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设计【精选12篇】

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学案设计【精选12篇】,欢迎参考。

学案设计 篇1

【关键词】Photoshop 平面图像设计;案例教学法;PBL;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25―05

《Photoshop 平面图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和创意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在数码相机,拍照手机已普及到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现代社会,这门课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课还是选修课,都在各个高校的学生中受到普遍热烈的欢迎。应用型软件课程普遍存在着上课容易,但上好课不容易的问题。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技术基础,更要求学生有积极的观察能力和活跃新颖的创作灵感。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逐一介绍工具功能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于当今的教学要求。笔者在《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的课程教学中,结合切身体会和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了案例教学和创新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难点

《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年龄阶段大概在18到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喜欢时尚新颖的事物,追求个性和展现自己是他们的普遍爱好。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功能正符合了他们的需要,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对课程充满了好奇,表现出了浓厚的热情和兴趣。广东金融学院是金融类高等本科院校,除了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外,大部分是文科类学生,即使是计科系的专业学生,毕业后也大多在金融相关行业工作,培养方向多以应用实用为主。因材施教,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找到既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又符合未来就业方向的教学方法,是上好《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这门课的重点。

对课程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因为精力旺盛和受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缺乏足够的耐心学习基础的理论和技巧。

传统的Photoshop教学教材采用章节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软件中所配备的各种工具,如画笔,选框,滤镜,图案等等工具分开来进行逐一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扎实详细的讲解各种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但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也无法将这些工具所能达到最优效果展示出来。

一幅好的平面设计作品,需要发挥Photoshop软件中多种工具的功能配合使用才能制作出来。即使一个简单的平面效果制作,也不可能由单一的工具来完成。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好课程,既将学生的兴趣和自发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又能避免学生对教学模式产生厌倦心理,紧紧围绕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际动手运用能力,紧贴实际情况,将金融行业特色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方法融合到课程中去,并取得良好效果是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PBL(基于项目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第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第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第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与其他教学法一样,案例教学法也不是万金油,它一样具有适用范围,通过这些适用范围来决定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 理论学习:案例完全可以用来展示有关理论,解释为什么这个事件应该这样处理而不应那样处理。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了,就可以用它来考察新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基本原理,然后,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理论的案例来 。

2 典型事例:在某些学科中都有一些典型的事例。这些事例中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的取向,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学生从中可学到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 策略思维习惯训练:在所有形式的专业教育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让学生学会像某一特定的专业人员一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是传统课程不能涵盖的。

4 视野与想象力训练: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情景,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不再有不切实际的 幻想和想象,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使自己的想象和认知更切合实际的情形。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之为专题学习,是通过安排围绕项目的真实学习任务,综合各学科己学的知识,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把探究成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项目学习的核心。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国外的医学教育。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学生通过最初几年学习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后续的几年则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症断中。如今,PBL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专业,各年龄阶段的教学模式当中,指导现代教育。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 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2 强调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将结果以作品或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5 运用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资源、电子通讯等工具),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享信息。

三 案例教学的创新设计方法

案例教学的设计方法首先要制定实施计划,以下表格1是笔者为《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课程所设计的创新实施计划,并通过表格进行细化。

笔者将第二阶段改为信息和讨论阶段,并加大了第一和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所选案例须考虑实际和学生的培养方向及未来就业方向,做针对性选材。细化分析内容,力求学生详细了解案例的设计理念和相关方法。笔者将第二阶段定位信息和讨论,适当减少最后直接提出案例的创意和解决方法的比重,留出时间与学生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在越发追求个性,提倡创新的时代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引导他们大胆提升想象空间,有条理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比直接将答案告之更为有效。实践教学也证明了,不仅学生的想法得到释放,笔者也在讨论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得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演示在注重动手操作的应用软件课程中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在有操作难点的制作部门,通过广播教学,细致演示讲解,让学生得以将创意付诸实现。

表中的前四个阶段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而后两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可在课后或下次课前完成。以给予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时间检查问题,并总结问题。

四 案例教学法和PBL在《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课程的实施和创新设计

1 “以例激趣”

