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海选活动策划方案【精选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几乎每一群出现在奥运会的人都可能变成一场选秀节目的主角。比如说奥运志愿者、奥运舵手、奥运火炬手、奥运小记者、奥运观众――今年5月,住在深圳某社区的业主戎利看到社区公告栏里奥运家庭选秀节目的启事后,很快就报了名。她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以“垫足球”绝活力压群邻,捧走价值数百元包括酒、蛋卷在内的奖品,并成为这个社区的奥运家庭。戎利说,她6岁的小女儿很喜欢这些蛋卷。
不久之后,他们一家三口将代表这个社区与来自深圳的其他140个社区进行比赛,最终在明年决出36个家庭。他们将成为深圳奥运助威团,免费远赴北京奥运比赛现场,并荣幸地成为世界各大电视体育频道直播中观众人浪的制造者之一。当然,如果能在这些人浪中打出赞助商的名字,那对策划者来说就完美了。
在这些最能给民间的各种企业带来商业机会的是奥运观众,北京奥运会可售门票数量预计共有700余万张,所有体育比赛门票的平均票价为158元,以观众为选秀标的节目将是价廉量足。
奥运家庭,是这些策划者们创造的一个词。国内以奥运家庭为概念的选秀节目就有3家,分别在深圳、全国和全球范围内进行。戎利一家参加的就是中国银行与深圳电视台合办的。
如何把银行的品牌和深圳城市的品牌结合在一起,还要突出奥运的概念。这是赞助方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给策划人覃强荣的任务。对于一个策划人来说,奥运是一次传播盛会。覃强荣说,现在做策划不能没有奥运,任何营销概念在奥运面前都显得暗淡无光。不过,前提是你所服务的机构是奥运合作伙伴,要不然奥运将成为你策划中的一个政策风险。
选秀活动在深圳各大型社区内举行,这使赞助商们直接与目标客户接触,节目组的人说,那些赞助商,每次进社区活动他们都去。每个报名的家庭都会得到中国银行提供的“奥运信用卡”一张。覃强荣谈到,分行的品牌推广与总行是有区别的,他们更注重活动给业绩带来的价值。
与中行不同,中山华帝与中央电视台的奥运家庭选秀在全国11个城市进行。他们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并把诸多新闻会放在这个机构的办公楼里。举办方的数据显示,仅北京一地就有1200多个家庭参与了海选。
中国移动、可口可乐与搜狐网3家赞助的奥运家庭更是把选秀选到全世界。这个得到了北京奥组委支持的选秀活动不是在电视上举行,而是通过互联网博客的形式。搜狐网奥运高级经理马艳玲表示,在两个月内就有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个家庭报名。短短一个多月,搜狐网的家庭博客访问量超过230万。奥运选秀不仅仅变成全民运动,而且是全球运动。
最先提出奥运家庭概念的华帝曾对媒体说,他们想去申请个专利。其实奥运的概念并不是谁都能用的。凡是与奥运相关的活动都要经相关行政部门审查的。而3个奥运家庭选秀背后的企业,都是奥运合作伙伴。
当然,人可以选秀,物也可以。像奥运标识、奥运食品、奥运吉祥物,还有奥运蔬菜。前年北京市农委曾对蔬菜品种引进技术进行招标,要在北京建立10个奥运供应基地,面积3000亩以上。原因在于奥运会在京召开的8月高温多雨,是北京蔬菜生产与供应的淡季。
与奥运比赛有最直接关系的一个选秀是奥运舵手。这场去年9月启动的选秀为女子8人和男子8人赛艇比赛各选拔一名舵手。该舵手的任务是为船只掌舵以及为队员呐喊加油。据公开资料,这个节目有超过3万人报名,其中80人进入最后的电视选拔。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2007年至2008年的工作计划就是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开展社会体育工作。奥运家庭选秀就是其中一项。
关键词:编导;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诸项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像编导这样一个以培养面向广播电视领域,能够承担编、导、摄以及后期合成等任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在其课程体系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我院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要搞好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产学合一,丰富的第二课堂
广播电视行业是竞争性非常强的行业,心理素质、人格力量在岗位中的要求可能比其他专业的要求更高。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不可能靠专门的思想品德课解决问题,学校无小事,处处有德育。我们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完美的人的教育”,把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结合起来,在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美感意识。
1.时光影评协会
“时光影评协会”,以每周组织观摩优秀影视名片为主,对经典片和流行片进行观摩讨论,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走上讲台,介绍影片相关知识,并组织讨论。摄影小组组织实地拍摄,举办摄影作品展。导演创作兴趣小组自编、自演小品,创办自己的刊物。学生在参与专业相关性的小组活动中活跃了身心,也在小组组织和协调发展中锻炼了能力。
2.话剧社
为了提高广大同学们的表演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能的平台,丰富课余生活,话剧社成立了。话剧社就是要融入同学们的制作与表演,让同学们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开拓大家的视野,使之成为多才多艺的全面人才。话剧社成立之初,就受到了学院师生的关注,并得到了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话剧社坚持创新和真情,举办过两次话剧大赛,为师生奉献出一些优秀的剧目。
3.专业技能技艺大赛
