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案例(优秀7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7篇幼儿心理学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篇1

在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中,绝大多数是具有“文科背景”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他们接受的是文理分科式教育,造成学生文理知识结构的不对称,其科学素质基础普遍薄弱。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抽象科学知识的理解存在显著不足,案例教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案例教学有助于抽象科学知识的形象化,概念性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综合性的科学知识。《学前卫生学》中的大量知识以生物学为基础,内涵丰富的科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更灵活、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案例教学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途径。比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儿童肌肉的特点时,教材中提到:学前儿童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发育得早,小肌肉发育得晚。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科学知识,笔者以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为例:1.低龄儿童在学习吃饭的时候最初都是用整只手抓握的方式来控制勺子,这与我们用两手拿捏的方式握勺有明显区别;2.在幼儿园中,很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运动能力发展较好,跑、跳、平衡自如,但是在叠纸、捡豆子的活动中却表现不佳;3.学前儿童能够灵活挥舞棍棒,却难以握笔写字。

透过这些案例学生发现,儿童在运用上、下肢这些大肌肉群的活动中的表现比运用手指和手腕这些小肌肉的活动中的表现要好,充分显示儿童的肌肉群发育不平衡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形象地掌握了什么是大肌肉群,什么是小肌肉群,同时对与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相关的活动有了更多的了解,科学知识的整合性与实践性加强了。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获得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远高于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生只期待于现成的知识,而忽略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中所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如在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多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机械记忆,忽视思考存疑;很少进行探究式学习。据美国科普学者公认,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是理解科学方法并运用这些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正如20世纪最著名的科普学家、天文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撒根所言:“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重要得多。”美国科学促进会,通过对科学家们的访谈调查,归纳出中学生应当掌握的六项基本科学方法:①观察;②分类;③数、计算、解释数据;④思想交流,做出预言和推断;⑤规定工作定义,做出假设;⑥找出并控制可变因素进行试验。作为“学前教师”,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一项新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新方向。

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的应用,引领学生走上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探索之路。如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一章中,通过对学前儿童体格发育案例的展示,为学生实测与评价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提供了范本。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园级为单位对幼儿进行实测,学会对照等级评价标准确定个体幼儿的发展等级,可统计在每项指标中各发育等级的人数和所占百分比,学会制作不同的图表展示班级或园级幼儿的发育水平。又如在“学前儿童营养”一章中,通过教师对学前儿童膳食评价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学习计算营养素的方法,学习通过对营养素的计算进行膳食营养评价以及对膳食进行合理调整。案例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成为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教师提供了机会。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能力。《学前卫生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会灵活应用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具备科学能力是更好地掌握《学前卫生学》的基本素养之一。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内容涵盖面广,生活情境性强。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引入,学生们综合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并且案例教学能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令人愉悦、自由想象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备受尊重,这有利于学生不同观点、不同思维的产生,在相互讨论与思维的碰撞之中,往往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全新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年龄越小的幼儿就越喜欢重复性的故事,节奏性强的儿歌。这种普遍性的行为是与什么相关的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孩子热衷于重复性的故事和节奏性强的儿歌?这一案例的介入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由于本案例出现在学前儿童呼吸系统中,所以学生们自然地联想到是否与儿童的呼吸频率快和呼吸不均匀等特点有关,这一特点与学前儿童循环系统中儿童心脏特点是相似的。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节奏性强的儿歌与重复性的故事有助于学前儿童特别是低龄幼儿更好地掌控呼吸和心跳的频率,调整呼吸和心跳的节奏。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们结合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更为深入地剖析,分析发现,此类型故事有利于学前儿童预测未来,是建立安全感的很好途径,只有当孩子调整好呼吸和心跳时,才能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对生活情境中常见案例的不常规分析,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他们探知教育根源的欲望,也为科学能力的培养打开了一条通道。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求真、求实便是对科学精神的最高诠释。案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学生的地位发生改变,由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案例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打破陈规,向课本质疑,向老师“发难”。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不断探求真理的激情与勇气。

例如,在学前儿童的泌尿系统中,教材中提到:“为了养成学前儿童良好的排尿习惯,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训练控制排尿的能力,如出生半岁左右,可以从“把尿”开始,训练婴儿自觉排尿的能力。”笔者展示出大量在生活中如何进行排尿训练的案例,在观看案例的过程中,个别学生提出质疑。她所查阅的资料中显示,学前儿童大约1岁半以后才能进行“有约束”的排尿,而在此之前强行“把尿”会破学前儿童自主性排尿习惯的养成,是不科学的做法。就她所提出的质疑,笔者带领学生查阅大量资料。

