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写一首关于青春的诗歌(精选21首(通用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青春励志向上的朗诵稿一
细雨,打湿了
芭蕉树下的身影
几株小草,被阳光抚摸的很冲动
一声燕鸣,落在洁白的诗笺里
惊醒了一树玫瑰花的痴情
揭穿了绿肥红瘦
并不是为了装扮风景
关于青春励志向上的朗诵稿二
想当初,我们的青春
自校园跨进尘世的门槛
就如含苞欲放的花瓣
少不了当之无愧而
慷慨淋漓的一声呐喊
青春涌动的激情岁月
在任性与成熟中交织
在灵性与理性中感叹
在道义与智术中碰撞
在心态与状态中纠缠
或许年龄上的习惯
来源于门当户对的阶段
心智在懵懂中演算
一时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时搞得青春眼花缭乱
此消彼长的朦胧
也许是点化人生的交谈
也许是经历世俗的循环
灯红
会刺激盲目崇拜的血管
酒绿
会带来神经感觉的错乱
娱乐
似乎是光阴馈赠的礼品
消遣
似乎是装潢虚荣的模板
所幸我们于青春
不曾熄灭过对光的情感
尽管在一些生活的缝隙里
楔上了这方面的冷漠
可在另一方面
又多了一丝心灵的清婉
或许在人生的开裂处
射进了这方面的冷酷
可在另一方面
又获得了些许生命的灵感
不曾堆砌空虚,因为
那不是青春栖息的港湾
不曾绑定无聊,因为
那不是青春追逐的梦幻
不曾虐待寂寞,因为
那里有庇护青春的栅栏
不曾觊觎欲望,因为
断不会雕琢青春的缺憾
只有理智
才是我们大彻大悟的巾纶
只有耕耘
才是我们爱我所爱的内涵
只有道行
才是我们临危不惧的支点
只有善良
才是我们发皇张大的杠杆
无论经年长短
亦或青春长出了白发
那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品位
够得上价值几何的评判
二十年,三十年……
更有往后酒足饭饱的神侃
若举起宠辱不惊的眼睛
回头看看
青春就是人生过一次炼炉
要么炼成精神
要么炼成焦炭
关于青春励志向上的朗诵稿三
朋友
有位伟人你可记否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也是这位伟人,把青年比作朝阳
表厚爱,寄厚望,情意悠悠
有人说
昨天是历史的纪念
明天是理想的拥有
只有今天才是大显身手的时候
珍视今天就是珍视生命之光
奋斗于今天让人生价值不打折扣
奋斗是青春的豪迈啊
没有奋斗就会是沉没于泥沙的小船一艘
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走走走
心中的伟业囊括万代千秋
志向、报负把我擎向潮头
坚韧、耐力让我的追求无止无休
把握时代的律动
让青春收获万顷波涛
青春是一首
永不言败的歌
青春是一条
永不停息的河流
青春是一本
读不厌的书
青春是一杯
品不尽的茶
青春是一座
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
刻印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
青春是一座
知识的宝塔
洒下千千万万青年的汗水
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
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
青春是一朵
含苞欲放的花蕾
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
我用一颗热情奔放的
青春之心
送给自己一份青春礼物
那就是青春之诗
大学校园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
深远辽阔,富于幻想。
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
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
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愿把光和温暖无私地奉献。
青春是白色的,似雪似浪,如云如月,白洁无瑕。
犹如一张白纸,如写的文字,爱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青春是无色的。像风变幻无穷,像雾绚丽迷人。
放纵它,遗憾终生;驾驭它,乘风破浪。
青春是彩色的,拥有了它,便拥有了七彩人生。
青春是一首漂亮的诗,是一支动听的歌。
让我们真诚地把握住它,让青春之花绽放四季。
青春
云彩还在天空徘徊
青春之花却毫不犹豫地粲然开放了
有人说
珍藏在人生册页中的青春花瓣
或许只是
一双永不能忘的双眸
一个令人心动的微笑
我想说
青春的光芒
在冉冉升起时会很明亮
青春的花朵
在经历过风霜雪雨后会熠熠生辉
青春的历程
在不断搏击后才能谱写壮丽篇章
【关键词】色彩;诗歌创作;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境界
色彩本是个绘画术语,它只能通过视觉来辨别,作为诗歌语体的语言,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艺术地表现事物的方位、层次及远近距离变化,描摹出迫在眉睫的实景来。并且诗歌语言可以披上色彩的外衣,以想象为翅膀,穿越时间的帷幕,自由地遨游于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营造出更加丰富、更加瑰丽的想象之景。简言之,诗美艺术往往通过先“色”夺人,设“彩”造境,以给予人们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空间意识的距离感
诗人利用色彩的透视规律表现空间意识的层次距离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乘上火车眺望远处的山峦时,只见一座座山峰像是一层虚幻的薄幕蓝纱横挂在地平线的上空,这是远山。山快到了时,我们隐约可以看见朦胧在紫灰色中的山村、树木和梯田。到了山脚,我们才清楚地看到绿树红花,这就是自然界的透视现象。光与色彩在地球的大气中有透视问题,一般规律是近暖远冷,近纯远灰。中国的山水画家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设色以显示绘画的层次、韵味、立体感,诗歌同样也可以运用色彩词写出不同距离景物的层次变化。如“北姹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王维的《北姹))诗歌前两句写近景,杂树和朱阑历历分明,朱阑在诗人眼中呈现红色,说明它是视距较近的景物。因为物体若在远处,视距很长,不仅色彩的观感大为削弱,而且色性也偏于冷寒。后两句写中景和远景,中景是一片青林,远景则是视觉中更远的南川水,明灭在青林之端,色彩迷蒙。王维运用朱、青、迷蒙的灰几种色彩所产生的视差效应,把视距较近的朱阑、视距较远的青林和视距更远的湖水各自的形象都渲染得十分醒目。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诗歌中颜色词的对仗非常工整,而且这些不同的色调会引起人们对距离感觉上的差异。两句诗像是一幅图片,黄、翠、白、青四色,由近而远,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而线,排列得层次分明,这里的色彩描写同景物的远近距离是完全吻合的,色彩本身就生动地体现了物像的层次感和画面的空间性。
