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匈奴 帝国荣光气吞万里优秀2篇

这里是细心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马踏匈奴 帝国荣光气吞万里优秀2篇,欢迎参考阅读。

浅析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的艺术价值 篇1

摘 要: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无论是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雕塑表现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汉茂陵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进行研究,分析探讨《马踏匈奴》所蕴含的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霍去病墓;雕塑;《马踏匈奴》;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61-01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无论是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雕塑表现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时代特征。雕塑题材主要涉及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而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这时代工匠艺术家所创造的帛画、石雕、陶俑、画像石(砖)等,相较于之前的各类雕塑作品,更显现雄浑博大之气,在陵墓雕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古朴深厚的造型、夸张而充满动势的神态、蕴含时代精神的风格。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陵墓—茂陵的东侧,形制巨大,墓前布置有各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摆设有石雕作品的墓葬。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有着许多独到与创新,包括其石雕群风格和造型语言的创新发展、审美意义、卓越的艺术成就等诸多方面,具有划时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主要对霍去病墓石雕群中《马踏匈奴》这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手法进行分析,试论述其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霍去病墓概述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西汉时期由于北方匈奴依靠强大的武力不断入侵中原,对西汉的统治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西汉自汉高祖刘邦起就对匈奴使用和亲政策来换取短暂的和平时光,对内而采取休生养息的使国力渐渐恢复元气,直至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汉武帝开始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了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霍去病自18岁第一次跟随舅舅卫青抗击匈奴起,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六次出击匈奴,六战六胜,为安定民生、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却因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刘彻痛失爱将,为纪念其在对匈战争中创下的赫赫战功,乃“发民国众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为其在茂陵东侧边上建造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这位抗击匈奴、屡建奇勋、扬大汉声威、长中华志气的民族英雄就静静地长眠在这里。

二、《马踏匈奴》艺术风格分析

纵观整个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比如各朝代的艺术传承根源、审美趣味、外来文化的融入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发展形式与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西汉艺术风格独特、气势雄浑又充满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想像力,如果说宏伟的祈连山形冢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将浴血驰骋、纵横沙场的背景形象的话,那么,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却给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主题、战场的缩影。

(一)浑然天成

汉代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和秦代时期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秦代雕塑作品以人俑见长,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极尽人工细致之美;而汉代大型石雕却没有沿袭秦朝的艺术风格,却以粗犷浪漫富有生命力而闻名于世,追求神似、意境之美,语言简练、夸张,有如浑然天成,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

“西汉中期的这场汉匈战争打破了匈奴‘世世自相君臣,不禀中国正朔’的传统观念,使匈奴的民族心理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匈奴人民不断的迁入西汉定居,从而将匈奴的文化艺术习惯带入了汉地,这对西汉和匈奴的艺术文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霍去病作为平定匈奴的一代名将,位列骠骑大将军,更是和匈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工匠们在修造霍去病墓时也充分融入了匈奴民族的艺术语言。

《马踏匈奴》风格浑厚强劲,又带有浪漫主义艺术风采,这正表现出西汉传承楚地文化,又融入匈奴艺术文化而形成的自身强烈而特有的西汉雕塑艺术风格——浑然如天成,追求在简单的写实造型中融入强烈的写意色彩,也体现出西汉“天人合一”的主体思想。

(二)“循石造型”

汉代雕刻造型手法并不追求外形的酷似,比如动物雕塑,就是在体会到动物的神态和习性后,把握形象,选择最能表现其活力和神态的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再寻找与所表达题材样式相近相似的石块,利用石块的某些类似处,进行雕塑加工。如本文提到的《马踏匈奴》,是纪念作用的雕塑,为了使其能够长期安放,作品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石来加以精练的雕刻,在面与线、粗与细、简与繁的对比关系上,都能配合得很得体,采用整石雕琢而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运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其主要技巧手法就是使用了“循石”这一造型手法。

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做细致刻画。 “循”在字典中的基本解释为:遵守,依照沿袭。单从“循石”这一名字上,就可见这一手法的表现技巧,是以遵循原石纹路线条的规则进行雕塑加工,神似重于形似。

《马踏匈奴》,又称立马石刻,作品长1.9米,高1.68米,在造型手法上作者巧妙运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等雕刻技法,在关键处施以斧凿,去粗取精,删繁求简,因石得形,顺势雕凿,造型气势磅礴,古朴而雄浑,充分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以简炼的线条造型呈现出浑然天成的雄伟气势。

三、《马踏匈奴》价值体现

《马踏匈奴》与其它墓前石雕得以保存至今,不仅蕴藏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让现代人得以一窥西汉当年那场为国为民浴血沙场的悲壮历史,更作为早期的现实主义雕刻艺术的珍贵作品,被现代艺术创作者们研究及探讨其外在技法和创作理念,在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具有着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

