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将兵文言文翻译(优秀9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阅读过文言文吧,读文言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枫帮助大家收集的9篇王翦将兵文言文翻译,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翦将兵 篇1

在这个世界中,只有战争才能生存下去,而期望和平的梦想已被人们遗忘,人们深处那颗可怕又自私的心成为了全世界人们的野心,统一世界,唯我独尊。有多少人曾因这个梦想,而壮烈牺牲,有多少人因无力反抗而被世界淘汰掉。

这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家人有六口,翦越正出生在这个家庭中,翦越有三个兄弟,大哥翦乘,二哥翦封,小弟翦蛮。兄弟四人从小就想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翦越一家人生活在乡下,他本来有个妹妹的叫秋月,可是被匈奴抓去了,所以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主宰者,翦越开始发奋图强地读书,果然皇天不顾苦人心,他终于考上了状元,翦越不仅文才好而且武艺超群,是个出类拔萃的奇才,因此他遭到翦王重用,当了大将军,翦王给予了翦越一匹莫火麒麟,世界仅有一匹,还赐予了翦越一把雷火,一身战神盔甲,翦越十分感谢,并誓死保护国家,然而战争终于来了。翦越告别家人后,便骑上那威风凛凛的莫火麒麟,翦越在与诚国的战斗中,让士兵使用火攻,大大削弱了诚国的力量,翦越那起雷火,一刀斩十人,令敌方士兵感到恐惧,翦越一人敌千军的故事就是由此出来的。翦越战胜诚国后,得到了一个称号“横扫千军”,经过南原之战一没有一个国家出来反抗了。世界暂时安宁!

莫火麒麟

广东揭阳普宁市普宁二中实验学校初一:吴展涛

王翦将兵 篇2

回首当年

艰难岁月里的桃源维吾尔族村民

在桃源维吾尔族村采访期间,记者看到的是一张张淳朴憨厚的笑脸,维吾尔族热情好客的性格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今天,他们已经和那片土地融为了一体,在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主人的自信和满足。

桃源县科技协会副主席翦建军,是翦氏维吾尔族第22代后裔,他说:“其实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这里的维吾尔族是很受排挤和歧视的……” 无论是明朝清代,还是民国时期,都是中国各种反动势力横行的时代,作为从新疆来此定居的维吾尔族,因为语言、文字、习俗、性格等都与当地人不同,所以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村里的维吾尔族老人翦万乾,今年已年近九旬,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自家的院门前看着一群鸭子发呆。说起往事,他沧桑的面庞上老泪纵横,他说,“民国多少年我记不清了,那时候我们的清真寺被官府占了做‘积谷库’,我父亲带着几个同族去县政府理论,结果被定为‘谋反’,被活活打死……”

湖南人大常委翦象友说:“我们桃源的维吾尔族是明朝时从新疆迁来的,从军打仗逐步转化为农业,我们没有土地,只好在荒山野岭上开荒种地,但土地还是少得可怜。旧时候我们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土地,所以就成为这里地主阶级最主要的剥削对象,遇到灾荒年,四处逃荒乞讨的、卖儿卖女的大多都是维吾尔族人……”

一个当地的维吾尔族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一户维吾尔族人在旧社会的经历,维吾尔族村有一个叫翦竹莆的人家,在解放时一家三代就只剩下3个人――他,儿子和孙子。老伴儿在民国13年生下一个儿子后不足一年,因为患病无钱就医离开人世。民国34年,儿媳妇刚生下孩子,就被日本兵给糟践后用刺刀刺死。两年以后,他家里的茅屋又起火被烧毁,一家三口祖孙三代,在很多年里就住在山上的一个破庙里……

盼来希望

不再受压迫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即使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桃源的维吾尔族人仍然在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安危尽心尽力。

村里年近九旬的维吾尔族老人翦万乾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流传在当地的真实故事:1945年10月,日本人占领了桃源,烧杀抢掳无恶不作。一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一个日本军小分队约摸十来人,鬼鬼祟祟来到了维吾尔族村附近,得知消息后,村里几个有着家传功夫的维吾尔族青年,在号称“飞天蜈蚣”的翦万青的带领下,手拿梭镖、齐眉棍、大刀和铁锹赶往村口,正好遇到了这些日本鬼子。这些年轻人没等鬼子开枪,就三下五除二放倒了七八个鬼子,剩下的几个鬼子吓得拔腿就跑了……

从***战争开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批又一批的桃源维吾尔族,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安危,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翦象友说:“桃源维吾尔族人真正的好日子,是从1949年解放以后。从那时起,桃源的维吾尔族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结束了漫长的艰难岁月,真正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共同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并且充分享受着党的民族政策给予的关怀和照顾,上享受了真正的自由,风俗习惯上得到了尊重。”

630年间,桃源维吾尔族和当地的各族人民水融,相处十分融洽,桃源县民族宗教办公室主任马善平,曾经主编出版过《桃源县民族宗教史》。他告诉记者:“桃源的维吾尔族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豪爽、坦诚、好客的习性,现在,桃源当地的民风十分豪爽、好客,这和当地维吾尔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枫树乡维吾尔族人大多生活富足,记者在维吾尔族村里看到不少白色的二层小楼,在老式的瓦房群中分外显眼。

