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为您整理了《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掩耳盗铃教案 篇1

一、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

(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 掩( ) 铃( ) 偷( )

空( ) 淹( ) 岭( ) 愉( )

掩耳盗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暑假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历时两个月的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转眼间结束了。回顾两个月以来的网上培训学习,收获的确很大。通过对六个模块的学习,和众多的素不相识的班主任零距离对话交流以及作业的完成,使我对当好班主任,抓好班级管理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使我更有信心去做好一名班主任。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匪浅。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远程培训这个大课堂里,我们拥有自由天地,拥有自我空间,以心灵碰撞思想,让学习成为自然的生活状态。名师名家的专业理论知识讲座,系统而又完整,指点了我们多年工作中的迷津,尤其是浓郁的时代气息,创造性的多维思路,赋予了现代班集体管理更深更精的内涵;助学导师悉心导航,一道道讨论题犹如方向盘,统领着班主任学习的方向,同行们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有效结合工作实践,发表的评论有理有据,直到把研究主题剖析得拨云见日;一线班主任畅谈心声,不管是年长的前辈,还是刚上岗的新兵,都愿把自己工作中的疑点、难点、亮点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每一个疑难问题帖子发表后,总会有好多的老师各抒己见,言之凿凿。我欣赏到了他们开阔的胸襟,吸收到了原滋原味的丰富营养。具体收获和体会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用无私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老师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学生呢?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等等,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还要抽时间和他们谈心、交流,共同活动,缩短师生距离。只要有了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处理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课。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一个班主任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只有注入了爱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老师如果能够给予学生以足够的爱,那么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你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营养素,而孩子们能从活动中获得这些营养素,因为班会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素质、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重要方法,班主任要通过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说出心声,能从别人的交流中收获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班主任要勤于学习

学习知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重要基础之一,如果不学习或者不善于学习,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掉队落伍。班主任是传授文明和知识的工作者,更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的视野。班主任的学习应该是有责任感的,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学生年龄越小对教师的期望值越高,教师不掌握知识,就会失望于学生,就没有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班主任的学习,首要的是打好专业基础,具有出色的专业知识,你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这就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其次,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掌握一些技能,教师应该做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仅局限在一个领域、自己的专业,是当不好教师的。我们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成为杂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科都是相互交叉的,密切联系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一个学科不可能单独存在,现代科学又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班主任应该了解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管理等。通过自己的传授,教会学生具备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四、班主任要言行一致,发扬民主作风。

1、在班级同学面前宣布的计划、制度,必须如期执行,要有始有终,切忌虎头蛇尾。

2、答应学生保密的事,就一定要守口如瓶,即使事情的发展需要公开,也要征求本人的同意才能公开,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不管在任何场合,决不说做不到的话,也不说过头话,以免脱离实际,言而无信。

4、一旦事先说过的诺言,在新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就要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说明情况,取得大家的谅解。

远程培训是我们班主任工作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一场“及时雨”。正是远程培训,使我领会了一系列先进管理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班主任工作岗位上的盲点,理清了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妙,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教我在工作中感性与理性并存育人,让我在班主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促使我更快更好地成长。同时,通过此次远程培训,我深刻体会到: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在中小学阶段对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是中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最具有影响力的指导者。要想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做的实在是太多了。大到组织学生参加这样那样的各类活动,小到处理班级一系列的琐事等,真是千头万绪啊!这都需要班主任牢记责任与爱,处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根本与幸福,“耐心”加“细心”的工作,充分运用教育智慧,采用一系列科学、优秀的教育管理方法,循循善诱,引起学生共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最信任的领路人,使学生能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

总之,这次国家级中小学农村班主任网上培训,是教育部对基层班主任的最大关怀,是提升班主任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最优工程。他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是对班主任的一次最及时的充电。我要将这次班主任网上培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于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行创新。力争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育上称职的优秀班主任。