结果发现,教材上的说法确实存在偏差,国际公认对学前儿童的排尿训练应从1岁半以后开始进行,在孩子大脑皮层的相应功能发育未完善,对排尿尚无约束能力之前,过早对其进行排尿训练是不符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正如20世纪被称为美国“育儿之父”的斯波克博士所言:“12——18个月大的孩子都不适合进行如厕训练,因为他意识不到什么时候该上厕所,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通过这次成功挑战教材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学生们求真、求实,对科学精神不断追求的信念与决心。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犯罪;法律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43-02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间与城乡间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与城乡间的差距都日趋扩大,这种发展的双重不平衡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外来务工的农民数量越多。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及生活成本的巨大差距使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抚育,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交由配偶、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凸显,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全国农村儿童每三个中就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之高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一方面是学龄前(0-5岁)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6-14岁)他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容易成为权益被侵害的群体;另一方面大龄农村留守儿童(15-17岁)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其成长过程中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极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和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严重者会误入歧途产生违法或犯罪行为。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法律问题

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比例较高,既包括因监护不力导致也包括自身行为失控导致。比如车祸、溺水、火灾、烧伤或烫伤等。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送子车超载而引致的车祸事件,多数都发生在农村并且伤亡较多的人是农村留守儿童。2007年1月4日湖南祁阳县八宝镇砖塘村一证照不全车辆跌入引水渠,司机失踪,车上6名留守儿童全部遇难。2010年5月30日,安徽省岳西县水库发生溺水事故,4名留守儿童死亡。初中生中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再次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是非留守儿童的1.7倍。

2.农村留守儿童遭受的非法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相对较少且很多是年迈的老人,所以监护力度不够,犯罪分子趁监护人不备时伺机伤害农村留守儿童和拐卖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新浪网―法网恢恢的博客》2008年6月3日报道,四川省威远县的杨洋对表姐不满,将表姐留守在威远的女儿骗至家里,卡昏后用绳索勒死,抛尸粪坑。《法制生活报》2009年报道,贵州三穗县台烈镇平溪村年仅两岁的留守儿童元元,被湖南浏阳犯罪嫌疑人杨星趁元元奶奶关灯之机蹿上二楼把孩子抱走。公安部打拐办工作人员介绍,流动和留守儿童是拐卖犯罪侵害的高危人群。

3.农村留守女童被。近几年来,少女及女童遭犯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女童成为高危对象。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 000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被事件屡有发生。有资料显示,在过去三年里,仅广东省就有超过2 500名女童被。2015年5月25日重庆时报报道,广西玉林容县农村多名小学生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这起发生在农村的小学生遭案,已经被新华社记者调查证实。小学生被在当地不再是个案,而成为一种现象时,受害者不再是个体而是群体时,可见这些孩子们安全成长的环境,已经沦陷到了怎样的地步。更可怕的是,不少家长却因担心“家丑外扬”而选择了沉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是这场迁移运动的衍生物。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很严峻,2007年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达到27.6%[3],2007―2009年湖南L县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在全部犯罪案件所占比例约为10%[4]。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以侵财型较突出,很多犯罪具有团伙性、随机的暴力性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化受阻。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烦恼或困难时不善于倾诉,也不善于主动寻求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和挫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帮助,长此以往他们开始逃避问题,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青春期是儿童迈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在人生中既是生理、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予他们价值理念的指导和行为的示范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难免会有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行为的变形。有些较大年龄的农村留守儿童成天泡在网吧、台球室、游戏机室等游乐场所,如果临时监护人的教养方式不当,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引导和管教,他们就可能会误入歧途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另外农村留守儿童升学率不高,初中毕业后就走向社会。调查显示,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大龄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5]。过早地接触社会,加上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不足,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之徒,更有甚者染上了不良嗜好,最终被拉向犯罪的深渊。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救助措施

(一)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

无论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还是犯罪问题都可归咎于监护缺位、责任缺失。当前立法上存在监护制度未区分监护与亲权、对监护人资格的规定模糊、未设立监护监督机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等缺陷。首先,亲权制度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是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子女人身、财产方面的利益;而监护制度则强调弥补未成年人行为能力不足的问题。现行的亲权和监护合并立法忽视了亲权和监护之间的重大区别,凸显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未来立法应当设立亲权和监护两种法律制度并行。其次,明确规定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规定,取消不具有现实意义和缺乏可行性的由单位或社会组织充当监护人的这种规定。再次,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及法律上公平的原则,赋予监护人享有适当的权利,才能调动监护人的积极性。最后,设立专门的监护监督主体和监护监督机构,监管农村留守儿童的被监护权是否得到落实,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二)落实司法程序保护