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作灵感和创作意识。Photoshop平面设计制作的技术和对工具的应用固然重要,但要制作出优秀的设计,创意和设计理念也是同等重要的关键环节。金融相关产业均属于社会阶层当中相对前沿时尚的行业,无论是行业的性质还是就职人群的素质,都对潮流和时尚有着敏锐的触觉。针对金融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选取金融相关信息类的平面广告,分析经典的平面创意设计和最新最时尚平面作品,不但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从中让学生吸收到与行业息息相关的社会前沿最新颖最时尚的设计创意,色彩搭配,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作思路。在作品的展示过程中,教师讲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并建立学生自我创作的信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例激趣”属于实施计划中第一阶段的介绍部分。这其中还包括了课前准备,如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在每次课前选择好即适合他们认知程度,又有利于讲解阶段性新知识的平面效果案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 “以例说理”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信息和讨论互动的比重,摆脱传统讲解工具模式,以演示案例制作,解读工具功能。传统的Photoshop教材大多以工具模块区分章节,逐一讲解工具的应用功能,在课后配以简单的小操作来实现教学过程。而在现在PS技术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单一工具讲解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单一的工具功能讲解略显枯燥,单一工具的应用所制作出来的效果和图片在观赏性方面也非常有限,无法完美的展现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很难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边分析边讨论的互动阶段,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释放想法和创意,不但理解案例本身的设计理念,还能融合自己的观点,是最优的效果。教师需要耐心,并有意识的分配更多的时间充实信息和讨论阶段的教学。

笔者在演示教学中合理的将案例所使用的若干个工具进行组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过对未处理图片和处理后图片的对比,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系统的屏广功能将每一步的制作展示在学生面前,边操作边讲解,把所用的工具功能通过实际操作和组合教授于学生,细化难点的制作演示,并在日后的课程中通过不同实例继续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印象。

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Photoshop教材教学进度的创新做法,在课堂演示的时候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从展示到演示一直都高度集中。在练习阶段的情况分析来看,这种精神的高度集中也直接形成了对知识和工具使用的高效率吸收和掌握。

3 “以例导行”

教师在布置练习和作品任务时,有意识的贴近现实,选取行业相关信息作为题材,鼓励学生在生活的细节中寻找素材,加以运用和制作。现在数码相机,手机拍照功能已趋于普及化,生活的细节和点滴其实充满了美和感动,通过作品的展示和讲解,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感动和美好的瞬间捕捉下来,并通过自己学到的photoshop技术进行加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样使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和练习,创意也在生活的点滴来接踵而来,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显著的提高。

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贴近现实,缩短了教授学习情景与实际情景之间的差距。笔者在课程中引进时尚广告公司的团队模式,由学生自由组合,五人为人数上限组成创作团队,在教学进行到中后期布置团队制作的中大型作业。以平面广告为主题,以此锻炼学生的团队分工合作能力,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心得,互补知识不足,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和动手技能,体验平面广告设计公司的工作模式,更切身的感受平面设计的制作和工作氛围。作品完成后通过BBS公布上网,评出获奖作品和获奖团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利用QQ群组功能创建网络学习环境和交互学习环境

PBL(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学习理论,要求有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和交互学习环境。一般的网络学习环境和交互学习环境都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牌来实现。而笔者尝试将QQ这一明显带有80后色彩的即时聊天工具带到教学中来,利用其自带的QQ群组功能服务教学,创建网络学习和交互学习环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交互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必要环节,交互式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也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来自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为练习和检查两阶段的教学实施提供更大的空间。

下图1以腾讯公司的QQ群功能为例做一简单的讲解。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大部分课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都使用网站留言板,或者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牌,现在普遍称之为论坛来实现。而BBS存在也存在着例如信息交流无法实现完全实时的缺陷。于是笔者在利用了腾讯公司的QQ实时聊天工具所配套的QQ群组功能来创建网络学习和交互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后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

根据上图所示,QQ群主要具备了六大项功能,可以非常全面的运用的教学当中。

(1) 群聊功能。群聊是实时的公开集体讨论功能,在线的群成员可以在群聊窗口实时看到各位群成员的发言信息,而不在线的群成员也可以在上线后查到之前的聊天记录。学生可以利用群聊功能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进行开放流。也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经验。

(2) 临时会话功能。临时会话是提供给群成员之间单独的实时交流窗口。教师和学生如有需要单独进行交流和探讨时可以发起临时会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达到了实时交流和单独讨论的需求。

(3) 群邮件功能。群邮件功能使教师与学生都无需特意去记录对方的邮箱,就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进行非实时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群邮件功能进行作业的布置,效果的展示,学生可以通过邮件功能提交作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群空间功能。QQ群的空间功能,具备了BBS的绝大部分功能,并且无需单独建站,无需服务器托管。BBS在交互学习中的功能在QQ群空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5) 群共享功能。群共享相当于网络硬盘性质,教师或学生上传下载共享中所存放的资料。一般教师利用上传功能来实现学习资料的发放,并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下载的机会。