掩耳盗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同学们,看,刚才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读书自己就解决了,多棒啊!你们知道了吗?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偷铃铛时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那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六)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 偷走 发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1949年10月,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民居里,一位质朴的诗人写下了

这样一首朴素的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位诗人就是

这首诗就是

(出示:《有的人》)一起读。

2、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鲁迅的资料,做成了演示文稿和电子报,每个小组都做得不错,老师放到了班级网站上,请同学们浏览一下,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你对鲁迅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学生边演示边回答。(教师机调为监控转播)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引入初读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臧克家用短短的一句话两个词,死了活着,来评价鲁迅。

2、为什么说鲁迅先生死了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读全诗,从诗中找答案。

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建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2、师:今天我们利用电脑进行诗歌的学习,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准备怎样学习这一课?

生答:

3、师:老师给一些学习建议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

2、对比朗读

学习建议:第一步:组长和组员讨论决定选感兴趣的一、二节学习

第二步:组员们分头独自学习,学习时请参考网页上的“课文学习”和“学习资源”

重点学习:

(1)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

(2)发挥想象:诗中写了两类人,你可以说说你在朗读诗句时由此的联想:我由此想到了 什么人?

(3)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

第三步:组员们合作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准备汇报。

建议汇报时多用这样的句式:

我们组学习的是诗歌的第 小节

我觉得……

我发现……

我是这样理解的……

读这句诗,我想到了……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说说全诗总写的是哪一节?

(1)学生汇报第一小节(板书:生命毫无价值、思想精神永驻)

师:每节的前一句的“有的人”指人?

后一句的“有的人”指人?(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师:该怎么读这两句?

(2)老师读一读,你们听听,老师对这两种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老师范读第一小节。

学生回答: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全班对比朗读第一节:左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前一句

右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后一句

(3)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教师总结: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第一节都是先反后正。板书:对比

2、学生继续汇报其他小节。

(如第5节:

师:你们的朗读想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想告诉同学们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痛恨;对那些一生为民,给人民作……赞美)

3、师:同学们的汇报非常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小组在课外再交流。

我们六(2)班的同学,每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全诗七个小节,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小节之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

生答:

师:我们以二、五小节为例,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小节,我们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

对比朗读:男同学:2 女同学:

4、师:让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发现二、五小节的几句话还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第五节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一句,第五节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二句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来告诉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人民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

(再次对比朗读,两节诗歌一句一句的对比读,师生一起)

师:同学们,人民的情感是真实的、真诚的,就让我们通过真情的流露来怀念那些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吧。

男女对比朗读二七小节诗歌

5、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话:“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忘记我”,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 你还知道哪些“生”与“死”的名言。

2、师: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价值观。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你活着是为了什么目标?

小学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7

贾存君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 (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学法引导

1、标题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讲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疑点

诗歌未三节能否去掉?这三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决办法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课时按排

1 课时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没计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正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1. 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渎,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这首涛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般特点导入 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

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

(1)富有哲理性。

(2)语言凝练有力。

(3)采用对比手法。

(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

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

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

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

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

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

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英语里有这么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另外我们读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保尔的名言,思考他们每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涛人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掩耳盗铃教案 篇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形成真诚交流,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4、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三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通过复习学过的《自相矛盾》,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学生自学和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4)技术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重点字:掩,盗,铃,偷,捂、

2、理解课文意思,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一)激趣导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读感知→(四)再读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联系生活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新词新朋友:掩,盗,铃,偷,捂;丁零,碰到,偷走,铃铛,掩耳盗铃、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

2、自读课文,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听听课文录音,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课件出示:思考:那个盗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做买卖的人……)

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做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五)表演明理

1、结合掩,盗,铃,偷,捂等几个字,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六)深化理解

讨论:(课件出示)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七)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自己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2、看版主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表演与联系生活使知识延伸,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本次教学设计特点

1、重视将关键字词结合寓言内容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质疑,使学生始终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

3、重视表演的效果,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理解成语意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