(一)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又再现出道的审美思想:心与物的统一,让人的精神从实用、利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上升到‘虚’‘静’‘明’的审美境界。”在造型手法表现上,作者以静态的画面重现了动态战争的惨烈景象,并且打破了汉以前石刻艺术的创作理念,不再用数量浩大的场面来揭示特定的思想和环境,而是将战场上的动态、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景象浓缩成若干的场景来进行造型表现,整体上把握住场景所要表现的含义,又以简练、夸张、动感十足的形式语言及高超的雕塑技巧来进行创作,西汉艺术工匠们掌握着这一技巧,将西汉特有的艺术精神“雄浑、浪漫和包容性”表现到极致。

(二)彰显汉民族精神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中,除了驯顺的动物,凶猛的野兽之外,最精彩突出的莫过于主雕塑《马踏匈奴》,它为我们呈现了汉匈大战的一个战场缩影,或者说就是霍去病征战匈奴时的形象写照。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表现出具体的历史情感。它所反映的是西汉王朝当时为抵抗匈奴侵掠,举国同心的一种精神和意志,形象的表现出了西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动。那战马姿态雄健、傲然卓立,有种威严难犯的庄严感,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马之下的那名匈奴将士却是一副惊慌失措、欲挣脱被缚,却已狼狈不堪、无可奈何的模样。可以想象当时战场上是怎么样的惊心动魄,想象当历史被西汉帝国铁骑强悍的意志改写的那一瞬间西汉民众又是如何的欢呼雀跃。

四、结语

《马踏匈奴》将汉匈大战如此厚重而深沉的历史事件与其反侵掠精神浓缩成一座纪念雕塑,将审美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着重描述表现整段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精神和意志,而不仅限于记述历史的某个人、某件事,形成了西汉时期独特而富有内在精神魅力的艺术雕刻风格,并建立了中国墓地纪念碑的新的一种表述方式,在我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踏匈奴 帝国荣光气吞万里 篇2

他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英雄,又是一位胆大心细的军事战略家;他率铁骑千里奔袭,疾如风、快如电,所过之处留下成千上万匈奴人的尸体;他登临瀚海,封狼居胥,真实地诠释了什么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他在生命正值盛年之时突然远去,只留下战场上的辉煌与完美。最终,他的形象化为一匹傲然屹立的战马,脚下还踩踏着一个手持弓箭的匈奴武士。

这个形象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马踏匈奴石雕,这位英雄,就是霍去病。

马踏匈奴石雕像高167厘米,长190厘米。是竖立在霍去病墓前14件群雕中的代表作,是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生前的赫赫战功而立。石雕用一整块大的花岗岩雕凿而成,整体风格简练、夸张。雕刻师采用循石造物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相结合,整个雕塑浑然天成。石刻不求工细,为求传神,可谓“大巧不工”、“气韵生动”,这也是中国画中的写意之境。又有一种“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韵味。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冲刷,如今雕像的每个细部或已模糊不清,更像一块天生姿态的奇石。雕像中,马上虽没有将军的形象,雕刻者却以立马的彪悍和蹄下匈奴人的狼狈来暗示马上将军驱敌胜利的威武姿态。这件雕塑作品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代表,是西汉鼎盛时期国力的象征。

一战成名

当西汉王朝完成统一时,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完成统一,建立了匈奴汗国,并向四面扩张,不断南下骚扰。汉初迫于国力不济,只能采取和亲、“花钱买和平”等方式忍辱求和,但这显然难以满足匈奴人的贪欲,南方的富庶对那些寒冷荒凉地带的游牧民族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

经过几十年的韬光养晦,汉朝国力到武帝时已是空前强盛。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定荡平匈奴,除掉这个心头大患。那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卫青和霍去病便应运而生成为汉代的“帝国双璧”,绝代双娇。

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军队发动对匈奴的漠南之战。这时,霍去病刚刚十八岁,是被汉武帝看好的“潜力股”,武帝拨给他八百骠骑勇士,升他为骠姚校尉,就是要给他崭露头角的机会。

这位年轻将领果然不负众望,他在行进途中获得信息,距离主战场几百里外有一个匈奴营地,因距离远,并不在卫青的进攻范围内。霍去病立即决定突袭这个营地,打他个措手不及。应当说,这是个相当冒险的战术,孤军深入,长途奔袭,若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后果将不堪设想。霍去病敢冒这个险,因为他血气方刚,无所顾忌。

他下令手下八百将士脱离大部队,快马疾行,扔下全部粮草辎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去。匈奴兵万没有想到汉军会这么远奔袭过来,毫无防备,几千匈奴人陷入一片混乱,被霍去病这八百骑兵来回冲杀几次就丧失了抵抗能力。这一战,霍去病斩首2028名匈奴兵,俘获数位匈奴重量级贵族,一战成名。

此战也初步形成了霍去病的“长途奔袭”的战术思想:以少打多,轻装前进,快打快收,行动迅猛。不要辎重,后勤补给打败匈奴人不就有了吗?

