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精选7篇)

如果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调查工作结束后,通常还需要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才能避免假大空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 婚姻;生殖健康服务;;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G 479 B 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49-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发生率较高,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探寻生殖健康教育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教育内容等,笔者于2006年3月对内江师范学院276名女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及生殖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内江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大四3个年级各系选修《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课程的276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4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女大学生婚恋观及生殖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答案设计为选择加填空方式,即设计数个选项,如在设计的选项中没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答案或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的,就采用填空的方式。

问卷装入信封内发给学生,让学生带回寝室无记名填写。发卷前对调查目的作出解释,并详细讲解填表注意事项。问卷填写完后,用信封密封好上交。为避免学生出错,问卷上附有调查者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学生咨询。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应答率为92.0%。

2 结果

2.1 婚恋观

2.1.1 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 见表1。

2.1.2 对婚恋的态度 调查表明,对婚前或试婚持赞成态度的女大学生占15.9%(44人),持反对态度的占31.5%(87人),不能确定的占52.5%(145人)。认为“性关系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能发生”的占76.8%(212人),认为“没有爱也可发生”的占15.6%(43人),认为“性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占1.8%(5人),不能确定的占5.8%(16人)。

2.2 恋爱情况 报告正在或曾经恋爱的女大学生占69.6%(192人),未恋爱的占30.4%(84人)。正在或曾经恋爱的女大学生中,有1次恋爱经历的占54.7%(105人),有2次恋爱经历的占27.6%(53人),有3次恋爱经历的占10.9%(21人),有4次或以上恋爱经历的占6.8%(13人)。

2.3 ()发生情况 276名女大学生中,有()者占26.1%(72人)。初次()的年龄最小12岁,最大24岁,平均19.4岁。初次()发生时期在小学的占1.4%(1人),在初中时期的占4.2%(3人),在高中时期的占37.5%(27人),在大学时期的占56.9%(41人)。

初次()有出血的占38.9%(28人),无出血的占50.0%(36人),没注意的占11.1%(8人)。初次()选择“恋爱对象”的占81.9%(59人),选择“一般朋友”的占6.9%(5人),选择“网友”的占6.9%(5人),选择“其他”一项者占4.2%(3人)。

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与恋人相处时不能自控”占47.2%(34人),为“表现爱情忠诚”的占33.3%(24人),“好奇”的占8.3%(6人),“避免孤独”的占4.2%(3人),“经济压力”的占4.2%(3人),“说不清楚”的占2.8%(2人)。

72名有()的女大学生,对性生活感到“愉快”的占52.8%(38人),感到“害怕”和“痛苦”的占33.3%(24人),“无所谓”的占13.9%(10人)。72名有()的女大学生对于与当前结婚的可能性,选择“肯定”的占33.3%(24人),选择“不可能”的占11.1%(8人),选择“无法确定”的占55.6%(40人)。72名有()的女大学生报告有1位的占72.2%(52人),有2位的占18.1%(13人),有3位或以上的占9.7%(7人)。

2.4 避孕知识认知情况 选择排卵期是“月经中期”的占33.3%(92人),选择“月经前、月经后、月经期间”3项的占53.6%(148人),选择“不知道”的占13.0%(36人)。女大学生对避孕方法有一定认识,80.4%(222人)的学生能正确列举出2种及2种以上的避孕方法,但多数学生对安全期避孕、体外、紧急避孕、的正确使用认识模糊。

72名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中,初次采用了避孕措施的55.6%(40人)。每次均采用避孕措施的占43.1%(31人),有时采取、有时不采取的占36.1%(26人),很少采取措施的占9.7%(7人),从未采取措施的占11.1%(8人)。

72名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中,曾经怀过孕的占30.6%(22人)。其中怀孕1次的有13人,2次的有5人,3次的有4人。这22名学生共发生妊娠35次,其中有24次(68.6%)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3次为安全期避孕,6次为体外,延迟服用紧急避孕药和不正规使用各1次。2.5 情况 276名被调查女大学生中,选择“是正常生理现象”的占71.7%(198人),选择“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表现”的占6.5%(18人),有4.4%(12人)选择“是一种病态行为”,选择“说不清楚”和未回答的占17.4%(48人)。