定期组织全员参加的专业技能技艺大赛,围绕专业学习,举行多个项目的比赛,如影视作品评论比赛、影视片断模仿比赛等,有利于学生在比赛中得到发展。学校是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地方,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自信心、勇气是学生今后发展必备的素质,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上获得了成绩,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自信心。
二、校企合作,内外相融
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环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除了利用校内较先进的实验条件,狠抓常规的课程实验外,还把经常性的见习、实验和集中性的岗位实习结合起来,聘请一批著名的客座教授来发展校外实践教学,省内著名的广播电视专家:张步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生活广播总监;王玲梅,安徽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叶成群,安徽电视台资深导演,制片人,吕卉,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编导。把握行业的最前沿,使教学与市场接轨。
鼓励学生在入学第二年,即稍稍具备专业知识后,就利用寒暑假到电视台见习、实习。我们在多家电视台建立了实习基地,与电视台发展良好的互惠关系,学生到了高年级再按教学计划的安排,到电视台集中实习。在实习期间,有些基础好的同学,几个人在台里老师的指导下,能制作一个栏目,从策划到拍摄全由学生担纲,节目播出后,受到社会的好评。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课程实验和社会岗位实习,不断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在校内实训基地:
学院现拥有影视实训中心,目前校内实训基地能够高标准地满足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需要并总体达到如下功能:
1.艺海传媒策划公司承担从电视节目策划――电视节目拍摄――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等全过程的电视节目策划实训教学,为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2.600O演播厅对外承接大型的直播、转播及栏目策划与制作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用于专业及专业群的项目教学,基地先后与安徽电视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合作开办了《新徽商》等栏目,课程教师与学生全程主体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3.1895导演工作室:进行影视剧和话剧的创作。
4.电视编导工作室:承担电视节目编导的电视短片的实训教学。
5.广播剧工作室:负责策划、编导和制作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广播剧等广播作品。
6.涉及到课程教学的主要实训设备有:
1)导播室
导播室是学院600O演播厅的控制机房,分音频、视频、灯光控制三部分。这里的设备是供我院及安徽卫视等各种媒体及单位录制综艺晚会、室内情景剧等各种节目使用。
非线编辑室共有4个机房,共150套设备,此机房供学生进行编辑制作、图片处理、片头制作、短片合成使用,能够一次性为学生提供150个工位。
3)演播厅
学院设有600O规格的演播大厅和相关配套设备。600O标准演播厅,有200个观众席位,可以进行各种文艺晚会、访谈类节目、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节目的录制与直播。学院每年的大型活动及各类晚会均是通过这里向教室、学生宿舍、办公室、家属区进行现场直播和网上直播。
4)100O录音棚
录音棚分录音与演奏两部分,在录制控制室共有2套录音设备,一套模拟的,一套数字的。录音棚不仅可采集声音,还可采集视频。可一次性为学生提供10个工位的实践。
在校外实训基地:
编导专业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先后与桐城人民广播电台、安徽流金岁月影业公司、安徽经纬农业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合肥中山学校培训公司、横店影视城、安徽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等6家单位进行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在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岗位实践、毕业实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一专多能,以策划与编导为主,兼及主持、表演、拍摄、编辑与制作等能力
1.实践成果展集中体现了编导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
每年的实践成果展集中体现了编导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如2009年的“编导,多姿多彩”实践教学成果展,就是从一年来创作的26部广播剧作品中选出一部优秀广播剧作品,从36部电视短片中选出4部电视短片,题材不一,有短剧、电视散文和专题,从4部电子杂志中选出一部优秀的电子杂志进行展播,音乐剧和影视歌曲也是从文艺部排练的节目中选出的优秀节目进行展演。集中体现实施“前堂后台”的实践成果,也是对项目教学的有益尝试。充分体现了以任务为驱动,教学相长。整个成果展体现了自编、自导、自演、自主持的编导特色和体现编导理念的策划与创意的编辑与制作。
在学院推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改革”中,编导教研室针对编导专业的专业特点,让学生树立“节目策划是灵魂”这一至理名言,从而意识到策划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去实践策划方案。从学生的选题中选择一些相对而言可执行性强的策划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去拍摄、编辑、制作合成,最后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设备和技术上的问题,对画面的清晰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编导教研室有艺海传媒策划公司、广播剧工作室、1895导演工作室、电视编导工作室等可以真正实现策划与创作,带领学生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真正实现采编制一体化的项目教学。