在办理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时应适用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和原则。将教育、感化和挽救贯穿于诉讼的各个阶段,在侦查、立案、、审判过程中秉持挽救的原则。未成年人具有冲动、缺乏自制力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行为动机简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心性尚未定型,利于对其教育改造。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人员应当具有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专业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办案经验。虽然基层公检法办案人员紧张,但是在办理农村留守儿童案件时仍应当保证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执行,只有严格贯彻这些原则才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加强未成年人司法机构的建设和对专门司法人员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案件的司法效率,还能在总结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原因和特点基础上找到预防其违法犯罪的办法和措施。

(三)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法律援助的目的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实体公正。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应当援助,但仅限于本人或家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情形。但在司法实践中,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严重侵害时,受到传统观念或其他因素的不良影响,公安机关可能立案不及时,检察机关可能不及时,法院可能重罪轻判,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之路不平坦。各级政府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筹集专项资金用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维护权利,保障对他们的赔偿和抚慰及时落实。

(四)重视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通常由司法所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必要的谈话教育,明确矫正规定,进行登记后就基本完成矫正程序,很难帮助被矫正人员得到真正的教育和改正。对实施社区矫正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应注重教育、监督和帮扶,加强对他们的监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并适时进行奖惩和教育,通过提升对他们的社区矫正质量帮助他们重新步入社会,避免重复犯罪。

(五)重视安全知识和法律意识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知识和法律意识普及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司法部门、宣传部门应与各级学校密切配合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和法制教育提供服务。教会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很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自觉远离危险并能在危险发生时进行自救和互救。对农村留守儿童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也很有必要,让他们清楚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指示,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能做。知道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和后果才能自觉抵御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防止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的进一步上升。农村留守女童性意识匮乏,往往受到侵犯而不自知,这是对女童身心安全的重大威胁。事先预防农村留守女童遭受变得刻不容缓,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对农村留守女童进行性教育。选择适当的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传授女童相关知识,让农村留守女童了解基本的性知识,知道怎么拒绝侵害、怎么保护自己。基层计生部门也可发挥作用,比如可以尝试由农村计生部门承担对农村留守女童的性教育职责。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有利于提高未来中国的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Z].2013(1).

[2]徐昕炜。“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教育防范对策探析[J].农业考古,2010(6).

[3]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一以重庆“留守儿童”犯罪调查数据为样本[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4]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一以湖南L县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10.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篇3

关键词:儿童成长;发展规律;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这个词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这个阶段的幼儿给人的印象通常是任性、自私,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更加注意尊重和引导,帮助孩子完成过渡,使孩子的个性获得更加完善的发展。下面案例就可以很具体地说明认知孩子的“自我中心”,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对孩子性格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个案表现

爱打人的鹏鹏――在一次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排起长队,玩起了“火车进站”的游戏,大家正玩得高兴,突然一个排在“火车”中间的叫果果的孩子哭了起来,其他的小朋友们也停下了游戏。另一个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鹏鹏打果果!”叫鹏鹏的小女孩此时正站在不远处,紧紧抱着胳膊,脸上是气鼓鼓的表情。老师赶快过去询问鹏鹏为什么打果果,鹏鹏大声喊道:“果果说她只跟我玩,今天却跟别的小朋友玩,我去找她,她不理我!她不对,就该揍!她不对,就该揍!”说到最后,鹏鹏也激动起来,开始大哭。这是鹏鹏这个月发生的第三次打人的行为,教师为了不让鹏鹏再有过激行为,就与鹏鹏单独进行游戏。鹏鹏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只喜欢跟一两个小朋友单独接触,当这些小朋友跟除了她以外的其他小朋友接触时,她就会变得十分激动,动手打人。

二、个案分析

1.儿童心理分析

鹏鹏的表现属于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首先,鹏鹏不善于与人沟通,潜意识地将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当做唯一的同伴,并且认为他们也将自己当成唯一的玩伴,当这些小朋友表现出与鹏鹏以外的小朋友交往的行为,鹏鹏就会觉得愤怒。其次,鹏鹏的表达能力又比较弱,在十分愤怒和着急的情况下,就会用打人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2.家长行为分析

