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这里是细致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设计【8篇】,仅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小学六年级语文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
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对于学生升入初中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把综合性学习的应用作为重点,由于新课改的需求,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此种方法下的教学效果是最佳的。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
变化,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来说,正好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形势,彻底颠覆以往的教育思想,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一定要引起重视。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有所改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增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要引起重视,把握好学生多个方面的不同发展。
二、渗透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增进综合性学习方法的使用
教学改革之后:新的课程标准中赋予了综合性学习更深一层
次的意义,要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主要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有力延伸,它相比较个体学习而言具有更多的优点。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引导学生对问题更好地独立解决,尤其对信息量的增加、学生情感的沟通交流、学生个性的展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步骤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的自身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同时在实际学习中可以和集体智慧
融合,促进个体思维的激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一些分课题,鼓励学生使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方法。比如,在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个主题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后老师可以给出四个分主题:(1)大自然中我们所认知的绿色(主要是经过对资料的收集,进行小组讨论);(2)我是大自然的小主人(此环节开展的实质在于实行知识擂台赛);(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是在小组合作下植活一棵树,同时对小树苗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主学习围绕这一大主题展开讨论。如此经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把握好学科之间的融合,对综合性学习内容合理地安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教学建议,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把握好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主张在跨领域中更好地对专业知识实施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经过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沟通,确定好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例如,和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融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性地对语文知识实施学习,更好地使用语文,推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束缚,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去学习,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有机地
融合,更好地发挥优势。比方,《二泉映月》的学习,在上课前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几张无锡惠山二泉的美图,此处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还可以穿插一些音乐,例如,古筝的《二泉映月》,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那种美好的意境中,如此把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好的
效果。
四、把握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改革之后,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尤其是综合性学习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提出更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展开的,经过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教
学活动当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一些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其适时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与探索,更好地用所认知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题型,要留有一些空间思考给学生,这样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实施才会更有效果。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析一定要透彻,合理组织教学,对于学生自身来讲,也要仔细地收集相关资料,把握好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进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一、“知识链”:音乐课堂的主体
看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本质,音乐课堂同样如此。各知识点(一系列歌曲、乐曲)的罗列设置就像事物的现象摆放在教师面前,教师需要通过各知识点传递的信息,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也就成了贯穿整节课的“一条线”,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使讲授内容形成知识链条,做到步骤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避免知识点的零散罗列,避免走形式、玩花样、知识脱节。
例如在讲授“音乐与影视”时,课本上仅提供了几首相关的影视音乐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笔者意识到编者的目的是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理解音乐与影视的关系。于是,笔者紧紧围绕“音乐与影视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首先通过动画片《猫和老鼠》有音乐和无音乐两种形式的对比导入,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影视的结合,可以使影视形象更突出,气氛更热烈;接着向学生简要介绍电影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到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然后选用课本中出现的三首音乐的选段――《辛德勒的名单》《冰山上的来客》《红楼梦》,加以诠释,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在影视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这样设计,使音乐课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更具有流畅性,更大程度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音乐在影视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建构。
