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这次为您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教学难点:
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录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习准备阶段(早自习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习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习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习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习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
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习?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习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习)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习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文贵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习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习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 、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习《诗经》两首。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
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
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1、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每个生字组成词再读。每个生字能组几个词就组几个词。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教师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生自己评价。
(二)了解积累词语的情况。
1、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说说后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式词语)
3、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按结构把八个会写字分类;不同结构的字应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应写得左窄右宽的字有“抬、神”;应写得左宽右窄的有“邻”。应写得上窄下宽的有“穷”。“齐”字上半部的“文”不应写得过长。
(四)学生书写。
(五)反馈。
认读本课词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平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