在与鹏鹏家长的沟通中,还发现一个重要的情况。鹏鹏的“自我中心”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无论鹏鹏想要做什么,父母都会加以干预,不是怕危险就是怕把房间弄乱收拾起来麻烦。当鹏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吵大闹时,他的父母都会认为她是在无理取闹,当鹏鹏做出了大人认为“不对”的事情时,就会受到惩罚,虽然他的母亲说“只是轻微的打了几下手”。但这种行为也给鹏鹏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就是“如果做错事,就该打”,所以他认为唯一的同伴不理他就是“不对”,就“该揍”。

三、建议

儿童的前运算阶段经历的时间往往会很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加以注重,很容易使儿童在成年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要正确引导儿童,充分尊重儿童,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儿童不只在学校可以得到心理疏导,也要在家庭中为儿童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一点倾听和陪伴,使儿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会渐渐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

其次,当儿童出现比较偏激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连续性的观察,找出儿童发生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原因并思考解决对策,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前提下,帮助儿童顺利完成过渡,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最后,让儿童学会处理自身问题,试着放手让儿童自主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儿童出现错误时不要急着纠正,而是慢慢引导儿童自己想出办法进行弥补。例如,有些儿童特别喜欢浇花,当儿童将花盆打碎时,要试着对儿童说:“花盆碎了,这些花的家没有了,怎么办?”让儿童从失误中学到经验,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明花。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46-48.

[2]汪春梅,金艾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6):25-28.

[3]苗雪红。儿童精神成长研究:意义、取向c多学科视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9-36.

[4]李燕燕,张春蕾。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15):48-50.

[5]王新艳。浅谈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赤子(中旬),2013(8):214.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篇4

关键词 特殊教育 介入 类家庭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7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较之过去,儿童福利机构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归宿感,因此,许多儿童福利机构实施了类家庭模式,提供给特殊儿童一个稳固的家,保障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身心健康。但是,目前类家庭模式只是单一地注重养育,没有考虑到特殊儿童长大脱离家庭后应具备的一些独立生活技能。多种研究表明,特殊教育在培养特殊儿童的独立性和适应社会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将特殊教育介入类家庭是刻不容缓的。本文运用特教专业方法对类家庭的一名特殊儿童进行干预,就特殊教育在类家庭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

1 个案基本情况

学生宇宇,目前近8岁,障碍类型为唐氏综合症,右手食指断指,左手多指,4岁来到爱心庄园,入庄园时在集中养育区生活,现安置于类家庭里。来园4年,发现其虽然年龄在增长,但其能力没明显进步。经过深入其生活环境进行观察和应用相应的测评工具进行评估,发现其在认知和语言方面发展迟缓,知觉动作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不爱动手操作,无法生活自理,其他的社会技能也非常欠缺,大多时候需要爱心妈妈大力帮助。

2 介入策略

2.1 个案分析

我们进入此儿童家庭时,对其进行了全面观察了解和记录,并应用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全人(个体化)疗育评估记录表以及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表进行能力评估,发现宇宇的各方面能力均相较同龄儿童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感知觉方面:前庭觉敏感,表现为重心转移困难,怕上下楼梯。宇宇家住三楼,每次上学和放学都需要妈妈牵着手才能缓缓地下楼梯和上楼梯,否则就站着不动。

(2)粗大动作方面:蹲姿控制力不足,表现为很难在蹲姿下持续玩玩具,蹲姿保持的时间不够长,经常只能维持在两分钟以内。由于蹲姿困难,导致其上厕所时需要妈妈抱着上。

(3)精细动作方面:不能一页一页地翻书,经常将书几页几页的一起翻,导致无法理解书的内容,也无法将书中的故事情节连贯起来。

(4)生活自理:由于精细动作的发展滞后,导致其大多生活技能欠缺。表现为在家无法自己独立上厕所,每次上厕所都需要妈妈提醒,否则就会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惹得同屋的其他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5)沟通方面:只能理解少量与生活相关的简单句和简单指令,如:吃饭,上厕所,洗手等,对于较复杂的指令则没有反应,导致其沟通非常受局限。

(6)认知方面:记忆持久性差,比如自己的衣裤、毛巾、牙刷、鞋子均是妈妈帮他找到,他无法辨认。

(7)社会技能:不会与人打招呼,很少跟随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独自玩耍时间居多。在一起活动时,时常会以抓人,打人的方式欺负同伴,玩玩具时会争抢,不懂分享。