2.《艺海视听》杂志集中体现了编导专业学生的策划与创意
编导专业期刊《艺海视听》集中体现了编导专业学生的策划与创意,《艺海视听》分为杂志版和电子杂志版两种版本,体现了专业特色和时代精神。分为“影视评论”“新片速递”“剧本”板块、“策划文案”“校园短剧”“观察与思考”“编导演之窗”“实践作品”等板块,与专业课程同步,专业教师指导,给予编导专业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1)“影视评论”板块:刊登《影视鉴赏》、《视听语言》、《影视作品分析》等课程的优秀学生作业,业余爱好影视评论的师生影视随笔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和兴趣。
2)“新片速递”板块:解读最新的新片介绍、电影花絮、幕后故事等,与时代同步,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影视信息,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意识和新闻报道能力。
3)“剧本”板块:介绍一些优秀的原创的广播剧剧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情景短剧剧本等,刊登一些连载的连续剧剧本以及教你怎样写好剧本等,刊登《剧本创作》课程、《情景短剧》课程的学生优秀剧本,让学生了解剧本,敢于去写剧本,敢于去创作。
4)“策划文案”板块:介绍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策划文案,刊登《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活动策划》课程的一些学生的优秀策划文案,让学生了解策划文案,敢于去写策划文案,敢于去创作。
5)“校园短剧”板块:介绍一些学生自己拍摄的校园短剧作品和拍摄心得,在拍摄与创作中的酸甜苦辣等幕后故事,让学生了解传媒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6)“观察与思考”板块:结合社会热点、校园焦点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进行观察与思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编导演之窗”板块:介绍一些优秀的编导手记、导演阐述和演员心得,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刊登一些毕业生中的优秀的编导、导演、演员的创作作品和创作心得,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8)“实践作品”板块:刊登一些学生实践的优秀作品,如广播剧、电视DV短片、情景剧、纪录片、电视栏目等。
编导专业是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践教学一直是编导专业教学的重点,更是培养优秀影视传媒人才的关键所在。编导人才往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开设编导专业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又因为多种原因往往流于形式,实践内容陈旧、认知性实训多、创造性实训少,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思想与方法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关键词】快乐女声 注意力 传媒经济
一、“快乐女声”的运作
2009年5月,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一起举办大众歌手选秀活动“快乐女声”,其前身为湖南卫视2004年起举办的“超级女声”。自2004年举办以来,在全国刮起一股选秀热潮。据统计,今年的“快乐女声”在全国吸引了超过15万选手报名参加,对比“超级女声”2004年接近5万人、2005年超过15万人、2006年超过8万人,以及“快乐男声”2007年超过10万人的报名总人数,2009年“快乐女声”以15万人的总报名人数,与诞生过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最具人气选手的2005年“超级女声”总报名人数持平。①
负责整个选秀活动策划统筹的天娱传媒有限公司2008年被湖南卫视全资收购,意味着专业娱乐频道和资深传媒公司开始深度合作。选秀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选手皆由天娱进行策划和包装。根据参赛要求,本届“快女”规定进入全国准决赛二十强后必须与天娱签约,而且双方约定不得公布合约细则,否则赛事主办方有权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如果选手拒绝与天娱签约也将被取消参赛资格。事实是,在20强产生之后,就有两名“快女”因为种种原因拒绝签约而退出了比赛。而历年来因为签约解约而产生的纠纷让天娱公司对这些选手们的发展策略也愈加谨慎。
二、“快乐女声”的推动力
今年的“快乐女声”评委依然众多,有来自民间的大众评委,也有来自各大媒体和唱片公司的专业评审,包括滚石、索尼、华纳、英皇、保利演艺等音乐公司,以及著名网络媒体,如新浪、搜狐、百度、网易、金鹰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顶尖时尚杂志《ELLE》与湖南卫视全程合作,负责对选手造型进行时尚包装,这次合作成为国际时尚圈和娱乐圈跨界融合的蓝本。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在已经进入中国21年的《ELLE》的推波助澜下,突破国内选秀节目内耗的瓶颈,成功与国际时尚接轨;而《ELLE》则依靠湖南卫视近5年选秀资历所建立起的强大的亲民性和渗透力,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每一个湖南卫视的观众心中,成为时尚杂志的首选代表。
三、“快乐女声”与“注意力经济”
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度。②
