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即指真实的情况情感情谊,包含着人们所说的亲情友情爱情,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所指不一。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间真情的诗句(经典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千年梦,弹指间,往事如水淡如烟。曲以终,人亦散,旧梦初醒已千年。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相思x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情人眼里出西施。色不迷人人自迷。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父归坟兮未朝夕,已分黄金争田宅。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补充: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1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唐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2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 一作:西晋)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3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沈千运《感怀弟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此生一何苦,前事安可忘。兄弟先我没,孤幼赢我旁。——孟云卿《伤情》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秋风引
刘禹锡〔唐代〕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2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唐代〕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3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唐代〕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