二、“情绪链”:音乐课堂的灵魂
好的音乐课堂离不开对学生情绪的调控,而这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设计和安排。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以在一堂课起始时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运用最有利的方法,再辅以讲课的艺术美感,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须知,教师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对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例如在讲授二胡曲《二泉映月》时,笔者一开始没有播放这首乐曲,而是直接在黑板上书写题目《二泉映月》。这时就听到学生在下面唧唧喳喳的说话声,于是笔者就直接让几位学生起来谈谈对乐曲的了解和认识。有的说:“是瞎子阿炳的曲子,应该是描写二泉的美景吧。”有的说:“是描写了二泉夜晚的景色。”随着学生们的答案渐渐一致,笔者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二泉,在无锡惠山脚下,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据说阿炳在失明前常去那里歇憩。秀美的山水确实曾使阿炳流连忘返,然而当我们听到这首动人的乐曲时,更多感受到的却不仅仅是二泉的美丽景色,而是仿佛看到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穷艺人含着眼泪在倾吐着人生辛酸和控诉着世间不平。也就是这首乐曲,陪伴着瞎子阿炳走完了他整个的人生道路,被称为阿炳的‘依心曲’。下面我们一起欣赏阿炳的‘依心曲’――《二泉映月》。”这样,通过教师深情的描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过来了。
三、“双边活动链”:音乐课堂的调味剂
确定准确、合理的音乐教学重难点,是确保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音乐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音乐教材。
例如在讲授《十面埋伏》时,虽然乐曲共有十三个乐段,但笔者重点讲解了《列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四个乐段,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一些知识及琵琶在表现战争场面时所采取的一些独特技法及表现方式。在讲授《埋伏》这一乐段时,让学生通过钢琴展现的埋伏场景的音乐,感知在琴上运用低音区的沉闷及小二度音程模仿出的紧张和节奏快慢的变化,由此很容易地理解了《埋伏》这一场景中也是运用音区、音程的变化及节奏的不均匀等音乐要素来表现乐曲的,对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建议
1.方法追求“灵活点”
教学方法运用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我国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观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
例如在讲授“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时,笔者先选用典型的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地归纳出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点,并能列举出熟悉的群众歌曲及艺术歌曲;然后采用“对应连线”的形式让学生分辨哪些是群众歌曲,哪些是艺术歌曲。这样的教学,教师省时省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2.活动要有“华彩点”
上好一堂音乐课就像导演一出戏,每出戏都有戏曲的高潮或冲突,音乐课堂也是如此。那么,制造课堂的“华彩点”也就成了引起学生共鸣的切入点。
教师在选择“华彩点”时要仔细斟酌,要寻找适当的时机。例如在讲授“梨园百花”起始课时,笔者提前让学生收集京剧脸谱,制作成脸谱道具,再让学生戴上脸谱道具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有的表演旦角,有的表演净角,有的拿着书本朗读诗文表演生角……引起同学的哄堂大笑。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学生对京剧中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及其各自的表演特点便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得到了直观的艺术感受,增强了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
需要注意的是,“华彩点”的出现不一定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十面埋伏》时,笔者将“华彩点”放在《九里山大战》这一环节上,让学生通过观看《十面埋伏》最后这一战争场面,找出战争中的各种声音,如战马奔腾声、枪械碰击声、战士呼喊声,并对应音乐找出这些声音。这一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耳力、脑力,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乐曲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环节的设计要适可而止,不要为制造兴奋点而制造兴奋点,要根据课堂的需要而进行。
关键词 生活体验 有效留白 有效课堂
最近在《鉴宝栏目》中有幸见到了齐白石大师画的一幅虾,画中一群虾活灵活现,但除了虾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还会让人产生那么奇妙的感受呢?除了齐老先生炉火纯青的画技外,是生活中的长期观察,并且在作画时巧妙地留下了“空白”,给欣赏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巧妙的留白艺术,使整幅画美仑美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为什么就不能利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设置课堂教学中的留白,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质疑留白,运用生活体验唤醒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这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有效方法。苏教版的教材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的设置质疑留白,在这个留白过程中,让学生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当学生读完课题时,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很多问题。秋姑娘为什么要用枫叶写信?秋姑娘为什么写信给南去的大雁,叫它们路上小心……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老师在此时都急于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或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因此花了一些没有必要的时间来解决“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在此时,老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质疑留白,让学生不急着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去读课文,然后一起来寻找秋天,看看说说现在我们身边的天气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刚才提到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同学们很快会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找到答案。这样的一个质疑留白是一个“存疑”“筛疑”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联系生活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从而留下急于解答又难以解答的“真正的问题”。
质疑问难的留白,既唤醒了学生的求真意识,又让学生在头脑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这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期待!