“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Haber,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杂志《Hot Wire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Haber认为,相对于当今大量过剩的信息来说,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他进而指出,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信息来说是稀缺的,因此,人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快乐女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耀眼的话题。它涵盖了兴奋、苦情、悬疑、歌舞等所有好莱坞大片的精华元素。5年来它总是在夏天如约而至,虽然制片人在变、导演在变、主要演员在变,但剧情进行中,总会有些话题、有些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单从2009年“快乐女声”活动来讲,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就从没有中断过。从“注意力经济”来说,“快乐女声”已经成功从中获益。在今年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湖南卫视依旧能够撑起“快女”,其中的看点值得探讨。
其一:媒体强强联手
这是节目的主要推动力量。国内音乐界的大牌公司几乎悉数到场,并且直接参与了选手晋级的投票,对快女们的前途握有生杀大权。而五大网络媒体皆开辟“快女”专题页面,对每期选秀的台前幕后做足文章,相关的博文、评论以及幕后花絮多方位地展示了每一位选手的魅力和个性。这一方面使“快乐女声”得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网站间的恶意竞争,从而形成合力,中国3亿网民几乎在同一时间得知了09“快女”的消息。《ELLE》作为唯一参与的时尚杂志,不仅在形象塑造上为今年的“快女”披上国际巨星的风采,杂志的编辑总监晓雪也成为其专业评审中的一员。
其二:选手争议不断
海选阶段郑州赛区的选手贡米,因为酷似香港女星张柏芝被媒体和网民热炒,“翻版张柏芝”几乎一夜成名。虽然事后被证明是贡米幕后团队所安排的一次精心炒作,但贡米的出现赢得了“快女”海选阶段超过1/3的关注度,可谓居功至伟。
另一个话题人物是快女十强中的曾轶可,因为争议不断而被众多网民呼为“争议可”。天才般的创作才华与超烂的唱功合二为一,致使专家评委为此明争暗斗,甚至评委包小柏在直播现场大呼“她留我走”。导演组为她的唱音冠以“绵羊音”的美称,并且媒体连篇累牍地关注这个“争议女声”的去留问题,让这个名副其实的“争议可”,成功跃上“注意力经济”的头把交椅。
其三:赛制悬念迭起
我们从2004年的“超女”中学会了PK一词,今年的“快女”依旧PK不断。一对一的唱功大比拼,总在亮分之前插播长达10分钟的广告。每一位选手的去留都有50位大众评委、19位专业评委、4位专家评委的三方制衡,结局怎样不得而知。几乎每一场被淘汰下去的选手都会让人遗憾不已。且不论背后导演组的策划是否公正,但有关“黑幕”“暗箱操作”的报道层出不穷,无论当事人如何辟谣,观众的注意力已经被成功锁定了。
其四:炒作新闻不断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在选手唱好歌之外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用来制造看点。无论是主办方炒作、媒体炒作还是公众的自娱自乐,“快女”们彼此之间的流言蜚语就没有消停过。炒作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借名炒作:快女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虽然不大,但是在80、90后中的影响力不小,能炒作的话题自然很多。
2、借事炒作:因为选秀是直播,快女们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会淋漓尽显,PK中的胜负方的表情都会被放大并配以评论。一直热炒不断的“专业评审因为出口不逊被观众扔鞋”一事被炒得真假难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快乐女声”的关注度上去了。
3、借势炒作:快女们除了要准备每周一期的比赛之外,要飞到大江南北唱歌拉票,还要做客各大网络媒体的访谈节目。湖南卫视还依托自身资源让这些快女们上娱乐节目以提升人气。甚至让快女和快男们一一配对拍电影短片。这些公关活动的展开和各大网媒的跟进报道,都旨在增加点击率。
4、借利炒作:这是媒体的谋生方式,也是传媒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后的产物。实际上是用新闻的方式创造商业利益。
现在的选秀节目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星了。这些“星”上的闪光点更多是在传媒经济的驱动下被人为赋予的光环。看点越多,受到的注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谁拥有了注意力资源,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陆军,中国传媒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求索,2006年10期
[2]王陶然,试论传媒经济中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经济,2009年2期
[3]任金州,电视节目策划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4]金鹰网,快乐女声专题,
一、活动。是武汉晚报拓展外延生产力、打造品牌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注意力形成经济,争夺眼球形成竞争,这已是世界不争的理论和事实。注意力资源是媒体所拥有的最大资源。如何在茫茫报海中,使消费者(读者和广告主)独取你这一瓢,就要看你注意力经济的经营能力。“活动营销”之所以被媒体越来越普遍运用,就在于它体现了注意力营销的精髓: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吸引最需要传递信息的受众,从而最终实现销售产品(报纸,广告)、树立品牌的目的。