消灭匈奴谈何容易,西线残余的匈奴人距离边境都比较远,至少在千里之外,匈奴单于更是远在漠北,这种超远距离境外作战到底行不行?有了这一仗,霍去病让汉武帝看到了解决匈奴的希望。可他还那么年轻,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吗?汉武帝决定再试一次。

气吞万里

时隔两年,汉武帝拨给20岁的霍去病一万骑兵,装备水平全军最好,命他解决河西残余的匈奴势力。

霍去病从陇西出发,一路向北急速行进,又乘匈奴未作准备之时来了个突袭。他打完一个部落,不做休整,连续作战,不给匈奴人喘息的时间,接着又打下一个部落。六天时间,打败五个匈奴王,转战千里,在皋兰山杀死了卢侯王和折兰王,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匈奴相国、都尉,灭敌八千余人,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成了战利品。

霍去病的战术就两个字:冲!快!因为若不如此,待匈奴人有时间集结,他的军队恐怕会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使匈奴损失惨重,但对霍去病来说,也是一场惨胜,因为己方也损失了七千精兵。从战果上算不上太大的胜利,但汉武帝还是决定重赏霍去病,因为这一战给了汉武帝彻底消灭匈奴的信心,也可以放心地把更多的兵交给霍去病。在短暂的休整后,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扫清黄河以西的匈奴人。

河西之地,辽阔无际,与霍去病同来的公孙敖率领的几万大军在茫茫大漠中竟然迷了路,因此这一战只能由霍去病独立完成了。

霍去病领兵沿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一直到居延泽,再沿沙漠西缘南下,到达祁连山。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要在匈奴人未察觉之际实施突袭。这次霍去病的兵力更为充足,他的战术依旧,所到之处风卷残云。此役霍去病杀敌三万余,还俘虏了五个匈奴小王、单于的妻子、匈奴王子、将军等贵族。

经过这两次战役,河西的匈奴元气大伤,远在漠北的匈奴单于暴跳如雷,他派人来叫河西匈奴两个最大的王浑邪王和休屠王去漠北向他当面解释为什么两战损失四万多人?“解释”意味着什么,两人是清楚的。与其去漠北送死,还不如投降汉朝或许还有条活路。两位王爷派使者到汉朝说准备投降。

匈奴投降这事儿并不新鲜,但这么大规模的投降尚属首次。汉武帝得到消息后异常兴奋,但他又怕其中有诈,遂指派霍去病领兵数万前去受降。

两位王爷就在出发关头,休屠王突然变卦,不想投降了。浑邪王一咬牙,杀掉休屠王,带上他的部众,合计四万人前来投降。当这四万匈奴兵见到远在对面的汉将是霍去病的时候,可能是吓怕了,也可能有的原本就不愿投降,军队内部开始出现哗变,场面连浑邪王都无法控制。霍去病见后,当机立断,叫上几个亲兵策马奔向匈奴大军。霍去病策马立于帐中,命令浑邪王立即诛杀哗变的士兵,控制局面。并说,不然你就把我杀了吧!浑邪王被霍去病的气势给镇住了,同样被镇住的还有匈奴士兵和远在对面的汉朝士兵。

浑邪王下令追杀所有逃跑的人。霍去病冷冷地在一边看着浑邪王指挥手下杀自己人。不一会儿,八千多哗变的士兵人头落地,场面稳定下来。霍去病派人把浑邪王“护送”到长安,自己率领汉军押解着匈奴投降的四万多人胜利回师。

这位刚年满二十岁的少年站在敌人的营帐中,仅仅用一个表情、一种气势就将帐外的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彻底解决了河西匈奴势力,这是何等的气魄!

从此,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汉王朝的版图上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通道。而匈奴则失去赖以生存的河西走廊,他们悲叹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封狼居胥

汉军的步步紧逼,把匈奴压迫到年降水量15英寸一线以北的苦寒之地。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万余匈奴骑兵突然南下袭击,杀掠汉边民一千多人。匈奴的侵扰,促使汉武帝决定出兵,彻底消灭匈奴军队,一场规模空前的漠北战役开始了。

汉武帝调集十万骑兵,战马十四万匹,命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本来汉武帝有意让霍去病去打单于,卫青去打左贤王部。但阴差阳错,情报出了错误,霍去病部对的是左贤王部,而卫青遭遇的则是匈奴单于部。

霍去病的战术核心仍然是快,到了沙漠后他就把后勤部队扔掉了。命令军队急速向北冲去。他接连遇见左贤王派来的章渠和比车耆王,没有任何犹豫,他的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全歼了两部。等到左贤王收到情报之时,霍去病的部队已经冲过来了。为保存实力,他下令向北撤退,霍去病一路追击,一直追到瀚海(贝加尔湖)。霍去病在回师的路上,路过匈奴的狼居胥山,他登上山顶,举行了庄重的祭天仪式,告诉上苍,他胜利了。

漠北之战是对匈奴汗国最重要的一战,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匈奴已无法对中原构成威胁。然而在这次战役后不久,年仅24岁的霍去病也突然亡故,冥冥之中,这位少年将军就是为抗击匈奴而生,霍去病用他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大汉帝国的无上荣光。

为纪念霍去病,汉武帝下令把他的墓修在自己的陵墓旁边,并“为冢象祁连山”,在墓前给他制做了“马踏匈奴”雕像。

李白曾为霍去病写了一首《胡无人》,诗中写道: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骠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胡无人,汉道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