这样的提问方式给学生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很大空间,大家的讨论更热烈了。到了重要环节处,我也一起加入讨论,总结出了如下规律: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都能够转化为两项之差的形式,且前一项的减数与后一项的被减数相同,则在求和时,中间项可相互抵消,也就是
1n(n+1)=1n-1n+1,1n(n+1)(n+2)=121n(n+1)-1(n+1)(n+2)
,1a+b=1a-b(a-b)等结论。
可以看出,有效激发起学生们的讨论兴趣,需要对大家提出“软要求”,即让讨论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而非教师的硬性规定。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们对高中数学课堂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并在学习进行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我们需要讨论”、“讨论一下会更好”。这样实现了创新性原则在讨论法教学中渗透的目的。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延展数学学习视野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讨论法教学时,还应当坚持开放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开放性原则主要是针对讨论的内容而言的。讨论法的使用本身就是课堂教学方式由禁锢走向自由的一个巨大转变,其内容更应当协同形式一起进行完善。一提到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教师便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其实,这些内容留给学生的讨论空间并不大,我们需要将讨论内容进一步开放。
例如,为了训练学生完整有序的空间想象力,我提问学生:如果一个四面体的三个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四个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当中的哪些?这个问题的开放性是比较强的,我鼓励学生们在讨论中交流想法。果然,大家汇集思维,以不同顶点划分,得出了如图的三种可能性。如果没有讨论的过程,仅靠学生一人之力,是很难将所有可能性都涵盖的,甚至连一个清晰的思路都找不到。
很多时候,各类测试当中出现的开放性习题常常可以为课堂讨论提供依据和启发。在既有的常规性问题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问题形式或是内容进行大胆延展,将提问灵活化、开放化。如此一来,学生在对之进行思考与讨论的过程当中,数学思维与学习视野也很顺利地随之得到延伸与拓展。这也是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效果的有力升华。
关键词:通识教育;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95-03
通识教育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部分,其本意是为了抵抗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而呈现出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倾向,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以及丰富内在素质的高等复合型人才的任务。由于它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难免存在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受教育者不仅有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而且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其职业迁移能力,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具有自我发展素质的“职业人”的培养并不能依靠单纯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所能完成,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这既是教育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是个体长远发展的需求。为此,本人向学院申请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这门通识课。以下是笔者讲授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学目的、实践体会和经验总结,意在与关注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们交流思想和认识,以进一步完善这一课程的建设与讲授。
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通识课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强调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大潮中,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在课程规划中,某些教学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高职数学只是专业课的一种工具,甚至是可以不要的工具。于是,许多系部和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再设置数学课程,数学教师被迫改行。即使现在开设的高职数学课的少数专业,数学教学的课程内容也主要局限于数学的知识成分。数学课堂常常重结论,不重背景,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对于学生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及变化规律,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数学素质能力培养却很少涉及,致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氛围之中,无法体会数学的真正内涵与魅力,数学素质较差。《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萦绕在人的脑际,并为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在生活细节中的数学层面,以及数学对人的深远影响,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养成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内在素质。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丰富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弥补上述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带来的高职学生数学素质较差的弊端与不足。
《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的设计思路
作为通识课程《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的设计初衷是:打破学科知识体系,从宽视野、多层面选择教学材料,以期达到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及其价值的目的,并实现启发其心智、开阔其眼界、激发其数学感觉和兴趣的效果。在施教方式上,首先,改进“课堂灌输—课后复习巩固—考试过关”的传统程式,使之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情况;其次,运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体会到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显示出来的魅力。
《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课程定位为学院公共选修课,共计16学时,学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章。
第一章(2学时):认识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长期以来,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数学的内涵和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但在中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因受升学功利主义影响,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无法领略到数学丰富的内涵与魅力,而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萌生出厌学情绪。为此,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数学,使学生对数学的概貌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即: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一些知识,也是一种素质。
第二章(4学时):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思维渗透于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本章通过对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萦绕在人的脑际,并为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的探讨,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内在素质。
第三章(8学时):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 思维就是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数学思维是指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可广义地理解为,包括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数学思维包括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直觉、创造以及反思等非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的养成往往要借助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为此,本章我们在内容的选取上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对象,在创设思维情境上下工夫,使之在对所选取的每一个训练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伴随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内容有:
第一节:隐藏智慧的精灵——数字的故事;
第二节:符号衍生出来的烂漫——运算的故事;
第三节:探究无知世界的奥秘——代数的故事;
第四节:认识无处不在的图形——几何的故事;
第五节:偶然之中的必然——统计与概率的故事;
第六节:让一切变得简单——逻辑推理故事。
课程总结(2学时) 最后,我们还用一次课的时间来总结所讲内容并留下时间让学生交流、撰写学习心得。
教学实践及体会
在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学分制背景下,笔者在今年春季学期向学院教务处申请《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课程并进行首轮教学实践。以下是有关教学实践和个人随想。
基本情况:这门课定位为学院公共选修课,每周两节课,安排在周四的晚上8∶00~9∶40,教学实数是16学时,一个学分。选这门课的学生有63人,来自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乎所有院系。他们对《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要讲的话题抱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对中学所接受过的数学教育过程中自己始终处于被动盲目、疲惫应付的状态甚为不满,渴望了解数学的真谛和所揭示的现象。因此,我多方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课件PPT,努力把课堂营造成数学感觉相互传递的场所。
例如,在讲解第三章“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的一次课上,我先请学生观看了一段刘三姐与秀才的对歌视频。其中,一位秀才摇头晃脑的唱词:“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其实是一道数学题,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首先从歌词中利用抽象思维抽象出数学问题:设“一少”的狗有x条,“三多”的狗有y条,于是有x+3y=300,其中:0
对歌中舟妹所答只是其中的第一解,恰好一语双关回击了财主请来的“三个狗奴才”。紧接着,我又给出了一个同样要用解不定方程的方法求解的“巧算生日”的题目让学生模仿完成。学生通过对比,从中抽象出揭示题目内在联系的解不定方程的数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最终解决了问题,且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激活了数学思维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虽然现在课程还未讲完,还没有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但每次课后都有学生与我愉快交流。曾经十分害怕学数学的学生告诉我,通过这一课程才真正了解到数学竟有这样的魅力,曾经学习数学总处于一种被动、疲惫的应付状态,现在才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奥妙。
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数学应用的领域大大扩展,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乃至文化艺术。数学思维正在主导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通识课,一方面,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数学是智慧的,数学慧眼看生活,生活更精彩的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为学生拓宽了学习通道,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任勇。精彩数学就在身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郑余梅。关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北京人民警院学院学报,1998(1).