二、情感留白,捕捉情感体验丰厚朗读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浸染的过程。而朗读作为情感的一种输出渠道,我们在其预设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的留白,让学生们充分酝酿感情,有空间抒发感情。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介绍了其中的内容和意境。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本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之后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但由于学生与文中所描写的年代距离遥远,学生感悟虽有,却很难有切身的体悟。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有时明显感觉那仅仅是读,没有情感的投入。这时老师通过语言讲解文章背景,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理解文章的内容,用心感受阿炳的遭遇,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的感悟。当学生在体会文境之后,渴望用朗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可能无法马上进入角色。此时老师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让学生闭目静心,有足够的时间酝酿情感,从而更好的抒感。有时为了更好地体验意境,酝酿情感,我们往往会借助配乐。如《二泉映月》中第五小节是对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诠释,为了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我经常会先播放《二泉映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在此处设计情感留白,任学生在想象的意境中徜徉,不仅延伸了审美空间,也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意境中流连忘返。相信此后的朗读,才是酝酿已久亟待抒发的真挚情感的流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感情朗读中的留白期待的就是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当然,在情感的体验中我们还要时时注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教师应留出学生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三、板书留白,利用生活经验提高概括能力
板书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因此老师在板书设计上,总是力求完整,很少留有让学生填补完善的空间。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
阿炳自幼丧母,中年双目失明,生活艰难并沦为流浪艺人,长久生活于社会的黑暗低处。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他那单纯率真,刚正不阿的性格让接触他的人都终生难忘。阿炳曾被人称作“无锡八怪”之一。他卖艺时敢说敢唱,勇于为劳动大众打抱不平,说新闻,骂奸商,还擅长用胡琴模仿各种无锡方言以及小动物的的声音,只要有阿炳的地方就有生趣和欢笑,到哪里都有一群孩子快乐的围着。在那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年代,阿炳的琴声着实为无锡的百姓带来了难得的精神食粮。即使生活在底层,阿炳依然峥嵘傲骨,他的心灵并非卑微和杂乱,相反他能收心去欲,简单快乐。法国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是指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他的艺术特色和个性。马克思把风格解释为“自己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形式”,这与“风格就是人”的观点也很接近。琴是心声,正是阿炳如此博大淡然的情怀,他的琴声才能达到心灵与外界的统一,瞬间便能引发听者心中的共鸣。
《二泉映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没有取名,阿炳称其为“依心曲”,意为“随心所欲奏出来的”,后来杨荫浏先生为其录音时,经过商定正式命名为《二泉映月》[1]。凡听过阿炳演奏的人无不有“一曲难忘”之感。1956年10月开始,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将全天节目结束的“终了曲”,改为阿炳的《二泉映月》。每当夜深时分,电台播放的《二泉映月》响彻全城,在空气中弥漫飘散开来,不少家庭仿佛上了瘾一样,每天一定要听了这支乐曲才能安然入睡,不然,总会觉得少了什么而睡不踏实。《二泉映月》已成为无锡人的“就寝音乐”。[2]正是阿炳这种单纯乐观,随处安然的个性特征,才使得他在那样困苦的状态里还能做到琴声与宇宙对话,并最终为人类奉献出震撼心弦的永恒音乐。
二
我国道教文化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扎根于中华沃土并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对中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老子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总根源。“道”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3]。“道”无形无状,混而为一,不受局限,永无终止。道的性质是简单、自然,是天地万物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力。而道家“贵生”观念,则包含对生命的深刻体认,理论指向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及长生久视。《太平经》指出“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地相似”。它把人置于万物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拘名利,清心寡欲,尊重生命,旷达逍遥,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自然化人,人化自然的最高境界。[4]《二泉映月》是阿炳困苦一生的真实写照。对于艺术,我们要知人论乐,因为艺如其人。一件艺术品最终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物化外现。
据1938年7月10日《新锡日报》载:阿炳本姓严,七岁出家为道士,从图书馆前火神庙跟道长华清和为徒。崇尚李耳,诵《道德经》,能以精神致魂魄。华彦均是他的道名。10多年广泛接触和深入学习民间音乐,使得阿炳掌握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而深受道教文化熏陶和积淀的特殊经历更为《二泉映月》的创作注入了永恒博大的精神内涵。
正是道教文化的渗透,阿炳的《二泉映月》才能如仙乐般超脱凡世,给无数人以灵魂的震撼。因为它是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与宇宙的交流,这种博大与天地共存,他直面的是作为宇宙主体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它是琴与道最完美的结合。老子还提出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命题。“大音希声”的涵义是指真正伟大完美的音乐应该是自然天成不可分割,无所不在无所不容,不需用耳朵仔细辨听,用心就能体味,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命和灵魂,不受约束和限制,就像“道”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溶入人类精神,指导人们言行,无处不在,至善至美。这种美学思想在《二泉映月》中也有深刻体现,只有音乐和心灵相融并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实现它永恒的价值。
三
“音乐语言”是从普通语言中借用而来的名词,它作为构成音乐形式的材料是作曲家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体系。主要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音色,时值,速度,音阶,调式,调性,和声,演奏法等。音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定的完形(gestalt),音译为格式塔。完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首作品是一个完形,一个乐段或一个乐汇也是一个完形。音乐语言的弱点是不善于表达概念,而它的长处却是善于揭示运动力度状态的极其微妙的差异。阿萨菲耶夫说,音乐语言不可能有什么辞典可查,音乐音调的“辞典”就在听众的社会意识之中,要通过这些要素才能表现。
在诸多音乐语言中,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是首要的,如同人体的血液供给全身营养一样,旋律直接牵系整个作品的趋向。一般音乐作品中旋律线的发展是以平稳级进为主,而阿炳在《二泉映月》的创作中运用了旋律线急骤上升和下降的手法,减去常规运行中的过渡音,表现在音乐旋律上的大跳,如音阶的八度音程、五度音程的跳进,使音乐在平柔的旋律进行中顿生棱角,简洁古朴又刚正不阿,恰好地表现了阿炳倔强的性格及乐观向上的精神。作为音乐语言之一,《二泉映月》的旋律揉合江南丝竹,江南戏曲,无锡民歌,梵音锣鼓等多种音乐元素,吸百家之优,炼一己之长,体现在作品里却浑然天成,自成新派,既质朴简约,却更宏博精深。
《二泉映月》中弓法的设计也很独特,多用分弓,即一音一弓,且以短弓见长,简单不繁琐,仿佛阿炳率真的性格,也与他用弦较粗和经常在室外演奏有关。阿炳运弓多顿涩滞意,弓头用强音带起,奏出之音铿锵有力,结实饱满,加上阿炳的琴弦用的是老弦,即比普通琴弦低5度,所以奏出音响格外的古朴苍劲,潇洒磅礴,让人难忘。《二泉映月》巧妙揉合了道教音乐的吟诵调,在速度和调式调性上也相对单一,从头至尾徐缓从容,没有快速节奏和转调出现,旋律建构简洁却意韵无穷。它诗化的音乐语言,深刻凝练,仿佛一个得道的老者在向我们娓娓讲述生命的意义。
四