2.2 制定介入方案

根据对宇宇七大领域能力的评估,特教老师召集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妈妈以及个案一起开展个案研讨会。根据讨论结果,针对他的各领域能力制定了相关的介入方案。

(1)感知觉方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利用生活中的常见设施练习上下楼梯。例如先协助,而后逐步放手鼓励他自己上下床,爬凳子和沙发,又如平时上学和放学时,放手让他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即指导爱心妈妈在生活情境中教会他克服惧怕的心理,逐步增强他的重心转移能力,削弱前庭敏感。

(2)粗大动作方面:利用他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的优势,设置游戏环节,练习蹲着取物,并提供增强物给予强化,即取长补短法。例如可以用玩“水果蹲”等简单有趣的游戏来练习其蹲姿。也可以利用休闲时光练习在蹲姿下玩玩具,看书等,还可以用穿鞋子等生活情境来提升蹲姿控制力。

(3)精细动作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提供拇食指取物机会,例如玩捡豆入瓶,嵌塞雪花片,堆叠积木等操作类游戏。再如利用收拾屋子,收拾玩具的自然情景,让他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即在游戏和自然情景中增强拇食指捡取物品的能力。

(4)生活自理方面:首先运用行为观察记录法,发现该儿童的如厕规律,为建立固定时段如厕打基础。而后运用逐步养成法,在日常生活环节建立独立如厕的能力。

(5)沟通方面:首先通过每次家庭介入设计有趣的生活主题活动,多与他互动聊天,以丰富对日常生活相关物品的认识量。例如通过学习洗手,可认识身体部位,洗手台,水,洗手用品,擦手的毛巾。还可通过看图讲故事增强其对日常生活相关的简短句和简单指令的理解力。

(6)认知方面:利用增强物和反复练习的方式,在对应生活环节中增强对自己所属物品的记忆力。例如出门穿鞋时,立即就告诉他哪双是他自己的,反复几次,然后可试着让他自己找,来巩固对自己所属物品的记忆。

(7)社会技能方面:为了建立该生的基本礼貌行为,可请家长利用生活情境主动示范与人打招呼,以身作则,然后协助他用手势与人打招呼,平时多鼓励他,事后以拥抱或手势及时表扬他。运用逐步养成法和四段教学法建立用招手,点头等身体姿势与人互动。针对他爱独处的行为,建议家长主动邀请他一起玩,再则老师在家庭介入时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团体游戏活动,鼓励他多参与到其中,最后建议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适时表达对他的喜爱。针对该生无法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问题,传授给家长一定的行为处理方法。最终建立起他与人友好互动交往的能力。

2.3 实施介入方案

2.3.1 演示方案

演示方案即类家庭中的妈妈观摩特教老师的教学过程。特教老师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特教老师将活动分为小步骤,一步一步地示范,宇宇妈妈们则观看和记录。

2.3.2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即妈妈模仿老师进行教学。宇宇妈妈根据先前的观看和记录,模仿老师,进行教学实际操作。宇宇妈妈习得了规范的教学方法,可更有效地帮助宇宇习得知识和技能。

2.3.3 融入生活

融入生活即特教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布置的作业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中无处不含教育。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作业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宇宇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快更有效,这样的养育才能是有品质的养育,也才能使宇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介入结果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特教介入宇宇的家庭后,宇宇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感知觉方面,能独立上下楼梯3~4步,基本能独自走路上下学,而不再需要妈妈的全力协助。在粗大动作方面,能自己蹲着上厕所和穿鞋子,并能维持蹲姿进行玩玩具5分钟左右。在精细动作方面,能用拇食指捡取小豆、小珠、雪花片等细小物品,也能在少量协助下翻阅纸张较厚的图画书。在生活自理方面,已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小便,不需成人提醒。大便方面还需要成人擦屁股,很少出现弄脏裤子的现象。沟通方面,已能听懂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常用指令,基本的“站,坐,蹲,睡觉,吃饭,玩玩具”这类指令已不在话下,同时他对简单句和简单指令的理解有提升,比如“宇宇快来洗脸,穿裤子,宇宇拿张毛巾给我”“请把……捡起来或者拿过来,把……放在哪里”,他都能明白,还会用很多身体姿势给予反应。比如用手势做“再见”用点头表示“谢谢”,还会用手势表达“我想吃……”等简单句。认知方面,目前出门或回家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鞋子,早晨洗漱时基本能找到自己的毛巾和牙杯。社会技能方面,会与人打招呼,比如上学和放学时,见老师做“摆手”动作,他立即就会以同样的动作回应。与人共同玩耍时能静坐10分钟左右,但还是偶尔会下座位独自到处走动。抢玩具和伤害同伴的频率有所减少,从先前的每天2~3次,现在是每周3~4次,好转许多。参与团体活动的主动性增强,能在活动的吸引下或者别人的邀请下愉快地加入活动中。