另外,诗人可以利用色彩的浓淡法表现空间的远近变化。南宋画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1]可见绘画中可以利用浓淡色的交互变化表现空间距离,其规律一般是近景色浓,远景色淡,再远则似有若,有时也相反。绘画的这一规律在古代诗歌的色彩描写中也有生动体现。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诗人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绿色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色彩由浓到淡一层层烘染开去。这一切,比平时不只是更具色彩、更具度,而且还更具层次,更有格局。又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山在近处为绿茵葱郁状,中景的山呈蓝绿青翠色,远山较之近山,明度高而色性偏冷,其色淡蓝如天,更远则更浅,影影绰绰,似有若无。诗人通过色之浓淡表现出由于距离渐远而形成的物像的轮廓形态、明暗色调的变化。而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却显示了正好相反的规律,即近景色淡,远景色浓。诗中第二句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描画出了远看似青,近看却无的朦胧景象。“草色”一句体物极细微,于远近有无间直摄早春之魂,同时非常符合色彩浓淡变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所以前人曾夸赞说:“景绝妙,写得亦绝妙”(朱彝尊《批韩诗》)。还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等,这些作品中由远景到近景之间,出现了或明或暗、或迷蒙或光亮的各式各样的色彩,皆因色彩点染造成了画面远近虚实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二、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时间意识的流动感
每当我们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就浮现出一幅红绿相向的美丽画卷,而在这红绿之间却横生了“流光”这一抽象的概念。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艳彩浓墨绘云山,是画家和诗人的共有情趣。但是绘画显示的只是被凝固了的客体瞬间的色彩形象和画家短暂时空中的色彩感受,诗歌显示的却可以是流动着的色彩景象和诗人更为丰富独特的色彩感受。因此诗歌的色彩常常可以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显示时间意识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因为一个“绿”字,既有色感,又有动感,顿时让山峦叠翠,峻岭铺绿,山山水水似乎也为之鲜活、灵动起来,写出了江南春草的颜色,也写出了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持续转绿的变化过程。还有“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钱起《石井》),“轻云未扑霜,树杪橘初黄”(钱起《江行无题》),“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都用色彩的转移显示出自然界的时序变换。这些诗例都是用一个色彩词暗示出时间的持续性,有时诗词还会以两种色彩的并列来表现时间的流动性。如《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诗人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以绿柳和白雪的对比显示季节的流动并生发出沧桑之感。如“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作者不直接写时序的改变,而通过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突出色彩的动感,在色彩的过渡变化中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性。
三、诗歌通过色彩描写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2]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必须以其存在的广延性,以其空间位置呈现出来,即在诗歌中都必须以描写空间意象为条件。“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诗歌的色彩描写能真实地描摹出再造意象的具体特征,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诗歌中的色彩对意象的视觉效果有着强烈的显示功能,把色彩巧妙地应用在诗中,可以使意象鲜活,而如果色彩的调和对比能够符合色彩学的原则,就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人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有时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如绿色是春的主宰,它伴随着春天的旋律,舞出淡绿、翠绿、碧绿、墨绿等等姿色,深浅相宜,明暗相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鸟鸣桑叶间,绿桑更柔柔”(王建《采桑》),“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等,单用绿色就汇成一个吐绿滴翠的欣欣世界。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渲染出一幅夕阳照枫林的红系列画面。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又描绘出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白色画卷。有时诗人还用两种色彩的对比来营造意境,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下句眺望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其中通过绿与青同色系的柔和对比,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写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这里又是通过冷暖色的强烈对比来营造广阔悠远的审美意境。有时诗人也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如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湖上》),在红花绿草的背景中,加了莺黄的过渡色,鹭白的中间色,对比得到冲淡缓和,使画面更加赏心悦目。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还有“丁宁红与紫,慎莫一时开”(韩愈《花源》),“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殷尧番《郊行逢社日》),“紫塞别当秋露白,碧山飞入暮霞红”(徐夤《鸿》),“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李端《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等,都是通过丹青妙手般的色彩点染营造出五彩缤纷的优美意境。