有经历的占28.3%(78人),其中经常有的占7.7%(6人),偶尔有的占92.3%(72人);选择“无”的占64.5%(178人);未回答的占7.3%(20人)。

78名有“”经历的女大学生中,认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有利的(释放性压抑、心情好等)占47.4%(37人);认为有不利影响的(内疚、情绪低落、害怕、自责、罪恶感等)占32.1%(25人);选择说不清楚,或2者均有的占20.5%(16人)。

2.6 同性发生情况 276名被调查女大学生中,选择有同性的占1.8%(5人),选择无同性的占80.8%(223人),未回答的占17.4%(48人)。对同性持赞同态度的占6.5%(18人),持反感态度的占30.8%(85人),认为无所谓的占48.6%(134人),选择其他和未回答的占14.1%(39人)。对同性恋者结婚持赞同态度的占9.4%(26人),反对的占22.1%(61人),无所谓的占51.4%(142人),未回答的占17.0%(47人)。

2.7 对性病的了解情况 33.3%(92人)学生能正确列举出2种及2种以上的性病名称,有45.3%(125人)能正确列举出1种性病名称,有10.9%(30人)的学生列举错误,10.5%(29人)的学生未回答。

3 讨论

3.1 婚恋观 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大部分女生将“人品”放在首位,将“才能”放在第2位,将“外貌、经济情况等”放在第3位,将“经济条件”放在首位的仅占1.81%。说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愿意找人品好和/或有才能的配偶。女大学生对婚前或试婚持赞成态度的仅有15.9%,持反对态度的占31.5%,而50%以上的人选择“不能确定”。说明在这一问题上,多数学生感到茫然,需要正确引导。

3.2 恋爱及发生情况 女大学生恋爱率和()报告率均较高,均高于宋玉东等[1]的调查结果,也高于“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课题组报道结果(11.13%)[2]。可能原因有:第一,本调查时间较后2项研究晚5~6 a,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更为开放;第二,本调查对象仅为选修课的学生,可能使调查结果偏高,高于普通学生;第三,调查对象为二~四年级学生,无一年级学生,因恋爱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多,也是年级越高,发生率越高[1],从而使调查结果更高。

超过50%调查对象最早恋爱发生于初中及高中时期,甚至有少数在小学时期开始恋爱。有行为的学生中,41.7%初次发生在初中及高中时期,故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时期,均应广泛开展性教育,对避免学生遭受身心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与当前“肯定结婚”的占1/3,50%以上“无法确定”能否与当前结婚,本结果与黄秀峰等[3]的报道接近。这一方面反映学生受到“性与婚姻可以分离”等思潮的影响,性观念、较为开放;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婚前可能为今后的婚姻及家庭生活埋下不稳定因素。

由于女性生殖健康和某些妇科疾病(包括性传播疾病、宫颈癌等)与过早性生活和多个密切相关[4],故生殖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一些相关妇科疾病的病因、预防、临床表现、诊治等内容,可使大学生理智地对待性成熟、性冲动,对增强自控能力和克服婚前十分有利。

3.3 避孕与妊娠情况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避孕方法和种类有一定认识,但对具体避孕知识认识模糊。采用体外、安全期的比例较大,而这些方法实际上并不十分可靠,失败率达20%[4]。咨询中发现,有的学生因将排卵期和安全期弄错导致妊娠,说明大学生的避孕知识还是似是而非,主要原因是他们获得避孕知识的途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紧急避孕是除常规避孕方法以外避免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的主要方法,如果具有紧急避孕的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又能及时得到优质的紧急避孕服务,那么意外妊娠人工流产至少有50%以上应该是可以避免的[5]。故在生殖健康教育中,应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避孕知识,特别是紧急避孕知识,使学生知晓何处可得到紧急避孕服务,这对降低女大学生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具有重要意义。