4 讨论

4.1 要充分重视特教介入家庭的重要性

特殊教育利用权威的评估量表,通过专业的评估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再针对儿童的评估结果,召集相关的专业人士、学生的家长及学生,共同研讨出适合专属于某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实施计划的策略。这些个别化教育计划里的目标和实施计划的方法能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学会独立地生活和学习。而家庭往往只单纯地注重儿童的吃喝拉撒等养育问题。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没有特殊教育方法干预的养育是无目标的养育,是不能让特殊儿童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不能让其独立生活的。因此,将特殊教育融入儿童的家庭生活中,让特殊儿童有目标地生活,有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才能使特殊儿童以后生活自立,适应社会。

4.2 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类家庭,那么家庭就是儿童学习各种技能的最好的环境。在家庭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各种技能,儿童们不觉得空洞无聊,且很容易就习得了新技能。因此,将介入家庭的教育内容设计得与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重要的。

4.3 要加强家长的参与性

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生活在类家庭中,他们大多时间是由类家庭里的妈妈照顾,因此在特教老师进入家庭授课时,妈妈的参与非常重要。妈妈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掌握了训练孩子能力的技巧,才能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独自训练孩子。

4.4 要重视课后巩固的重要性

儿童与妈妈相处的时间最多,他们大多时间自己一个人玩,妈妈也不知道怎么跟小孩子玩,显得儿童和妈妈都无事可做。因此,特教老师在每次授课后,都会把授课技术传授给妈妈,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妈妈把学到的技能应用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使学到的技能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 张伟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9:23-24.

[2] 马珍珍,陈东珍,蔡蓓瑛,孙爱青。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状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35-36.

[3] 张文京。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M].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2009.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篇5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5月在本辖区医院进行体检的1800例儿童中检查出的体弱儿150例,根据患儿病情的不同进行分类同时制定出相应的适宜防治方案,予以登记、建立专案管理记录、进行治疗等。同时做好定期随访工作,对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体弱儿的罹患率达到了8.3%,主要疾病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此外还有部分患儿为营养不良、贫血以及先天畸形等。

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做好产前筛查、孕期保健,是儿童保健的基础,在促进儿童今后的整个发育、成长过程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体弱儿 管理情况 儿童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2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48-01

体重是衡量小儿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常常能够反映小儿近期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我们常常将满月之后体重增长不到600g的婴儿列入体弱儿,是我们保健工作的重点。一般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为:喂养情况、护理情况、疾病情况等[1]。我们必须找到原因,才能解决体重增长不足的问题。体弱儿管理作为衡量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儿童保健的工作质量,做好体弱儿的管理工作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本文特选取2011年2月―2013年5月在儿童体检过程中检查出的体弱儿150例,对其实施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了2011年2月―2013年5月在本辖区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800例中的体弱儿150例,这些患儿均服从体弱儿管理范围的0―3岁婴幼儿为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一个月增重不足500g婴儿、活动期佝偻病、中度以上营养性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以及智力发育迟缓等。

1.2 诊断标准[2]:参照《体弱儿管理填写说明》中关于体弱儿的规定,同时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临床检查等予以诊断确认。

1.3 方法:所有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体弱儿均被列入体弱儿专案管理中,参照患儿病情制定出适合的防治方案,同时进行登记,建立专案的管理记录,给予及时的治疗。为随时了解管理效果,我们还进行了定期随访,方法包括电话访问、上门访问、建议患儿入院定期检查等[3]。

1.4 转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结合复诊情况,病情有所好转的患儿我们立即给予结案,转入正常的儿童系统予以管理。

2 结果

2.1 来我院接受体检的患儿共1800例,其中检查出体弱儿的为150例,罹患率达到了8.3%,转归率达到了83.3%,详见表1。

2.2 疾病分类情况:从体检的结果来看,我们知道:早产或者低出生体重儿为70例,中度以上贫血者32例,营养不良者29例,活动期佝偻病者7例,消化道感染者8例,其余4例。详见表2。

