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优秀3篇】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1

边拦截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看法和了解被调查学生为我校大学生。采用自制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电信学院,电控学院和工商学院!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从调查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主要问题体此刻大学生心理状况、本身工作潜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市场竞争状况

我们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15%认为还算正常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此刻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占到调查75%。在当前学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状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专业是有前途,其中认为很有前途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则到达36位,占所有调查者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能够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由于竞争加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认识,在问及毕业初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就应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75%,在物价日益增加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工资是不高,能够看见竞争大学生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到达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状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第二,重要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能够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第三是观念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打算后打算后,50%多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能够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应对社会竞争,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应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因素,占总人数25%,而更多人选取最要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重要性,占总人数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思考工作地方时,20个人选取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取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取。在大学生所重视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影响占有相当大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潜力差而被普遍看低,究其原因是此刻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结果。除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2)、存在性别歧视。(3)、生源地域歧视。(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调查中,能够很清楚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构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就应找到合作点,到达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人才标准。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务必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潜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个性是社会兼职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潜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真理,个性是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状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心态,适应社会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就业心理,放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状况下,适当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认识和经验积累。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特色,还能够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思路,为在校大学生带给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实际工作潜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从我们调查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理解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必须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双赢。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就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务必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4)、学校就应实行用心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仅在未来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务必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决定。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吸纳潜力,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职责。

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2

我国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毕业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毕业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己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一、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毕业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毕业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己发展、自己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己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己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己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毕业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3

调研目的:创业促就业,是新常态下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干部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对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调研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创业促就业、助推我市振兴发展提出建议。

按照市政协工作安排,市政协法制群团委员会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就业局、市委农工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的支持配合下,组织调研组采取小组调研、实地察看、座谈交流、汇报座谈等形式,对2013年以来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建立完善创业就业政策制度。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新形势下创业就业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始终把创业促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管理,建立了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全民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推进落实创业促就业工作。市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着力落实创业政策、激活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创业品牌,加强创业指导、优化创业服务,努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发展。据民调显示,自贡市创业环境在全省名列第6名。

(三)创业促就业工作成效初显。3年多来,我市开展各类创业培训10158人,实现创业10731人,创业吸纳就业69883人。各级财政投入创业资金4793.5万元,对创业实体、技能培训、担保贷款等给予补助,对入驻孵化园和创业俱乐部的创业实体给予房租、水电等公共服务支持。富顺县被国家列入全国90个返乡创业试点县之一,全市成功创建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2个,基本形成“一中心两俱乐部N个孵化基地”的创业平台框架。有偿征集社会优秀创业储备项目209个,设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4个、创业服务窗口18个、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5个,大学生创业指导范围从毕业延伸到在校,认真抓好高校毕业生、农

村劳动力、建档贫困家庭劳动力等3个群体的实名制管理,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园区用工、人力资源市场用工变化、重点企业失业等四个方面的动态监测,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二、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氛围不够浓。创业政策较多,在公路两侧、车站、街道等重要节点的持续广告宣传较少见,宣传声势不够大,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参与度与接受度不够高。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公众“求稳怕变、安于现状”的思想普遍,创业文化与创业实践互促不够,缺乏在创业实践中丰富创业文化理论,研究、探索、传承地域性创业文化的力度不够,没有把创业文化真正融入社会文化当中,创业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二)创业要素不够活。创业者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现象,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重了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部分创业者对市场把握不够、对技术掌握不深,导致刚创业就陷入困境,影响创业积极性。准入平台不够便捷,审批程序不够简化,部门资源有待整合,中介收费需进一步降低。创业质量不够高。创业项目主要是社会服务业,科技含量不高,创业方向集中在低成本行业,没有形成区域性特色创业产业集群。创业政策突破不够。政策支持多为中、省政策,具有自贡特色的突破性政策不多。大学生休学创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顾虑较多,普遍认为代价太大,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政策引导力度不大。

(三)创业引导不够强。创业教学模块较少、不能满足各层次创业者需求。创业培训师资团队有待进一步充实优化。目标考核不够健全。目标考核只针对牵头部门,未将联席会议其他部门工作情况纳入动态考核,导致部分联席会议部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门联动不强。

三、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国家“双创”要求、与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创业氛围不够浓、创业要素不够活、创业引导不够强”等问题。为深入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就业潜能,推进我市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年均90万人左右、外出成功人士不少、愿意回乡兴办企业大有人在,也出现了一批“归雁筑巢”典型。如何继续打好“乡情牌”、铺好“返乡路”、留住“回乡子”,是创业促就业的重点,是实现自贡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浓浓的乡情,感召返乡人员创业促就业。建立与外出务工人员沟通联系平台,每年召开1-2次在外人员联谊会、恳谈会;利用春节、元宵等节假日务工人员集中回乡时机,组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编制自贡在外成功人士《名录》,充分发挥同乡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以“盐商”为纽带,加大“自贡籍”亲情招商力度,感召回乡创业。

以政策为导向,吸引返乡创业促就业。在外打拼多年,凭借拥有的资金、经历、人脉,返乡人员会对政策进行“两地”比较,选择最优创业地点。因此应出台包括税收优惠、降低取消多种行政收费、小额贷款支持等在内的更优政策,从土地使用、信贷支持、用工培训、证照办理、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

以优质的服务,留住返乡人员创业促就业。建立创业综合信息平台。打破职能部门信息分割局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市级层面建立集“政策发布、项目推介、融资服务、专家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创业综合信息平台,方便创业者了解政策、获取信息、接受指导、对接资源,提供“一条龙”服务,做到服务程度“链条化”、服务方式“人性化”,切实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创业浓厚氛围。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把返乡创业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纳入考核内容,逐级落实责任。加大奖励力度,对支持落实创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建立健全创业失败者社会救助体系,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

(二)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是创业促就业的生力军,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每年回市大学生5000人左右,鼓励支持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自己价值、成就人生梦想。

强化大学生创业理念。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敢为人先和敢拼才会赢的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在创业中实现就业、促进就业、成就事业。

引导大学生选好创业路径。充分发挥创业专家志愿服务团作用,努力解决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实际困难。聘请市外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业指导教师,允许机关事业单位的指导教师领取指导费,进一步提高指导水平。引导大学生按照经济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科学规划大学生创业路径和重点,搭建内外结合的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科技、产业、金融、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三)着力帮助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我市失业人员中有一大批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员和“能工巧匠”,如何引导他们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自己的经历,从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开展创业就业。充分发挥兴趣爱好的作用,将兴趣爱好与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就可能因“爱好”创业成功。加强创业知识培训,运用好“互联网+”等技术,在项目选择、资金筹集、各种“创业”手续办理、营销策略等方面帮助指导。依法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切实解决大部分业主反对“住改商”问题,降低失业人员创业成本。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降低创业门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简化创业程序,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政府责任的“加法”,换取创业的“乘法”。

(四)积极鼓励其他人员投身创业

科技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优秀人才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有一大批优秀人才,部分优秀人才也有创业意愿,但受政策制约,迟迟不能走上创业之路。2013年绵阳市就出台了《关于公职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意见》,鼓励公职人员投身经济主战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大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要延长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年限,探索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可获得现金奖励,其他领导可依法获得现金、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激发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支持投身创业的积极性;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引导我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优秀人才向科技生产一线流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加速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早日实现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