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40分钟的课堂里,难免有些部分学生会感觉课堂是非常无聊的,那就是课堂没有活跃的气氛。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课堂教学教学实录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数对学习
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自主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联系已有经验经历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感受三峡工程伟大成就及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大家去过长江三峡吗?
生:没有。
师:那可是个好地方。不仅风景迷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有防洪、发电、蓄水三大功能。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请看屏幕。播放三峡美景视频(一分钟)。
师:看着大家陶醉的神态,就知道很美。不仅美,这里还有不少的数学问题呢!(出示课件:我们乘着油轮从南津关出发以每小时48.3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个小时来到了三峡的最后一站——白帝城)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48.3千米的速度。
生:4个小时。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从南津关到白帝城一共有多少千米?
[评析:课始教师便抓住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利用三峡美景视频,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学生联系现实情景自主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根据提示,引发思考。
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生:48.3×4。
师:同学们看,这样的算式原来在课堂上研究过吗?那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一个数是小数。
师:那今天咱就一起研究“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看这个算式,谁来说一下它表示的意思?
生:一共行的千米数。
生:从南津关到白帝城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师;刚才大家结合具体情境说了它的意义,如果单看算式,48.3×4又表示什么?
生:就是4个48.3相加。
生;4个48.3的和是多少。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此时老师故意停顿等着学生补充说完)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师:谁来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多少?
生:200。
生:192。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估计,我们可以知道48.3×4的积在哪个范围内?
生:192—200。
师:你们的估算能力真高。现在我想知道到底是多少,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
师:会算吗?
生:会。(异口同声)
师:真的?(教师做诧异状)
生;真的!(斩钉截铁)
师;大家不仅要会做,而且要把道理说清楚,行吗?(此时学生大部分不说话。)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方法写在一号作业纸上。写完成后将你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屏幕上出现作业纸:先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学目标
⒈感知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⒉在观察、分析、类比、综合、讨论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教师板书乘法。
师:同学们,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关于乘法的知识你已经知道哪些?
生1:我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生2:我会算一位数乘一位数。
生3:我会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3:232=46
生4:402=80
师追问生4:你是怎么算的?
生4:4个十乘2得8个十,8个十是80。
师再说出几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让学生口算,挑两题说说怎么算的。
(说明:此项设计教师不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口算卡片复习的单调形式,可谓一举两得。)
师:乘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⒉多媒体出示男孩、女孩跑步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1圈跑道长400米,男孩跑3圈,女孩跑2圈。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女孩跑多少米?男孩跑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掌握方法
⒈提出问题
师:要求女孩跑多少米,怎么列式?
生:4002
师板书算式。4002怎样算呢?小组讨论。
⒉解决问题
师:谁愿意将你们组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2个400米想加就是800米。
生2: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是800。
(说明:生2的回答是整百数乘一位数算法与过程,应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此环节学生说出多种算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⒊知识迁移
师:要求男孩跑多少米,你能算出得数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⒋方法比较
师:4002和4003在口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把400看作4个百来乘的。
师:有什么不同点?
生:4002不进位,4003进位。
⒌整理归纳
做书上70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2368407250
2003680040072500
实物投影仪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喊:老师,老师。
师: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我发现做整百数乘一位数,只要把零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两个零。这样计算简便。
(说明:学生在方法与过程的体验中,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自己总结出了类似于法则的计算方法,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探究与掌握的全过程。)
三、调动情绪,深化练习
⒈多媒体出示书71页第四题图
师:这些盒子里装着纸,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纸吗?
生:不能,缺少条件。必须告诉我们每盒多少张。
师:老师透露一个秘密,每盒的张数是整百数,你能猜一猜一共多少张吗?
生1:如果每盒200张,那么一共有800张。
生2:如果每盒500张,那么一共1000张。
(说明:此设计赋予了练习的生命活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⒉多媒体课件出示12张扑克牌的反面
师:我们来做个翻牌游戏。请同学上来找出你喜欢的一张牌,用鼠标单击一下,牌就会翻过来,上面一道算式,请你大声地说出得数。座位上的同学作评委,看看台上哪个同学表现最好。
学生游戏,活动评价。
⒊多媒体出示旅游表
老师一家三口打算从江都出发外出旅游,有以下城市可供选择。
旅游城市扬州南京常州苏州上海
每人所需费用(元)100500200400800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下去哪里旅游,并计算出一家三口最少要准备多少钱?
生1:老师一家去苏州,苏州乐园很好玩,你孩子肯定喜欢(师生都笑了),最少需要1200元。
生2:我觉得老师一家去扬州比较划算,只要300元。
生3:老师一家应该去上海,因为上海有许多著名建筑,最少需要2400元。
师:假如你们一家到你刚才选择的地点旅游,你能算一算至少该准备多少费用吗?
生:我们一家五口人去常州,至少准备1000元。
无锡
499
多媒体显示表格后面再加一栏
师:老师一家如果想去无锡旅游,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大约准备多少钱吗?小组讨论。
生:大约准备1500元。
师:你怎么想的?
生:我想499接近500,5003=1500(元)
(说明:此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新知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另外,最后一栏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⒋师:电脑随机抽奖你们见过吗?谁来介绍一下。
生:许多号码在屏幕上跳动,喊一声停,号码停止跳动,屏幕上的号码就是中奖号码。
师: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不过屏幕上跳动的是算式,请你喊停的时候迅速地说出算式的得数,明白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跳动,指名游戏。
学生热情很高,抢着要参加,有部分学生甚至喊了起来: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老师,喊我呀!