3.4 女大学生发生率为28.26%,高于刘达临1990年的调查结果(16.5%)[6]。可能与调查时间更晚,调查进行隐秘和调查对象仅为选修课的学生等因素有关。是女大学生宣泄性冲动的一种常用方法。有经历的学生认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有害的占32.1%,咨询中也发现,有的学生因“”而背上思想负担,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故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行为。

适度的可以调节性压抑,本身对身心健康并没有直接损害。的主要危害来自错误的认识,使当事人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压抑,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以后的正常的婚姻生活[7]。

3.5 性病知识 仅有1/3的女大学生能正确列举2种及2种以上的性病名称。学生对性病的认识多来自于宣传栏、电视、报刊、书籍等,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性病防治知识属于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首先,了解性病病因及传播途径,对于避免不洁性生活和预防各种性病传播有意义;其次,了解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知识,不仅有利于各种性病的早期治疗,还可避免遭到不法行医者的欺骗;第三,了解科学的性病知识,可消除对各种性病患者的恐惧心理。

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报告范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原因 影响

一、导言

鉴于当代大学生在家庭背景、受挫能力及自身心理等方面构成比较复杂,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当代作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的调查。大学生究竟为什么恋爱?恋爱之后,他(她)们对自己的未来如何看待?他(她)们对性的态度和观点又是如何呢?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部分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来对以上问题给予解答,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的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抽取出样本总量240名。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为88.75%。在被调查者中,有男生88名,占总数的41.3%;女生125名,占总数的58.7%。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特点: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恋爱存在以下特点:(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认知或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迫于所处样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群体生活中容易出现从众心理。(2)恋爱观念及择偶标准多样化。在对异性的要求上,大学生基本没有了封建时期的“门当户对”以及近代的“才子佳人配”以及少数民族、地域差异等传统择偶观念或者障碍。(3)恋爱观念更加开放,更能包容。在提及同性恋及一夜情等改革开放前谈之变色的问题时,很多大学生表现出理解和包容的心态。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存在的问题:(1)恋爱缺乏责任感。很多被调查者在谈及恋爱的原因时,回答的是单纯地找个伴。并且对恋爱的将来基本不予考虑,毕业即分手的情况占了大多数。很多恋爱的大学生甚至只是为了积累恋爱经验才开始一段感情。可以想象,本着这个动机的恋爱基础是多么的脆弱,其结果又将是如何。(2)盲目恋爱,无规划及长远考虑。固然,姻缘的到来多数情况下带有偶然性,但是,在决定开始一段感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没有决定该如何去经营规划这段感情,爱情的盲目性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四、问题原因分析

1.恋爱动机:(1)摆脱孤独感。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及各种考试可能会给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压抑,不能很快的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挫折感,尤其节假日。于是恋爱关系的建立,成为他们消除寂寞,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2)情感需求。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而在大学期间,这种以前被压抑的情感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出来,并且与异性交往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所以很多大学生渴望情感需要的满足,恋爱的欲望非常强烈。(3)好奇心理。好奇心理主要是由于生理发育成熟而产生的。在高中阶段,每个人都被禁止谈恋爱,都被教导为了前途而努力。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大学校园就为探索这神秘的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没有经历爱情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是刺激的,充满着极强的诱惑力。并且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年龄阶段,所以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去寻找恋爱机会,尝试恋爱。(4)虚荣心理。部分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一种能力和魅力的象征。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而去恋爱,“有人爱”似乎是他们证明自己价值的一种标准,他们认为在大学里如果找不到异性朋友的话,就会被瞧不起,或被认为是无能者,因此,他们会努力去寻找恋爱机会和对象。