(6) 讨论组功能。可将群成员任意分组,这一功能满足了学习小组的构建。例如,在团队完成作品设计制作的时候,班级内学生可五人一组,利用QQ群的讨论组功能,建立五人的讨论小组进行实时讨论,这样既可满足五人学习小组内公开的讨论环境,也不受其他学习小组讨论时的影响。避免了创意的抄袭和设计制作的独立。

使用QQ群组功能来创建网络学习和交互学习环境,避免了学习者要记忆网址,专门登陆某一网站的不便,也节省了教师创建网络学习和交互学习环境的劳动力,在学习者登陆QQ的时候,自然可以接受到来自QQ群组里的学习信息,将生活与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五 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

为了更好的了解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创新设计后的实施效果,笔者分别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作品成绩和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三方面做了整理统计。

1 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

笔者使用QQ群邮件功能,在课程结束后向每一位学生发送调查问卷,55名学生一共有53人回复了调查问卷,对于问题“您对本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教学的接受程度如何?”,经过统计后, 85%的学生表示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且通过课程达到了自己需要的学习效果,比传统的课堂学习更让他们满意,因为案例教学的学习和网络学习环境的创建还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13%的学生表示不是很认同,他们提出案例教学在演示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全神贯注的听讲和做一定的笔记,否则步骤有一步错漏,就会影响后续的制作效果。并希望通过放慢演示速度或者延长单一案例讲解时间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2 学生作品成绩统计。

对于学生的成绩,笔者采用了平时成绩与期末作品成绩40%:60%的计算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参与QQ群内自愿为原则参加的不定期的主题设计比赛情况,团队创作作品的完成情况等平时表现。期末作品成绩就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一幅主题平面广告作品。评分指标分为“优、良、中、差”四个评价等级,其中100~90分为优,89~75分为良,74~60分为中,59分以下为差。由于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得学生对平时作业,群内小型设计比赛的参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平时成绩的提高,自然使得期末个人作品的质量也随着有了显著的提升。全班学生无论在平时成绩还是期末成绩上都无出现“差”等级现象。大部分学生成绩都达到了“良”级别以上的水平。成绩情况分析如下图所示:

3 学生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评价。

学生对任课老师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是每个学期广东金融学院都会通过正方教务系统来进行的匿名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学期结束前在规定时间内登陆教务系统,对任课老师进行逐一评价。评价的数据将在第二个学期公布,教师可通过个人的账号密码登陆教务系统,查询自己学生对自己任课的评价。

笔者在本班学生的综合教学评价中满意度达到了89.8%,案例教学的创新设计反映良好,无论在学生主观反馈,抑或是实践作品成绩上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六 小结

学案设计 篇2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

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一)课题的认识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二)研究目标: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如果想出一种方法,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扩大发展空间,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因此,确定以下研究目标:1、探索一条减负高效的新路子,促进广大师生更新教育观念。2、对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设计,作一些理性思考,整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3、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讲话精神。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3、大纲规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性问题的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内容(一)研究的原则1、创新性原则。要实施设计开放问题的探究,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2、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3、开放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情,教学环境,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4、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需要的层次,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研究的具体内容1、探究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习题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也是唯一的,属于开放性问题的题目很少。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的数学开放题。那么该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呢?研究设计开放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进行探索。2、尝试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是完备的,答案是固定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或者解题方法开放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3、探索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一)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配合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和测试法,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兴趣、习惯等做检测和评价。(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形式

