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随笔【最新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8篇春节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春节的随笔 篇1

一进腊月,街道里就挤满了年味。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各就各位开始忙年:大人们购买年货,鸡鸭鱼肉、糖果、水果、各种调料、巧克力、春联、福字、蔬菜—–;老人们在家里做年菜,炸地瓜、炸姜丝、炸丸子、包水饺、做鱼饼—–;小孩子更忙了,他们要买烟花炮竹、买零食。放鞭炮、大街小巷乱窜—-天气虽然越来越冷,可人们对年的热情却是越来越高。

大街小巷里出现了卖烟花炮竹的人。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炮竹躺在红布上,向人们展示它多姿多彩的一面,它也盼望着在空中跳舞,为年跳舞。孩子们也明白鞭炮们的心声,每次卖烟花的人还没有开门,大大小小的孩子就侯在一边。一开门,立刻你争我抢,一出一刻钟,鞭炮们便都有了自己的主人。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早早的起床,拿出昨天准备好的胶水、胶布,把春联贴上,再挂上灯笼。春联和灯笼都是清一色的`红色,表示来年将红红火火。吃团圆饭前,要放鞭炮,表明来年名声大振。吃完团圆饭,各家各户都要坐在一起,女孩子只有这天晚上才能放鞭炮。这一天晚上是要守岁的,不到12点不能睡觉,还可以领压岁钱,这也是小孩子过年最最高兴的事。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放烟花,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同彩虹一般绚丽。

初一的早上,男人领着小孩去拜年,老人和女人留下来招待来宾。大人们往小孩子手里、衣服里装糖果、巧克力等等零食。从每家出来,孩子们;口里、口袋里、都装满了糖果,手里还抓了一大把。而且这天只能吃白菜豆腐的水饺,暗示这一年里将会清清白白、素素净净。

年来的快,去的也快,正月十五看完花灯,春节就算是正式的谢幕了,人们又回到了紧张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了。

春节的随笔 篇2

自家团完了年,该去别人家团年哪!我们要去大奶奶家团年。

大奶奶还真是好客,一把年纪了,还亲自出来开门。爷爷急忙上前问好,说罢,又把手中的牛奶、饼干全部递给了大奶奶。大奶奶一见,说:“一家人,送什么东西,真的是!上面有电视,快去看吧。”顿了顿又说:“我就不上去了”。话虽这样说,行动却不一样。你猜怎样?大奶奶跟在我们后面,我们却浑然不知。突然、大奶奶说了句:“在四楼。”爷爷一见,连忙说:“你就不要跟上来了。”大奶奶点点头:“哪我下去了。”我们目送大奶奶下去后才敢去看电视。

欢乐的`一幕免不了吃饭的时侯发生。

今天吃的是团年饭,大家有说有笑。奶奶说:“朱可婧天天盼过年,这下盼到了。”伯妈说:“我家朱悦也是。”——过年,想说也说不完。

要走啦!大奶奶恋恋不舍的把我们送上了车。哎、好好客。

最搞笑的当然在春晚看电视的时候发生。每当有我不喜欢看的节目时。我就去洗澡。洗澡完毕,我就爬到床上脱衣服。各位,不要以为我是来睡觉的,还没到点呢,我用被子把自己裹了个粽子,然后跑去看电视。

朋友、你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要裹着被子去看电视呢?哈!哪是因为裹着被子很暖和,朋友,你也可以试一下哦!

春节的随笔 篇3

放出行鞭炮

大年初一清晨,中国人各家都要放鞭炮。这就是所谓的出行鞭炮。在新年的第一天,希望有个好的开始。于是放一挂鞭,为自己壮个胆。鞭炮放得越响越好,如果鞭响中断了,心里就不高兴。似乎预示今年的运气不好。

中国人壮胆总是制造一些声音。其实,人在胆怯时往往发出声音。这是动物的本能,先用声音把对方吓住。告诉周围一切生命“我不怕你们”!小时候,我们单身走夜路,走到害怕时或是吹口哨,或是唱歌。其实我们心里直打啰嗦!但也有声音起来作用的,三国的张飞一声吼叫就吓得曹操的一将领从马上掉下来。