《二泉映月》主题形象单一稳定,旋律简洁,易于记忆,便于流传。相较于现代流行的庞杂体系的二胡作品及音调多变的加法性质,《二泉映月》以它单一主调的减法特质,以它功能大于设计的内在魅力征服了世人。
《二泉映月》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的音乐结构至今是旁人无法超越的。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5]。旋律由单一主调的两个主题变化衍展为六个部分而成,全曲采用民间传统的“头尾重叠”的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多次变奏,这并非是为了表现对比的音乐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主题印象。主题的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低沉哀伤,时而激情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又乐观豁达的多重心情。开始是一个由下行音阶构成的深深叹息般的引子,接下来的第一个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音色哀怨低沉,表现了作者悲苦的生活境遇。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产生强烈鲜明的对比,利用不断上行的音阶和多变的节奏形成一种冲击力,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顽强、不甘屈服的个性。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分别以不同的手法展示,第一变奏中将每一主题分别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展,激昂有力。第二变奏中第一主题衍展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改变旋律色彩,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第三变奏中旋律又回归迂回平缓,为冲击下一次的高潮做好了准备,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陡然极速下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阿炳内心积压的悲怨和不屈的精神。第五变奏中则是音阶极速下行,以全曲最低音开始作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整个主题旋律线的发展也呈波浪起伏状,这正符合了道教文化中的阴阳理念。阴阳学说就是解释自然和宇宙万物的规律的哲学。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诸如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太阳和月亮,夏天和冬天等等。阴阳哲学包含了事物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相互对立消长又相互促进提高,这体现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即简单又深博。
五
《二泉映月》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乐,却是吸收道教文化而产生的极品,是道化生态观的积极体现。它清幽出世,恬静无为,弦外之韵透出神秘和神圣,仿佛天人合一般的天籁之音。它的美体现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这是精神的最高境界。这正是我们现代音乐创作中要学习的无为精神,同时也给我们学习音乐的人提出更高要求,不能只追求精湛高超的技艺,更要有渊博的艺术修养和改善主体的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质量。认识自己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阿炳收心去欲乐观精神的了解和对《二泉映月》旋律构架中减法特质的分析,学习用减法法则指导我们的人生,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要人顺应自然规律,珍惜现世的快乐,学会辩证思观,努力追逐却看淡得失结果,不以功利主义为归宿,关怀个体生命情怀,坚定生命无上的信念。这既是救治现代人心灵困惑的一剂良方,也为漂泊无依的灵魂营造一所宁静的精神家园。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为,无为”而后达到“无不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本性和规律去发展,不强为,不妄为。最后达到无所不为。老子所否定的是那些违背自然之“道”的音乐和思想,推崇的是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的合乎“道”之性质的“大音”,修性炼命。性即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调节,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情怀。
当今时代,诱惑颇多,不断追逐名利财富,桎梏灵魂,甚至失去自我,变得浮躁迷失。所以我们要学习民乐中包含的内在哲学思想,恬静无争,心平气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摒弃凡事做加法的惯性思维。真正的养生之道,是要学会做好人生的减法,所谓有舍才有得,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知道该做什么更应明白不该做什么。不为外物所滞,顺应自然,减少欲念,摒弃盲崇,保持独立的个性和勇气,坚定的做回自己,这就是《二泉映月》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张琳:《从看阿炳的二胡艺术》,《乐器》2011年第1期。
[2]黑陶:《二泉映月》,新星出版社 2010年版,第82页。
[3]陈艳:《略论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张恩富:《道家简史》,2005年版序。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但是,课后习题的改变和创新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节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课后习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服务于教与学。现在以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两个自然段。2.用钢笔描红。3.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造句。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例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一背。2.用钢笔描红。3.画出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4.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分析】
1.《夹竹桃》一课的课后习题,第1、2两题是常规题目,重在写字和读书。第3题是词句练习。第4题主要关注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阅读难度,价值不大。而编者忽视了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即对比衬托。作者描写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却鲜明地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编者忽略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只关注了内容,运用又从何谈起呢?
2.《广玉兰》一课的课后习题,前两题是常规作业,第3题指向的是情感,重在感悟。第4题是练笔,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比如表达方法之类的,实际上,这样的练笔是低效的。其实《广玉兰》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比较鲜明,一是全文的详略安排合理,二是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运用巧妙,三是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所以,小练笔必须结合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结论】
课后习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设计,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价值。这样的习题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部分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尝试性改变。这里主要谈三点想法。
一、指向语言运用的习题才有价值
课后习题不能总是关注理解,理解不是终极目标,运用才能形成语言表达的技能。所以,课后习题应指向语言的运用。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方法引领:请仔细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我”听故事入迷的情景?
