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文具店》教案精选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文具店》教学反思
《文具店》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以及初步懂得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础上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像这样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理解,又容易混淆。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得”的精神,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的做法,教学效果还是较好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循序渐进。
我先用摆图形实例,说明“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读一读小兔的话(我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大灰狼的话(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黄牛的话(我买了3枝笔)。接着让学生用摆学具与推想的方法分别求出大灰狼花的钱和小黄牛花的钱。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情境,(如小红今年9岁,妈妈的岁数是他的3倍,妈妈今年几岁?)结合线段图,学习怎么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再最后让学生做“画一画”和“练一练”的题目来加深体会“倍”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样做,为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观操作到分析迁移的过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经历建模过程。
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后,引导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最后运用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实际问题。(“练一练”的三道题)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倡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课堂中的每个活动都采用不同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操作、思考以及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
四、在落实目标上,关注情感态度。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学习品质,从根本上说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教师温馨的话语、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在课堂上,我注意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肯定、表扬。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很耐心地引导、帮助、鼓励他们多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图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这样全班学生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状态下就能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
《文具店》教学反思
在本次“一人教,大家评”活动中,我听了三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的教学。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我对王欣萍老师的这一课的一些看法。
一、在教材处理上,循序渐进。
王欣萍先出示课件,请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读一读小兔的话(我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大灰狼的话(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黄牛的话(我买了3枝笔)。接着让学生用摆学具与推想的方法分别求出大灰狼花的钱和小黄牛花的钱。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情境,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边摆学具,一边说,学习怎么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再最后让学生自由的说一说来加深体会“倍”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样做,为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观操作到分析迁移的过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经历建模过程。
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在学生初步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后,引导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最后运用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实际问题。(“练一练”的三道题)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倡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尽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课堂中的每个活动都采用不同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操作、思考以及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
四、在落实目标上,关注情感态度。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学习品质,从根本上说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教师温馨的话语、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在课堂上,王老师注意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肯定、表扬。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能够很耐心地引导、帮助、鼓励他们多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图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这样全班学生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状态下就能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
总之,同样作为新教师,我觉得王老师的可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希望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中,都通过我们互相讨论学习,尽快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文具店》教学反思
课改后的数学课堂很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想如果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那么情境就是问题的外衣。而计算教学相对其他学习的内容而言,通常会显得枯燥乏味一些,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而这一课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就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所以一开课,我就通过购物这样一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发现缺少单价这一条件,也为下面列出乘法算式做一个铺垫。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的引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购物要付多少元?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探究建模的这个环节中,我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新的教学评价观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学中,我尽可能用积极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闯关活动中,我让学生用微笑和给自己鼓掌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评价,既能达到一个反馈的目的,又能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自我肯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保持一种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把握课堂资源的生成,如果能及时抓住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进行有效的引导,会让全体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在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上也不够合理,在计算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在紧扣乘法意义解释算理的方面花的时间不足,如果在学生解释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把孩子们的关注点牵引到小数乘法的意义上,学生对这一知识重点的理解会更到位。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购买文具的游戏,掌握简单的付钱方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一个“文具店”,分别摆放各种文具及价格牌,价格均为1元、5元钱、10元。
2、教师教学资源(认识人民币)。
3、幼儿每人自备小钱包,内装有1元、5元、10元的硬币和纸币。
4、每人一存折(见幼儿活动资源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自己钱包里的人民币,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1、引导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发现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买东西用的钱,我们穿衣服、用的家电,吃的菜等都是要用钱买的。外国的钱叫人民币,上面都有国徽、“中国人民银行”的汉字以及表示钱数的数字、汉子等。他们也有许多不同点,如有硬币和纸币之分;上面的图案、数字和文字也不同等。
2、游戏:看谁找得快。