3 讨论

3.1 通过本研究数据我们发现体弱儿的转归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随着年份的增加,体弱儿的罹患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和儿童保健工作开展有效的管理和医学的发展有关。

3.2 对父母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体弱儿的管理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实施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父母对儿童的护理能力。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环境管理、保暖工作、合理进行喂养、衣着选取以及皮肤护理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让父母学会预防儿童出现常见疾病的保健知识。具体措施有:①调查父母及其家属的文化水平,保证此次教育能够有的放矢,按照不同人群的文化程度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②选取一些典型例子,将一些传统错误观念穿插在案例中,以警示家属这些错误护理引起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同时与正确护理做法进行对比,让家属铭记于心;③开设热线通道,给没有专业护理知识或急需护理指导的产妇提供便利,这也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儿童护理中出现的问题[4]。

3.3 注重营养膳食以及小儿的喂养。研究结果显示营养不良者为19.3%,占比大,这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是保证其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建议在小儿的日常生活中要合理安排营养膳食,注重喂养的方法,同时经常外出接触阳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佝偻病的发生。做好产前检查、孕期保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孕母感染和遗传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儿童保健中心。江苏省散居儿童保健管理手册[M].江苏省卫生厅妇幼处,江苏省儿童保健中心,2010,11(3):24―25

[2] 刘湘云。儿童保健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3):91―92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互联网+

教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65-02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大军的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产生了。他们有的一年或多年都见不到父母一面,普遍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呵护,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关爱、呵护这些“弱小的花朵”至关重要。

一、利用“互联网+”,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首先,利用“互联网+”,建立留守儿童电子数据库。笔者结合学校实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设计了面向班主任、家长的网络问卷和访谈提纲。经调查统计,全校1 333名学生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78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3.35%。这178名学生中,家长在广东务工的学生有125名,约占70.22%;家长分散在江浙一带务工的学生有31名,约占17.42%;家长分散在广西其他市县务工的学生有22名,约占12.36%。这178名学生中,有104名学生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占58.43%;有74名学生常年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约占41.57%。这178名学生中,与父母分离时间最长的有3年之久,最短的为30天,91名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9个月,约占51.12%。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213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5.98%,其中父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155名,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有58名。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立足学校留守儿童数据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成长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高体重、精神状态、年级班级、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结构、家长姓名、文化程度、工作地址、收入水平、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成长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习惯养成情况、心理状态等。通过建立成长档案,为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细节、加强与他们父母的交流沟通创造了条件。

最后,关注留守儿童的“边缘者”。留守儿童的“边缘者”,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即将离家外出务工的儿童,二是父母双方即将回家乡创业或就业的儿童。前者即将成为留守儿童,后者即将告别留守儿童角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对象。他们的身心状况、成长细节、情绪情感等都不应为我们所忽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留守儿童数据库。

二、利用“互联网+”,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与精神状态

首先,利用“互联网+”,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心理测试。利用学校电脑室,在心理健康老师的引导下,使留守儿童进入专业网站参与心理测试。统计表明,他们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心理、精神问题:一是心理固执,以致行为偏激,形成人格障碍;二是性格惰化,缺乏活力,视野狭窄,影响形成开阔的胸怀、宽容的性格;三是缺乏进取,流露出厌世情绪,对生活、学习感到迷茫,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敢顽强的斗志;四是内心自卑,缺乏自信,形成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

其次,定期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精神情况。在进行心理测试、把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线下观察、访谈等方式,跟踪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精神状态。同时,以班级为单位,设立“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以书信、便签留言等形式向父母倾吐心声。班主任则及时向家长和心理健康老师反馈相关情况。经过定期汇总,把相关情况记入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为形成完整的心理、精神状态变动图表建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引导留守儿童

首先,引导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笔者把他们按年级进行了分组,分别教给他们不同的网络技术。如教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教三、四年级的留守儿童QQ视频互动,而对于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则安排五、六年级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带”,让他们能利用互联网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100%的五、六年级留守儿童掌握了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网络技能;100%的三、四年级留守儿童能运用QQ视频与家长交流,77%的三、四年级留守儿童掌握了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网络技能;而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能与家长进行有效交流。