实战训练:李明和王刚在进行乒乓球比赛,前四局打平,决胜局开始。想一想,作为李明的同桌,你会有些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练习写个片段。
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在分析了以往大量的教学设计后发现,许多教师总是在讲故事的内容上做文章,讲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学生在师爱的熏陶下,坚定不忘师恩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了吗?显然,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这个文本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从这个目标出发,细读文本后,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存在的,且十分重要。那就是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描写田老师讲故事时,不仅写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详细描写自己的感受,从而衬托老师教学技艺之高超,抒发了对老师的钦佩、喜爱之情。学生通过练笔,在写作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散发文化气息的习题才有魅力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备课时,我面对“每天四问”这几个字,一个奇特的想法出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曾子不就提出过“吾日三省吾身”吗?教学时,为什么不让学生联系起来学习呢?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查找资料:《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请你查资料,了解其中的意思,说说曾子每天问自己哪三个问题。
没有想到,学生对这项作业特别感兴趣,不但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学生竟然找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来读。学生在交流时说道,这几件事,在今天也并未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一问自己: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自己学习知识了吗?这样的拓展性练习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一些学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关注儿童特点的习题才有生命
我们发现,好多课后习题仍然是对句子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而这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吗?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在两个班级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学生80人。
实验题目:同学们,你们认为下面哪一道习题更有意义,你更喜欢去学习?(说明:A题是课后习题,B题是教师设计的习题)
A.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感情。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B.读一读,看看下面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体会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向,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实验数据:有66个学生喜欢B题,占82.5%;有14个学生喜欢A题,占17.5%。
实验结论:相对于抽象的情感体验而言,儿童更喜欢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A题指向的是情感体验。阿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的一生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儿童却很难认识和接近那段历史,这样的距离感必然影响对句子情感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体验是困难的,是抽象的、模糊的。再说,有的体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就是体验到了句子表达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其意义也十分有限。B题则指向的是语文知识,即语言表达方式,第一句中有两个对仗句,结构工整,富有韵律节奏之美。第二句是一个长长的排比句,乐曲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对阿炳和乐曲的理解不仅有感官上的触动,更有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
还有,学习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并不是分割开来的,情感是依附于语言文字的,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更有助于情感的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音乐 手段和方法 认识和理解 活动
中图分类号:G39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04-01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关键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知识传授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应付未来社会的挑战。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实际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一、用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为整个教学打基础的方法
高中音乐欣赏课涉及到的作品内容繁多,其中包括众多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由于学生的阅历以及学识有限,往往会依据个人的喜好,对作品进行取舍,喜欢的,积极主动的去欣赏;不喜欢的,就报以消极的态度,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因此,我们要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拟好相应的对策,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民歌部分时,课前就听到有的同学反映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愿听,没兴趣欣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教师首先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山东的沂蒙山的民歌:323 1765 │5、 3 │532 1765 │2 ― │另一句是歌曲《十五的月亮》的第一句:523 1765 │1、 6│666 6553 │2 ― │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歌曲《十五的月亮》就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再如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是根据一泥瓦匠抹墙皮时,随口哼唱的小曲儿改编创作而成的,这一切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并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采取各种手段,设计多种方法,协助学生去理解和认识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只有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绪,才能很好地达到欣赏的目的,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真正认识音乐作品的内涵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1.