师:这样吧,我们一起抢答,好吗?
学生抢答,气氛热烈。
(说明:口算的巩固练习,如果仅仅单纯的反复计算,学生肯定不耐烦,课堂也会很沉闷,因此,针对孩子的特点,我将巩固练习用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既掌握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同时活跃了课堂。)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同学们已经会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这些知识你还能推算出什么?
生1:我能算整千数乘一位数,如40004=16000
生2:我能算整万数乘一位数,如300003=90000
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我对现行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将生活中的现实带入课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中注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改变了以往课堂中计算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将生动有趣的游戏融入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从参加旅游的现实活动中依据给定的优惠方案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了学生熟知的云南民族村、石林名胜区作为载体,通过旅游时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这一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和助人为乐的教育。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共同探究
1、引入。
师:同学们,在“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家的邻居去民族村旅游。可是在旅行社门口遇到了难题,打电话来问我。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一个什么难题。(生:想。)好,我们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即旅游中的数学——“旅游费用”。
【评析: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联系生活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2、活动内容之一。(出示情境课件)
民族村一日游推出A、B两种购票优惠方案:A.大人每位70元,小孩每位30元;B.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50元。
问题:选哪种方案购票省钱?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有几种购票方案可供选择?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50元,这是什么意思?团体票每位5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7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每位30元来说怎么样?东东家有几个大人,几个孩子?小丽家有几个大人,几个孩子?
学生反馈:
生:大人票比团体票贵,小孩票比团体更便宜。
生:东东家有4个大人,2个孩子。小丽家有2个大人,4个孩子。
生:东东家有4个大人,2个孩子是对的。可小丽家有2个大人,4个孩子是错的,因为图中有1个是民族村的工作人员。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要向他学习。
【评析: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成为一种正确的思维导向。】
师: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选哪种方案购票省钱?
生:小丽家选A种方案省钱。
生:东东家选B种方案省钱。
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评析: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自验证,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学会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
师:为什么东东家选B种方案省钱,小丽家选A种方案省钱?
生:因为东东家大人多,小孩少,所以选B种方案购买团体票省钱。
生:因为小丽家大人少,小孩多,所以选A种方案多买小孩票。
师生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大人多时选B方案,小孩多时选A方案。
师:如果东东家和小丽家是好朋友,他们应该怎样买票更省钱?
生:他们应该两家合起来买,其中的5个大人买团体票,6个小孩买个人票。
教师小结:在购票时,大人多时选B方案,小孩多时选A方案,有条件时A、B两种方案结合更优惠。
【评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进而掌握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合算的方案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活动内容二。
师:3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生:选A种方案省钱。
生:选B种方案省钱。
生:3个大人和2个孩子去买团体票,剩下的1个孩子去买个人票省钱。(教师及时给予表扬)
【评析: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框框,灵活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活动内容三。
师:有两个省外老爷爷和老奶奶,忘带老年证,身上只带了100元钱,请问他们可不可以去民族村游玩?这时有两家人也来民族村旅游,其中一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另一家有1个大人,2个小孩。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两个家庭是否愿意和老爷爷老奶奶一起买团体票。(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第一个家庭(2个大人,1个孩子)愿意,因为他们单独买票需170元,如果和老爷爷他们一起买团体票只需150元,这样可以节省20元。
生:第二个家庭(1个大人,2个孩子)不愿意,因为他们单独买票只需130元,如果和老爷爷他们一起买团体票需150元,这样他们就要多出20元。
生:第二个家庭也会愿意,尽管多付了20元钱,却帮助了老爷爷和老奶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
【评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与人交往,并使学生明白在处理社会事务中既要考虑经济实惠,也要考虑社会责任。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练一练)
春城旅行社推出“石林一日游”两种购票优惠方案(课件出示情境图):A.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问题:怎样买票省钱?
【评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解决应进课堂。这堂课教师注意从新知识的引入到新原理的提出,以及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解决而设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有限课堂的无限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
生:想。
师:那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生1:是扁担
(出示投影,老师板书:扁担)
师:你见过扁担吗?
生1:见过,我爷爷用扁担挑草。
生2:见过,我奶奶用扁担挑水浇菜。
……
师:看来,我们现在还有时候离不开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德的扁担。
(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师:我们一齐来读课题。
生:(齐读)朱德的扁担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朱德的扁担与别的扁担不同吗?
生2:朱德是个什么人?
……
师: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他们南昌起义和湘南_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师:那么课文写朱德的扁担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师:大家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有不会读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真的吗?刚才老师可是看到有几个同学不敢大声回答。可能他有困难,那么没有困难的小朋友,也一起跟着他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得可以吗?
生:好。
师:在听课文朗读录音的过程中,想一想,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学生听录音)
生:我认识了“德”。
生:我认识了“朱”
……
师: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师:下面老师想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课文,有谁愿意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声音很低)……
师:你读得很流利,要是能把声音提高一点就更好了。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投入。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读得也很好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读的都很棒。
师:你们有哪些不懂得词语吗?
生:陡
师:你们知道“陡”是什么意思吗?
生:山很高。
师:是不是山很高呢?
生:是山不好爬
师:你看看课文是山不好爬么?
生:就是山高而且不好爬,好像直上直下。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带有这个字的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生:粉碎、储备、围攻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1:围攻就是包围起来打。
师:对,你真聪明。就是包围起来消灭掉的意思。
生2:储备就是储存起来的意思。
生3:粉碎就是使敌人的愿望破灭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
师: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