忆故乡

红绸子里的那一捧黄土

在桃源维吾尔族人当中,翦象友无疑是去过新疆最多的人,常会有村民到他家里唠家常,要他说说新疆的事情。他为此很自豪。

记者在翦象友的家中,见到了他珍藏的“宝贝”――一捧用红绸子包裹着的黄土。翦象友将它与家里的《翦氏族谱》一起存放在一个棕红色的木箱里。

翦象友说:“这可是我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带回来的黄土啊!我们的祖先就是从那里迁徙到桃源的。”

他说,我这辈子可能会忘记很多事情,但去新疆的经历却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那是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新疆专门向桃源县发出了邀请,我和另外两名桃源维吾尔族人作为湖南省的代表,参加了那次活动。接到通知后,我们三个人那个高兴啊,几晚上都睡不着觉。那次,我去了天池、南山,登上了乌鲁木齐的红山,最令人难以忘记的,就是到了交河故城,那里可是我们真正的老家啊……”

翦象友说:“在交河故城,看见历史久远的黄土墙、城堡依然在戈壁上伫立,心里真的很激动,我们三个人当时就像孩子一样在古城遗址里四处跑,临离开的时候,我用塑料袋捧回了一袋黄土作纪念……”

“这袋黄土拿回来以后,村民都来要,你一点他一点的,就剩下这些了。现在是谁要都不给了,看看、闻闻都可以,就是不能拿走!”翦象友笑着说。

后来,翦象友又作为枫树维吾尔族乡的代表,到新疆考察。1988年,他还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他说:“新疆的美食我基本上都吃过了,大盘鸡、烤全羊、拉条子、抓饭统统都吃过了,我还会做几样新疆饭呢……”

看历史

部分人返回新疆定居尉犁

桃源维吾尔族在当地已经生活了600多年,至今已经到了第27代。鲜为人知的是,在桃源翦氏第三代时,曾经有过一次关于是否返回新疆的争论……

桃源县民族宗教办公室主任马善平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在桃源的维吾尔族,历史上有一部分人在明朝后期返回了新疆。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明朝时,哈勒・八士和儿子拜著在战争中先后死去,拜著留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翦常蒲,次子叫翦常黎,按照当时的世袭制度,翦常蒲应该接任官位,但他不愿再为明朝皇帝做马前卒,坚持要回到新疆故土生活,但弟弟翦常黎出于大局考虑,劝哥哥留下来,兄弟俩为此争论不休……

翦常蒲后来毅然辞官返回了新疆,定居在今天新疆的尉犁县,当时军中的八名将军,也有几个人跟随翦常蒲返回新疆了。次子翦常黎,因为已经习惯了桃源的环境,并且迷恋桃源的风光,便定居下来,世袭了父亲的官位……没有人考证过今天的新疆尉犁县有多少翦氏维吾尔族的后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疆,至今还有一些维吾尔族人和桃源的维吾尔族人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

在我国河南省长葛市,也有一部分翦氏维吾尔族的后裔。河南长葛市的维吾尔族原本和湖南桃源翦氏是一个宗族。明朝万历年间,翦氏第八代翦崇夷带领一队人从湖南桃源出发准备返回新疆,但到达河南长葛后因为路途遥远,加上很多人病倒,于是便在当地驻扎,后来便留在了长葛市老城镇尹家堂村,至今也已300多年了。

永远的桃源维吾尔族人

桃源县是我国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所在地,《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风景优美、恬静和谐、民风纯朴、极富人情味的美好社会。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和谐相处、悠然自得,享受着宁静幸福的天伦之乐。

王翦将兵文言文翻译 篇3

原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译文 :

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

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大破楚军。

王翦将兵 篇4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十二道金牌而放弃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五百骑兵败金军十万、十二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战果是:杀敌五千,俘虏二千多,缴获马匹三千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二千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看起来金兵的损失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重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岳家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著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价值对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建立于一个假设上:抵抗到底必定获胜。

然而历史上的困境往往在于:有时使尽全力也不能取胜,那么该怎么办?势弱的一方,通常选择很少。历代诟病宋高宗急于求和,与秦桧共为阴谋,尽管他的做法有可争议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赵氏王朝能一直维持不坠。南宋初年基本被动挨打,岳飞北伐的短暂突击式的胜利,在高宗看来乃是为数不多的可与金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被低估的宋高宗

长期以来,宋高宗是一个中国史上得到颇多劣评的皇帝,原因之一是他对待岳飞一事极不得人心。愤激者痛斥他丧心病狂地执行投降路线,其原因是他贪生怕死、又贪恋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归,甚至暗示他受惊吓不育,导致精神不健全。

这些指责在我看来很靠不住:

1、绍兴七年(1137)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死耗,而五年后才杀岳飞,因此不存在怕徽宗南返夺位的问题;钦宗也未必能动摇他当时的地位。

2、他已是皇帝,何来卖国投降动机?

3、如果他一味执行投降路线,那么岳飞一死,按说最大的障碍已去,金军为何也无大举进攻?