借助姊妹艺术,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图片、幻灯、录像等形象艺术,不仅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及兴趣,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了解乐曲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手段,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如: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结合三幅《十面埋伏》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画面内容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乐曲所反映的意境,帮助学生体会乐曲。如在欣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的引子部分,教师进行语言描绘:“两条小溪欢快的向前奔流,清凉的河水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发出闪闪烁烁的光芒,那不时发出的小提琴的拨弦声,像河水…….”。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能帮助学生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好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用简单而适当的肢体动作来刻画音乐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如介绍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介绍: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阿炳一个人坐在惠泉公园的泉庭石阶上,沉浸在清冷的月光里,回想起自己坎坎坷坷的人生经历,不由心中酸楚,凄然泪下,顺手拿起二胡拉了起来。根据老师的手势及动作表情来更好地理解乐曲。
三、及时点拨提示,充分引导想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了乐谱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捕捉和寻求音乐的美妙之源。这时,一方面要学生静心的听,充分去体验,另一方面用简单而明确给与提示。如在欣赏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四季》中的《雪撬》一段时,教师提示:现在同学们坐在椅子上,就好比坐雪撬上,让我们随着音乐到俄罗斯大雪原一游吧!听完后谈谈你眼前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脑海里想象到了怎样的情景,用以启发、引导学生。
四、针对乐曲特点,设计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更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们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乐曲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学生活动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还应具有趣味性。常用的学生活动有唱音乐作品的主题,谈听音乐时的联想,随进行曲原地踏步,听舞曲打节奏等。此外,还可因乐曲的不同,而设计一些带有检测和竞争性的学生活动。例如,讲了各类民歌的特征后,可让学生听民歌录音片断,然后辨别是那类、哪国、哪个地区的民歌。
五、结合乐曲欣赏,通过活动学生从音乐中获的新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虽然音乐欣赏课时量少,而每堂课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所以教学评价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时尽可能通过观察、提问、阶段抽测等对学生实施日常形成性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而且还为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进度、授课方法、教学态度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为以后的备课、授课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就会顺利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教育部委办出版社98年版
关键词:营造氛围;升华情感;体会意境;陶冶性情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1-1
一、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1.音乐导课,营造氛围。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驱除无关干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长江之歌》是一首诗歌,描绘了长江的恢弘的气势,悠久的历史,赞美了长江博大的胸怀,无穷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长江赞美依恋之情。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放第二遍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教室里响起了轻轻的节拍声。学习课文的感情基础奠定了,后边的教学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再如教学《灰椋鸟》一课,在揭示课题前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百鸟朝凤》这首非常动听的唢呐吹奏曲,各种鸟的鸣叫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起他们对鸟的喜爱之情。于是我借机揭示课题,美丽的灰椋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形成了阅读的良好契机。
2.配乐朗读,升华情感。在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听者的心田,心中涌起美妙的感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而小学生没有特定人生阅历,体会特定环境中好友间的深情,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为学生配上一段感伤的《二泉映月》,语言文字与音乐相结合的“魔力”使学生体会到了当时的意境,让作者、教者、听者的心跳动在同一个节拍上。
3.背景音乐,体会意境。课堂中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可使师生沉浸于一种诗意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快地让学生感悟到课文要表达的意境。学习《二泉映月》第四自然段之后播二胡曲《二泉映月》,屏幕出现画面,再配以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恬静优美的二泉边;升腾跌宕的二胡曲仿佛让学生感受到了盲人阿炳坎坷的人生。学生对《二泉映月》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对阿炳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给《二泉映月》配上文字,最后让学生借助旋律的伴奏背诵课文,不仅事半功倍,而且再次体会了《二泉映月》的优雅意境。
4.曲文对照,陶冶性情。文学同音乐自古就有一种不解之缘,无数诗文名家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在音乐中陶冶性情。在上《钱学森》时,我先让学生听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然后我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课文与歌词的感情有何相通之处?(2)课文与歌词分别通过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感情?(3)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在比较欣赏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起来,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这节课在师生同唱《我的中国心》中达到高潮。
