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对连乘的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原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买矿泉水”,在“试一试”中有一道题“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正是因此所得到的灵感。备课时我考虑到估计学校约有学生多少人,必须基于学生对学校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恰逢我校正在开展“我爱我校”的活动,于是我灵机一动,将教学的具体内容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题材,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爱校护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征对具体题目进行正确估算,哪种类型的题目要用连乘来计算。

教学关键:

找关键字句解决连乘问题。估算找类型。(看哪个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整百:一类要多估,如:带钱买东西,买布做衣服等;另一类可少估,如:计算题。)

教学教法:

分析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鼓励等教学方法。

教学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倾听等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目的以“了解学校”为主线,使学生被熟悉的校园景象所吸引,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中。)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在杭西小学学习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你们对我们学校都有哪些基本了解?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我们的学校很大。

生2:学校有两栋教学楼,旧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还有一栋“逸夫楼”,里面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校长室以及学生教室。

师:同学们对学校的建筑了解得真清楚,旧楼就是我们的教室所在的教学楼。(小黑板出示:旧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4盏灯。)

师:看了这段话,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那些数学问题?生1旧教学楼一共有48盏灯,我是用乘法算出来的。……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相关信息板书)

(继续出示小黑板:三(2)班教室,老师说道:“欢迎参观三(2)班教室,我们的教室里有4组,每组有5套课桌椅,每套课桌椅148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展示出来。)师:估计一下,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评析“了解班级”的教学情境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板书学生对自己班级所在教学楼进行了解所发现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目的解决“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孩子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进行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1、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怎样估算“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让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

2、全班交流,请代表说说自己小组的估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估算的,一组有5套课桌椅,4组就有20套课桌椅,我们把每套课桌椅148元看作150元,20×150=3000元。

生2:我们组是这样估计的,一个组有5套,1套148元(看作150元),1组就是750元,4组就是750×4=3000元。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估计教室里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可以先估计一组花多少钱,再估算4组花多少钱;还可以先算出本班4组共有多少套课桌椅?,再估算本班一共要花多少钱?

全班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然后请不同方法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算法并阐述理由。

师小结:虽然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列的是分步算式,有的同学是一个综合算式,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用连乘的方法。

(评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给每一个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新的问题出现时,没有直接灌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索交流、合作学习,这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因希望对自己的学校有更深入的了解,热情很高。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在学生全班交流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增进了学生深层的思考,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目的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拓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感受幸福舒适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感受学校对自己的关怀,对学生进行爱校护校的品德教育。)

1、课桌椅问题。

师:同学们 “学校为我们准备舒适的课桌椅一个班大约要花3000元钱。”(桌上乱涂乱刻的痕迹。) 那全年级2个班呢?全校呢?那该要花多少钱啊。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同学们,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生: 这是不爱护学校财产的行为。我们发现这种行为要阻止他。……

2、。估计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师:现在你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多幸福啊。每个星期一,我们全校同学都要聚集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每个年级2个班,有6个年级。)

师:你能估计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吗?

生1:我们不知道每个班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怎么办呢?

生2:可以根据我们班的人数来估计。

师:这个建议不错。下面我们分小组估算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组织汇报。

生1:1个班大约有40人,1个年级2个班大约有80人,6个年级大约有480名同学。生2:我们是先算出全校6个年级有12个班,再按每班40人估算全校大约有480名同学。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估计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但尽可能地准确一点,要不估算结果会和实际数目相差太大。

(评析教师在前两部分对校本课程资源素材的挖掘和利用起到了激趣和激智的作用,这一环节则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升华。“课桌椅问题”“灯泡问题”和“估计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均源于校园生活又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紧密相扣,“爱护学校财产”“珍惜幸福的学习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等品德教育目标都蕴涵在这一个个数学问题之中。“润物细无声”正是校本课程资源利用起到的特殊效果。)(四、说回顾与总结

(目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1、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怎样估计学校有多少同学了。

生2:我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了。

生3:我知道了学校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花了好多钱,我们要爱护学校财产。生4:学校这么多同学,如果上下楼瞎疯瞎跑该多危险呀!