2.恋爱规划:(1)对恋爱不重视。在缺乏恋爱经验的同时,很多大学生也不主动寻找相关恋爱知识进行学习。在他们看来,恋爱只是一个旅途中的休憩站,恋爱的对方只是休憩站中相识的过客。他们没有把恋爱当做自己人生中与升学、求职、婚姻同等重要的事件来看待,使得他们在经营爱情时往往不能全身心投入,其结果与影响不难想象。(2)缺乏引导。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恋爱是自己的事情,除了大学生恋爱双方及其同学外,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亲戚基本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恋爱。大学生对他们隐瞒的同时,也失去了得到长辈及老师引导的机会。

3.能力缺乏:(1)缺乏迎接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当对异性产生好感时,大学生缺乏一个理性分析判断;当遇到一份突兀的表白时,大学生缺乏一个合适处理方案。当爱情出现时,逃避不是办法。事实上,这些能力恰恰是一段爱情开始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受挫能力。恋爱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挫折时,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出现的问题,从而走向极端。轻者会对爱情乃至异性产生心理障碍或者问题,严重者可能走上轻生道路。一朵朵青春之花的凋零是每个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3)爱的责任与能力。爱情需要责任,爱情需要用真心去维护和发展。大学生缺乏直面问题的能力,当爱情出现时不能逃避,只能积极面对。 转贴于

五、对策

1.端正恋爱动机:(1)教育主体的教育:教育主体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家庭与学校就应该对每个大学生进行恋爱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动机和恋爱源头上把好关。(2)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与判断。在进入大学的新环境后,每个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自己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和判断力,从而减少通过寻找感情来逃避现实或适应环境的可能。

2.进行恋爱规划:(1)正确看待爱情:每个恋爱的大学生都应该在心中把爱情摆在一个合适的高度。既不能过分轻视,也不能让爱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前途。(2)多听取父母及老师征求意见:先把自己的恋爱状态告诉长辈,静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可取之处则虚心接受。(3)三思而后行。在想清楚恋爱可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造成的影响后,再开始一段感情。并且要明白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位置和角色。

3.培养恋爱能力:(1)承受爱的能力:当异性表示好感时,应先做出判断,并考虑是否与其进行交往。在理智分析之后,勇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做好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准备,让自己适应今后有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当然,这也包括拒绝爱的能力:当对追求自己的异性无好感时,应该以合适的态度和口吻拒绝对方。一是要勇敢地说“不”,二是要把握恰当的方式。(2)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当真正接受一份爱时,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经营和呵护,让自己时刻意识到,自己对对方是有责任的。(3)提高恋爱受挫能力:在追求异性或者恋爱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和承受能力。

总之,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在变化。认真做好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杜项菲。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浅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 篇3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忧郁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是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当今恋爱越来越普遍的大学生当中,恋爱所需要的消费更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如果我们能够针对大学生恋爱的消费观和消费市场来进行创业,那么将会有很大的空间来供发展。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打钱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调查得知,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自主,由于中国的国情限定了劳动力的低下酬劳,所以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基本就只能够补贴一下伙食费或者额外的一小部分开销,这使得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600—1000元之间,只有少数的家庭条件优越者可以高于这个数字,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而根据调查可知,女生的消费水平基本高于男生消费水品,因为到了大学,女生都开始喜欢新潮服装,各种小饰品,还有化妆品,而这些东西就相对于只要吃饱饭穿暖就没有其他多余要求的男生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恋爱的男生,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LV、GUCCI等各种奢侈品大行其道,对女生而言,哪怕买不起真的,也需要一个假的来撑撑门面,也因此再次导致了恋爱成本的高昂。

据小范围内的调查,恋爱中的男生女生消费水平明显增加,逢年过节都需要赠送小礼品,生日这样的特殊节日更是不能避免,譬如调查中一个男生恋爱钱每月的消费只需要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最多在加上一点烟钱,每月的生活费还能有所剩余,每个学年都能够攒下一点点私房钱,而恋爱后的消费水平明显增加,随着恋爱阶段的变化消费水平也不断变化。