5.文乐交辉,触发灵感。音乐可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使平常大家不愿去写、无话可写的作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一次指导习作《美丽的洪泽湖》作文课上,我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听:夕阳西下,归帆点点,渔歌互答,此起彼伏,水面点点碎金,水气四下里弥漫开来……学生一边听一边将听懂的内容记录下来,不规定条条框框,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样,既发展了儿童的形象思维,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后,为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特别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我把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的音乐电视又请进了课堂,反复引导学生品赏电视荧屏上那美丽的景色,欣赏那美妙的华尔兹圆舞曲,理解作者对多瑙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6.音乐结课,诱发兴趣。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在课堂的应用评价阶段使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一定感到比较劳累,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常利用做游戏、抽签问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果在这时播放一些与练习形式相协调的音乐,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为后面的达标测试设置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测试阶段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使学生身心放松,这样会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运用音乐渗透法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运用的内容要恰当。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音乐。如准备阶段的放松练习,就要放一些轻音乐;学《大海中永生》这类文章可适时播放哀乐;学习《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这类文章,可以播放激昂的进行曲来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总之,只有选择合适的音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社会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为学者研究感知形象提供了一种数据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挖掘顾客对酒店的网络评论可以了解顾客对酒店形象的评价和感受。本文以泉州高星级酒店为例,利用携程网顾客的点评文本为研究数据,使用ROST ContentMining 软件提取顾客对泉州地区高星级酒店形象的高频特征词,了解酒店形象的内容和主题,同时对网络评论进行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了解顾客对酒店形象的整体感知。根据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对泉州高星级酒店的顾客网络评论中的卫生、服务、设施及位置四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顾客对于卫生的评价最高,对于设施的评价最低;评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O个特征词是不错、服务、房间、早餐、方便、干净、交通、装修、卫生、市中心;在情感分析中,积极情绪占77.87%。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酒店管理者应从加强酒店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对卫生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加强配套服务三方面提升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的感知。
关键词 文本挖掘;酒店形象;ROST Content Mining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2.003
作者简介:谢志良(1958-),男,汉族,台湾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饶亚玲(1991-),女,汉族,江西抚州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 郑向敏(1953-),男,汉族,福建永春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安全。
随着社会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顾客通过网络窗口发表自己在酒店所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对酒店服务进行评价及与他人分享经验和体会已成为一种常态。网络空间自由、开放、共享的特性使网络信息成为酒店顾客行为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也能较充分地反映顾客对酒店形象的认知和感受。形象是酒店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良好的形象能让酒店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顾客对酒店的评论是酒店形象树立好坏的直观表现,酒店也可以利用顾客对酒店的评论及传播来加强自身形象的树立。
国内学者对于酒店形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的树立酒店形象方面,一些学者也通过挖掘网络文本对酒店服务质量进行研究。李肖楠[1]认为顾客在对酒店进行评价时必然会发生投诉,正确处理投诉的方法可以树立酒店的良好形象。张清华[2]认为酒店拥有良好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刘奇明[3]认为酒店形象是公众对酒店的总体感知和情感倾向,顾客对酒店形象的满意情况会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郑胜华,何一[4]将影响酒店形象的因素归结为服务效率与水平、品牌与声誉、环境与气氛、管理与社会形象、人际服务接触、便利性。熊伟[5]认为酒店在线评论是顾客入住酒店后对其所感受到的服务质量的真实反映,对其进行分析可发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酒店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
通过挖掘顾客对酒店的评论,分析顾客对酒店的形象感知不仅可以了解酒店形象树立的状况,还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扩大酒店的知名度,增加投资和合作者的信心与好感。本研究使用ROSTContent Mining软件挖掘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的评论文本,分析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为酒店管理者能够更好提升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的感知提出建议。
一、案例地选择与数据处理分析
(一)案例地选择
泉州是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为第一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 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古迹保存至今,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大量的历史文明迄今留存在泉州人们的生活中。2013年8月26日,泉州、韩国光州与日本横滨共同成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可见,不管是从已有资源来看,还是从历史文脉分析,泉州地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达到新的制高点。