色彩不仅赋予了诗歌时空意识的呈现,境界美的提升,同时也饱含了诗人浓郁的情愫。在诗里,读者可以轻易地发现作者通过色彩的摹写而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如取暖色调可以造成欢乐、热烈的气氛,像红、白、金显得气焰光彩、高贵华丽,红、黑、金则隐耀富贵庄重;如取冷色调可以给人安详、悠然的的氛围,像蓝、绿、白的结合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蓝天、湖面、远域的森林;如取灰色调可以带来浑厚、持久的感受,像米灰、紫灰、青灰显得从容和沉静,而土黄、土红、土绿及褐色则点染淳朴、稳重之姿。所以聪明的诗人莫不抓住朝夕更替的瞬间,以色彩相互的敏感,去把握协调的色彩构图,书写出独特的情绪体验。无怪乎狄德罗这样断语:“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诗歌中的色彩打破了传统绘画色彩只能给人感官刺激的原始功能,而触及到生命的脉搏与呼吸,在转瞬即逝的歌唱中介入了心灵的色彩与美,驱动诗歌真正进入诗美的艺术形态。
注释:
[1] 转引杨春燕。《论中国古典诗歌色彩描写的空间意识》,《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期,第4页。
[2] 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参考文献:
[1]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 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 朗费罗 逝去的青春 少年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2月 22日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portland)一个幸福的律师家庭,1882年3月24日卒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cambridge),是美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
1849年,已人到中年的诗人丧失了父亲,次年又失去了兄长,1851年母亲离世。1854年他辞去教授职位,专事文学创作。1846年诗人曾经重回故里,后来回忆说他曾漫步于曼乔伊山(munjoy’s hill),徜徉于海边的劳伦斯堡垒(fort lawrence),他匍匐在一个射击孔上,聆听着脚下波涛轻轻拍打着海岸的声音。在这风和日丽的下午,港湾里片片白帆来往穿梭。诗人沉浸在这座古堡里,有意要把故乡写进诗里,因无人曾经写过,但是这愿望直到1855年3月29日在剑桥镇的家中才实现。他在日记中写到“一天的辛劳,围在火旁;入夜后,当我躺在床上,一首记忆中的波特兰—我的故乡—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诗涌现于脑际。”诗中48岁的诗人回忆了波特兰和在那里度过的少年时光,往事历历在目,梦萦魂绕的故乡旧时情景跃然纸上,诗人渴望自由与充满幻想的青春在脑际回荡。在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和愿望中找到了逝去的青春。该诗最早发表于1855年8月的《匍南月刊》(putnam’s monthly magazine)第六期,后来又收录并重发表于《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 1858)。
全诗共有十节,每节有九行,诗歌押韵工整,韵式为abaabcdde,充满了乐感,读来朗朗上口;每节诗以一首拉普兰歌曲中的副歌结尾“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更突出强调了青少年时代的诗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与幻想、渴望无拘无束、毫无羁绊的自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诗歌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要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
在《我逝去的青春》中,诗人达到了这个目标。以下是该诗的英诗全文,笔者把它翻译成中文,并进行逐节赏析,以飨读者。
my lost youth《我逝去的青春》
often i think of the beautiful town那美丽的小城常让我怀想
that is seated by the sea;它就座落在大海边上;
often in thought go up and down多少次,我神游于故乡
the pleasant streets of that dear old town,那些可爱的街衢,
and my youth comes back to me.俨然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光。
and a verse of a lapland song那首拉普兰歌曲的诗句,
is haunting my memory still:一直在我记忆里回荡: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在首节中,诗人告诉读者故土难忘,那里曾留下青春的足迹,浓浓的乡情时常萦绕心扉。最后两行叠句是诗人把john scheffer的《拉普兰的历史》(the history of laplan,1674)中的诗句改编过来:“a youth’s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wind,/all his essaies/are long delaies,/no issue can they find(青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他所有的愿望被长久拖延,总难实现)。”改编之后仍然沿用该隐喻或暗喻(metaphor),但是增加了首字母韵(alliteration)“w”,更富有乐感。
i can see the shadowy lines of its trees,
我望见排排葱茏的树木,
and catch, in sudden gleams,
还瞥见了远处环抱的海洋,
the sheen of the far-surrounding seas,
发出的闪闪波光,
and islands that were the hesperides
那些岛屿,就像是极乐仙境,
of all my boyish dreams.