追求期的消费水平明显是恋爱中最高的,因为为了给女生营造一个大方,体贴,温柔的效果,各种琳琅满目的消费条目充斥着每月的账单,电话费明显高于正常时期,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消费,热恋期与追求期的消费结构基本相同,同样属于花钱如流水,只有在经过了追求期与热恋期的阶段以后,步入了稳定期的消费水平才能够稳定下来,但相对于没有恋爱的男生而言仍然是属于高消费,周末要一起去逛街,免不了要购买零食、衣物等产品,就以呈贡校区的学生而言,如若没有谈恋爱的男生,轻易是不进市区的,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进市区就是费钱费力,首先是往返长达3、4个小时的车程,其次是物价疯狂的上涨,在市区随便吃点东西都需要数十元,在加上车费,基本上进一次市区最少需要100元。而对于恋爱中的男女而言,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消费,不然还能叫做恋爱吗?

因此恋爱中的男女相对于没有恋爱的人来说,每月都要多花出最少200元,这对于经济尚不能独立的大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再加上疯涨的物价,在呈贡校区,男生每个月的饮食费用最少都要400元才能够达到每顿一荤一素的饭菜。如果在加上恋爱的费用,那么每月的消费水平最少都需要700元。

而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在大学生群体中,恋爱的消费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克服攀比的心理,在经济尚未独立的现在,不要胡乱浪费,购买一些不必要的商品,而应把学业放在首位,未来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加美好和独立。

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 篇4

爱情,自古就是人生中敏感而充满诱惑的一个主题。它引导人们相知相守,一生相伴,也致使人们相怨相难,抱恨永生。自古以来,一个个诉说爱情的故事,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引出了多少辈的恩索,人们是怎样看待恋爱的呢?大学生身心都已经成熟,正是人生最灿烂最美丽的时期,爱情对他们来说,早已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了,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恋爱,将怎样选择恋爱对象的呢?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成双成对早已不成为什么惊奇的事。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爱情,怎样选择自己的恋爱,怎样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的呢?就这样的问题,我们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这次调查问卷共臵100份。包括男40份,女60份。

调查对象为在校学生:其中大一35份,大二35份,大三30份。本问卷的题目分为三个部分,从第一题到第五题第一部分的可以反映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第二部分是第六题到第十五题,主要是恋爱在消费、生活、时间上的具体情况。最后一部分是第十六题到第二十题,关于恋爱所带给同学们的影响。

一、从总体来看。

1、在第一部分中,对于“恋爱的原因”这个问题,一半人数是因为爱情,而其他50%的人中有因为别人有男女朋友了;因为感动;因为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谈谈了;更有其中一小部分是为了找结婚对象。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对待恋爱方面,具有一定的理智性。而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这个问题,46%的人表示支持,4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既不表示支持,亦不表示反对。而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看待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的问题上,男生持支持态度的明显多于女生。而女生持无所谓态度的相对多些。

综上所述,这其中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从保守走向开放。②大学生绝大部分年龄超过18岁,他们渴望证明自己的成熟,而恋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③大学生课余时间多,并且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希望通过恋爱放松一下。④大学生全部住校,离开父母家人,约束较少。

2、在第二部分中,大学生恋爱消费中有43%的人是依靠家中补给,37%的人选择了其他,而只有10%的人是靠自身课余打工或奖学金来消费,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依旧要依靠父母的生活费,只有少部分人凭借自身来花钱,而且恋爱消费占每月生活费的数额既不算多,但也不算很少,主要用于吃饭,娱乐,通讯,礼物,交通等方面。传统观念中的“恋爱开支基本由男方承担”已经不太适用于现在的生活观念日新月异的大学生情侣,买单出现了新的方式:双方共同承担,甚至有的女生甘愿为男生承担。

适度的恋爱开支不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本应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却为恋爱消费过度,那就要注意一下了。只有在理性的消费观和恋爱观的节制下,心里幻想无数次的真正的浪漫场景才会在人生之路上出现。