作为“中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其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必然与酒店的发展密不可分。酒店业的迅猛发展使各大知名酒店品牌纷纷在各地掀起一股新建热潮,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对于本地居民以及前来感受文化之都魅力的外地游客来说都是泉州形象的一面旗帜,所以分析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对于酒店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海量信息爆炸,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消费者的自主性也不断加强,随之而来的舆情管理成为包括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面临的新问题。在国内,为酒店提供在线评论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网站主要有到到网、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网等。同时,慧评网是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为企业提供互联网舆情管理一站式云服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酒店慧评是慧评网面向酒店开发的一款互联网点评情报分析系统,可以帮助酒店管理与分析互联网评论信息,但其内在机理已形成,不宜用于本文的研究。通过对到到网、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网四个网站的Alexa排名和评论信息的丰富度进行对比最终选择携程网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网站。具体原因如下:Alexa排名是目前常引用的用来评价某一网站访问量的一个指标,也反映了网站的知名度、用户活动程度等情况,到到网、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网四大网站在Alexa网站的全球排名依次为第36417名、第691名、第4194名、第9954名(更新于2014年11月29日,采用该周的平均排名),可见携程网的知名度和用户活跃度相对较高;对到到网、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网四个网站进行细致浏览后发现,携程网顾客评论的信息量最为丰富,包括日期、总评、分评、顾客类型、评价详情、房型,而到到网只有日期、分评以及评价详情,去哪儿网只有日期和详情,艺龙网也只有日期、评价详情、房型。
最终,选取携程网上2014年9月1日至2014月12月1日关于泉州6家高星级酒店(华侨大厦、泉州酒店、泉州花园酒店、泉州航空酒店、迎宾馆、悦华酒店)的顾客评论共842条,剔除重复、没有明确对酒店进行评价或过于简洁的评价(如“好”、“一般”、“还行”)后剩余751条,作为本研究的最终数据来源,再用ROST Content Mining进行分析、挖掘得到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的感知情况。
二、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的感知形象分析
(一)统计分析
利用评论中对于酒店卫生、服务、设施及位置四个维度的具体评分,分析顾客对酒店具体指标的评分差异情况:从总体分析,顾客对于四个维度的评价大都介于“3”与“5”之间(“5”为满分,表示非常满意),可见顾客对泉州地区高星级酒店的评价属于良好状态;从单个维度分析,顾客对于卫生的评价最高,对于服务和位置的评价相当,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劣之分,对于设施的评价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维度的评价,这与顾客评价中普遍反映的设施设备老旧有关,也说明酒店不仅是提供服务的商业场所,其配套硬件设施也是影响顾客满意度及酒店形象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高频特征词分析及语义网络分析
将顾客评论复制到文本文档,使用ROSTContent Mining软件对文档进行分词和词频分析,经筛选,获得有意义的高频特征词及频数,用以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高频词统计,同时分析评论的内在网络结构,得到共词矩阵,初步了解顾客对泉州酒店形象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大都属于正面的,其中高频词“手机”表示有43.6%的顾客通过手机在线评论酒店,“不错”是顾客衡量各个方面后对于酒店整体服务的评价,与其共现的特征词有“服务”、“房间”、“早餐”及“卫生”,说明这四项具体服务在顾客的评价中都属于“不错”的范畴,“服务”作为一个高频词出现说明服务也是顾客对于酒店的关注点之一,“房间”是顾客在酒店住宿期间的主要场所,其“大小”、“卫生”、“安静”、“温馨”都对顾客的感知产生影响。“交通”方便与否对于旅游者和商务顾客来说都是其选择酒店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交通”有关的高频词还有表示地理位置的“市中心”及同义词“便利”。“前台”高频词的出现说明顾客对于酒店的前台服务的看重,这与理论分析中前台服务是一个酒店形象的先导相吻合。
进一步对评论内容进行语义网络分析,揭示泉州高星级酒店与其形象之间的指向性关系,如图1。在语义分析网络图中,以酒店、服务、房间、手机为族群中心,说明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房间及服务的关注度很高,而手机是顾客发表评论的一种主要方式,交通、位置、设施、环境、卫生、早餐、市中心关注度基本相同,说明顾客对于酒店认知的具体要素来源,便利、干净、温馨、满意、热情、性价比、舒服是顾客在酒店消费后对酒店的整体感知。
(三)不同类别的感知形象分析
顾客通过酒店整体认知获得酒店的大致信息与形象特征,对酒店形象的进一步认知体现为对酒店具体服务事项感知形象和感知价值形象。据此,截取酒店形象词条中出现于前20位的词条,将顾客对酒店的感知形象词条划分为整体认知形象、具体服务事项感知形象和感知价值形象3类。整体认知形象由顾客在评论中提及的总体评价词条构成;具体服务事项感知形象反映了顾客对泉州地区高星级酒店的具体服务项目的感知;感知价值形象是顾客将其在购买前的期望与实际所接受的服务进行比较后的感知。通过分析得到,“不错”、“方便”、“干净”、“便利”、“温馨”、“舒服”、“热情”、“满意”都是顾客对于酒店的整体评价,“服务”、“房间”、“早餐”、“交通”、“装修”、“卫生”、“市中心”、“前台”是顾客在接受酒店服务过程中所感知的具体事项,“性价比”及“价格”则是顾客在接受服务前后对酒店进行评估的感知价值事项。
(四)感知形象的情感分析
情感形象感知是顾客对酒店的情感偏好,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中“功能性分析”中的“情感分析”对顾客评论进行分析,从顾客的情绪状态分析顾客感知的酒店形象。从情感分布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751条评论中,积极情绪有577条,占全部评论的77.87%,消极情绪30条,占全部评论的4.05%,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泉州高星级酒店在顾客心中的形象属于良好状态。同时,在其积极情绪的分段统计中,高度积极的评论只占5.13%,说明顾客对于酒店的形象感知还未达到非常满意状态,酒店还需完善服务、加强管理以提高其评论口碑。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顾客发表自我看法的自主性越来越强,途径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对酒店形象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以泉州高星级酒店为例,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挖掘携程网上的顾客评论数据,探索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感知的属性与特征。根据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对评论中酒店卫生、服务、设施及位置四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顾客对于卫生的评价最高,对于设施的评价最低;评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特征词是不错、服务、房间、早餐、方便、干净、交通、装修、卫生、市中心;在整体认知形象、具体服务事项感知形象和感知价值形象3 方面分析中,“不错”、“方便”、“干净”、“便利”、“温馨”、“舒服”、“热情”、“满意”是顾客对于酒店的整体评价,“服务”、“房间”、“早餐”、“交通”、“装修”、“卫生”、“市中心”、“前台”是顾客在接受酒店服务过程中所感知的具体事项,“性价比”及“价格”是顾客在接受服务前后对酒店进行评估的感知价值事项;在情感分析中,积极情绪占77.87%,说明在顾客心中酒店形象属于良好的状态,但高度积极的评论只占5.13%,说明顾客对于酒店的形象感知还未达到非常满意状态。
分析文本挖掘结果,为了提升顾客对泉州高星级酒店形象的感知管理者还需要加强酒店内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顾客对于“设施”的评价显然低于其他三个维度的评价,说明酒店中存在设施设备老旧的问题,管理者应该关注其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装修”高频词一方面揭示酒店需要对内部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揭示酒店在对设施进行改造时应尽量减少噪音,避免影响顾客在酒店内的休息及其他活动;“卫生”不达标及霉味烟味浓重也是顾客评论中酒店出现的主要问题,因此需要对卫生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对客房服务人员经常进行培训及管理;配套服务跟不上也是顾客反映的问题,酒店不能仅仅依靠位置“便利”而舍去一些应有的配套服务,如给有需要的客人提供的车辆接送服务、传真服务等。
参考文献
[1]李肖楠。基于酒店形象树立的顾客投诉处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1(11):135-136.
[2]张清华。酒店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商贸,2010(26):104-108.
[3]刘奇明。浅析酒店形象的树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