增添我多少童年梦想!
and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那首古老歌曲的复调
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
依旧在耳边喃喃吟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本节书写了诗人少年时记忆中的故乡风景,表现诗人充满浪漫幻想。“极乐仙境”(the hesperides)是希腊神话中,吃后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金苹果生长的地方。第七行中“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是拟人修辞手法,“it”指上一行中的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i remember the black wharves and the slips,
我记得乌黑的码头和船台,and the sea-tides tossing free;
海上恣意奔腾的波浪;
and spanish sailors with bearded lips,
满嘴胡须的西班牙水手,
and the beauty and mystery of the ships,
一艘艘船舶的壮丽与神奇,
and the magic of the sea.
茫茫大海迷人的魔力。
and 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那萦回不去的执拗歌声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仍然在又讲又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该节反映了波特兰作为国际海港的一面,轮船与大海在少年诗人稚嫩的心灵里充满神奇与磁力。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是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bulwarks by the shore,
我记得岸边的防御工事,
and the fort upon the hill;
记得山头耸立的碉楼;
the sunrise gun, with its hollow roar,
朝阳的大炮隆隆怒吼,
the drum-beat repeated o'er and o'er,
鼙鼓喧天响不休,
and the bugle wild and shrill.
号角激昂锐利地吹奏。
and 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那首老歌的悠扬曲调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
依然跳动在我的心头: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在历史上波特兰曾几经战火洗礼,在1812-1815年的英美战争中,1813年在该市附近海域,美国的“企业”号与英国的“拳击师”号战舰发生激战,双方舰长均阵亡,后并排葬于曼乔伊山公墓;该市至今仍存有战场部分遗迹。后一节里的海战就指本次战役。第六至七行中“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sea-fight far away,
我记得那次远处的海战,
how it thundered o’er the tide!
炮声在滚滚海浪上震荡;
and the dead captains, as they lay
两位牺牲的舰长,在墓中安躺,
in their graves, o’erlooking the tranquil bay,
俯看着宁静的海湾where they in battle died.
那就是他们战死的沙场。
and the sound of that mournful song
那哀怨的歌声,
goes through me with a thrill:
震颤我的心房: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i can see the breezy dome of groves,
我看见微风里摇曳的树林,
the shadows of deering’s woods;
熟悉的婆娑树影;
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旧日的友谊,早年的恋情come back with a sabbath sound, as of doves
以安适的声音回到我心灵,
in quiet neighborhoods.
宛如幽静邻里的鸽鸣。
and 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那老歌的甜美诗句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依稀在颤动和低语不停: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deering’s woods” 是波特兰市的一处森林公园名称,诗人青少年时代曾常去那里玩耍,因此笔者把它意译为“熟悉的”。“sabbath”?本指“安息日或主日”,此处为借代或转喻(metonymy),意指“安祥、宁静”。“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come back…as of doves/ in …”中的 “as of doves”是“半明喻(semi-simile),”为“友爱、如影随形、难舍难分”之意。第六至七行中“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gleams and glooms that dart
我记得丝丝的亮光和暗影across the school-boy’s brain;
闪过我稚嫩的心灵;
the song and the silence in the heart,
心底蕴藏的歌声和寂静,
that in part are prophecies, and in part
有几分是预言,还有几分are longings wild and vain.
是狂热而又虚幻的渴望。
and 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
听啊,那起伏不定的歌声
sings on, and is never still:
继续唱着,总不平静: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一行中的“gleams and glooms”该两词既押首韵又押尾韵,语义形成对照,意为“高兴和沮丧”。第三行中两个“part”和“prophecies”形成首字母韵(“p”)。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sings on,…”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there are things of which i may not speak;
有一些情景我不能倾诉;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die;
有一些梦想永不会泯灭;
there are thoughts that make the strong heart weak,
有一些心思,使坚强心灵疲弱,
and bring a pallor into the cheek,
使脸色苍白,and a mist before the eye.
使眼睛如临薄雾。
and 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
那句不祥的歌词好像
come over me like a chill:
一个寒颤袭过全身:“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五行中的 “mist before the eye(眼前的薄雾)”是隐喻,暗指哭泣或伤心的泪水。第七行中的“like a chill”是明喻,把“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那句不祥的歌词)”比作“(chill)寒颤”。
strange to me now are the forms i meet
当重返我亲爱的古城,when i visit the dear old town;
眼前的景象已这般陌生;
but the native air is pure and sweet,
但故乡的空气甘美而纯净,
and the trees that o’ershadow each well-known street,
熟识的街衢洒满了树影,as they balance up and down,
树木轻盈摇曳,
are singing the beautiful song,
正在唱着那美妙的歌声,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 still:
正在低声叹息和耳语:“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四至七行中“the trees…/are singing…,/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是拟人修辞手法。
and deering’s woods are fresh and fair,
故乡的森林清新而秀丽;
and with joy that is almost pain
怀着近乎痛苦的欢喜,
my heart goes back to wander there,
我的心在那游历;
and among the dreams of the days that were,
在重温的缤纷旧梦里,i find my lost youth again.