因此,“卖活动”成为当前中国报业市场的一个亮点,通过“卖活动”来制造市场需求,形成自己多点产出的价值链,全面提升报业品牌,是近年来报业发展中一个显著特色。一个具有独特创意的活动,就意味着一个具有巨大商业潜质的独特资源。抢得先机,也就抢占了商机。当代媒体竞争已进人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成为报纸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媒体开展活动策划,有利于媒体品牌的塑造,在媒体品牌经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汉晚报从战略高度充分深刻认识到:举办参与性强又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大型活动,是造大势、聚大气、提升品位、档次和品牌含金量的最佳途径;是锻炼队伍,鼓舞士气。提高整体作战能力的绝好舞台;也是面阿大众,尤其是广告客户展现实力,开阔视野,增强投资信心的心理暗示窗口或心理拉力器;同时还是合纵连横,结交新合作伙伴,凝聚新客户,制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公关平台。对《武汉晚报》来说,“活动营销”让报纸变成新闻的制造者,从根本上突破了传媒单一的产出模式。它以报纸品牌资源为核心,延伸经营,扩大了报纸、商家和受众的互动范围。让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报纸发展再造动力。
从2004年以来,《武汉晚报》依靠新闻、广告、发行、活动“四轮驱动”的多维、开放型办报理念,取得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大发展。新闻、广告、发行与活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与推动,缺一不可,形成了鲜明的“四轮驱动”特色模式。报社上上下下对活动策划的重视和投入也与日俱增。2004年8月,武汉晚报在武汉媒体中第一个明确设立专业媒体活动策划部门――编务部活动策划室。事实证明:这是武汉晚报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洞悉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经营发展趋势的创新之举、成功之举。
活动策划以每年30多项大中型主题活动、近百场次的频率,把握热点,精彩创新,有力地提升了武汉晚报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地配合了武汉晚报的新闻生产,拉动了武汉晚报的发行、广告等各项经营。极大地整合了报社内外的各类资源,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品牌支撑力。活动策划的实践充分证明:活动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决定品牌力,品牌力决定竞争力。
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武汉晚报重视并依托活动,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寻找报业发展新的突破点、起跳点,实现报业的可持续、健康、强劲发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武汉晚报相继策划推出了包括求职、消费、教育、医疗卫生、文娱、姻缘会在内的10多项精彩活动。积极面对经济和报业“寒冬”,有力地促进了武汉晚报的逆势向上,增效创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求变的活动,也使武汉晚报对传统报业的生存空间的拓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仅以2008年为例,武汉晚报主办100多场大型活动,100多万人次的武汉市民参与其中。100多万人受益,100多万人通过活动了解武汉晚报,如此规模的影响面和受众群体,相当于不开动印刷机,又创办一张新报纸!
二、“大主题”、“大策划”、“大影响”:武汉晚报活动特色分析
6年来。围绕着武汉晚报品牌建设和品牌渗透,在报社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类活动策划有声有色。“大主题”、“大策划”、“大影响”。有力地提升了武汉晚报的品牌影响力。
1 把握重要新闻契机,用活动强化武汉晚报报道的影响力。
2004年以来,武汉晚报相继迎来了“神六”“神七”飞船上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新闻事件。武汉晚报均精心策划,缜密组织,高潮迭起,极大地呼应并配合了新闻报道,向江城市民彰显了《武汉晚报》影响力。
2008是奥运年,武汉晚报以奥运为主题,成功策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成为武汉奥运媒体大战的最大“亮点”。其中2008年4月武汉晚报创新策划、组织成立了晚报“奥运百人采访团”――将湖北参与奥运的运动员、志愿者、有票一族等各种特殊资源整合到武汉晚报旗下,作为奥运报道特约记者。由于准备充分,奥运期间,武汉晚报依托百人采访团获取100多个可以深入奥运核心的信息源,独家报道了布什、普京、盖茨等50多位国际政要、名人的奥运新闻,成为《武汉晚报》奥运报道的独家资源和独特亮点。
2 面向家庭,以活动增强武汉晚报的“亲和力”。
吸引了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吸引了一个大家庭。在2005年11月25日之前,武汉市鲜见为孩子们专门主办的演出。武汉晚报“好孩子剧场”开了先河,率先于当年引进著名人偶剧《木偶奇遇记》,连演6场,场场爆满。此后,武汉晚报“好孩子剧场”致力与打造品牌人偶剧,近3年来引进近30个剧目,演出近200多场,搅动了武汉儿童演出文化市场。
2004年11月。武汉晚报发起成立了“电影陪审团”,邀请对电影有热情、有想法的读者免费看电影,并且在报纸上刊登他们的观感。到目前,电影陪审团已推出了400期报道,培养了忠实的读者和铁杆的参与者,成为武汉观众最实用的“观影指南”。
3 面向社区,用活动体现武汉晚报的“渗透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城市中的社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武汉晚报认识到:只有深入社区,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地畅通社情民意,做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只有把社区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凝聚人心,赢得晚报的大发展。活动则是其重要而有效的载体。
2008年和2009年,武汉晚报与武汉市政府创业办连续两年联手,推出第一、二届“全民创业赶集会”,帮创业人群找机会、寻市场。“赶集”人数达到近20万,创业项目与资金的成功对接金额达亿多元。2009年春节前后,武汉晚报与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办以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
