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请你们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一、情境导入:

老师:我们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雨花台附近。同学们经常去这块德育基地开展活动。 [点击课件出示雨花台的录像](并且配音):“今天我们来到了雨花台,雨花台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瞧!那是雨花台烈士群雕。”“让我们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张照。”[点击出示群雕前面的照片]“走,我们到后面看看去。”“让我们在这儿也拍张照吧。”[点击出示群雕后面的照片] 1、录像中定格2张烈士群雕的照片。

2、老师:你知道哪一张照片是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摄的吗?另一张照片是在群雕的哪一面拍摄的?

3、学生回答,提问:他说的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想一想:这2张照片一样吗?(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5、得出结论:同一个群雕,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6、巩固练习1过渡:同学们活动结束回到了学校,又拍了这样的2张照片。

提问:你知道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吗?让学生辨认说说理由。[课件点击照片可以放大出示]。

7、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1、过渡:看到小记者拍的照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拍一拍呢?下面我们来给小猴拍照,好不好?2、指导拍照:

(1)出示小猴,指认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请各小组组长把小猴像老师这样摆好,比一比哪一组摆放得又快又好!再指指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3)刚才这小组同学表现真好,我请他们按刚才的位置到讲台前先给小猴拍照。四人演示。(看到他们4人拍照,请你们想想我们拍照要注意什么?)(4)其他人也想拍吗?请大家像他们一样轮流用相机拍照。

(5)在大家给小猴拍照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你们对准小猴拍,把拍到的小猴的样子“印”在脑海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拍的又好又安静。

3、[出示小猴前、后、左、右的四张照片]你们拍的照片打印出来是这样的。想一想,你拍的是哪张照片?

请(演示的4人)一个一个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4、逐个辨认小猴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照片。提问:学生拿的对不对?为什么拿这张照片?

5、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4张照片,请每个组长从信封里拿出照片,请你们像他们一样也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6、分层次活动:

(1)请站在小猴前面的小朋友起立。你们举的都是小猴的哪面?

(2)老师举[小猴左面图]问:这是小猴的哪面?拍到这张照片的小朋友起立。提问:你们坐在小猴的哪面拍的?7、交换位置观察

刚才我们是在自己座位给小猴拍照的,你们想不想到其他位置来观察小猴?先请看一段录像[播放四个小朋友轮流换位观察小猴的录像]你们会像短片中的小朋友一样有序的换位观察吗?请各组开始。

8、小结:大家站在小猴的4个不同位置,拍照片,选照片,大家学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1、汽车直接出示题目,问:这是什么?(汽车)老师指相应的观察者和汽车的面,问:这是汽车的哪一面?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请你们打开书第95页在书上用线连一连。集体反馈。 2、观察茶壶。

(1)老师这儿有一把茶壶,指认茶壶的壶嘴、壶把。请各小组长轻轻取下筐子,把茶壶像老师这样放好。

(2)[课件分层出示]你们四人一组,照下面的样子看茶壶,想想你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再点击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是右边的哪一幅图

(3)交流结果。请一小组汇报。你看到的是几号图?和他看得一样的人举手。

(4)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吗?小组交流。请1-2组汇报。

(5)如果老师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什么位置拍呢?请看到壶嘴的同学起立;如果老师不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哪儿拍呢?请没有看到壶嘴的人起立。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今天我们一起学会了什么?

2、让我们一起欣赏小记者给我们拍摄的雨花台的美丽风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镜像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五五()四五()二四()三三()二二()三四()三五()二五()四四()一一()一四()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5=10●×5=25■×2=104×◎=20

1×5=□△×5=15☆×5=20◇×=25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表示5,那么表示(),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随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 52.8-45.7

7.2×4.3 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数的积是24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多少?

(2)差是18.6,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时减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