学案设计 篇3

1.“图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1调整教学内容服装图案是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语言,服装图案与装潢装饰图案、广告图案、视觉传达图案、建筑图案的艺术内涵是一致的,基础知识与形式美法则也有共同之处,区别在于服装图案有着特定的装饰对象、用途和工艺要求。它是针对服装、部件、配件的装饰设计。服装图案的学习可以从图案的基础知识开始,掌握设计方法、规律、技巧,逐渐结合服装,进行相关设计。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图案的运用能为服装款式增添新的美感,不同的图案能产生不同的服装的风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服装的要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图案的多边形正好适应了大众的需求。设计师进行图案设计时,除了要了解品牌的风格,还要了解当季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图案设计时,设计师在考虑形态、色彩、材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能够赋予图案新颖的外观,服装图案的表现手法很多,常用的有印、染、手绘、刺绣、编织、扎染、蜡染、拼接等,随着新材料与工具的开发,新的工艺也随之产生,因此,设计师需要对各种表现技法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创造出完美的服装图案。根据市场需求,电脑绘图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基础技能,因此,图案设计课程中需要加入电脑软件的相关知识。1.2调整教学方法“图案设计”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在服装设计专业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图案课程的认识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一样,认为都是基础课,和服装设计并无联系。理论知识学习完毕,作业完成,就意味着图案设计课程的学习完成了。这也反映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脱节,课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延续。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课程中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边缘纹样、角隅纹样等按照形式骨架在纸张上正确完成即可。学生在课程中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很难在图案设计中创新和突破。鉴于此,在课程讲授与任务完成中,尝试改变作业完成的形式,比如,图案的变形部分结合文化衫的设计进行,同时,利用主题性思维训练,内容有:(1)自然形态;(2)历史文化;(3)民俗文化;(4)文化艺术;(5)社会动向;(6)科学技术;(7)日常生活;(8)微观世界。可任选其一,自由发挥创新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会积极地查阅各种资料,作品完成后,进行小型展览,课程结束后,还有很多学生意犹未尽,继续延伸进行鞋子图案设计、扇子图案设计等,对于这种原创设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图案的色彩学习中,也抛开了传统纸张的限制,鼓励学生在相互在指甲上、在面部上做彩绘。由于各省经济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生源质量与生源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本科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想法多、手工优;有的想法多、手绘差;有的想法少、手工劣;有的想法少,手工好;在“图案设计”课程教学中,不能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一律对待。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欣赏图案作品和范例,开阔学生眼界,另一方面,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服装图案流行,上课地点也会由教室转为服装市场。1.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图案设计在课程中大多以绘画形式出现,最终运用到服装设计中,还是要以成品形式结束。在课程设计时,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纸张开始,通过添加型、减少型,做一些纸张的二次设计,逐渐过渡到学生到市场上收集最新的面料、辅料(如花边、各种线迹、亮片、纽扣、拉链、珠),进行面料再造。面料再造是一项创意性很强的面料设计,它的设计原理是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图案设计为基础的,是将立体构成的概念实施于材料的二次创造。从服装比赛赛事及服装业的发展来看,服装款式等的创新往往受到服装功能的约束。而面料的挖掘与再设计无疑为服装设计开拓了新的设计思路。面料再造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立体的,通过皱褶、重叠、压拓、编织、刺绣、绗缝、烫贴、打磨、镂空、抽纱等处理手法,使面料具有立体感。最后,把设计好的面料运用到服装上,很好地实现了图案设计课程与服装设计课程的衔接。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图案作品往往与市场脱节,学校做的用不上,企业要的不会做。学校方面,应为学生提高市场实践的机会。以学校的名义与企业进行对接,进行真实项目的训练。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市场的调研、主题的创意性表达、设计稿的修改、成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课堂和职场的对接。1.4加强电脑软件学习在服装企业,电脑辅助技术几乎渗透到服装设计、制作、营销等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借助电脑来完成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在服装设计院校,电脑辅助服装设计已经成为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与传统的手绘技法相比,电脑服装设计具有高效、便捷、易于修改、显示直观等许多优点。电脑中的变形、修剪、相交、焊接、旋转等命令的灵活运用,可以产生图案的多种组合方式,以便设计师从中寻找到最佳表现形式;运用电脑可以快速完成图案的换色、上色过程,以便设计师从中找到图形与色彩的完美搭配。借助电脑进行服装面料、图案的仿真设计,能达到自然而逼真的设计效果。另外,通过电脑绘图,可以轻松自如地实现设计构想。因此,建议,开设“图案设计”课程之前,一定要先开设电脑软件课程(AdobePhotoshop、CoreIDRAW、AdobeIllustrator)。

2.结束语

图案与服装有机结合,可以丰富服装的造型设计语言,增添设计的情感因素,给人以新颖别致的视觉享受,提升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图案是服装设计的审美及造型设计的基础,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服装设计专业“图案设计”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专业特点,强调学生的创新型,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邢英梅 王竹君 王艳平 王萌 李婷玉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学案教学 设计 篇4