和创业为主题的"2009年春风行动”。活动长达3个多月,举办近百场招聘会,向农民朋友提供5万个以上的工作岗位。
4 面向年轻群体,用活动培育武汉晚报的未来读者。
无论是从社会影响面上看,还是着眼未来,培育晚报的读者梯队,年轻群体特别是校园学子都无疑是《武汉晚报》活动策划的又一主要诉求对象。
武汉晚报以“武汉晚报高校行”为核心活动品牌,相继策划推出了:“2006世界杯・足球宝贝总动员”、“武汉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光谷国际动漫节”、“2007学子圈Cosplay联赛”、“名师课堂”等精彩活动,促进了晚报读者的年轻化。经过300万年轻人的投票,武汉晚报荣膺"2006风尚媒体大奖”,成为华中地区惟一获得该奖的媒体。充分地佐证了这一点。
5 面向弱势群体,用活动彰显武汉晚报的社会责任。
从2002年开始,武汉晚报推出“帮贫困大学生缴学费”活动。八年来此项活动募得1700余万元善款,共资助4000余名贫困大学生。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设立“华夏千秋教育基金”。
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与关爱不止于此。从2004年春节起,武汉晚报发起“送寒门学子回家过年”活动。连续5年。向武大、华中科大、武汉理工大、华中农大等11所学校的贫困大学生赠送回家车票。共资助4794名寒门学子回家过年。
6 面向市场,用活动促进武汉晚报“双赢”。
6年来,武汉晚报策划主办的“武汉首届购物节”、“2004精英世界模特大赛华中区决赛”、“第二届中国武汉医药峰会”、“武汉首届双升大赛”、“羽毛球业余选手等级排名争霸战”、“武汉晚报首届淘房会”、“出刊10000期庆典”等活动,对于拉升本报社会影响力和广告、发行的增长,功不可没,真正做到“双赢”。
三、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与主流,与时代的足音合拍:武汉晚报活动的经验
1 前瞻眼光,大局意识
武汉晚报举办活动,重在充分的酝酿和筹划。在策划组织活动时,对大环境、大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有明晰的认识与分析,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与主流,与时代的足音合拍。
2008年5月,武汉晚报在全市发起响应倡议,力推“袋袋相传”活动。这一行动影响到全国。它的成功,得益于响应了武汉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后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激发了全社会的共鸣。
同样的,武汉晚报从2008年2月起推出的“周二之约”活动,目的正在于架起和谐司法关系的桥梁、为和谐社会构建做贡献。2008年2月25日开始,武汉晚报独家报道了汉阳区法院执行局的一名普通法官李冲3年来为马兰英艰苦讨债的事迹。随后武汉中院与《武汉晚报》联合开办了“周二之约”法律服务电话热线栏目,每周从全市抽调法官帮助市民解决法律疑难问题,受到最高法院的关注和肯定。这一活动无疑是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意义重大、引人关注的一大创新型手笔。
2 主题鲜明,操作独到
武汉晚报的各项活动,都严格遵循分众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原则。每项都确定有鲜明的主题,一目了然。使其特色显著、与众不同。
汶川地震一周年,是各报都重点策划的重头戏,武汉晚报以有特色的活动和有特点的报道,先声夺人。震后第一个春节,灾区人民如何度过?2009年春节前,武汉晚报多个部门联合策划推出“本报记者与灾区群众过大年”活动,6名记者兵分3路赴灾区与当地居民一起过年。足迹遍布北川、汶川、青川、绵竹、映秀、平武等地震重灾区。年三十夜,武汉晚报记者与温总理在同一个现场,尝到了温总理炒的回锅肉;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平武县平通镇走马羌寨喝到了羌胞酿造的苞谷酒,当地群众托记者向武汉读者征集酒名;“喂奶警察”蒋晓娟、“英雄小班长”林浩、“敬礼娃娃”郎铮等灾区典型人物接受了武汉晚报记者的采访……连续两天,武汉晚报投人11个整版,刊登了一批有巨大影响力的稿件,在本地媒体中高出一筹,社会反响强烈。
3 专班架构。协同作战
媒体举办活动,可以多途径、多部门操办,但离不开一个专职部门和专业化的策划、组织、操办、协调团队。武汉晚报编务部活动策划室成立于2004年8月,是武汉媒体中第一个明确设立的专业媒体活动策划部门(小组),是武汉晚报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洞悉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经营发展趋势的创新之举。与采编部门人员配备不同,它所抽调来的。都是既懂市场策划营销、又了解新闻基本运作模式的经营型复合人才。它的职能为:主抓有影响的活动的策划、评估、组织和实施,整合活动营销的各种资源与要素,实现活动的“经营集约化、管理一体化、操办规范化、效率最大化”。
编务部活动策划室设立四年来,在武汉晚报社党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强力支持下,坚持“为百姓谋利益”的办报理念,整合了报社内外的各类资源。围绕“打造武汉第一市民报”的战略目标,把握热点,精彩创新,以每年30多项大中型主题活动、近百场次的频率,有力地提升了武汉晚报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地配合了武汉晚报的新闻生产,拉动了武汉晚报的发行、广告等各项经营。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总结近年来晚报眼花缭乱的活动策划,成功无不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结晶,单靠一个人,很难组织好活动,单靠一个部门,也难办好活动。这已成为武汉晚报搞好活动策划的一条基本经验。
4 坚持亲民,突出互动
武汉晚报的活动,坚持“为百姓谋福利”的宗旨,时时将老百姓与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注重与百姓间的互动,活动的贴近性、服务性、亲民性皆强。
它体现在:一方面,活动的主体锁定在普通民众阶层,特别是有特定需求的人群。如从2000年到2008年的武汉晚报“帮民工讨工钱”行动,为7000多名民工讨回了500多万元工钱。2008年春节前,武汉晚报联合武汉中原医院,给武汉农民工提供一次免费体检。这也是在全国首次大规模地关注农民工的健康问题。时任武汉市长李宪生对此批示:“武汉晚报开展的这项活动很有意义!”
