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太极拳(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误区新思路文化内涵
2002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及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太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然。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基于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的交往方式,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或男女分班授课的方法,由于学生彼此熟悉,便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但在这样的教学班里,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能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就影响了太极拳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正常发展。
4.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不统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对学习太极拳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交往与合作精神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统一方式进行。如今,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同一高校不同体育教师对教授同样太极拳课的考核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哪怕是同一高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完成全套太极拳动作考核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很不利于太极拳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传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讨
1教学内容应将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深受太极阴阳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太极拳动作基本结构。何谓“太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断。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为实为阳,双手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呼气,此式为开为阳;身体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右脚为实为阳,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同时吸气,此式为合为阴;最后两手外伸外展同时呼气,左脚向左侧登出完成左登脚,此式为开为阳,整体动作充分体现开合阴阳动静变化,最终达到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
(2)“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文化精髓与修练的最高境界。太极拳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内三合即神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力相合。同时强调外三合,譬如:太极拳运动力求身体动作上下相随、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从而使身体内外平衡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内的意、气、神与身体所处的大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动作在主体情感与意念的导引下相互交融一体。而且,太极拳的许多动作名称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如像双峰贯耳、白鹤亮翅等。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比如:双峰贯耳比喻拳头力量之大,就像双峰贯击对方双耳一样。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反映。
2.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1)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以突出太极拳之特点与攻防含义。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全套动作,应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将太极拳总结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其次,太极拳动作讲究圆活中正,动作成弧形状,山下肢非直线运动,运动以腰为轴变化重心,同时保持腰正直中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特点作整体把握,而且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有利于对太极拳风格及动作的理解。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2)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动作示范法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示范:对简单的动作采用背面示范为主,对复杂动作正面示范结合背面示范,如云手动作,背面示范展示脚步及重心变化,正面示范演示手的变化规律。此外,动作示范一定要正确优美,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太极拳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譬如:学习左野马分鬃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完成左弓步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接右野马分鬃时身体重心左右摇晃不稳。所以,教师须正确示范完成左弓步动作,强调左脚脚尖与右脚脚跟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避免身体重心转动时出现左右摇晃。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的比较并纠正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太极拳的复杂动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得以巩固。
(3)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成一个独立体。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然后再把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果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一股会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践证明,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使太极拳教学效果明显有效。公务员之家:
3.打破单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选修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以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和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为前提,因而学生的积极性高,运动技能的差距较小,这样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较强;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和深度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能给予学生施展其太极拳才能的平台。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对保持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合理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建康并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统一考评标准。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武术中一项别具风格的拳术,它具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价值。在实际应用中有着独特的技击和技巧。它的特点在于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沉静缓慢、柔和圆活、匀速连贯,其演练过程细致而松静,舒展而严紧。这种独特的风格与其它拳术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树立“三心一意”的思想
学生刚接触到太极拳时感到好奇,但目的性不明确。教师要首先把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引导到教学实际,这样反复的一个教育过程,能启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不断消除畏难思想,在思想上树立起决心、信心、恒心,为起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会学生心领神会动作要领
教学中要以动作的含义、名称和技击的作用去讲解,示范,演示中不仅要“传形”,而且要“会神”。譬如:“手挥琵琶”,动作的式样要像两手抱着琵琶一样;“野马分鬃”动作要做到像野马奔腾时马鬃分开的形象;“白鹤亮翅”动作则要似白鹤舒展美丽的翅膀一样。在讲解到技击作用时,譬如“闪通背”,就是上肢动作做防守还击的状态;“搬栏捶’,就是上肢配合防守做进攻的动作;“搂膝拗步”,就是进攻与防守的配合应用。这样进行诱导学生去想象、体会动作要领,开动脑筋去会神动作的积极意义。通过实际教学体会到,这样的教法不仅使动作不断规范,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顺口溜,帮助记忆
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动作记忆上的局限性。采用了挂图、放录像的形式,同时,我体会到用自编口诀或顺口溜去增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比较切合实际。譬如:讲到太极拳的意识,可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或提示“耳不旁听,目不斜视,意守丹田”。讲到呼吸时,要提醒学生心平运气,即“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热”。对身法的要求则可用“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动作运行中,则要求“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太极拳的整个过程则要求“行如流水,连绵不断,又如大海,滔滔不绝”。
此外,还可用精练的语言去提醒学生,譬如“起势”动作,可用“两臂徐徐向上伸,似拉皮筋往上撑”;下落时可用“似按气球入水中,用意行走不用力”,要求上体自然正直时,可用,“仿佛头顶一碗水,左右行进不偏离”。
四、分解教法与完整动作交替使用
分解教法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的细节,较快的掌握动作整体,但分解中必须与整体动作结合使用,不然就会导致动作不连贯、不均匀,出现脱节的现象。太极拳的图示动作名称以及录像带动作名称中,往往包含着几个动作,所以开始阶段侧重运用分解教法,譬如,“起势”可以分解为:迈脚,移重心,上升,平举,下压;“野马分鬃”可分解为:丁步右抱球,左弓步分手,左野马分鬃,后坐外撇脚,丁步左抱球,右弓步分手,右野马分
鬃。诸如此类的动作,通过分解教法,就会使学习进度大大提高。
五、课课复习,重视质量
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训练,才能加深印象;根据动作形成的规律而言,是从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到自动化过程,从而达到动力定型,也需要反复的学习。为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技术传授动作形成的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巩固:
(一)在每课中集体复习
1.由教师边做边喊口令及名称;
2.让学生中较优者领做,教师分散纠正,寻找毛病;
3.对难点反复操练,把手纠正;
4.以动作细节喊拍子练习;
5.待较熟练后喊动作名称练习.
(二)分组复习。
教学中要仔细观察总结,待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动作之后,采取个别对待的原则,分组进行复习,实行“兵教兵”的方法,让每组学生中较优者领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受约束,不受限制,还能独立思考,也能提高积极性与能动性。
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不足,缺乏全面的认识目前高校太极拳的教学,除了专业院校之外,多数的学校没有开展太极拳的理论教学课程。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纠正动作—学生自主练习———考核这一模式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只是在做机械的模仿动作,依样画葫芦,只要考试能及格就行。这一状况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在应付式学习,只要考试合格,之后就“全盘抛弃”。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才较少高校太极拳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当前在高校教授太极拳的教师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武术专修毕业的老师,这部分老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大部分都是停留在专业普修的阶段,对于太极拳的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并不十分扎实,缺乏对太极拳专业知识的理解,导致其所教的学生只学到太极拳的外型,无法理解太极拳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二类是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相对于非武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能较好地向学生传授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动作内涵,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然而,在一个学校当中,专业的武术教师只能占到一定的比例,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需要靠非武术专业的教师去完成,因此,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缺陷。教师缺乏培训在太极拳教学方面,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每个技术动作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这一点从历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中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师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动作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出现很多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太极拳方面的培训较少,且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导致一些好的教学经验无法得到及时交流。