学案模块设计及实施三部曲

——周庆

近年来学案教学成为很多中学流行的教学模式,学案其实就是老师教学设计的体现,学案教学则是以学案和教材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下面我就学案的模块设计及其实施加以说明,仅供参考:

学案的模块设计

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导航、知识拓展、课下探幽四个环节。

制定学习目标,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学习导航,即设计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常识性问题和教学流程,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素质。知识拓展和课下探幽涉及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强化和拓展。

学案的实施:

一、课前阶段

老师在课前把学案发到学生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信息;其次,解读学习导航,了解本课教学相关的常识性问题,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下进入教材。同时通过本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这样既明确了课程预习的方向,又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得出的信息落实到学案上,以待课上评价交流。这就是学案实施的课前阶段,即课程开展的预备阶段。

二、课堂阶段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简单的问题由师生一起得出结论,对重点要探索性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组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在这之前学生对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结论,现在就是把他们的成果拿出来交流,让他们思维去交流、去碰撞,在碰撞中开拓新的视野,在交流中聚集大的结论,让课堂有声而多彩。讨论完后让每组的代表把他们交流的成果拿出来,老师给以评价、总结。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加以启发、点拨,从而得出结论。这就是学案实施的课堂阶段,这样的课堂形式既锻炼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又解放了老师,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课后阶段

这个阶段也就是课程知识的强化巩固和学习能力的拓展阶段。首先让学生把整个学案重新梳理一遍,再让学生完成课下探幽的习题和相关知识或文章的阅读。最后上交学案,老师给出相关的评价。

当然学案教学只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科目或课程,我们应该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让课堂丰富而有效。

学案设计 篇5

一、教案与学案的差异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文书,也是教师设计的起步性引导、过程性点拨、终结性指导的具体方案。它着重体现的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单方面的。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考虑学生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方法,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正因这样,逐渐形成了“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也是指教师设计的供学生学习准备、学习知识、操作练习及其方法途径的具体方案。它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它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媒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考虑了学生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方法如何,并且教给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它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形成了许多好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案,而不是教案的翻版。

二、学案设计的原则

1. 学案设计,应将教案中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不要几课时的教学内容写成一个学案。将知识点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学习。

2. 学案设计,应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这里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自学的能力和水平,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应形成层次性,要符合每一层次学生掌握知识和认知的规律,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以此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创设高效课堂。

3. 学案设计,应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三、学案设计的内容

1. 学案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即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确定知识目标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好、中、差)的学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建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都有所收获。要考虑到学生如何接受知识,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此让学生形成能力。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也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形成怎样道德品质,进行德育。不同的学科应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但都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品质。要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要使不同层次学生形成不同的能力。要把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动态结合起来,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学案设计,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以此来把握传授知识的重难点,找准最佳的切入点,把重点、难点的知识问题简而明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或探究式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案设计,应让学生总结本课时学习内容的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并以此使之条理化,交给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方法,使之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对今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 篇6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

一、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要求

【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测。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不能缺。学习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

【学习重难点】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具体学情等因素统筹兼顾,分别确定重点和难点。

【学法指导】呈现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与指导性。

【知识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铺垫知识,相当于“引桥”、“拐杖”的功能。如本节课内容简单,学生理解本节课内容无障碍,此板块可省略。

【自主学习】本板块主要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法等内容设,计要控制难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合作探究】本板块内容一般应是2人以上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要求问题情境化、问题探究化。通过本板块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目的。本板块内容是集体备课讨论的重点,要求教师务必依据学习目标、吃透教材。探究的问题要控制数量。(注: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建议教师将问题通过具体活动的方式呈现)。

【整理学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达标测评】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精选精编练习,难度适中,数量适当,体现梯度,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要求当堂完成。

二、教学案各板块的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设计,行为主体是学生,表述应具体,可操作,结果性目标具有可测性。

【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别确定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选择和使用阅读、对话、讨论、辩论、展示、实验、演示、观察、模仿、讲授、游戏等方法,根据简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灵活运用。

【问题导入】要从教与学统一性出发,从教材内容与学习目标入手,注重问题情境设计,突出问题导入的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实效性,起到收心、激趣和点题的作用。

【互动合作】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为起点,创设良好的互动合作的氛围,精心设计互动合作的内容,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组织灵活多样、实用高效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设计要注重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期,设计好应对措施,以便有效地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达到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体验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馈,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深化活动体验、增强合作能力。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巩固拓展】巩固重在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提升,拓展则是新知识、新能力的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