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受钦宗蜡丸密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星夜驰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虏,但嗣机逃脱。之后战乱中宋军一路溃败,赵构饱受追兵惊吓,这一点也常被用以论证他的怯懦无能的性格缺陷。

然而宋徽宗31个儿子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贾志扬《天潢贵胄》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纪,而是12世纪就征服中国了。

事实上在南宋,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冒牌宗室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关键的纯正血统的皇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南宋是很可能会崩溃的。从当时危乱的局势来判断,宋高宗有能力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政治任务,而不必因为失地未收复就轻易对他加以激烈的指责。单就当时的政治任务而言,我认为宋高宗是一个遭到低估的政治家。

祖宗之法与岳飞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定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1071-1073年,王韶对西夏作战,王安石力排众议,付以王韶相机处理前线军务的全权,决不遥制。取胜后,神宗也对王安石极为嘉奖,但对王随即一再提出的向西夏本土进军的建议,却一直不予采纳。从这些事例可看出赵宋一贯的猜忌武将传统,王安石进军西夏本土与岳飞收复中原的建议,在皇帝看来都是臣下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野老记闻》)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宋廷又一向加以优渥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1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

高薪养兵的用意,在于使之乐于享受,而无政治野心。《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将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大批良田美宅。有人不齿,王翦却说,秦王惯常猜疑,如今将秦国所有大军全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做,难道让秦王对我起疑吗?

岳飞没有老将王翦那样洞察世故。我们后人在看待岳飞故事时,遭遇到一个强有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岳飞是个赤诚的爱国者。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千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三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嫉,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出来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王翦将兵 篇5

关键词:美术史;二十四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艺术作品;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先从大视野展示二十四史与美术史的关系,为美术史研究提供背景。

一、二十四史名称及其作者

史记:司马迁著,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汉书: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其妹班昭补天文志和八表。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晋书: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监修,李义府、李淳风、李延寿等十八人撰文。

南史:唐李延寿撰。

北史:唐李延寿撰。

宋书:梁沈约撰。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

梁书:唐姚思廉撰。

陈书:唐姚思廉撰。

魏书:北齐魏收撰。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

北周书:唐令狐德棻撰。

隋书: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

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音序)等撰。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撰。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

宋史:元脱脱等撰。

辽史:元脱脱等撰。

金史:元脱脱等撰。

元史:明宋濂等撰。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上列为二十四史,如加《清史稿》则为二十五史。因清史稿只是“稿”,未形成规范的“史”,所以学术界习惯提二十四史。这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最最重要,从事文史工作的都需要认真读。我们搞美术史的不能例外。读时要特别认真,包括书中的注释。比如读音,有些汉字上古读音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及人名,我们应该遵从古音,念成今音就会出笑话,比如《论语·雍也》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现在几乎都把“乐”读成“勒”音。我记得余秋雨先生还为自己读成“勒”在电视上辩解,认为大家都这样读也没有什么错。严格讲应该读“药”音。“乐”在先秦有三种读音:一读为月,指音乐,名词;二读为勒,指心情欢乐;三读为耀,指喜好情愿。按词义显然第三种读音最合理,仁者喜好情愿与山结伴,智者喜好情愿与水结伴。因为“仁者静,智者动”,与山水正相呼应。这是唐张守节的解释,就我看到的材料,此解释是最为详尽的。另一位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雍也》:智者乐,五孝反,下同。也注明乐读为耀。又如《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开头即云:“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很多人把“郦食其”直读为“立时齐”,稍微认真的人只要读该卷注释,就会发现注一云:正义,历异幾三音。(按機与幾同)所以应读为“力艺机”。再如《汉书》卷六八《霍光金日碑传》,几乎所有的人都把“金日碑”念做“金日谈”,其实正确的念法应为“金密底”,颜师古注“碑”字日“音丁奚反”。“日”字未注,我从别的书查到此处的“日”字应读为“密”。陈宝国饰演汉武大帝,他念对了,我很吃惊。因为很多人不会念这个名字。又如《史记》、《汉书》多次出现“月氏”国名,今人多已知道念“肉之”,《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宛可以读为“晚”,也可读为“原”):“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正义日:氏音支。而月字未注。原因是月字不必注,月就是肉字的简写,月字中间两小笔封口即念肉,不封口为月,如撇和右边的竖勾都变为直就是冒字了。今人不会分得那样细。但我们应该了解三字的细微差别。

二、为美术史提供大背景

首先,最主要的是为美术史提供主体精神即民族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深沉博大,坚毅执著,理想信念,忠于职守,爱国爱民,勇往直前等等。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国美术史的灵魂。翻开二十四史,从帝王到大臣再到平民百姓,体现这种精神的人和事随处可见。

其次,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画家及其作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来源也在二十四史中。

再次,为美术现象、题材寻求社会原因,也在二十四史中。

当然,美术史上的具体问题,个案问题的答案,还是需要从专门著作中去寻找。二十四史主要提供宏观环境和主要材料。但研究问题首先要有宏观的把握,才不致迷失方向,才会有深度。固然,人的精力有限,二十四史不可能一字不落的通看,但重要的和你重点研究的那个朝代的正史是必须看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国经济实力大有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人越来越认识到提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学热方兴未艾。读传统文化典籍,读二十四史就是在复兴美术领域的国学。