3、在第三部分中,8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给人带来的好处是能够改善自己,学会成长,并且能够共同分担快乐悲伤,使自己的生活快乐一点,认为在恋爱的

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责任心。恋爱也会有负面的影响,56%的人认为学校和社会的环境相差很大。成功率低。48%的人则觉得大学生心里并不完全成熟,如果失恋,会给身心带来大的伤害,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恋爱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甚至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面对恋爱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仍有73%的人认为恋爱产生的影响仍是利大于弊,而剩余27%的认为这是因人而异的。

当代社会,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乃至存都已成为必然之势。毕竟,从小到大恋爱第一次不被学校遏制,对当事人而言总是兴奋的,而面对如此形式,父母对恋爱的态度是不可忽略的要素之一。从中46%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的选择的,34%则处于父母目前还不知道的状态,剩余的20%的父母却持反对态度,从此可看出仍有少部分父母处于各种原因反对自己的子女恋爱,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可想而知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是永存的,是否听从父母的意见是值得我们讨论并依照行之的问题之一。对于“失恋后怎么样与过去的恋人相处”的问题。61%的人会感觉有些尴尬,但可以争取好好相处,看情况,视恋爱是否带来积极影响而定,21%的性格开放的人依然会相信爱情,认为分手以后还可以做好朋友,17%的人就此消沉分手之后不再联系,也不再相信爱情。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大多数还是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对自己的爱情也看的重一些。

对此,我发表下个人的看法,大学生谈恋爱已不足为奇,而且几乎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最好的时期,年龄比较相符,正是青春波动厉害,感到寂寞空虚的时候,说的直白一点,对性已经开始产生一种程度的渴望。希望身边一直有个陪你的人。其实,谈恋爱也是一门课程,不管是否以结婚为目的,还是为了其他目的,我觉得都不应该抱着游戏的态度去对待爱情,因为爱情是神圣的,90后的我们,请大家认真对待我们的爱情。的确我们90后有个性、在任何地方都是那样的多情。不过一次又一次的伤、让我们如何承受!所以不能给他(她)幸福、那么就请收回你的多情。责任也是双方必要的,收起自己的坏情绪,在他(她)的面前乐观和微笑,每一个爱情都创造着一种神话,爱情就是神话一般的。

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报告范文 篇5

关键词:恋爱;心理表征;大学生;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表征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时期,部分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在面临恋爱、择偶和性问题时,往往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冲突,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是: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主观学业统一,客观爱情至上;恋爱观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大学生谈恋爱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等。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有的大学生对异性存在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容易陷入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也有人因感情压抑、性幻想、性而产生心理异常。另外,我国大学生谈恋爱心理还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表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健康现象与不良现象共生的现状。大部分大学生在谈恋爱时表现出了择优、审美、进取等积极的心态,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恋爱的道德认识上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多数大学生可以坦然接受失恋的现实,但仍然有一些学生在失恋挫折来临时不能妥善对待,长期陷于消极的情绪之中,甚至有的会做出过激行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二重性特征,既给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行为目标、深化道德认识造成了一定障碍,也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恋爱心理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

有的大学生一踏进校园便制订了“一年级看,二年级找,三年级挑,四年级定”的四年计划。为此,从大一开始就要进行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并进行评估,主要运用测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观察法,旨在准确掌握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干预和有效控制。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测定,可以采用的量表主要有《共依附量表》、《爱情态度量表》(Hendrick & Hendrick,1992),美国心理学家鲁宾编制的《喜欢量表》(Love scale)、《爱情量表》(Liking scale),以及斯腾伯格编制的《关系质量问卷》。通过对这些测评工具的修订和试用,然后对大学生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测评,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测验,对测评结果及时反馈并提供合理建议,以便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恋爱心态。