我又觅回逝去的青春。
and 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
树林还在吟唱
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那奇异而又迷人的歌声: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二行中 “…joy that is almost pain”采用了“矛盾修饰法(paradox)”,第六至七行中“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在诗中被重复了十次,那风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在世界各地的风都应有这样的共性吧:任意性,来无影去无踪,无人能挡,无人能捕捉。青春——一个火辣辣的字眼;青春年少,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常如脱缰的野马,与风的本性不也有惊人的相似吗?古今中外的青春不就是这样!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86-395.
[2] hart,jamesd.,phillip w.leinigger,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455.
立春了,高原还在下雪。当你走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你的脚步会慢下来,这座拥有青瓦与雕梁的徽派建筑讲述着海子与这座高原小城的过往。
海子眼里“雨水中荒凉的城” 诗人海子经过戈壁上的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图为德令哈海子公园。
1988年夏,诗人海子经过戈壁上的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9年,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一座雨水中荒凉的城。”这是海子眼中的高原小镇。
“一首诗天堂花开,一个人尘世结缘。”在海子诗歌陈列馆的门框上,诗人吉狄马加写下这样的对联。
如今巴音河畔,7吨重的昆仑玉原石上,雕刻着海子的塑像,庄重的塑像与其一侧占地1300余平方米的海子纪念馆交相辉映。同时,20余首诗作镌刻在石碑上变成了一部部石书,留在了海子曾经隔窗相望的地方。
“德令哈,这座高原小城,海子眼中一座荒凉的小城,今天却因为海子的一首诗,进入当代人的视野。”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说,太阳、土地、麦地是海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境,而拥有草原、马背、经幡、烈日,以及多民族且文化多样的高原,则触动了海子敏感而脆弱的心。
吴思敬认为,从《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七月不远》等诗作中可以看出,海子曾深深迷恋着高原。
西部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在这三江源头,在这具有山性、水性、诗性与莽性的昆仑山下,是德令哈选择了海子,也是海子选择了德令哈。
“这是诗性的生命与诗性的土地互相选择的结果。”肖云儒说。
家人常与陌生人谈论海子
海子的侄子巳衲壳笆潜本┮凰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他说,小时候对伯父的记忆,只是停留在每年春节前必须去祭奠的墓地,墓碑上刻着他和两个弟弟的名字。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家里总有形形的造访者,而他的奶奶、海子的母亲操采菊也会热心招待。
“有人提出祭奠伯父墓地时,我会成为引路者。”巳袼担那条离家约有1里地长满草的小路,他不知走了多少次。“后来我懂得,很多人带着不同的心境走过那条小路,也许他们在寻找什么,或许他们确实找到了什么。”
巳袼担20多年里,海子留下的书籍还经常被他的爷爷奶奶拿出来晒晒,偶尔翻开时,他也会闻到阳光的味道和雨水的糜烂味。但在那里,他也似乎与海子产生着感情共鸣。“同样的草垛、同样的老屋、同样的南方湿漉漉的雨季,他所描绘的意向都与我幼时的记忆相差无几。”
海子的父亲苏全一生中共建过8座房子,2004年,他与妻子操采菊在安徽老家为海子修建的海子故居已成为他一生的荣耀。
巳袼担如今老人年事已高,他们已不再种菜,闲暇日子里,他们在海子故居追忆,读海子的诗歌。“奶奶操采菊经常会用安庆口音朗诵海子的《以梦为马》,而与陌生人谈论海子,已成为家人习惯的事。”
2016年,在德令哈举办的“中国・青海海子青年诗歌节”上,80多岁的操采菊来到青海,现场读起儿子曾经写下的关于德令哈的诗作,不少人为之动容,流下眼泪。
诗意中国,人们在诗歌中寻求自己
20多年前在山海关的一瞬间,海子带走了耀眼的光芒,留给世人无尽的遗憾,还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山海关,长城的起点,对海子也许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20多年,沧海桑田,如今海子的诗句,仍然历久弥新,耐人寻味。
“20多年过去,海子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界的重要符号,多少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还在诗歌的奇观中流连。”吉狄马加说。
青海海西州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当初修建海子诗歌陈列馆,希望给更多爱海子、爱诗歌的人们一个栖息的地方,或者供海子的诗歌迷们在这里大哭一场。
如今无论是建于高原的海子诗歌陈列馆,还是位于秦皇岛的海子纪念园,身处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仍然在寻觅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诗歌已成为当下人们精神的高地。
自2012年起,中国・青海海子青年诗歌节每年都在德令哈市举办,高原人用藏Z、蒙古语、汉语动情朗诵海子的诗作,呼唤海子的在天之灵。而已享誉世界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通过中国诗人与世界的对话,通过中国诗人的作品,让人们懂得,与中国经济一同繁荣的,还有人们的精神需要。
哥伦比亚诗人费尔南多曾表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中国诗人带来了中国传统和东方经验,在更加多元的文化观念和诗歌创作中重新认识自己,让我们看到中国发展的整体性和轨迹性”。
二、活动目的:张扬社团优秀文化,彰显社员青春激情,丰富大学课余生活,凝聚净月精神,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以诗会友,增进长春高校文学社团之间的友谊,相互交流学习,彼此借鉴丰富,展现在文字道路上执着追求的一代青年的良好风貌,激扬文字,关怀人文。