三、民族精神事例

民族精神是活生生的,不是抽象概念。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没有间断,就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没有失传,五千年绵延不断。世界五大文明,除中国外,都中断了。唯独中国一直延续到今天,近百年虽险些中断,但凭借我们中华民族的韧性,终于熬过来了,复兴的曙光已明晰可见。

体现民族精神的志士仁人的事例,在二十四史中俯拾即是。我随便举几个。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四千年前的感人故事。(禹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代奴隶制国家的国王,自他开始,不再行原始时代的“禅让”制,而代之以父传子的“家天下”,阶级社会开始了。)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有大禹治水的画面,可见文图结合讲史早有先例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先国后家的精神,是顾全大局的精神,是奉献的精神。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性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难道不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商鞅为了强秦豁出身家性命变法,而为了维护变法,他被车裂而死。但以个人的死换来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为了国家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是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夏明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反动派的威逼利诱面前,慷慨陈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毅然赴死,不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吗?苏武奉大汉天子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在茫茫草原牧羊,但忠于汉朝的忠心始终不改;李陵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在弹尽粮绝之后,为了保存仅有的部分战士的生命,暂且缴械投降,但始终怀念汉朝;张骞为了通西域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被匈奴扣押十三年之久,但始终未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逃脱回到长安(出使时带有一百余人,回来时仅二人),再带兵出击,为汉通西域立下汉马功劳。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解放前留美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轩、王淦昌等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克服重重阻挠毅然回国,为中国的科技腾飞献计献策,奋力拼搏,直至生命结束,不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

更有甚者,东汉班彪(3-54)及其子女班固(32-92)、班超(32-102)、班昭(约49-121),为大汉王朝的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立下汉马功劳。其中班超为汉戍边达三十一年之久,远离父母妻子(一度曾偕妻子戍边,后因副手李邑参奏他“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和帝见李奏折后并没有责怪班超,反而批评李)。班超毅然把妻子送回家,自己跟能打仗的儿子班勇相依为命。当七十一岁时,自知时日不多,怕耽误边境战事,特意借儿子班勇为朝廷送安息国所赠礼物的机会,带去一道上书,读后令人十分感动,今人不可不读:“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书日:‘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读音受)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千里之间,况(读音晃)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读音捧)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我死在西域,再无人来此戍边)。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仅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趁我还活着,令子代我见一见中国的土地)。’”一片爱国之情令人心碎,身在敦煌戍边,三十一年未踏人大汉国土,临死派儿子替自己看看“中土”。此时他的妹妹也给皇帝写了一道上书,言辞恳切,情感动人心魄,皇帝恩准班超回到洛阳,他本来就有心脏病,八月回家,九月就病死了(和帝永元十四年,即公元102年),享年七十一岁。班超死后,其子班勇继续做西域长史,“自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公元25-57年)至于延光(安帝延光元年即公元123年),西域三绝三通。顺帝永建二年(127),勇复击降焉耆。于是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班超、班勇父子做西域长史的时候,也是东汉经营西域最辉煌的时候,西域边防的巩固,保障了内地老百姓安居乐业,国运昌盛。《前汉书》中的《西域传》出自班固之手,很多材料得益于班超。后汉书之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今天无数的守卫在祖国边疆的广大官兵,班超还留下了传记,古今无数的官兵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线,就是因为有无数的像班超一样的甘愿奉献的人。中国自古有意志薄弱者和变节者,但那始终是支流,没有成为主流。原因何在?我认为就是民族精神在支撑着。两汉四百多年,形成中国第一个盛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汉代艺术气魄深沉雄大,每一件作品都是那样的生动,富有朝气。不就是张骞、霍去病、班超、汉武帝等中华精英们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吗?我们如果把握住了汉代人的精神内涵,回过头去再看汉代艺术品,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为美术史提供直接依据

重大考古发现,都可以从正史中找到背景材料。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外国人称之为“世界第奇迹”。那七大奇迹除埃及金字塔外,都只是文字记载而已,实物已荡然无存。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既反映出秦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折射出历史的进步和始皇帝的好大喜功。谈起实力,我们不能不想到《史记》所提供的各方面的材料。《秦本纪》记载,秦发迹起于西周幽王时代,幽王无道,被犬戎所杀,秦襄公出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今洛阳),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并许诺,如果秦能把被犬戎侵吞土地夺回来,就把夺回的土地赐予秦。从此襄公才正式建秦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秦始建国时,中原诸国都不把它放在眼里,会盟时谁也不请秦。但公元前659年穆公登基,秦在春秋五霸中首现锋芒,前4世纪,商鞅变法后,秦迅速强大,到公元前247年始皇登基时,秦的国力已达战国七雄之首。有个例子可以说明,《史记》卷七十三《王翦传》记载,王翦于始皇十一年和十八年先后灭赵灭燕灭魏。当要灭楚时,始皇征求将军们的意见,问需要用多少兵力,年轻武将李信说二十万足已。问王翦,王说非六十万不可。始皇帝说王将军老矣,打仗打得胆子小了。结果派李信将二十万兵攻楚(史记作荆),楚诱敌深入,先让李打了胜仗,在李撤兵时悄悄尾随其后,三日三夜不休息,大破李信军,秦军损失惨重。此时王翦已回老家频阳隐居。始皇亲自去请王翦出山,王说大王如果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说一切都依将军。于是王将兵六十万人,始皇亲自送到灞上。分别之时,王翦向秦始皇要另外的条件,要很多房产土地和园池。始皇说王将军领兵打仗,还怕得不到赏赐吗,始皇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精明人,你王翦还没打胜仗我怎么能先赏赐?其实王是在跟始皇帝斗心眼,他先“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为的是让始皇放心,我不会拥兵自重,我要为子孙着想,有后顾之忧。始皇拍拍王的肩膀大笑,不做正面回答。王翦带兵达到前线后,派使臣五次向始皇请求赏赐。手下人说王将军之乞贷,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然。秦王粗暴而且不信任任何人,今以秦国所有的兵力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遗产,表示我有后顾之忧,秦王岂不会对我产生怀疑吗?绝顶聪明的王翦!六十万大军陈兵楚界,“坚壁而守之”,迟迟不与楚军战,每天自由自在,士兵们好吃好喝,时间长了就派人到军中了解士兵在干什么,得知士兵在玩投石和跳远的游戏。王翦说仗可以打了。楚数次挑战而秦不肯出兵,就引兵东去,翦乘势举兵追之,一举灭楚。我们可以想一想,六十万大军陈兵楚界,每天要吃多少粮草,三个月不出战,楚军因后勤供给不济只好撤兵,最后被打败。楚是七雄中国力仅次于秦的强国,如果最初屈原改革得以实现的话,说不定统一中国的是楚而不是秦。当然,历史不存在假设。秦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最后扫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