(二)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

由于中学时期学校对恋爱和性教育的欠缺,导致不少低年级大学生对恋爱和性问题的迷茫和困惑,因此高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针对一、二年级大学生,同时涉及大三、大四的学生。加强两课建设的同时,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人生观、恋爱观教育,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增强防腐抗变的能力,面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能自觉进行抵制;开设以爱情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课,从学生的认知入手,让学生了解有关异往、恋爱和婚姻的基本知识,认识恋爱道德,形成科学的性观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掌握一定的异往策略;帮助大学生了解爱情的心理实质,提高恋爱的能力,消除择偶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性心理卫生,并掌握对性问题的防范、处理和调适策略。即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恋爱道德,二要塑造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三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缓解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育

创建专门网站或网页,利用学校广播、校刊、杂志、橱窗等宣传媒体,以专题讲座或报告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恋爱与性心理卫生知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恋爱行为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与情爱的关系、爱情与友谊的关系、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未婚与同居的关系、恋人与失恋的关系;学会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掌握和增强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学会能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四)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积极干预心理问题

为改变不良的恋爱心态,消除恋爱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既可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帮助,更可以针对大学生在异往与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训练、团体游戏等活动进行辅导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在于协助当事人澄清其混乱的问题和意识,促进其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帮助他们松弛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也可以结合团体活动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心理问题干预要求对大学生恋爱中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性意识困扰、性心理障碍、病态人格及精神疾患进行辅导与治疗,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心理援助按照保密性原则,运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认识领悟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和意义疗法等方法,改变当事人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帮助其解决心理不适或障碍,减少其内心冲突,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辅导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走得最近的人,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等多项职责,扮演着导师、管理者、服务者、医生、朋友等多种角色,面对现实的问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树立准确的“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念。其次,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辅导员要有爱心、恒心和耐心,要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跟你讲实话,愿意跟你说心事。再次,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进取心,相信他们的恋情是高尚的。第四,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兴奋点,围绕发展入党、学生干部调整、评优推优、素质拓展、考级和就业等这些焦点开展一系列活动,转移学生的努力方向。第五,辅导员应重视自身的作用,言传身教,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和教学科研的承担者。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调查显示,有近1/4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打发无聊时光,原因是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学校应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完善新政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目前,大学生恋爱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热点。教育部2005年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大学生可以自由婚恋,所以,在大学教育中也不必再对这个问题遮遮掩掩。一方面,加强这项政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让在校大学生“有法可依”时,也要学会如何“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学生手册中的部分内容,以社团、调研社等多种形式成立恋爱管理研究服务信息中心。在校内,可以让大学生自己参与政策的制定工作,让其了解整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形成行政部门与政策对象之间的积极互动,全校师生和各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和完善课程、咨询、活动、网络等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体系。在校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不断收集新信息,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

总之,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本人也应增强理性,避免冲动,文明恋爱;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志成材,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和谐自我。

参考文献:

[1]张运生.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与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713-714.

[2]左泽文,张普强.构建大学生恋爱及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139.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1-02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婚恋现状分析

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需求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因未入社会而总体上思想单纯,因已是成年人,而对婚恋存在着基本的需求,在我们本次进行的1000份问卷调查中,回收有效问卷985份,其中有强烈与异往意愿的男大学生占91.3%,女大学生占86.3%,可见,当代大学生因其思想单纯和内在需要而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学校期间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常见行为,同时他们相互之间也并不回避谈论该类话题,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很多处在恋爱的状态中或者正在走向恋爱。

针对恋爱与婚姻,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选取了一些可能的影响因子,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财力、性格、品德、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及有无共同话题。据我们的调查,对恋爱与婚姻这二者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影响因子,比如性格、品德、有无共同话题,这三个因素成为共性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实在恋爱时大学生们相对看重的,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而财力、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这几个相对现实的方面则成为大学生们谈婚论嫁时的最主要考量因素。