缺乏比赛和交流的平台比赛是检验教师和学生教学效果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会为其作为目标进而认真学习,教师也会为学生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而倾尽全力进行指导,达到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与篮球、足球等项目相比,太极拳的赛事较少。不但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赛事这个平台,缺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很多教师也因为没有这个平台展现自身的执教能力,进而产生教学惰性。周而复始,不利于太极拳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策研究
1.陈式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练陈式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心无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练拳的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2.陈式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从陈式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各组肌肉、磁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呼吸运动同样也加速静脉的回流。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3.陈式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陈式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4.陈式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陈式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得良好的。有报道说,老年人锻炼5~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这样动脉硬化的症状也会大大地减轻。
关键词:中学特色课;八式太极拳;德育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1]。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通过体育工作者的课程设计,发挥太极拳的自身优势,将德育和身体锻炼相结合,加以有效的实施教学,既能让学生得到正常的生理锻炼,又能培养中学生的“五个认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1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内涵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在太极的理念里融合了思想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方法和价值取向,在长期的发展中,衍生出一种特殊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太极拳的拳理集诸子百家思想,动作结合医学、经络学说、技击理念又含兵家思想,存在形式涉及民俗、娱乐等领域,太极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意义深远[3]。太极拳运用太极、阴阳、五行等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将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形态和动作融到武术技法结构中。太极拳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思维方式,应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4]。
2太极拳的开展现状及教学实验设计
2.1太极拳的开展现状。通过中国知网comKI输入关键词“太极拳”和“教学”,截止2019年11月共检索出185篇文献,关于高校和职专太极拳的研究文献有142篇,有关中学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文献只有5篇。可见,太极拳在我国高校和职专的教学开展较广泛,在中学校园里开展甚少。笔者通过访谈乌苏市体育教师得知,目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只有第五中学开展了八式太极拳教学。总的来说,太极拳在中学校园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2.2教学实验设计。将乌苏市第五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N=486)作为实验对象,从每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级,各年级1和3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组(N=242),2和4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N=24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太极拳文化与动作结合五个认同、国旗法、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等给实验组学生进行讲解,从日常小事讲起,链接经典名著或者法律法规,使理论联系实践,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力求加强德育渗透。对照组进行体育课的正常教学,不教八式太极拳。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实验,每周至少保证两节体育文化视野WENHUASHIYE课,最后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得出结论,给以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八式太极拳对中学生德育渗透对比。在乌苏市第五中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八式太极拳”教学实验,观察学生的课堂和日常表现,并发放调查问卷。根据《乌苏市第五中学学生德育考核标准》,结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相关软件整理得出表1、表2和表3。从以下八个方面对八式太极拳的德育渗透表现进行对比:(1)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5%的学生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会产生自豪感,对照组只有82%的学生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会产生自豪感。(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5%的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照组只有81%的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3)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3%的学生想要争取入团,进而入党,对照组只有78%的学生想要争取入团,进而入党。(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4%的学生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对照组只有82%的学生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5)在弘扬社会正气、助人为乐方面,实验组学生在他人寻求帮助时,94%的学生会给予帮助;对照组学生在他人寻求帮助时,只有79%的学生会给予帮助。