岁月流逝,放出行鞭炮再不是壮胆了,而是一种期盼。每家每户的中国人都期盼每年有个好年份——这种期盼是不变的。但随着岁月的变迁,放出行鞭炮的心态也在变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家家一样穷。出行的鞭炮大小差不多,放鞭炮的时间也差不多,大约在天刚刚亮时放鞭炮。但不同家庭的权势不一样。于是各家的心境也不一样。有权势的家庭总会说“我家的鞭炮放的最响”。似乎告诉别人“我家的运气最好”。出身不好的家庭,所谓地,富,反,坏,右。放出行鞭炮是不能伸张的。其实,那时各家的鞭炮声是差不多的,只是心态而已!

但也有将鞭炮放断的,那将认为不吉利。以至于一年的任何不顺利都会联系到出行鞭炮上!其实是因为那时的鞭炮质量太差而已!

那时放鞭炮还要防止顽童们抢鞭炮。我们小时候就做这种事。那时家里穷,春节时很少有家庭给小孩子买鞭炮。于是,我们就捡没有放燃的鞭炮,红了眼睛就去抢。只要大人们把鞭炮点燃走开了,我们就冲上去用脚把鞭炮踩灭,然后就用手抓地上的鞭炮。有时抓在手上的鞭炮炸响,那十指穿心的疼痛至今还记忆犹新!由于大人们防得厉害,我们只能等出行鞭炮放完了再去捡。用从家里偷出来的手电筒照着,捡那些没有炸燃的'鞭炮。如果等天亮了,那些鞭炮就会被别的孩子捡去。

后来,中国搞改革开放。少数人富裕了,放出行鞭炮就不一样了。有钱人家买响数多的鞭炮,没钱人家只能意思意思了。毫无疑问,那时的有钱人家会理直气壮地说“咱家的鞭炮最响”!没办法,这是事实。那时的穷人买不起大鞭炮呀!

如今的中国,穷人更穷了,富人更富了!但放出行鞭炮却分不清谁是穷人谁是富人!因为响数最多的鞭炮也不过几十元,穷人也买得起。于是,放出行鞭炮又有了变化。有的初一没有到就开始放出行鞭炮,有的初一两点放,有的四点放,有的。一夜都在放出行鞭炮。人们似乎想把自家的鞭炮声和别人家的区别开来!总想用鞭炮声显示自己的不同!当然,更多的是随大流。既然中国有这个习俗,自己也不妨放一挂出行鞭炮。

春节民俗随笔 篇4

大年初一,我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踩堂”活动。什么是“踩堂”呢?告诉你吧,“踩堂”可是我妈妈家乡(广西)的一个最有趣的习俗。

这一天,侗家姑娘和苗家姑娘都会穿上漂亮的苗衣,戴上亮闪闪的银饰来到现场。宴会开始后,老人们开始吹芦笙,“马搞”们也出来了,我和几个姑娘围着老人们尽情地跳舞,我们跳累了,就坐在旁边的石椅上休息。

这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一阵叫声,原来“马搞”们捉住了一名男子,一起把这名男子扔进了泥巴里,直到把他抹得乌七抹黑为止。

老人们停止了吹芦笙,只见从吊角楼上扔下钱和糖,我使劲往人群中挤去,抢到了好多糖。“马搞”把钱拿在手上一上一下地晃着,我好不容易也抢到了一些,可惜全是一块的。我心想:村干部可真小气。

当我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我看了看四周,怎么没有表弟的影子呀!我差点忘了,表弟还在家里睡觉呢!哎!他这个小懒虫,都忘了一年一度的“踩堂”了。我急忙回家去叫,原来表弟早去当“马搞”了。

春节的随笔 篇5

大年初一清晨,中国人各家都要放鞭炮。这就是所谓的出行鞭炮。在新年的第一天,希望有个好的开始。于是放一挂鞭,为自己壮个胆。鞭炮放得越响越好,如果鞭响中断,心里就不高兴。似乎预示今年的运气不好。