大学生群体因为所处学校环境相对单纯,所需考虑问题较为单一,他们在恋爱时很难有长远规划,即使有也常常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毕业时恋爱双方找工作难以确保在同一个地方,加之大学生们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因此他们常常不得不充分尊重各自父母的意见,所以毕业时他们又常不得不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选择分手。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虽然社会经验普遍缺乏,但因为身处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了解的领域却未必狭窄,见识未必少,同时他们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未必完全陷于感性,无论是通过上课,参加社会实践,还是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教导,他们的理性思维逐渐被培养起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逐渐加深,这种理性思维以及对社会认知的加深使他们也逐渐对婚姻爱情有了相对理性的看法。

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假使不幸有离婚的可能,他们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选择:他们不会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已经没有感情的婚姻;第二种:他们会考虑成本问题,可能选择妥协将就。笔者认为,这两者看起来相反的做法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内在统一的,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反映了不同大学生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他们的不同三观投射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他们当然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关键是他们会以一个理性思考的成熟个人的状态来看待婚恋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的看法

我们中国社会传统的婚恋模式是恋爱―结婚―模式。而现在的情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据我们本次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并不讳莫如深,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话题,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他们大部分不同意婚前会对今后的婚姻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他们认为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一种自然行为,无须受到谴责,在恋爱的媒介方面,互联网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结交朋友也越来越成为他们恋爱的重要方式,他们对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产生感情进而发生也常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女大学生相对保守,我们还发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无论男女普遍缺乏性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从社会、家庭到学校性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1.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据我们本次调查,当前大学生们基本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的个别章节中看到婚恋观教育的细枝末节,一带而过,粗浅而没有说服力,更别提教导性了。教育中大道理偏多,生动活泼、鲜活的案例教育偏少。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并没有秉着“兼容并包”的思想,而是一味地回避,这只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己寻找途径对自己进行教育,很有可能误入非正常的渠道,也有可能得到错误的认知,使他们不能及时树立一个良好的婚恋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一线应整合资源,把婚恋观作为对广大大学生们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牢牢占领婚恋观教育阵地。

2.加强家校联系,努力使家长与学校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方面形成合力。经过艰辛的高考磨炼后,高中生的身份转换成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进大学立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其中当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及中学老师的“高考成功,万事大吉”的功利甚至错误理念的引导,特别是家长们,因为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态度上的天然不重视,导致家长极少主动与高校教师沟通,不与高校沟通加上在家庭教育方面极少主动涉及婚恋观教育,使得他们不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情况,也使得大学生们在婚恋观方面常缺乏基本的常识,加强家校联系,正可以促使家长和学校两个层面形成合力,提高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应创造更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这一方面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大学生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特别在婚恋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看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应注重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婚恋观教育方面,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是机遇也带来挑战,挑战在于教育主体很难树立权威,机遇是如果能利用好网络特别是新媒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那么婚恋观教育的实效将大大提升。社会还应特别注意加强性教育,与文化传统习惯有关,中国人对待性教育始终是采用一种含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这使得大学生群体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实际上性安全常识十分匮乏,因此,大学生群体性教育缺乏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性教育的缺失,而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可以效仿国外从孩提时代进行性意识、性安全教育的做法,回避不能减少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更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利于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培育。

4.大学生群体自身应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自控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重要性虽然不言而喻,但是最终能否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还是要看大学生群体自身,他们在学校期间如何把握好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与恋爱的平衡,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思考个人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加强自控力,都将十分有助于他们阳光、健康婚恋观的形成。

四、结语

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绝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婚恋观,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永远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与研究,2003,(10).

[2]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6).

[3]林彦含,蔡向阳。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探析[J].法制博览,2013,(8).

[4]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2002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5]姚利民。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7).

[6]种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3,(2).

[7]王兵,蔡敏,等。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2).

[8]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3).

[9]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0]李h.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11]陈宁,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83名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12]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0,(6).

[13]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4).

[14]魏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5]何方玲。矛盾性别偏见与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篇7

据国内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统计数据表明,有87、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过恋爱,其中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高达94、6%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呀!

那么大学生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和你一起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尝试型,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