(6)在勤劳肯干、感恩父母方面,实验组92%的学生在家经常做家务,对照组只有76%的学生在家经常做家务。(7)在遵纪守法、传播正能量方面,实验组93%的学生在过马路时等待绿灯亮起时再通过,对照组只有82%的学生在过马路时等待绿灯亮起时再通过。(8)在尊敬师长、重视道德方面,实验组89%的学生早上遇到老师时会主动问好,对照组只有77%的学生早上遇到老师时会主动问好。综合表2和表3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德育水平(实验组N=237)优秀占比64%,良好占比22%,中等和较差占比14%;学生德育水平(对照组N=235)优秀占比50%,良好占比18%,中等和较差占比32%。相比较而言,实验组学生的德育水平普遍更高。八式太极拳有利于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的意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中学生的德育渗透;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的“五个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验证明,八式太极拳对中学生的德育渗透起到了正向影响,对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3.2八式太极拳在中学实施教学的影响因素。3.2.1学校领导对八式太极拳教学的态度。学校领导是一个学校教师教学实施的指挥棒,学校领导的态度和最终决议是影响学校特色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对学校领导访谈调查,学校教导主任和德育主任一致赞同实行八式太极拳教学。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领导尊重体育教研室教师的想法,听取并采纳体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体育教师大胆尝试新奇的教学设想,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缓解学习压力,争取学习进步,养成良好心态,让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校领导决议,为八式太极拳的教学全力提供场地设施和器材用具,给体育教师适当补贴薪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与校领导申请帮助,学校将大力支持八式太极拳教学的开展。综上表明,学校领导持正面态度,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在中学全面推广八式太极拳教学的可行性。八式太极拳在中学实施教学,既是体育与德育融合的途径之一,也是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体育课的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尊师重道,“德、体”兼备,培养学生们的仁、义、礼、智、信。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渗透,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增添力量。3.2.2体育教师在八式太极拳教学中的正向引导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体育教学是指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情感和交往活动[5]。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6]。作为人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体育教师是学生身边的第一榜样,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作一件小事。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7]。通过访谈体育教师,发现体育教师对“八式太极拳”的教学积极性很高,非常乐意组织太极拳文化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体育教研室所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年龄在6~25年不等,85%的体育教师曾获得乌苏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比赛特等奖、一等奖,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相邻各学校体育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交流教学经验,以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具备太极拳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之外,还要具有把握太极拳运动规律、驾驭太极拳课堂教学、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等能力[8]。教师们始终秉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5],在八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借鉴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兴趣爱好,改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与看法,不断培养中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趋向于多方面发展。3.2.3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认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和兴趣影响着开展进度,甚至影响着是否可继续开展的可能性。中学生在未学习八式太极拳之前,只是在影视剧中观看过部分片段,没有真正的、系统的去认识和学习太极拳,所以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缺乏了解。由表4数据可知,在新疆乌苏市第五中学开展八式太极拳教学之后,中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态度趋于正方向,其中72%的中学生表示“喜欢”,20%的中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仅有8%的中学生表示“不喜欢”。在喜欢八式太极拳的中学生里面,男生多于女生;八年级最多,七年级居中,九年级相对较少;德育水平优和良的多于中和差的学生。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初期,男生活泼好动,玩耍心重,崇尚电影和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对太极拳感兴趣较多一些。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校门,还不太适应环境,状态欠佳;九年级即将面临学业水平考试,即升学压力,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对太极拳这类课程关注度较低;而八年级已经适应了中学生活,暂时也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对太极拳特色课程兴趣渐浓。德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相对好一些,对待新事物的态度较认真,总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可以接受八式太极拳,而且对八式太极拳文化和动作有很大兴趣,八式太极拳可以在中学校园里进行推广试验。3.2.4太极拳文化的德育功能和实践过程中的优劣势。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正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作为理论基础,同时注重身心修养、强身健体、格斗技击等多种功能的实践科学。太极拳本身体现着包容宽和的思想理念,不仅可以锻炼练习者的精气神,还可以培养练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意志品格。