中国人壮胆总是制造一些声音。其实,人在胆怯时往往发出声音。这是动物的本能,先用声音把对方吓住。告诉周围一切生命“我不怕你们”!小时候,我们单身走夜路,走到害怕时或是吹口哨,或是唱歌。其实我们心里直打啰嗦!但也有声音起来作用的,三国的张飞一声吼叫就吓得曹操的一将领从马上掉下来。

岁月流逝,放出行鞭炮再不是壮胆,而是一种期盼。每家每户的中国人都期盼每年有个好年份——这种期盼是不变的。但随着岁月的变迁,放出行鞭炮的心态也在变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家家一样穷。出行的鞭炮大小差不多,放鞭炮的时间也差不多,大约在天刚刚亮时放鞭炮。但不同家庭的权势不一样。于是各家的心境也不一样。有权势的家庭总会说“我家的鞭炮放的最响”。似乎告诉别人“我家的运气最好”。出身不好的家庭,所谓地,富,反,坏,右。放出行鞭炮是不能伸张的。其实,那时各家的鞭炮声是差不多的,只是心态而已!

但也有将鞭炮放断的,那将认为不吉利。以至于一年的任何不顺利都会联系到出行鞭炮上!其实是因为那时的鞭炮质量太差而已!

那时放鞭炮还要防止顽童们抢鞭炮。我们小时候就做这种事。那时家里穷,春节时很少有家庭给小孩子买鞭炮。于是,我们就捡没有放燃的鞭炮,红眼睛就去抢。只要大人们把鞭炮点燃走开,我们就冲上去用脚把鞭炮踩灭,然后就用手抓地上的鞭炮。有时抓在手上的鞭炮炸响,那十指穿心的疼痛至今还记忆犹新!由于大人们防得厉害,我们只能等出行鞭炮放完再去捡。用从家里偷出来的手电筒照着,捡那些没有炸燃的鞭炮。如果等天亮,那些鞭炮就会被别的孩子捡去。

后来,中国搞改革开放。少数人富裕,放出行鞭炮就不一样。有钱人家买响数多的鞭炮,没钱人家只能意思意思。毫无疑问,那时的有钱人家会理直气壮地说“咱家的鞭炮最响”!没办法,这是事实。那时的穷人买不起大鞭炮呀!

如今的中国,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但放出行鞭炮却分不清谁是穷人谁是富人!因为响数最多的鞭炮也不过几十元,穷人也买得起。于是,放出行鞭炮又有变化。有的初一没有到就开始放出行鞭炮,有的初一两点放,有的四点放,有的。.。.。.一夜都在放出行鞭炮。人们似乎想把自家的鞭炮声和别人家的区别开来!总想用鞭炮声显示自己的不同!当然,更多的是随大流。既然中国有这个习俗,自己也不妨放一挂出行鞭炮。

春节民俗随笔 篇6

每年都等着、盼着过春节。因为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早晨,早早的起床,穿上妈妈早给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到了晚上,大人们都开始忙着包饺子。这时我们小孩子便拿着好多的烟花出去。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式各样的。我最喜欢的是摇花,拿上几根,点上火。那花便飞洒起来,我前后的摇,转圈的摇,那火花随着我的摇摆闪闪亮亮。像一串串小星星围在我的身旁,我仿佛是飞到了天上与他们一起玩耍。接着就是要点燃花了。我躲在爸爸的身后看着,砰、砰,每一声响都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有红的、绿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吃完了饺子,就要睡觉了,我真的希望时间快点过,我期盼着过年的春节!

春节随笔散文 篇7

错乱的街道散落着零零星星的人,这与往年倒无什么异样。记得往年的春节都是在南沟度过的,即使它是被称作贫民窟一般的地方,于我却又一种说不清的温暖。

我记得从我出生起就住在我家边上的白,每年春节她都会到我家里来向我母亲讨要一些“腌菜坛”里的“腌水”,放到自家的坛子里才能保证纯正的香味;我还记得每年春节不是回乡下,而是和我一起在我家楼下玩弹珠和放鞭炮的小李,我俩总是不让全身沾满灰泥不肯回家。我记得生活在南沟的点点滴滴(关于“南沟”的记忆一直是我心中最珍视的),但是早已物是人非。