作者简介:
武翠芳(1971—),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高职高等数学教育。
为什么要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探讨人生呢?这是因为哲学思维是一种可以把握人生智慧的思维。哈佛大学流行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这句名言是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陆登庭说的,它明确地表明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是指导人们过美好生活的√★√艺术,它不仅能帮助我们锻炼和发展思维,而且还能丰富和提高我们的境界。哲人冯友兰说:“哲学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寻根究底,把握真我,提升境界。
哲学思维有很多类型,我认为与增进人生智慧相关的哲学思维主要有反思思维和语境思维。下面分别从反思思维与人生智慧,以及语境思维与人生境界的角度加以谈论。
一、反思思维与人生智慧
(一)反思思维
反思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哲学思维。在问题的解答上,直觉思维是直接的、迅速的和自发的,它与有意识的思虑无关,只需较少的注意力。与此不同,反思思维是对思想的思想,是反复的思考,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与有意识的思虑相联,要求注意力集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善于反思的人通常会反问自己的直觉,而不是简单地信赖由直觉获得的答案。反思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强的人,能深谋远虑,遇事三思而后行:他能避免急功近利,杜绝肆意妄为;他能防止头脑发热,减少意气用事;他能战胜独断专行,远离专横跋扈。研究表明:善于反思的人记忆力更强、反应速度更快、更难上当受骗,更会赚钱、寿命更长。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活了98岁;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活了102岁,都是明证。反思能力越强,越能深思熟虑,通常而言,哲学家比普遍人更能深思熟虑。哲学家爱追问形而上的问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擅长在常人无怀疑处怀疑,这些都是深思熟虑的表现。深思熟虑是哲学家共有的气质,哲学家是一群“密涅瓦的猫头鹰”。
实验证明,受过哲学本科教育的人的反思能力是没有受过哲学教育的人的2倍以上;受过哲学研究生教育的人的反思能力,是没有受过哲学教育的人的3倍。这表明,哲学教育有助于反思能力的提高。
(二)人之为人
哲学因其对人生不断反思,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门学问,其旨趣在于教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圣人,如何做一个完美的人。对于哲学的这种作用,先哲已有论述。梁启超曾说:“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是什么关系?”冯友兰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贺麟明确地说:“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
中国哲学乐于思索人生,外国哲学也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在多年的外国哲学教学中,我最赞许的三个观点是:“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不值得过”“认识你自己”“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三个人生信条都与反思思维直接有关。
大哲苏格拉底曾主张“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不值得过”,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反思生活。在我看来,人是有理性的,对于生活要有所反思,有所规划,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行尸走肉。“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不做快乐的猪”,这是哲学反思的要求。
思考人生、规划人生,必须建立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耶稣诘问:“失去本真自我,赢得整个世界又有何益”;莎士比亚强调:“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那么,如何认识真正的我们呢?我认为,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保尔・柯察金的“回首往事”+海伦・凯勒的“假如…”,就是最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假定:你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面对着死亡,那么,你会如何看待你的一生?你将如何过好剩下的日子?当你站在人生的终点回首往事时,你会认为自己逝去的年华是在虚度因而悔恨吗?你会认为自己即将消逝的一生碌碌无为,因而羞耻吗?或者,你会认为自己这一生充实、有意义、没有白活吗?等等。这种方法需要借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设想,不断进行思想实验。假如你只有3天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假如你只有3个月的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假如……?假如你只有60年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通过这种思想实验,你可能发现你真正需要什么,并因而把握真正的自我,把握人生的真谛。
在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荷兰哲学家是斯宾诺莎。他以道德高尚著称于世,罗素称赞他“是人格最高尚、最受人爱戴的伟大哲学家”,“就伦理道德而言,他是至高无上的”。斯宾诺莎提出过“从永恒的观点来看”的人生信条,“从长远的观点看”是我对斯宾诺莎观点的改写。在我看来,凡夫俗子是难以谈论“永恒”的,但可谈论“长远”。从长远的观点反思人生,就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当人生遭遇“少年无名师”“中年无贤妻”“老年无子嗣”“终时无好名”之类的憾事时,从长远的观点看,并非世界末日来临,不必灰心丧气,无需怨天尤人;当人生面对“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的幸事时,从长远的观点看,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
二、语境思维与人生境界
(一)语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