说兵马俑是历史的进步,是针对人殉而言的。在奴隶时代,杀殉是普遍现象,《墨子节葬》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按《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至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即废人殉)。以俑代替活人,总归是历史的进步,表示人性有所增长。

始皇陵墓下是何情形?《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了具体描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锢(一作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以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音延,指神道),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从已经发掘的1、2、3号陪葬坑的规模看,司马迁的描述是可信的。经探测证明,始皇陵的规模要比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还要大3.6倍。墓中出土器物之先进,令人叹为观止,铜车马正中有一根撑巨伞的铜杆,可以随太阳的方向自由调节,车内人可以透过百叶窗看到外面的事物,而从外面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靠近车头部位有床铺,主人可以随便休息。而秦武器之精良更令人咋舌,一把铜剑被压弯埋于土中,出土后立即变直,擦去土垢锋利如初,数十层纸剑下纸断。无数箭簇除去土垢,也如同新铸的一般,原来是埋入地下时武器表层涂了一层防氧化的液体,二千多年来因与氧隔绝而保持原样。此项技术要早欧洲千余年。

秦有铸造大型铜人的技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秦初兼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酣。收天下兵(器),聚之成阳,销以为钟艨,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唐司马贞《索引》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铜人,翁仲,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董卓坏其十为钱,余二犹在。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长安而销之也。”《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日,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记载:“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虞、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时人以为秦始皇见长人于临洮,乃铸铜人。卓,临洮人也,而今毁之。虽成毁不同,凶暴相类也。”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些史料,再解读始皇陵兵马俑,不就可以更加有血有肉了吗?

汉承秦制,连厚葬这种风俗也继承下来了。汉帝陵目前仅发掘了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坑,其规模也令世人惊叹不已。据《晋书》卷六十《索綝传》记载:“三秦人尹桓、解武等三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西汉经文景二帝休养生息几十年,经济发展很快。二崇尚节俭,尤其是文帝,临终遗属要薄葬:“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何必)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言乇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余年矣。”“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经带无过三寸。无布车及兵器。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以下(棺入圹),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书》的作者班固赞日:“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尝欲作灵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日:‘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文与《史记。文帝纪》基本相同,个别处有改动,不如司马迁更有感情,《史记》文有:“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几个字的差别,表明司马迁行文比班固更为严谨。“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是表明文帝的主导作用,班固去掉“令”字和“不得”两字,模糊了主从关系。《史记》作“不治坟”,而《汉书》作“不起坟”,不治坟是说不过分修饰坟墓,不起坟是说没有坟冢,后者显然不确切,因为霸陵是起坟了(巨大的坟冢赫然在目)。

尽管文帝遗嘱薄葬,其子景帝还是“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安葬乃父。我们今天从已发掘的阳陵陪葬坑出土文物看,确实以瓦器为主,但金银铜锡器仍在,薄葬厚葬只是相比较而言。因为厚葬的风俗由来已久,个人是无力根本改变的,哪怕他是皇帝。

另一反映西汉初厚葬的事例是长沙马王堆软侯家族墓。1972年在长沙郊外发掘了西汉初年的长沙国丞相軚侯利仓、妻刘氏、子利稀墓。保存完整的是一号刘氏墓,尸体完好,面色如生,衣物不朽,且出土漆器、陶器、木俑、竹简等。要全面考察该墓,仍需要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去找答案。

先说墓主人軚侯利仓,《史记-惠景间功臣侯表》婵:“索隐,诸侯王表:芮国五世而绝。”作为长沙芮国丞相的侯功长沙相软侯利仓,受封七百户,传五世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利秩为东海太守,武帝巡幸长沙,他没有请示便擅自发卒兵为卫,按律当斩,念其出于忠心,会赦,但相职被削,国除。表明确标出,第一代软侯利仓封侯的时间是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四月庚申。死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此年利豕希继侯位。利豕希卒于孝文三年(公元前177年)。以此推断,三座墓的安葬时间在公元前185年至前177年间。