另一方面,活动都能抓住民众关注、关切的热点,使活动能“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2008年12月,武汉晚报发起“免费教万名老人学电脑”活动。共有11891位老年朋友接受了电脑扫盲,市老龄办予以高度称赞。2009年5月,武汉晚报推出“健康义诊月”活动。与江城40家知名医疗机构联手,每周六推出大型义诊,服务覆盖武汉三镇,受到两万余读者追捧。2009年7月。武汉晚报联合市区25家医院举办“2009冬病夏治节”,创下了参与医院最多的记录。共有5万余人参与活动。“冬病夏治节”给市民提
供实惠――科学、客观、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治病方法。
同时,活动不断拓展普通市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使活动收效真正能让更多普通民众受益。2007年6月。武汉晚报率先在武汉推出“换客大会”大型现场活动,至今已举办超过10届。2009年4月又首次组织了家轿后厢盖交换集市。成为市民们各取所需,互相调剂、经济实惠的盛大集会。
5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搞,要让活力之树常青,就必须不断创新,创新活动思路与模式、方法与途径、表达形式与内容、目标与手法。这样活动的含金量才能常办常增光芒不减。
举办于2005年的“武汉花卉展”,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文化内涵单薄、缺少市民互动等缺憾也较为明显。2008年元月,武汉市园林局盛情邀请武汉晚报共同参与策划并承办,打造一届“空前的”花卉展。
武汉晚报充分认识到。此次活动不同于以往举办的公众性观赏活动,而是要周密规划、整合优势、凸现亮点、彰显个性。为此成立了以编务部活动策划室为核心的策划执行小组,对花卉展进行了整体创意策划的统一规划。
这次花卉展处处可见灵动创意、智慧的火花。多姿多彩的奥运元素与精彩纷呈的花卉扎景融为一体,“奥运火炬人人跑”、“万名白领姻缘会”、“花卉创意市集”、“快乐文化广场”、“花仙子“COSPLAY SHOW(秀)”“奥运百人采访团”等多项品牌活动穿插其中,使游客可赏、可乐、可参与。老百姓获得全新体验。12天里,有50余万市民前往解放公园,畅享这场鲜花盛宴,为历年之最。
而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19日期间举行的“辉煌60年2009武汉花卉展”,适逢建国60周年大庆。围绕“辉煌60年”这一鲜明主题,武汉晚报又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策划,如花展布局分“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和谐社会”四大主题展开;“歌唱祖国一大型群众红歌会”、“明天会更好一儿童现场绘画创意涂鸦活动”、“花儿与少年一少儿诗词赋曲朗诵演奏会”、“寻找真爱一武汉青年国庆姻缘会”、“繁华似锦一花仙子动漫秀”、“全民正运动――武汉晚报正运动展示会”等11项精彩活动穿插其中,与以往四届花展相比,今年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市民的参与性也更强。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武汉市长阮成发等领导盛赞本届花卉展有特色,创意多。22天里,70余万市民前往解放公园畅享这场鲜花盛宴。
时任武汉市园林局局长左绍斌表示花卉展最大的收获是“创意”:武汉年年都要举办各种花卉展。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让老百姓更为喜闻乐见。
这样的创新,在武汉晚报的活动中随处可见:办了4年的武汉晚报姻缘会,虽多达百余场,却每年都能给人以“新脸孔”:2007年1月,武汉晚报举办“外来务工者姻缘会”,成为全国首次以外来务工者为主要对象的大型公益相亲活动。2007年首次开通“姻缘宝典”手册、“情缘一线通”;2008年组建成了“冰雪联盟”红娘团队:2009年青年端午姻缘会上在全国率先推出“月老邮局”和“月老信箱”……创新意味着进步,2009年的青年端午姻缘会,再次创下了多项之最――团体报名单位最多;报名人数最多;历次姻缘会上出动红娘最多,实现了姻缘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品牌效益的三丰收。
四、办好活动必须处理好4种关系
1 活动与新闻的关系
活动策划与新闻品牌生产的关联密不可分已为公认。“做活动”与“做新闻”两者并不矛盾,两者都是办报的重要手段与抓手,新闻衍生活动。活动促生新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关联、可以共同推进的。
在报社各部门群策群力的共同努力下,武汉晚报的活动策划风起云涌,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新闻改扩版及日常的新闻报道,更呈现出与版面新闻报道骨肉难分的密切态势,如晚报社区行,极大地张扬了“新闻110”品牌:《红娘周刊》服务姻缘会,姻缘会又为《红娘周刊》提供更为丰富的佐料;“空姐新人秀”得益于武汉晚报经济部、摄影部的强力报道,同时也推介了武汉晚报的社会影响力和独家权威性。不仅“内容为王”,更通过活动“互动为先”,从而立体打造晚报的新闻强势。