太极拳文化中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思想,如“中庸”思想、“和谐”思想、“哲文化”思想等[9]。太极拳完美地诠释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也积极体现出儒家思想中“求中求和”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执两端而用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自然机理。在行拳过程中,始终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如重心移动是从一条腿逐渐移至另一条腿,完成由虚到实的转化,双手一直保持手心相对,不断变化,这些都体现了阳阳调和,讲求“和谐”思想[8]。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在行拳过程中“一羽不能加,蝇落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10]。在中学开展太极拳教学有利于中学生更好的认识太极拳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而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存在方式。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华武术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11]。之所以称之为八式太极拳,是因为这套简化的太极拳共八式。全套演练由起势到收势仅一个来回,所需时间约1分30秒左右。演练动作由慢至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结束,形成一个高潮之后,静神平气收势[12]。八式太极拳的这些优势特点可以引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在讲授传统文化的时候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八式太极拳动作缓慢,容易上手也是一把双刃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可能引起部分活泼好动的多血质、胆汁质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反感。所以,在八式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入新鲜事物,比如游戏、球类等活动设计。这样体育课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氛围也愈加浓厚。
4结论与建议
中国武术从外形上呈现出“拧”、“倾”、“曲”、“圆”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共性,也蕴含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且同西方审美中的“开”、“绷”、“直”、“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太极拳的美就在于“圆”这一理法。阴阳双鱼是太极拳的标志,一阴一阳在相接相融又相互对立,相互抵制的旋转中组成一个圆形,阴阳交错,生生不息。太极拳的哲理性表现在动作形体上、育人教礼上、以及健身技击上等方面。就太极拳运动过程来讲,身体各部位节节连贯扭转,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画出圆型,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圆”又是有“弧”所构成的,在动作中的屈肘、屈膝、屈髋、含胸以及各种以某一点为中心的旋转动作都是“圆”理的表现。在“白鹤亮翅”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体现了“圆”理。“含胸拔背”也是“圆”形的体现。两肩微微内收,胸椎第三节微微向后顶出,整个背部呈现出弧形。这种姿态不仅可以疏通整个背部的经络,打通气血,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将力劲集中在一起,体现出内劲。两臂微屈呈现弧形状态在身体两侧一上一下张开,要求三“圆”加一“旋”。一是大臂与腋下不宜过直,否则没有弧度,要有一拳的距离,体现松劲;二是肘关节微屈,不宜向前过于伸展,出现直臂的情况,也不易过度的屈肘打破圆的形态秉承“尖肘”;三是手掌五指微屈,状如荷叶,就像包裹一个球面,力向外撑。大拇指与四指之间虎口,要求指尖含力外撑,呈现弧形;四是表现在小臂相对于大臂的解剖位有一个以肘关节为轴心的旋转,左前臂相对大臂左前旋,右前臂相对大臂做后悬。动作节节连贯,处处是弧形,是“圆”理的体现。裆部时刻保持“圆”的状态,需要时刻松垮。从太极拳的虚实方面来看,“虚”与“实”既相互对立有筋膜联系。“白鹤亮翅”定势的情况下右腿实其主要的支撑作用,左腿虚点地起辅助支撑作用,要保证裆部成“圆”稳定底盘就要做到松垮。双腿在太极拳中是主要的支撑部位,也是力量传递的主要动力途径,适当的弧度可以发挥蓄劲,无论是在动态动作或者是静态动作中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最终重心落右腿形成静态支撑,此时双腿双膝均为微屈,膝盖脚尖略微内扣,使劲力从小腿的外侧顺力缠绕到大腿内侧,从而保证开档圆胯,稳定重心。整体上来看,“白鹤亮翅”动作的整个运动轨迹都发生在一个“圆”中。腰部作为身体上下扭转的衔接点,在腰部转动带动手臂合分过程中在身体前侧画圆;“手”与“足”、“肩”与“胯”、“肘”与“膝”更是外三合完美体现,各自在自己的运动轨迹上非圆即弧。
2.和谐之美
太极拳是武术文化中的代表,是健身、健心的运动,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时期、多学科文化不断积累和渗透的结果。其中“和谐”不仅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核心的思想理念追求。太极拳更是为儒、佛、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所影响,要求脾性温和、与人为善、修养内心。太极拳的“和谐之美”从两个主要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看得见的身体姿势形态。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动作之间、关节之间协调配合,以整体动作运动的过程都是以“腰裆”的运动为轴心展开,曾有学者对“腰裆”的运动的轨迹进行重心运行轨迹的数据化测量分析,得出结果证实其在运动中的轨迹抽象出来实则为太极图。可见太极拳拳式正是以“一”统帅“四体”的高度完整与和谐。二是思想精神的熏陶。和谐的审美和追求更体现出人生命的和谐,所谓内修外练、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内意、气、体的三合统一。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对“美”的界定上也同样认为它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与之吻合,太极拳恰恰特别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表现在:(一)呼吸与动作合一,太极拳的习练中要求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在十三式的行功心解中也提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两者不能分割,独立存在。(二)心理和生理合一,情绪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会影响并体现在我们的肢体动作以及表情上。例如在你十分紧张或者是生气的时候就会面部略显紧张,双手五指紧握,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无意识收缩。然而当你心情平和的时候则面部舒缓自然,五指轻松微张,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也会完全处于一个很放松的状态。“白鹤亮翅”中要求面部从容自然,双肩下沉,松腰敛臀,这个在一定程度间接地是心理情绪影响生理外在表现,须达到一个统一协调的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体会太极拳的修心价值;(三)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太极拳是有别于其他一般运动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的一项运动,练好练精太极拳的前提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而非是简单的的模仿表面外形动作。由意发动才能够使动作充满精神气例如白鹤亮翅在你打开双臂的时候就会想这个动作的由来是在模仿“鹤”,而本身这个动作反映出一种心胸宽广,海纳百川得心态,包括一动一静,攻防操作意图等等都会随之浮现,并完美的结合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会到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3.自然之美