【布置作业】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设计活动类或纸笔类的作业,数量适当,体现梯度,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

【板书设计】教师板书应依据简洁清晰、美观实用的原则,展示课堂教学中的精髓内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板书不能简单地列举知识标题,也不能用多媒体演示简单代替。学生板演是板书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充分展现学情,反馈教学效果。

三、共案研讨过程要求

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每次都应做好说“个案”的准备。说“个案”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说:

(一)说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内容在节、单元乃至学期(年)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其编排意图;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特点及其确定的依据等。

(二)说学情。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起点与能力分析;说明通过什么方式,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方法、能力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问题或活动设计。主要包括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所设计的问题和具体活动,以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使用的教具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四)说程序。主要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序安排、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板书设计及其依据,学生展示交流、达标检测,预计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等。

四、备课组对不同课型的研讨要求

综合课(新授课):重点研究学习目标、教材分析、学法指导、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重点研讨如何将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与活动。

复习课(包括练习课):重点研究学习目标、典型问题设计、重点和过程、知识梳理,学法点拨。

讲评课(包括试卷、作业):重点研究考情,错题归类剖析,变式拓展训练,易错点、疑惑点,突破点。

实验课:研究如何准备实验器材、重点研究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作业布置(写出实验报告)。

学案设计 篇7

一、自学内容问题化

语文学习的过程除了必要的阅读、积累、识记外,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学习主体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破解问题。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表征是思维,而思维与问题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有效的语文学习就是从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开始的。问题与学习相辅相成。或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或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问题是知识积累、思想完善、素养提升的逻辑力量。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备课时总是精心推敲文本中的问题、学生学习时的问题,找准教学中的真问题、主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内容化解为一个个问题,以问题为媒介,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深层次状态,而不是以“告诉”的方式将语文学习内容展示给学生。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1935年创作的散文名篇,文章可供学习赏鉴的地方很多,但语言风格、优美意境最值得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这些内容如果直接呈现在导学案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失去,“导学”的功能也会消失。只有将自学内容有机化解为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进入自主学习语文的状态。《江南的冬景》导学案除了字词句的识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部分围绕自主学习的重点内容共设计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不断地引发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收到放的思考,在问题的不断思考、探究、破解中完成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

二、问题设计生本化

围绕学习重点设计问题只是定向,怎样设计问题才是关键。一般语文辅导练习中的问题只是着眼于知识巩固、检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是着眼于思维的训练,而导学案设计中的问题有其独到之处。导学案上的问题必须是引领学生看书、思考,是学生独立面对文本时自主思考的拐杖,因此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必须抛开“既定套路”“教辅资料”,站在学生的角度估计理解文本的障碍,在学生思想认识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努力使设计的问题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探求文本真谛。导学案上问题表述的语言还要体现启发性。让学生看到问题感到温馨、亲切,情感上乐于接受,心理上产生认同。

《江南的冬景》导学案共设计了六个方面的问题,由浅入深,分别从不同角度,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问。从开始的“找出关键语句”。到“江南冬景画面”的概括、欣赏,再到“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赏析,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梯度。“你能……”“你最喜欢……”“尝试”等句式和用语,使得问题的设计更为人性化,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认知距离缩短,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设计问题层次化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是“齐步走”,很难顾及不同语文基础、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这也是造成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以语文导学案为引领的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导学案通过不同能级要求问题的设计,明确不同基础学生的答题区间和挑战领域。各得其所,各展其才,激发全体学生独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施分层要求,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导学案上设计问题努力做到层次化。

《江南的冬景》导学案采用“ABCD”直接标明问题的能力层级,A为识记,B为理解,C为欣赏,D为探究。AB级为基础能力层级,要求人人完成,是“规定动作”;CD级为提高能力层级。带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学生可以视自我学习情况而定,是“自选动作”。不同能力层级的问题,为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提供了各得其所的学习时空,基础能力题保证了所有学生的底线要求,提高能力层级又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舞台。即使是基础相对滞后的学生,也可能回答CD类问题,一旦答案得到同伴、老师的首肯,其语文学习的信心会得到空前的提升。

四、关键问题有挑战

学案设计 篇8

关键词:导学案;原则;要求;构成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提出疑难困惑、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练习等环节的调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达成学习目标最大限度的落实。

一、导学案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层次性原则。在设计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设计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需求出发, 合乎学生使用和教师自己使用, 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二、导学案设计要求