三、活动时间:5月4日
四、活动地点:多功能三
五、主办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校团委、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社团联合会
六、承办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草帽文学社
七、活动宣传:海报(两张:教学楼3区一张、二食堂一张)
校砼音广播站
八、活动准备及分工:
详细活动策划书的准备——策划部
联系长春各高校文学社团——外联部,记者部
征集诗稿并筛选,以原创诗歌优先——编辑部
制作宣传海报及会场布置方案——宣传部
制作ppt——网络部
准备诗歌朗诵伴奏和朗诵选手、安排工作人员——组织部
制定财务预算、总结、采购——财务部
活动记录和总结,人员名单——秘书部
经费赞助——外联部
工作人员:主持人两人(一男一女)
礼仪四人(女)
灯光一人(男)
维持会场秩序四人(男)
负责出场顺序两人(一男一女)
外校嘉宾接送若干
九、活动内容:
一、诗歌征文:联系其他长春高校文学社团参加,每个社团在本校征集诗歌作品,要求原创,题材不限,优秀作品会刊登在各社团刊物上。
二、联合诗会:每个社团均准备诗歌朗诵节目,以诗歌伴乐朗诵为主要形式,间或穿插几个优秀的文艺节目活跃气氛,也可准备与诗歌有关的互动环节,主持人以主持词承接每首诗歌朗诵。
注意事项: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联系长春各兄弟社团,注意时间及交通问题以及嘉宾接送,活动节目要精益求精,做好编排,工作人员要注意维持现场的秩序,注意节省经费。
草帽文学社
关键词:诗经;国风;水;婚恋
在原始先民的意识里,水是诞生人类与万物的本源。神话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是在远古洪水泛滥之际躲入葫芦得生,继而结婚生子,世上才又开始有了人类。仲春之际,官方会召集男女在水滨自由狂欢,以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水滨是春季男女相会的理想场所,水既可表现女子阴柔之美,又可为青年男女相遇相恋相爱提供场所。
一、涓涓之水表现女子阴柔之美
作为黄河文明最原始的歌声,《国风》呈现出一个处处洋溢着自然生命气息的世界,而女性便是这自然之美的灵魂所在。或于溱洧河畔有少女倾吐爱意(《郑风・溱洧》);或于水之一方有一人独立(《秦风・蒹葭》);既有在春日水畔采摘劳作的女子(《召南・采蘩》、《召南・采苹》);亦有驻足水边黯然落泪的怨女(《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于是,《国风》中的水,作为一种意象,便首先以典型场景的身份出现于女性背后,并且成为一种直觉的美感意象象征着女性,烘托着整体气氛。
同时《诗经》的时代也是中国美学和哲学思想萌发的时代。于是《国风》中的诸篇章自然也显现出一些哲学与美学的特征。譬如女性形象的美学特征与水所反映的阴阳观念的呼应,例如,写女性多以花草等柔美的植物和鱼、蛇等属阴的动物作比;而写男性,则选取树、竹等刚健有力的植物和熊、虎等具有阳刚之气的动物为喻。《国风》以水喻女,以水兴起有关女性之诗歌,显然是与作者直觉的将二者划入阴柔之美这一共同审美模式之中这一原因分不开的。阴柔之美的范例来源于《周易》八卦中的坤卦,“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女性所表现出的都是坤卦所具有的柔和、宁静的阴柔美,在审美倾向上,女性美等同于柔弱美,具有“柔顺利贞”的特点,而水的清凉、冷冽首先便是其具有了阴气,老子也说“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是,在他们看来,具有同一审美特征的女性和水就有了美学上的直觉关联,写到悠悠流水自然想到温婉的女性;写女性的喜怒哀乐自然会以具有相同情貌的水为起兴和烘托。而周人对世界模糊的认识和对美的不同类型的直觉划定,使得女性和水又亲近了几分,以涓涓之水表现女子的阴柔之美。
二、仲春之会――水滨是青年男女相聚之所
《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之官的职责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种青年男女可以歌舞狂欢、自由觅偶并且发生的节日,是上古时期生殖崇拜的遗风,晚至春秋时代,各国仍有举行。仲春之会中的青年男女,可以暂时超越在方面的戒律和礼仪,自由地寻求爱侣,满足(即所谓“奔者不禁”)。《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桑中》、《东门之》、《溱洧》等等,也都与仲春之会有关。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生息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受到人类的崇拜。而水滨则是仲春之际青年男女邂逅相恋的理想场所,其盛况可以在《郑风・溱洧》中窥见一斑: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郑国地处中原,春光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烂漫,溱水、洧水桃花水涨,青年男女盛装来到水滨,人头攒动,共同游戏。由诗言“士女殷盈”、“洵且乐”、“伊其相谑”等句,可以推想当时男女杂沓、狂欢极乐的恋爱绝不同于幽期密约的私下细语,而定是在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中进行的。在《诗经》的时代,这种习俗的主要目的,就是“合男女”,即《周礼》所谓“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令会之”。在这个节日里,男男女女都得格外的讲究些外表。这种习惯也一直延续到后代,如《夏仲御别传》云:“仲御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至南浮桥边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在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许多青年的爱情便都是从这水边的嘉会开始的。正因为如此,《诗经》中许多爱情诗都要写到水,这种习俗延后世,演变为迎神、庙会、修禊等活动。
《诗经・国风》中表现青年男女在水边邂逅相恋的作品还有很多,除上面提到的《溱洧》外,还有《淇奥》、《有狐》、《蹇裳》、《衡门》等都篇章均可窥见仲春之会时青年男女水滨相会的狂欢盛况。《卫风》中的《淇奥》和《有狐》两篇是表现在卫地之淇水河畔男女聚会的诗篇。《淇奥》一诗所赞美的是一位身份很高的男子,他雍容闲雅、端庄大方,博得了一位女子的深爱。因为在淇奥狂欢的季节里,他们曾一起欢乐过。因此他的音容笑貌,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始终不能忘怀。《有狐》一歌当是由女子唱出的。在淇水欢会的时节,一位姑娘爱上了一位小伙子,在与小伙子在淇水游乐时,她看到了小伙子破旧的衣着,她希望早点嫁给他,为他缝裳做衣。故用怜悯微带戏谑的口吻来他:“小狐狸你还在淇水岸边独自徘徊什么呢?我心里真替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姑娘的急于求匹之意,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