同时,活动的宣传和炒作比活动本身更重要。一次成功而有影响力的活动策划,一定要有新闻策划与版面策划的通力配合,而这两点又恰恰是媒体独有的优势所在。2008年武汉晚报在组织“军旅姻缘会”前后,共有十多名记者参与报道,投入十多个专版,使得活动影响力迅速“扩张”。2009年南航空姐选秀活动进行的三天当中。武汉晚报每天辟出至少两个专版来报道而且重点包装形成版面阅读亮点,使活动成为“热点”。同时,活动进行过程中不断闪现新闻。2009年武汉晚报组织的“与灾区人民过大年”活动中,记者们就抓出了《尝到总理炒的回锅肉》、《请读者给总书记喝过的酒“取名”》等有影响力的独家新闻,增加了报道的分量。
实践中,武汉晚报形成了活动与新闻间的“联动”机制:举办活动时。相关的新闻报道部门也要参与筹划,了解活动情况,布署报道事宜,抓准报道热点,活动进行过程中,活动组织人员还要与报道人员碰头,交换意见,沟通信息,形成报道主脉络的一致。
2 “大活动”与“小活动”的关系
活动有大有小,规模不同,其筹备投入、运营计划和社会效果都不一样。武汉晚报对于活动实行的是按照活动规模分级规划、管理,鼓励大中小型活动并存开展。在活动评估上对活动细化分类为A、B、C、D4级,其中A级为报社级大规模活动,D级则为部门内部组织的小众化的小活动,不同层级的活动对应有不同的操作流程、质量评估标准和业绩考核。大活动牵涉的精力大,人员多,工作流程复杂,如“奥运来了武汉花卉展”、“奥运百人采访团”等,而许多由部门或战线记者牵头策划组织的、经版面包装报道的活动,则为中小型活动。
实践证明。中等规模以下的活动可以分众聚集人气,取得特定领域的社会反响;而大型活动,则作用于提升报纸影响力。中小活动是大活动“发力”的基础,大活动则是中小活动“聚合推动”的必然结果。大小活动,对于报纸的营销同样不可或缺。
在实践中。武汉晚报已形成了:大活动由活动策划室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筹办,其次数与规模由报社领导层确定;中小型活动由各采编部门自行策划或协商举办,报报社认可后组织,根据受众面与实际需求确定规模与持续时间。目前,已形成分工明确、大小活动呼应、频率与影响力并重的良性局面。
3 “自办活动”与“借势办活动”的关系
活动。属“因势而为”。在武汉晚报组织的各类活动中,有的是“造势”而为,包括所有自主策划举办的活动,还
有的则是“借势”而为。包括所有配合、协助相关部门策划举办的活动。武汉晚报“出刊10000期庆典活动”等属于“造势”之作,而“奥运来了――武汉花卉展”、“精英世界模特大赛华中分赛”、“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等则都是“借势”而为。有些活动采用“借势”办法,可-以节省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与开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社会影响力,报社除了张罗活动。主要精力在于包装和宣传活动、扩大传播影响力上。当报社与相关主办部门有着趋同的战略目标与需求指向时,这种形式无疑是最佳模式,可以实现资源聚合的最大化。而当报社有特定主题或自主强烈的诉求,不需要运用外部力量借力时,自办则是最佳的一种模式,可以以恰如其分的投入获得所需的特定效果,而且可以避免与合办方之间可能的内耗与环节磨擦。
所以,重在建立精确定位、务实评估的协同机制。根据活动所需达到的效果与目标。确定举办模式与操办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活动的最佳社会效果。
4 “公益”与“盈利”的关系
武汉晚报活动策划,大体分为4种操作模式:公益驱动模式,是以树立媒体良好社会形象为目的的公益性的传媒社会公关行为;娱乐驱动模式,是以吸引阶段性大众注意力为目的的娱乐事件经营行为;广告驱动模式,是以某类别广告客户的市场营销需求为导向的报纸广告创意经营行为;发行驱动模式,是以拉动报纸订阅或零售读者为导向的报纸广告经营行为。不同的驱动模式,决定了不同的盈利模式。活动的定位及主旨的确定,尤为重要。
武汉晚报举办的活动,有的是纯公益性质的,如“扶助行动”等,有的是要考虑投入产出、但不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如姻缘会活动,有的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精英世界模特大赛华中分赛”等。武汉晚报的活动,这几种模式并存均有,选择何种成本运行模式,关键在于活动的目的指向。对于公众需求、以服务为目的的活动则应以公益为主,以市场为主体、拉动消费、有企业参与的活动则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武汉晚报认识到: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实时的实效评估机制,对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有效的评估。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最终与办活动的初衷和目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