太极拳的自然美表现在它的“慢”“松”“匀”“柔”四个方面。与其他拳术相比较而言,“慢”是太极拳尤为独特的精髓所在,也是因为这个一点会被很多人怀疑和否定。但是慢的表面之下则隐藏着大气度和大道理。拳经上提到这个太极拳在慢中求进,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开合合吸动作和呼吸协调配合。开合动作慢,呼吸则长,日久可呼吸细而深,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便寿命长。可知,慢的过程不仅仅体现的是从容、淡定不矫情,更是练气的门道所在。“松”是在习练太极拳中强调最多的一点,也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点。“白鹤亮翅”为例,要求“虚领顶劲”,想象头上悬着一个绳子,向上拔起。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头颅的重量力线才能延身体躯干正直垂直与地面,从而减轻对身体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这种平稳的状态可以是呼吸顺畅、面容自然,大脑中枢系统亦可得到舒缓平静。大脑又是支配周身运动的“总司令部”,只有大脑松缓平静周身才可以得到松柔的状态。而且强调“松”要身体的各个关节肌肉都要相对“松”,不可僵硬。即便在“白鹤亮翅”中右手臂处于上抬的状态,但肘部依然保持着一种垂劲。“匀”在太极拳中指的是呼吸匀称,动作匀合均衡。就像在“松的时候”如果九节中一个关节没有送就会出现不均匀,故一个动作的始终全身九节都保持节节贯连不间断。如“白鹤亮翅”中踝关节一松则膝屈重心后坐,再转腰胯带动肩、肘、臂、手随之摆动回旋,形成一个流水一样的整体连绵不断,体现其匀称之美。“柔”是太极拳的一种境界,有“以柔克刚”、“行云流水”之说。系辞传中写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所说的两仪其实就是相互吸引、相互抵制又相互对立的两面,固然“柔”在这里是刚的反面。只有正确的理解“柔”,才能够体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虽外显柔和但并不是松软的状态,而是劲周身各个关节,劲、气均含其中。太极之柔又取水之法,一面变幻无穷,沾连粘随,是以无为应万变的拳法;除此之外有体现了水“沁”的特质,如“水滴石穿”,说明水是天底下最最坚硬的“柔和”体,是至刚之物。所以能够做到全身柔和、匀称才是最高境界。更要柔中有刚劲,力点集中。
4.结束语
一、太极拳的作用
1.太极拳具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疏经通络的健身功用;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加强大脑的调节作用,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太极拳圆活缓慢并且动作柔和,要求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全神贯注,在连贯练习时它强调用意念来引导动作,从而达到使全身肌肉既保持一定的劲力内畜并且有周期的放松的效果。太极拳的动作组成,包括多种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这样,它就可以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从而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与规律在于阴阳之道,太极拳理论创立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太极拳各招各式讲究的是左右平衡,通过左右的协调配合使得人体左半身与右半身的经络气血得到均衡的锻炼从而保证了经络系统的阴阳平衡。常练太极拳,不但可以促进心肌收缩力的加强,血液输出量的增加,从而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内气畅通,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促进各种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练习太极拳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太极拳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积极地意义。太极拳的修炼充分的表达了中国文化沉着安详、松静自然、刚柔相济、进退有节、内外兼修的精神内涵和对生命的关怀。太极拳讲究心静用意,即要求练拳过程中心理活动平衡,用意识支配动作,使人的思想活动集中在练拳上,排除杂念,免受不良思绪干扰,从而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识控制力提高,“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以太极拳拳理重在养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尽管这些太极拳机理,仍以经验形态存在,但对现代人调节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提高人的自制力,变得刚毅开朗乐观,人格更加完善,个性不断成熟,学会处理、安排、解决事情,太极拳活动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人消除孤独感,忘记烦恼和痛苦。大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太极拳,使身心进入到柔和、舒适、平静的状态,摆脱烦躁和焦虑,这对调解心理、生理平衡都很有好处。所以说太极拳是一种大学生的心神体操。
二、大学体育课中的太极拳教学策略
1.加强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极拳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并实践于教学当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阐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太极拳的攻防作用、太极拳的养生和健身作用、太极拳优美的旋律与人体各器官的和谐调节作用,激发学生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和技巧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师主导,循序渐进,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示范演练与领做动作相结合的原则。太极拳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始终起主导作用,随时关注学生的学练情况,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教师要始终严把技术动作的规范,提高练习效率,避免运动性损伤。学练内容要由简至繁,由外到内,循序渐进,以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
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在各种各类的学校已经普及,他具有很大的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观看太极拳的技术演练和攻防战术表演,可以弥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可以通过画面定格反复观看,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动作细节和动作要领,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体能消耗,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发挥分组教学的优势。分组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进行指导的模式进行教学。大学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衔接的关键,处在重要的位置,更迫切需要把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作为首要目标,作为武术运动中一项主要的健身项目的太极拳必将会受到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保健意识,培养正确的终身体育观。