生5:要靠右行。

生6:我对我们学校了解更多了。……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和计算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并且对我们的学校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2、课后作业(书上)

我们学校马上要召开校运会了,校运会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如:买矿泉水问题,请你们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这类问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四、总结下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男生组:574+453-300456+198725+79

748-97356-299

女生组:574+453-300456+-2725+80-1

748-100+3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三、新课教学;

四、(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五、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六、出示例1: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113+60-1=172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276+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276+98

=276+()-()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

(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4、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74+198=74+○□=□

5、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3: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6):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看书质疑

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97看作()

+299看作()

-299看作()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3、想一想、填一填

276+()=276+-3

435-()=435-300+2

()+267=267+100-3

534-()=534-300+2

4、比一比,谁找的简便算法最多

197+9898+299

四、: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5、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 例2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第一单元 时、分、秒【第三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的事情。

2、 能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时刻,会画时针分针,会根据具体情境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 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时分秒的关系,会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四、教学具准备

一段音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一分钟》 :

班杰明接到年轻人的求救电话,向他诉说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他约年轻人到房间好好谈一谈,当年轻人赶到班杰明房间时,里面乱七八糟,狼籍一片。班杰明让年轻人在门外等一分钟,一分钟后,门打开了,房间整理的井然有序,而且还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没等年青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话题说出来,班杰明就客气地说:“干杯,你可以走了。你进来已有一分钟了。”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能做许多事,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道理呀!”说完,便开心地走了。小结:班杰明知道一分钟能做许多事,也能让别人知道一分种的内涵,正如古人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教育我们即使一分一秒也要珍惜。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分钟虽然那么短暂,但是集少成多。所以,我们应该灵活运用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还要向班杰明学习,让我们身边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的格数认法

在图上指出一大格,一小格,并知道共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整个钟面共有60小格,

通过简单乘法得出为什么钟面会存在60小格。

(2)认识分针(感受1分钟)

会看:较长的针是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

安静一分钟!感受!或者让学生们在这1分钟内能做什么?

(3)认识时针

会看:较短的针是时针,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说出时针与分针、分针与秒针走动的关系

分析:时针走1大格,分针会走几小格。

1分=60秒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4)及时练习:

①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②分针走半圈是()分,秒针走半圈是()秒。

③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小格,是()分;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小格,是()分。时针从()走到6,走了5小时。

答案:①60 ;60 ;1 ;1 ②30 ;30 ③ 5 ;300 ;1 ;1 ;1

2、 认识时间(要求写法)

①从8:40到9:30经过了 ()分;从2:30到4:40经过了()时()分;从6:10到6:45经过了()分。

②跑60米,小红用14秒,小英用12秒,小云用13秒.三人中( )跑的最快.

答案:① 50 ;2 ;10 ;35 ②小英

(三)拓展延伸

1、 在( )里填上时间单位。

一节课40( ),课间休息10( ),写15个字大约2( ),唱一首歌大约3( ),拍5下皮球 6 ( ),淘气跑50米用了15 (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

答案: 分 ; 分 ;分 ; 分 ;秒 ; 秒 ; 时 。

2、 时间换算

1分10秒= ( )秒 1时30分=( )分

76分= ( )时( )分 95秒= ( )分( )秒

答案:70 ; 90 ;

1 , 16 ;1 , 35

3、 经过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

答案:3时 ; 15分 ; 15 秒

4、 比较大小

1时○100分 60分○1时 1分○10秒

2时○120分 5分○500秒 240秒○4分

答案:< = >

= < =

5、 连线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8小时 1 5

妈妈每天上班 30分钟 2 6

看一场电影 5分钟 3 7

做眼保健操 1小时40分钟 4 8

6、 解决问题

1. 少先队员去李奶奶家打扫卫生,下午3:30开始,4:10结束,共用了多少时间?

答案:4时10分=3时70分 3时70分-3时30分=40分

2、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答案:7时40分-15分=7时25分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