玩法:教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请小朋友快速地举起相应的人民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如教师说:“请找出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人民币。
二、出示教师教学资源,了解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教学资源,初步理解5元=5个1元的换算关系,鼓励幼儿自主探索10元与1元和5元的换算关系。
三、第一次“文具店”购物,初步了解购物付钱的几种方法,巩固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1、玩法:幼儿带着钱包,到“文具店”选购文具,没人一件,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教师担任,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2、建议提问:5元(10元)的商品有几种付钱方式?如5元的两种付钱方式:用1个5元或5个1元来付钱。10元有三种付钱方式。
四、第二次购物,发现很多种付钱方法,初步探究最简便的付款方式。
1、玩法:幼儿到“文具店”选购文具,每人两件,收银员可由能力较强的幼儿或老师担任,教师重点观察提升幼儿付钱方法。
2、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可以涉及以下问题:“你买的是什么?一共多少钱?你是怎么样付钱的?”如6元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元的来付钱,或用1个5元和1个1元合起来付钱。第二中付钱方法简便多了。
3、出示“存折”,介绍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每位幼儿一个“存折”,教师根据幼儿日常的各种表现,奖励小印章,每个小印章在角色游戏时可以到“银行”兑换“1元钱”,并在游戏中使用。
【活动延伸】
1、活动后,教师及时督促幼儿洗手,并提醒幼儿人民币上有许多细菌,要认真洗手。
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⑥第6~7页,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及使用方法。
3、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进一步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各种付钱方法。
【活动反思】
本节课以元,角,分为背景,结合购物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我在设计本课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借助购物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元角分与小数的联系,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验,突破重难点,达到学习目标。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小数读法的学习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小数,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读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通过学生间的相互纠正,互相促进,从而互相分享知识经验,初步建立小数读法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找自己喜欢的小数读一读来巩固小数读法的数学模型,最后用小老师的考一考进一步熟悉小数读法,形成正确的知识经验。这样就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在潜移默化间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不够多样化,也没有体现出层次。再者是对孩子的评价语言单薄,没有针对性,新的教学评价观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一点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设计意图
在《啊哈!小学》的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适时适宜地为幼儿创设环境,让孩子模拟小学生活。如课桌的排放、座位的调整,并且每天早上背着小书包上学,晚上背着小书包回家,随时随地地整理小书包等。同时,孩子们带来了小书包后,通过观察、分享、交流,他们认识了各种文具用品,了解了文具用品的功能。本活动的意图是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开阔思路,通过分类、统计、交易等手段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以及一种实践运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服务能力等,为将来走进小学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四、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
——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
——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
——幼儿作文具店统计员,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
——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师根据回答板书 :
5+3=3+5
7+13=13+7
156+65=65+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等号两边加数相同。
生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述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生:a+b=b+a
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生: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评析与反思:上面的教学过程经历了三步。第一步从身边生活入手;第二步抽象概括;第三步推广应用。通过这种生活中感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综合归纳的过程,使学生切实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展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真切地感到“旧知不旧”,还有新问题、新规律可以发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8~49页“文具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文具店”这一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两类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两种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演示小兔、大灰狼、小牛去买文具的故事,同时出示价钱:1枝铅笔2元钱。
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说完整。
2、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意思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时学生会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小兔买了1枝笔用了多少钱?小牛买了3枝笔需要多少钱?大灰狼买了4支笔需要多少钱?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解决
1、学生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
教师根据同学们解决的情况板书:
(1)、小牛买了3枝笔需要多少钱?
2×3=6(元)
(2)、大灰狼买了4枝笔需要多少钱?
2×4=8(元)
2、有谁能把小兔、小牛、大灰狼用的钱换成倍数说一说。
有同学回答:小牛用的钱是小兔的3倍
大灰狼用的钱是小兔的4倍
老师引导:这就是我们所学的乘除法知识与“倍数”的联系,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将乘除法问题换成倍数问题,好吗?
3、如果把刚才说的有关倍数的句子换成条件,又应该怎样提出这个问题呢?比如:笑笑用的钱是小兔的2倍,笑笑用了多少钱?说法变了,但实质没变。
同学们根据要求提出了两道有关倍数的问题。
(1)、小牛用的钱是小兔的3倍,小牛用了多少钱?
(2)、大灰狼用的钱是小兔的4倍,大灰狼用了多少钱?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4、找同学举例说说“几倍”是什么意思。
有同学回答,5的3倍就是3个5。
小兔的3倍就是3个小兔用的钱那么多,小兔用了2元钱,也就是2×3=6(元)
小兔的4倍就是4个小兔用的钱那么多,也就是2×4=8(元)
5、解答完以后要注意什么? 学生说一说。
二、游戏活动
摆小棒
游戏规则:按要求摆两行不同颜色的小棒,看谁摆的又对又快。
(1)、上面摆4根白颜色的小棒,下面摆红色小棒的根数是摆小棒根数的3倍,摆完了以后与老师比比看看摆对了没有。
(2)、上面摆2根红色的小棒,下面摆白小棒的根数是红小棒的5倍,摆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上面摆10根红色小棒,下面摆白色小棒,使得红色小棒的根数是白色小棒的5倍。这一题对于学生有一定困难,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摆。
三、练习总结
1、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 )朵花。
2、△的个数是〇的2倍,△有( )个。
〇〇〇
做完后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交流想法。
3、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习得怎样?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游戏活动、练习总结几个过程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放映出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在同学们刚刚学完乘法的基础上就学习“倍”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同学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又开始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2、在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动手操作”,在本课中,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次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但动手操作与动笔写是不完全一样,有的学生在操作中能做得很好,可是在动笔写的时候出现问题,动手操作是很感性的,而动笔写又是很理性的,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矛盾。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一方面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注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把握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目标,注重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另一方面要创设“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驾奴课堂的能力,加强对开放性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