其次,引导留守儿童利用互联网与父母“见面”。发挥学校电脑室的作用,利用网络视频让学生与父母“见面”、交谈。交谈的主题包括学习、生活、健康、交友等方面,交谈的时间为40分钟。通过定期交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健康、交友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孩子也得到了父母的关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100%的留守儿童都与父母进行了2―3次网络“见面”、交流。另外还有58%的留守儿童进行了5―6次网络“见面”、交流。二年级的小美是通过网络视频与父母“面”最多的学生之一,由于得到了父母的安抚、鼓励、教导,她成为了按时上课的孩子,不再早退、旷课,不再缺交作业,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再次,利用“互联网+”,引导留守儿童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年级为单位,定期组织他们到学校的电脑室观看励志类、孝敬类教育影片,让他们产生心灵共鸣,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孝敬父母。一个学期以来,实现了留守儿童接受影片教育的全覆盖,其中观看励志类影片6次,观看孝敬类影片6次。六年级学生小健原来是最令父母头疼的孩子,经过学习网络技术、与父母视频交流和观看影片等,他上课变得专心了,作业变得工整,和同学相处也变得和气、有礼貌了,街上的游戏机室也很少见到他了。他正慢慢转化,慢慢成长。

四、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留守儿童教育

首先,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教学设计。也即,引导包括留守儿童家长在内的所有家长参与课程教学案例的收集与分析、课程作业的选择与布置、课程疑难解答等方面。其中,57%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语文、数学的教学案例收集与分析,16%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英语课程的作业选择与布置,23%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语文、数学课程的疑难解答。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留守儿童对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关注度更高了,上课发言率提高到了51%,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三年级2班的留守儿童小海的母亲是一家公司的办公室文秘,一个学期共参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15次,是参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次数最多的一位家长,而小海每节语文课都积极举手发言,学习进步很快,是班里的学习标兵。

其次,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基本做法为:通过家长会选出受邀家长;通过网络视频交流、自拍短片,使留守儿童对受邀的家长有所了解;邀请家长到校演讲,以年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共享家长演讲视频。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共有6位家长接受邀请来校演讲,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其中,3位家长对留守儿童做了专题讲座。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62-01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日渐增多,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关爱,有的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有的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据相关资料显示,有54.83%的留守儿童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同学和朋友,有8.30%的留守儿童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有12.10%的留守儿童根本不愿意对任何人讲心里话。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心理疏导,通过多种途径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情况,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家长的姓名、家庭的详细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此外,教师要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学生家长,以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二、用爱感化和温暖留守儿童

爱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心理负担,感受老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以及同伴之间的友谊。学生梁淑静(化名)的父母长年在广东打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家人的照顾和监督,上课经常迟到,课后也不做作业,更不愿意与同学一起玩。有一次,梁淑静穿了一套几天没洗的衣服来学校,班上的同学看见她都远远地躲开了。放学后,笔者找到梁淑静,把新买的一件衣服和一个书包送给她,叮嘱她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要学会照顾自己,勤换衣服,勤洗袜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让父母放心。第二天,梁淑静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来到教室,还把头发扎了起来,同学们看见了都说她变漂亮了。笔者还悄悄地对她说:“你今天可漂亮了,要继续保持哟。”梁淑静听完笔者的话,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后,笔者还组织班里的学生与梁淑静结成帮扶小组,在学习上帮助她,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地,不愿与人交往的梁淑静变开朗了,还严格要求自己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在周记里,梁淑静写道:“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我会努力学习的。”看着梁淑静的转变,笔者感到很欣慰。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从小事入手,给予学生温暖和关爱。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引导留守儿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开展情感教育、生活教育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消除不良情绪,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笔者所带的班里有个学生名叫尹晓倩(化名),该生8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妈妈长年在外打工,姐姐也在外读书,她跟亲戚生活在一起。在班里,同学们都嘲笑她没有爸爸,也不愿意和她一起玩,这让她感到很孤独、很自卑,她还多次表示不想上学了。笔者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到她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帮助她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笔者还逐步引导她走出心理“阴影”,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此外,笔者还开展了“坚强的他们”主题班会,通过案例的形式说明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坚强、学会乐观。在笔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尹晓倩变得乐观开朗,不仅放弃了退学的念头,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可见,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和生活状况,采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四、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

我国教育专家郭健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平时,笔者注重向留守儿童讲述与感恩有关的故事,如“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知恩图报”的美德故事,还收集了感谢老师的故事,通过典型的事例来教育留守儿童。此外,笔者还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例如,有的学生为笔者搬椅子或倒水,笔者会对他们说“谢谢你”“辛苦你了”。对于学生的帮助,教师要及时表示感谢,这样做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