三、水生殖崇拜观念――水滨是男女相爱相戏之所
在古人眼里,水具有滋养万物的神奇力量,水能促使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也能使人生育繁殖。《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皇现女,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太平御览》卷四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我国彝族典籍《六祖史诗》说:“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这些古老的水生神话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水能创造生命的认知心理。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于是,男女情事,自然就多发生于产生生命之源”的水边,“在水一方”的歌唱开始回响在大河的两岸。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的活动离不开水,《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亦不可缺少水。滋育万物的水,成了《诗经》中的重要文化意象,与《国风》中的爱情诗相交织,共同演奏了美妙的乐章,跫音遗响,穿越千年。相信《诗经》的研究将会越来越科学化,其昭示的古老智慧将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董雪梅。《诗经》水滨恋歌探微[J].兰州学刊,2009(1).
[3]段新龙。《诗经》与中国文化中水的意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4]范少琳。《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及其文化意蕴[J].青海师专学报,2008(1).
[5]高媛媛。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J].安徽文学,2009(7).
[6]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
[7]霍彩霞。《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水意象[J].文学教育(下),2008(9).
[8]李荣英。《诗经・国风》婚恋诗歌“水”意象探源[J].语文学刊,2006(5).
帮助。
一、看标题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一个人的额和眼,是人们最先看到的部分,往往可以一看定乾坤,一看定分晓。认真审视古代诗歌题目,可以从中得到许多信息。古诗题目,有的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暗示了诗歌体裁,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的《陇头吟》等;有的奠定了诗歌的感情态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绅的《悯农》、陆游的《书愤》等。抓住诗歌的标题,琢磨其中蕴含的信息,能有效帮助考生打开鉴赏之门,找到解题的钥匙。如,四川卷诗歌鉴赏题,看标题便能浮想联翩,由此及彼,得到解题的种种线索。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8分)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本诗标题为《子规》,一看便能断定这是一首咏物诗。而咏物诗诗人往往通过对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神韵、品格等的摹写,来寄托作者的感情,来表达诗人的品格、人格或理想操守。本诗以子规作为吟咏的对象,侧重描绘子规的身份来历及其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使得“贪夫”“远客”这些客居他乡之人无不惆怅、“断肠”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思乡难归的情感。考生如果能从题目入手,并联想到这个意象的固有含义,联系诗句,便能快捷、准确地解答(2)题。
二、看作者
看作者,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古诗时,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际、思想状况、创作风格、创作倾向等多方面,去寻找解题的蛛丝马迹。如果我们看到的是陆游作品,脑海里马上闪现的大都是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诗人誓死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或者徒有报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如果我们读到的是王维的诗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恬淡宁静的性情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所以,我们鉴赏古代诗歌,就要看作者,看作者的该作品是否与他的思想、诗风一脉相承或是大相径庭,从中捕捉信息,为解题服务。这其中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如,若对诗人完全陌生或一知半解,也就难以发散思维、浮想联翩了。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要引导考生从作者入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三、看注释