一号墓丧葬规模:二椁三棺,黄肠题凑。《三国志注》有一则关于第一代长沙国王吴芮墓被孙权挖掘的消息:“世说曰:‘黄初末(公元226年),吴人发长沙王芮墓,以其砖于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见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发冢,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以前看到这项材料,根本不相信。因为按常理四百多年尸体不可能不朽。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打消了人们的一切疑问。

有关汉代丧葬制度的记载,最详尽的莫若《后汉书·仪礼志下》。大丧(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该文主要讲述皇帝的大丧,顺便介绍了诸侯王等。我用白话讲述皇帝从病危到发送的全过程。“不豫(皇帝病危的讳称,不豫者,无精神准备也)。太医由太医令丞带进宫廷为皇帝开药方下药,再由尝药监监督皇帝贴身太监(中常侍、小黄门)先尝,确定无风险后再给皇帝喝。与此同时,最高军政长官太尉在南郊祷告上帝,司徒、司空祈请宗庙,以及四渎五岳,以求保佑。服药、祷告均无效,皇帝“登遐”(即驾崩),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百官皆衣白孝服,闭城门、宫门。宫廷禁卫兵严守各要害且昼夜巡逻。文武大臣及皇后、皇太子、皇子都要沐浴装扮,前去哭灵。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赶紧为皇帝穿寿衣,即金缕玉衣(用数千片事先磨好的玉片,用金丝缀合成衣形如铠甲,以之包裹尸体,称之为玉柙。在玉衣外用黄色、赤黄色丝衣十二件套合(即“缠以缇缯十二重。”死者口含玉,四周放玉,此为“玉敛”,时人以为玉可防腐,又可通于天地。玉珪在左,玉琥在右,玉璜在足,玉璋在首,玉璧在背,玉琮在腹。表示与天地四方神沟通。装扮好后,将尸体放在八尺宽、一丈二尺长、三尺深的大漆盘中,漆盘内以红漆漆之并放满冰块,以防尸体腐烂。当日夜,下竹符告知各诸侯国、地方官员,竹使到皆“伏哭尽哀”。

大内专门为皇帝办丧事的东园匠、考工令则奏报他们准备棺椁和搭建灵棚的情况,棺椁内外均大红色,上画日月、鸟、龟、龙、虎、连璧、偃月。布置好灵堂,由大鸿胪典礼官指挥皇帝家属及文武百官哭灵,同时三公奏尚书顾命即皇帝遗诏,太子即日即皇帝位于柩前。太尉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原皇帝贴身太监中黄门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称万岁。即位礼罢,各自准备发丧。

发丧,首先要修坟。秦汉制度,皇帝登基第二年即开始修坟,直至死。据《汉旧仪》略载:“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一顷一百亩),方中(放棺椁的地方)用地一顷。深十三丈(一丈约合三米),堂坛(放棺椁的土台)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发丧的场面之大,令人咋舌。太仆驾四轮辀为宾车,灵柩外有大而豪华的棺罩,形似宫殿,挽灵人身着白孝服,手引与灵柩相连的白丝带长三十丈,宽七寸,分六行,每行五十人,也就是说挽灵人共三百。此外,公卿以下子弟三百人,皆穿白孝服;校尉三百人,皆头扎红布,穿绛色单衣,持幢幡紧随其后。最前面是六十人的乐队排成六列。

到了墓地,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要由120名十至十二岁的男孩,装扮成方相氏,“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黑上衣,红裤子),执戈扬盾”。沿墓穴四角驱逐邪恶。傩仪后,便可营便房(停放棺椁的建筑),即“内梓棺柏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即柏木心,柏木去皮后呈黄色。题即头,凑,以头内向,垒成房子状。棺椁就放在里面。已经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刘胜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等都是黄肠题凑式。巨大的棺椁如何进入数十米深的墓穴?《后汉书》记载,墓穴与外面修一条很长的“羡道”(连墓道),足以容六匹马驾车自由出入,墓穴方中百步,其中开四门与外面连通,便于操作和埋藏明器。埋多少随葬品,有“遣策”(即账目单)。由专门运送随葬品的“容根车”将明器拉进去,随葬品全部进入墓室后,棺椁再安放到便房。太史令自车南,北面读哀册(或称哀策,歌颂皇帝生前功德的韵文)。太常跪日“哭”,所有送葬者“哭”,坟墓上空立即哭声一片。最后是皇帝“进赠”,赠完后,太常跪曰“皇帝敬再拜,请哭”,大鸿胪同时对外喊“请哭”,哭声再起(当时有专门的哭丧队伍)。太常跪曰“赠事毕”,皇帝就可以回宫了。礼毕,先关闭剑户(墓门),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伏火不知何谓,或指人鱼膏灯之类,道家炼丹,调低炉火温度谓之“伏火”。估计人鱼油灯火的温度不会太高。),以防盗掘。最后关闭墓门的人都会被埋入墓道。司徒将校示意性的埋土,然后由专门填坟的数万人(武士)“复土”。这就是汉代皇帝丧葬的简单情况。马王堆汉墓规模虽没有如此排场,但其基本规格是相同的或类似的。