1.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课本。因此,设计前我们年级语文教研组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马老师就引领我们解读教材,深入文本,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文本作者表述的内容、思想感情和教材教学要求,提前说课,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设计打好基础。

2.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经历个备――群备――自备的流程。当月备下月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备课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 “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4.导学案的设计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5.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一般地说,依托导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解决导学问题,基本做好课堂练习。

三、导学案的构成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流程(自主学习、质疑困惑、整体感知、交流探究、课堂检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几个环节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符合文本教学要求和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也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课内容的练习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每课数量以2~3 个为宜,不能太多;(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3)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简洁易懂,而且可操作,能达成;(4)学习目标定位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难达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流程。学习流程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趣味性、挑战性。同时,编写的学习内容应力求在 30内分钟完成,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上应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3.检测落实。(1)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2)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3)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4)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

四、导学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一课一案,导学案不能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必须采用“30+10”的课堂模式,教师精讲和点拨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2.不能以教案定导学案,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即教师怎样讲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它以教师为中心;而“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它以学生中心。

3.不能以练习题定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不是练习题。不能编一些练习题发下去就误以为是导学案了。

五、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阅读文本、怎样精读、解答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要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当出现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教师当好导演的角色。

3.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4.导学案中检测落实部分,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以此培养学生集中精神,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效。

5.在导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作统一的要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的学习内容。要允许学困生有差别。

六、结束语

自古以来,教无定法,学生掌握知识,升华精神才是教学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题目灵活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并且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体,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真正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王天蓉,徐谊著。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 篇9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

一、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要求

【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测。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不能缺。学习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

【学习重难点】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具体学情等因素统筹兼顾,分别确定重点和难点。

【学法指导】呈现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与指导性。

【知识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铺垫知识,相当于“引桥”、“拐杖”的功能。如本节课内容简单,学生理解本节课内容无障碍,此板块可省略。

【自主学习】本板块主要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法等内容设,计要控制难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合作探究】本板块内容一般应是2人以上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要求问题情境化、问题探究化。通过本板块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目的。本板块内容是集体备课讨论的重点,要求教师务必依据学习目标、吃透教材。探究的问题要控制数量。(注: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建议教师将问题通过具体活动的方式呈现)。

【整理学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达标测评】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精选精编练习,难度适中,数量适当,体现梯度,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要求当堂完成。

二、教学案各板块的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设计,行为主体是学生,表述应具体,可操作,结果性目标具有可测性。

【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别确定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选择和使用阅读、对话、讨论、辩论、展示、实验、演示、观察、模仿、讲授、游戏等方法,根据简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灵活运用。

【问题导入】要从教与学统一性出发,从教材内容与学习目标入手,注重问题情境设计,突出问题导入的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实效性,起到收心、激趣和点题的作用。

【互动合作】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为起点,创设良好的互动合作的氛围,精心设计互动合作的内容,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组织灵活多样、实用高效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设计要注重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期,设计好应对措施,以便有效地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达到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体验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馈,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深化活动体验、增强合作能力。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巩固拓展】巩固重在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提升,拓展则是新知识、新能力的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

【布置作业】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设计活动类或纸笔类的作业,数量适当,体现梯度,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

【板书设计】教师板书应依据简洁清晰、美观实用的原则,展示课堂教学中的精髓内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板书不能简单地列举知识标题,也不能用多媒体演示简单代替。学生板演是板书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充分展现学情,反馈教学效果。

学案设计 篇10

关键词: 数字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教学方案

组合逻辑电路是数字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两大块内容。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是根据已知电路确定其所实现的逻辑功能,而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是根据实际问题所要求达到的逻辑功能,求出实现该功能的最简逻辑电路图,两者是相逆的过程。其中,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逻辑门电路、真值表、逻辑表达式和逻辑代数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为后续编码器、译码器等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的学习奠定基础,掌握这节内容是学好数字电路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上好这一部分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前提条件,我通过几年的电路教学,总结出了该课题的教学方案,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引入课题

通过复习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过程(根据电路写出各输出端的逻辑表达式化简和变换逻辑表达式列出真值表得到逻辑功能),我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并提出问题:“当遇到实际的逻辑问题应如何解决?”让学生推导出解决该逻辑问题的步骤,发现其实它就是组合逻辑电路分析的逆过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二、新课讲授

1.举例:利用基本门电路实现一个三位判奇电路。

解题过程:(1)分析题目: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输入情况和输出情况,本题中用A、B、C作为输入变量,用F作为输出变量。当三个变量中有奇数个变量为1时,输出为1。否则,输出为0。