注释往往对诗人情况、写作时间、时代背景或者疑难词语作出解说,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暗示和指明路径的作用,所以考生对这些注释要敏感把握,来帮助鉴赏。比如说,注解上注的有渔夫或者渔翁,考生就应该知道,唐诗宋词里面涉及的渔夫、渔翁是隐居之人,凡隐居之人肯定是洁身自好之人。因此,考生要认真看注释,切不可视而不见。如江西卷,注释为理解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西卷)(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本道诗歌鉴赏题,敏感的考生,只要一看到注释①“韶华”指“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马上就会想到本首诗的主题可能与惜春、伤春有关系。果不其然,只要我们仔细品读诗歌,联系“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再联系上片结处“人不见,水空流”,便会让人陡生岁月如流、青春不再的伤感,再加上暮春时分登楼远眺,柳絮飞坠,落花飘零,大好春光冉冉消逝,心中的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油然而生,而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正是如此。
四、看意象
意象是古代诗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诗人往往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诗歌意境和感情。如,“月亮”就被赋予了思乡或团圆的意
思,“鸿雁”被赋予了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行役使伤感之情,“寒蝉”的叫声意味着悲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折桂”意味着科举及第,“采薇”暗指隐居生活等。因此,考生鉴赏时,要敏锐地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积极调动积累,联系传统意象固有含义,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山东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山东卷)(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其实,这两道题都在考意象。其一考意象营造的氛围,其二考意象的作用。所以,考生要敏锐考察诗人在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
象,要营造什么气氛,要表达什么主题。很明显,是人借助秋雨、木叶、雁声、水鸟、孤舟、霜月、枫桥等深秋景象,再辅以“萧萧”“飘”“寒”“急”“遥”等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来营造羁旅中凄冷、感伤的氛围,来表达漂泊、思乡、孤寂之感。如果考生不积极捕捉这些意象,并调动知识储备,就很难勾勒出那么一幅深秋羁旅行役图,那意境氛围也就难以准确把握了。
五、看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或概括或提纲挈领或点题,能够使诗歌境界全出。诗句、诗篇中的诗眼,也常常为我们欣赏诗歌打开了突破口。如,广东卷诗歌鉴赏题,其中有一句就是关键性的语句,就是“诗眼”。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首联第二句“一晴生意繁”就是本首诗歌的诗眼,第一句点题,本句对全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起着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颔
联、颈联和尾联,就是紧扣这一诗句来具体展开和描绘其繁荣景
象:有樱桃青豆配酒爽口,绿草白鹅映衬着村庄;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春风拂袖,飘然翻动;农户们白天闭着门,原来是为了保养小蚕。后面六句诗歌,从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景象,让人赏心悦目、欣喜有加,诗人那闲适而悠游的情怀跃然纸上。
六、看题干
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些题干的设置,导向性非常明确,能够让考生思有所托、答有所依,而不是云山雾罩,一片模糊,让人无的放矢。特别是那些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考题,要求考生选择的往往又是错误的一项,意味着设置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有三项是对的,考生完全可以利用其中的三项来帮助解题,以达到以题解题之目的。有的题干以评价性论断出现,其中就暗含了答案,考生只要找到这样评价的依据即可。因此,我们在鉴赏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借助题干,从中获得某种点拨或启迪,来为解题服务。切不可对这些题干无动于衷,那样就会枉费了命题者的一片苦心
和“人文关怀”。如,2012年的北京卷诗歌鉴赏题,只要考生善于利用题干,就会获得许多启发,对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技巧就会有更大的把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北京卷)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也可选取其他诗作。
题干中,题10①AB项就是对首联和颔联的分析鉴赏,考生可以充分借助此来理解诗歌。
而题干11题中的提示,更是让我们懂得了本诗像许多宋代哲理诗一样,富有理趣,由景及理,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考生只要从熟悉的诗歌入手,由已知到未知,由熟悉到陌生,依此类推,便能得出答案。
青春过后还有歌吗
还有诗吗
还有这样纯真的友谊
还有你吗?
原来爱是这么简单
想不爱都难
眼睛不知往哪个方向看
手脚也不听使唤
张开嘴竟吐不出一个字
心儿在不停的颤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啊
我心爱的人儿在我面前
你是去了哪里啊
我该去哪里寻找
我青春的热情为你燃烧
却要为你孤独终老
你这狠心的人儿啊
竟从不知晓
教我怎能不悲伤
教我怎能不烦恼
难道你早已忘记
我们前世的诺言
我是为了你呵
才来到这世间
你又怎能 避而不见
春天来临的时候
我把忧郁扎成花朵
渴望你深情的眸子
一如渴望春雨的飘落
我就这样遇到了你
我无法呼吸
我不能言语
我紧张的发抖
我感动的流泪
我不敢正视
我怕一眨眼你会消失
我像是在梦里
我怕梦醒后你就会离去
我想要抱紧你
把你嵌入我身体
我想要亲吻你
把你融进我心里
甚至这样我都不满足
我要生生世世与你共度
你别用这样的眼神看我
我是冰也会被你融化的
你别用这样的眼神看我
我是火也会被你烫伤的
我不能说这是你的错
却是因为你
我 一错再错
原谅我不能在你走之后
依然 好好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