从皇帝到大小官僚,死后以黄肠题凑墓式安葬,要用去多少木材,已难以统计,恐怕要毁掉无数亩森林。仅以受封七百户的马王堆汉墓来说,墓底先要铺一层木板,其上安三棺两椁,棺椁外黄肠题凑,形如小宫殿,估计一座黄肠题凑要千根成材的柏木,皇帝墓所用会更多。厚葬对生态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人都已看到,数万平方米的兵马俑坑,坑被数道隔墙隔开,隔墙顶部用元木搭成棚子,使兵马俑形成不同的方阵。元木上再铺苇席,最后盖土。等于是把整个森林埋入地下。东汉以后改为砖室墓,我估计与国家林木面临枯竭有关。但是,烧砖仍需要木材,因为当时人们还不懂得用煤。只是消耗略小而已。黄肠题凑外面是半米厚的木炭包裹,仍需木材烧制。木炭外再用白膏泥封住,泥外埋土。木炭吸水性能好,隔潮断氧,对尸体不朽有着直接的作用。马王堆随葬品之丰富也是惊人的。据统计,四个边箱中所放置的纺织品、漆器、木俑、乐器、竹笥木器,以及陶器、竹简等,共计一千余件。其中漆器一百八十四件。木俑126件,乐器三件、竹笥48件、陶器51件、竹简312枚、金属器数件。

王翦将兵 篇6

(这有啥讨论的,王翦不是非常厉害吗?让他领兵出征就是了!)

说来也奇怪,对于秦王嬴政来说,王翦应该是他的心腹大将,横扫燕赵两国,王翦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可是,王翦的功劳越来越大,秦王嬴政却不再重用他了。伐燕战争结束之后,只要能不用王翦出征,嬴政就尽量不用。

(这嬴政真是奇怪啊!)

咱们接着说伐楚。要不要攻打楚国,在秦国的朝廷上下已经不存在分歧了。不过说到如何伐楚,需要多少兵力,意见就不统一了。

秦国军阵中有一位年轻的将军,叫李信。

(李信?之前没听说过呀!)

其实在伐楚之前,李信在军中早有功绩,他曾带着几千士兵追击燕国的太子丹,一直追到衍水,最后打败了燕军并捉住太子丹。秦王嬴政认为李信年轻又勇敢,于是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你觉得需要调用多少兵力啊?”李信回答说:“二十万人就够了。”这时,秦王嬴政转头问老将王翦:“将军以为如何?”王翦沉吟了好一会儿,说道:“和中原小国不一样,楚国地域辽阔,兵多将广,尽管已经衰朽不堪,但力量还是不容忽视。据我估计,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嬴政一听,吃了一惊。他觉得王翦一定是年龄大了,太保守了;而李信年轻有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秦王嬴政就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向南攻打楚国。而这时,王翦也注意到了秦王嬴政对自己的偏见,于是推托有病在身,便回到家乡养老去了。

(那李信打赢了吗?)

这李信带军一路高歌猛进,不料却中了楚国大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好仓皇而逃。

战败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国举国震惊,秦王嬴政更是寝食难安。这时他想到了王翦,于是亲临王翦的府上,承认自己的失策,希望王翦可以领兵出征。

不过王翦并没有立刻答应。秦王嬴政好说歹说,王翦才同意。不过,王翦提了一个条件:必须给他六十万人的兵力,一个也不能少!见王翦肯答应,秦王嬴政高兴地说:“定如将军所愿。”

在战国时期,六十万兵力可不是小数目,基本可以说是倾秦国所有的壮年兵力。不过,即便如此,嬴政依旧给足了王翦六十万人。接着,王翦领兵南下,攻破了楚国。

(啊,这就打完了啊?我们还想知道过程呢!)

王翦将兵 篇7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十大将军

1.高长恭

高长恭是音容兼美,貌柔心壮的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是神武帝高欢的孙子,在废帝高殷即位后联合段韶共同征讨柏谷,攻打定阳,还在邙山之战时担任中均将领,靠五百骑兵就解围金墉城而威名大震的北齐宗室名将,也是人们常听到的兰陵王。

2.霍去病

霍去病是率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功冠全军,火凤冠军候,两次指挥河西之战,歼灭十多年河西匈奴,直取祁连山的西汉名将,也使得华夏政权首次占领河西走廊,开辟了丝绸之路路线,深入漠北,追击匈奴的西汉民族英雄。

3.卫青

卫青这位西汉名将,是自年轻就上了战场的将领,最早的奇袭龙城的成功打开了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并俘获了对方七百人,而后的战争中为中国西汉年间版图的扩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4.白起

白起这位秦军著名主将,还是战国时期接触的军事家、兵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先后为秦朝攻城70多座,为秦朝统一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并且被名列近武庙十哲。

5.李靖

李靖字药师,是在隋朝入仕,后转仕唐朝,低于东突厥入侵、以三千精骑夜袭定襄,使唐朝疆域从阴山北一直到大漠,火凤代国公,并向西突破吐谷浑而改封卫国公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一身的治军作战经验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