从高一开始,我就搬到了现在的新家。沿着新家门口规划好了的路线,我却迷了路,赶紧找了个停车场的出口跑了出去。走在依旧空荡荡的街道,回头望着近几年突然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感觉自己像是被一群巨大的哥斯拉怪兽包围,顷刻便可吞灭我。

我走在街上,寻找已经消失无影的“年味”,我相信它依然还在,就像儿时最爱吃的“烧白”的味道一直在我心中弥留着。但我不执著于一定要找到它,一路随心而行,来到了熟悉的黔江大桥,那是南沟通往城区中心的最近的一条路。前面就是南沟了,但是那里并没有年味,旧家门口新建了两幢高楼,公路旁的小超市也改造成了网吧。不光只是因为那些所谓的“亲戚”将我拦在了桥头,我早已知道那里已经变了样。那里曾经有个养老院,或许现在也还在,但是那对老夫妻可能已经不在了,他们是养老院的管理员,同时也是我小时候零食来源的小卖部的主人,我出生时他们就差不多都六十好几了,如今多半已经逝世;还有那收破烂的杨冲一家,他有两个姐姐,听说他父母一直想要一个儿子,所以一直生到了第三胎,当年还被罚了款呢,他们早就搬走了;茶馆的主人杨特一家也杳无音讯,他们一家子的狡诈劲儿都曾在牌桌上展露无遗,经常闹出很多的矛盾,包括我和杨特,也时常吵嘴打架;开旅馆的郑剑一家另谋出处去了,如今也只有白一家和李洋一家住在那儿。

一边想着南沟里的人和事,一边转头像新家的方向走去。还有几年南沟就要被拆了,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我不会太过伤感,即使现在再跑到那片“院子马路”上去玩弹珠,放鞭炮,也不会有儿时的感觉。

儿时的南沟生活是十分有趣和珍贵的,这是我在经历了索然无味的拜年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的,相比于那些亲戚,儿时的'玩伴和邻居是千倍万倍胜于亲戚的友好和蔼。亲戚唯利是图的嘴脸让我厌恶,我后悔主动去给他们拜年,大包小包的东西换来的是他们的嫌弃,他们不希望我去拜年,简单点说就是不想承包我在的那几天的伙食和住宿,这点尤其是在我的大姨和幺舅那儿体现得淋漓尽致。过年了,普天同庆的日子却像设施一个乞丐一样地对待我,看着大姨紧紧攥在手中的压岁钱和闪烁的眼神,我便想扭头就走,当她试探性地询问我:“拿去吧,压岁钱!”我回了一个“不要”,然后望着她开心地收回口袋中,心中的厌恶更是增添了不少,幸好没有吃到她家的饭食,光是睡一晚我都觉得浑身不适。

每一个春节都想有意义地度过,我想我不应该沉溺于儿时的美好时光,也不应该该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羁绊,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

我眼中的春节随笔 篇8

新年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焕然一新的场景映衬着祥和的气氛。转瞬间,三百六十六天的光景便匆匆逝去,新的一年到来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古人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此起彼伏响亮的爆竹声中,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春风拂过大地,带来丝丝暖意。千家万户都是被神圣的光辉所普照着的,人们纷纷把门前已经褪色的春联换下,贴上鲜红的“福”字。

我眼中的春节是快乐的。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有机会享受长长的假期,满身的疲惫在这时都缓解下来。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手捏着糖果一手抓着大红灯笼。

我眼中的春节是充满思念的。分别了一年的人们在这时就要相会了。刚一下飞机、火车,就看见了翘首以盼的家人,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家中焦急等待的老人们一听说子女要回来了,全都高兴地忙着、笑着。这温馨的一幕幕给那些千里迢迢赶回故乡的人们增添了无限的力量。

我眼中的春节是团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有亲人聚在一起并不容易。而春节,就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在这样的日子里,分别已久的人们终于可以共享天伦之乐。每当春节来临,亲人们全都聚在一起。大家在和煦的春风中,开怀畅饮着美酒,品尝着可口诱人的菜肴,尽情地谈笑风生。

春节,是春姑娘的使者,它让人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听到了春的脚步;春节,是一盏明灯,驱走了人间的寒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带领人们走进了一个春暖花开、百花齐放的美好世界。我爱过春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