(2)列真值表

((4)根据逻辑表达式画出电路图

2.通过学习上面例题的解题过程,布置一道类似的题目:设计一个四位判偶电路,请学生完成,并请2位学生上黑板解题。

3.请学生观察刚才两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发现两者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从而归纳出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步骤。

(1)分析题目的逻辑关系,列出真值表。

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电路的输入输出,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正确地列出真值表,是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关键,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设计的正确与否。一般把引起事件的原因作为输入变量,把事件的结果作为输出变量,再以二值逻辑的0、1两种状态分别代表变量的两种不同状态,并根据给定的因果关系列出真值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2)根据真值表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具体方法为:①由真值表中找出使逻辑函数输出为1的对应输入变量取值组合;②每个输入变量取值组合状态以逻辑乘形式表示,用原变量表示变量取值1,用反变量表示变量取值0;③将所有使输出为1的输入变量取值逻辑乘进行逻辑加,即得到逻辑函数表达式。

(3)化简表达式。

为了使逻辑电路中包含的逻辑门最少且连线最少,要对逻辑表达式进行化简,求出描述实际问题的最简表达式。一般采用逻辑代数公式或卡诺图进行化简,但当逻辑表达式较复杂时,采用卡诺图化简更快更简单,且出错率低。

(4)根据题目要求画出逻辑电路图。

根据简化后的逻辑表达式,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如果对所用逻辑门电路有一定限制,就需把表达式变换为与所选门对应的形式,最后选择合适的门电路替换表达式中的运算符号,即可画出逻辑图。

4.分析刚才的例题,电路要求由三种基本逻辑门电路组成,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能否用其他学过的门电路实现它们的逻辑功能呢?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创新能力,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起来作总结。我针对三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可以发现例题的表达式可以写成:F=ABC,从而得到如下的电路图。

从上面两个电路图可以看出,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不是唯一的,利用不同的元器件可以设计出完全不同的电路图。那么如何才能得到最简单最实用的电路呢?在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时它有一个标准,利用SSI电路进行设计时,最简的标准是所有门电路的数目最少,输入端数目也最少;利用MSI电路进行设计时,最简的标准是MIS电路集成块的个数最少、品种最小、连线也最少。只有了解了这个标准,学生在设计电路时才能得到最佳电路。

三、课题总结

1.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步骤。

分析题目列真值表写逻辑表达式化简表达式画出逻辑电路图。

2.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设计时应该根据标准得到最佳电路。

上述就是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整个教学方案,当然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关,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广大教师一生追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电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导学案教学设计 篇11

六步导学案教学设计

——菱形

教材分析: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衣帽架引出菱形,并给出定义。图文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然后利用折纸、观察及推理的方法得出菱形特有的性质,再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得出菱形的判别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之后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方法,知道怎么去学习菱形,也明白了应该从概念、性质及判定三方面去研究菱形。学生在前面学习数学中已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相信学生一定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菱形的定义;

(2)在探究过程中,了解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判别条件.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感悟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2.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为旋转中心,将其旋转,可得到与原三角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3.观察课本第108页衣帽架的图片,在将它拉伸和压缩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图形?

二、合作探究

[1]根据图片中所反映出的图形的特点,请学生尝试给菱形下定义。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画一个菱形,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2)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定的位置关系?(小组讨论分析回答)

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三、展示交流,共同归纳

从对称性上对菱形进行考察:

提问: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利用对称性画菱形(或者教师呈现以下几种得到图形的方法,请学生判断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方法二: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如图1)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能说一说按这三种方法做的理由吗?大家讨论

刚才通过折纸、剪切,得到了菱形,你能归纳一下菱形的判别方法吗? 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菱形的判别方法: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学以致用

[例1]如下图,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AB=5,AO=2,OB=1.

(1)AC,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师生共析]从图中知道:AC与BD是相交,从已知条件:AB=5,OA=2,OB=1.结合图形知道:这三条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又由于AB=OA+OB,所以可以知道:△AOB是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得出:AC与BD互相垂直.

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五、小结提升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方法,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边: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分别平行

角: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别可以从以下两条线梳理:

在已知图形是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四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在已知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从边或对角线上加强条件得到菱形。具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以致用——小结提升——教学反思”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从问题中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

学案设计 篇12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点评: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1)提倡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具体感知了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等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2)重视过程体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具体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