6.韩信

韩信是先后投奔项梁、项羽最终投奔刘邦的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也是先后破楚军、平定魏国、拿下代国、击败赵国、降服燕国的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最终因被诬告而被杀害在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的汉初三杰之一。

7.岳飞

岳飞字鹏举,是先后参与并指挥数百次大小战斗的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也是先后力主抗金,收复建康、襄阳六郡、商州、郑州、洛阳等地的南宋时期康金名将、民族英雄和军事家,最终却受到张俊、秦桧等人的诬陷,因莫须有的罪名而入狱遇害。

8.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是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力战克敌的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也是凭十万大军横行天下,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的明朝开国名将,在去世后被追封开平王,配享太庙。

9.王翦

王翦是自少时就喜爱军事,并随侍秦王嬴政的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和杰出的军事家,凭着初中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与白起、李牧和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也是率军扫平三晋地区,是秦始皇开疆拓土、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10.祖逖

王翦将兵 篇8

樊於期任秦国将军,与王翦、杨端和率兵攻打赵,取邺等城,继而攻占平阳,大胜,杀赵国将扈辄。再次率军攻打赵国,面对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於期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并拜燕国大将军。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樊於其:原为秦国将军,秦王嬴政十四年,率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将士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后逃至燕国。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来源:文章屋网 )

王翦将兵 篇9

摘 要:本文研究了敦煌写本P.2444《洞渊神咒经》卷七《斩鬼品》中败军死将信仰。揭示出当时人们观念中败军死将会导致瘟疫,故对其进行祭祀。而且道教对民间的败军死将信仰进行了规整。

关键词:败军死将;道教;洞渊神咒经

道教谶纬类经典《洞渊神咒经》中认为战场上死亡的众多战士成为疫鬼,会给人间造成瘟疫,死亡的将领则是他们的头领,即大鬼主。敦煌文献P.2444第97行到131行云:

道言,自大汉之后,有五尺大鬼,鬼名王煎(翦)、白起、韩章、乐阳、楚枉、郝景、女娲、祝融三万九千人,人八亿万人。此鬼从伏羲以,帝王相承,此大鬼主,各领十二万人,天下小鬼依凭求食,与此鬼王作刀兵,耗动万民。万民患之,各各伺人之家,取人男女病,病厄急,口舌、官事、水火、田蚕不收,子孙暴死,六畜不盛,鬼兵熬熬,千万为众,枉其良人,病煞无辜,敕人家亲,摧捉君,令人宅中神不安,每事不果,行万种病痛急疾。乘风驾雀妄作光怪,自顷以,不唯一条,今遣正一功曹、太明使者、监神使者、煞使者,各铁骑九亿万人,手持大戟,煞鬼之具,太上力健士九人,一合下,收捕此土中国死之鬼、一切魔邪。百千媚,不政之,来病痛主人之家者,一一为灾人等,收捕打煞之,令荡除宅中煞鬼、生民鬼王等,悉加用力,次次之,若有一鬼不去者,鬼王等千斩不恕,急急如律令。道言,中国有大鬼主,邓艾、钟士季、赵凶、王莽、李哉、杜周、刘斗、王离、夏侯婴、公琰、南阳叶公、北里夏支、萧何、由白、韩信、佃进、梁洪、高沛、温、司(迥)、刘元达、有此大鬼主,今世人或有祀者,与武帝、文王人人悉立祠,祠之。今世间传养,立祀不绝,各各有兵马百万,为天下人作祟。祟病煞人,年命月日,行千万种病或四支(肢)沉重寒热,敕色下利,臃肿、腹黑,头目悉痛,胸背懊熟,或有疽咳声、咽喉不通,一切万病,煞人无度矣。道言,此等之人皆悉是往大,在事之后,死亡之后,各有人立祠,祠之不止。今传有百鬼附之,唯成大众,仍伺人刑,便煞害百姓。令人水火、口舌、官事万凶。凶奄人,人口多卒(猝)死,从非一。今遣赤卢大禁兵,身长万丈,八十万人,人领三亿万众,来下将捕此等之鬼主,得便斩煞之,不恕也。

此处所讲的大鬼主中,不少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有王煎(翦)、白起、邓艾、钟会、王莽、王离、夏侯婴、蒋琬、南阳叶公、萧何、韩信、高沛、司马等人,王煎即是秦国名将王翦,与其子王贲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功劳很大①。武安君白起也是秦国名将,长平一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邓艾是三国时人,曹魏的大将,在灭蜀之战中起了关键作用②。钟会也是三国时曹魏将领,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与邓艾一同平定蜀国③。王莽是西汉时人,篡汉建立新朝并托古改制,因改革措施失败而亡④。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秦朝将领,巨鹿之战失败后被杀⑤。夏侯婴是西汉开国将领,沛人,与汉高祖刘邦同乡⑥。南阳叶公是春秋时楚国的大夫,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使楚惠王复位,拯救了濒临灭亡的楚国⑦。萧何是汉初贤相,治理关中,为刘邦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⑧。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名将,为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助力⑨。高沛是三国时人,刘璋的部下⑩,为刘备所诱杀。司马是晋朝宗室,司马昭的孙子,齐王司马攸的儿子,袭封齐王B11,八王之乱的主角之一,死于战乱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