作者:罗祥凯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太极拳;传统美学观点;特征
1太极拳的思想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底蕴,太极拳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产生、发展、壮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太极拳美学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易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1.1易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著作,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太极拳的“太极”二字出自于《易经》。它将自然规律归纳为“太极八卦”,即“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周易·系辞上》中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都是阴阳对立的,因此,阴阳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有所改变,它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法和拳术理论等方面。
在太极拳中,阴阳以相融的方式表现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与阳相互包含,这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动作中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运动中,柔并非软弱无力,刚并非僵硬,即“刚柔相济”。运动中的动作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虚则必然轻浮,容易失去平衡;太实就会使动作呆滞。不仅刚柔如此,动静、疾徐等对立因素也都是以阴阳相融的方式而存在。在太极拳的攻防技术方面中阴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如:“以退为进”,“顺势而攻”都是对此形象的说明。表现在太极拳动作多变,微妙莫测,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从而柔弱胜刚强,用智来取胜,形成智能型的竞技攻击特征。因而有人说,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已掌握了攻防技击的根本方法。如王宗岳所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的变化使简单的运动速度升华为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运动中的虚实、刚柔、动静、疾徐、轻重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太极拳的不同于其他运动的美学特征。
1.2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大致分为下列两种类型:一种是儒家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的思想。第二种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思想。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察受天道,因此人性乃是有道德意义的。人之性善有天为根据,庄子也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人便以道为本。庄子明显通过“坐忘”、“心斋”即一种忘我的经验、意识取消一切区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是最高审美原则。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讲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审美主体与周围的事物融合为一体的感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太极拳的拳法和拳术理论中发展并逐步得到完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天人整体观,天人统一的基础是人对天道的追求,不是向外的探索,仅仅是对内在的超越,从而形成了重视审美主体自身意义的意向性思维方式,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对动作本身认知的事实真相,而偏向于主体对动作的心理感受的真实,形成了对动作的情感审美体验。对攻防格斗的超越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超越一切事物的有限性,物我一体,使太极拳练习者忘记自我在演练,欣赏者的忘我境界就是完全把自我融入到太极拳运动之中,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还有一方面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拳术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精神与气势作象征性的比喻,其目的是体现动作的精神、节奏、气势和风格,例如太极拳的白鹤亮翅就表现出了动作舒展大气的风格和气势。这种与动作原形为主体的情感导向,以外界事物为内容的联想与类推,不仅激活了客体,使它增添了动作概念以外的某种内在的气势和风韵,同时也是对太极拳中“内外兼修”淋漓尽致的具体表现。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和精髓,它们能净化人的心灵,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对于中国传统太极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阎。传统的美学思想更是亘古绵长,其中虚实互生、计白当黑、天人合一、意境和谐统一以及师法自然等美学观念在太极拳中得到广泛运用。
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人的精神与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这种审美思想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情与景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从而产生出“和为美”的思想。在太极拳中,追求人、物、空间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的身体与环境的和谐,以及追求人的心理与空间的和谐,是创造和谐的意境美的前提。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谈到“意境”是“意”与“情”、“理”与“境”、“形”与“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太极拳应强调意境的营造,给人一个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动作的含蓄与明朗、动作的视觉冲击、人们对优美动作的凝视、人与动作的精神交流,都将张扬与含蓄之美融人意境中,这种意境正是具备了情与景、形与神相统一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美在感悟”。是一种“物我两忘”和“天人合一”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的外在体现,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和谐为之美”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殊内容,如气、韵、表、阳刚、阴柔等均被太极拳吸收,形成了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即强调矛盾的统一,追求内在含蓄的表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使太极之美表现为阳阴之间的结合,虚实之间的变化,刚柔之间的相济,动静之间的相间。
3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
3.1身法之美
身法之美,即身体变化方法美。拳论言:“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安舒即百骸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者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项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档、护腌、提顶、吊档、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使太极拳具有与其他运动不相同的美。
3.2姿态之美
姿态之美,即姿势、架势美,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姿势的。太极拳讲“五弓”,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档松胯,尾间中正,动静有常,姿势均匀,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富有阴柔之美。
3.3意境之美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太极拳倾注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和民族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意境”通常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也就是主体和客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讲,是“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对象来讲,是“形”与“神”的统一;正是“情”与“理”、“形”与“神”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渗透与配合,才构成了审美和艺术的不同境界。太极拳演练者在达到“形”与“神”和谐统一的同时,同时又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艺术风格,使观赏者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具体的表现在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让我们欣赏太极拳的演练就像品味着一首抒情诗,优美、高雅、从容而又充满神韵。从而使两种角色的人物“忘情”,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的最高审美理想境地,品味醇厚的太极拳文化。
3.4和谐之美
中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法国作家雨果也认为美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而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运动给人的自然轻松、舒畅愉悦的感觉正体现了它的和谐完整之美,从而使太极拳成为真正的充满丰富创造力的审美活动,使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谐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理念,在太极拳中具体表现在动静和、刚柔和、阴阳和、虚实和、形神和,这种协调统一的关系成为太极拳中优美的旋律。以“白鹤亮翅”为例,从动作方法上看,它的虚实、动静、刚柔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而又融为一体,使动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体现出圆滑连贯自如的动作特征以及动作的和谐之美。太极拳是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的,每一个动作运行都几乎是圆形。在演练时,要求以内气来催动外形,一招一势都要贯穿一气,劲变则意连,意到则气到,一动全动,一腰为中心轴,节节贯穿,不丢不顶,周转自如,其攻防含义大多数都隐藏在内而不显露与外。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讲究“神与气合,气与身合“、内外兼修,这就体现了其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正如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中所说的“形如搏兔之鹊,神如捕兔之猫”,这就要求演练者要有像鹊一样矫健的身形和像猫一样随时出击的形态,这就是体现了形与神的高度和谐统一。似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神似是太极拳比较高的境界。只有当外部的形与内部的神在太极拳中趋于和谐,才能使拳势与意念达成契合,从而使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运动,最终达到淳厚而优雅的意境,使太极拳的演练者和观赏者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3.5神韵之美
神韵是表现太极拳演练者的情趣与意向的一个较高的层次。一招一势,一拳一腿,都与“神”相配合。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灵魂,形现则神生。任何缺乏神韵的运动只能让人看成是一个躯体在扭动,却看不到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当演练者把韵律、姿态与神韵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后,使之揉合成为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后,太极拳才具有观赏价值。太极拳中韵味和美感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古言道:“韵者,美之极。”“神韵”从何而来?神韵从超然于世俗之外的节操、气概,从而表现出神态、气度。比如,快如风,缓如风、重如铁、轻如叶、动如涛、静如月等正是对韵的展现。太极拳中对神韵美更好的展现,从而提高太极拳的审美情趣。
3.6劲力之美
劲力即太极拳中的劲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把劲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决条件。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刚与柔。刚与柔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柔是形体动作的连贯、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气势宏大、意趣沉稳的气态和神色。太极拳表现以柔劲为主,有“四两含蓄拔千斤”之妙。太极拳的柔和却并非松懈,给人一种含蓄且生动的武术技艺的美感,表现出超现实的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公务员之家
3.7虚实之美
“虚实”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太极拳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虚实这一范畴是老子提出的。老子的观点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道”,《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太极拳谱对虚实也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变转虚实要留意也;虚实亦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在太极拳中,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其落点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此处处有一虚一实,内劲中正不偏不倚,来达到内含虚实而不露的境界。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何处是虚,何处是实的共同的目标是虚灵,因此富于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虚实是一种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