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书心得(精选4篇)
今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系),我们应该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欢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意义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没有意义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意义,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悲剧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悲剧的时间会长于喜悦的时间,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无意义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可以买更多的羊,卖了羊可以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剧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因为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意义,而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意义,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我原以为白岩松是政府身上的“牛虻”,总是盯着政府的黑暗面和不作为,是监督抨击政府的老愤青。正因为此,我对他曾经出过的书没有太大的期望,怕是针对热点新闻事件评论以迎合观众的情感,却没有理智的思考,不容我汲取营养。然而,读罢这本演讲集,我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四十而不惑的他,散发着成熟和魅力,令我敬仰。当我钦佩他的思想和情怀的时候,我更应该多一点追寻,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他是如何做到故事信手拈来的呢?我追寻他的脚步,发现了三个路径:
一是,用心去发现故事。以前特别佩服一个姑娘,总是能记得大学教授的某一句话,并适时的引用,而我总是忽略了。白岩松就是一个有心的人,时刻留意着身边的事儿,时刻用心记录着小故事。比如,他尤记得妈妈在他返京的前一晚对他讲述的爸爸天津就医的故事;他鼓励敬一丹写下她奶奶的故事;他编造冯骥才家被盗的故事,他总是用心记录着小故事,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回忆讲述,这就是厚积薄发的成果。我希望自己,从这本书开始,意识到教育的感化在于小故事大道理,而不是照本宣科讲些流畅的废话。当然,这一点我也在慢慢成长,故事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学生喜欢听关于教师的故事,所以教师要成长为一个有故事可讲的人。
二是,阅读中积累故事。白岩松说自己在海拉尔的时候,还不及书桌高就拿着妈妈的阅读证在市区两个图书馆穿梭,深深的感触于他的阅读启蒙竟如此早。更让我感触的是,在本书的细节处,我发现他总是在旅途中插空阅读书籍。于是,我深切的感触: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优秀,而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这也让我想到微信朋友圈一个幸福的妈妈,她工作家庭阅读都兼顾的很好,在旅途中、在睡前总是不忘阅读充实自己的灵魂,他们都为我点亮了阅读的明灯。关于阅读,白岩松说他人生的四个十年读书的四个境界:第一个十年,阅读打开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第二个十年,阅读与他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第三个十年,阅读曾国藩等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学会为人处世;第四个十年,阅读《道德经》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后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从阅读中,白岩松积累着故事:在讲述成功与失败的时候,众多的历史人物出来佐证失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在论述观点时,众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而又有说服力,这都是阅读的滋养。
三是,阅人中听故事。白岩松曾经策划过一档节目,采访十一位空前绝后的老学者,如启功先生、季羡林、胡绳、汤一介等。我想他有此想法,于公于私都是对我们和他本人有益的。他在与这些智者的交流中,领悟着为人为事的道理,成为熔铸在自己人生血液中的营养。他也作为央视的核心新闻人物,见过大世面见过大人物,总是用心记录着名人的谈论和故事,比如伦敦奥运会英国一个发言人的讲话、比如某次采访人物的发言,具体到细节和文字。正如,俞敏洪在大学的演讲说一个人要成长,得益于阅读、交流和行走。白岩松的智慧,在于行走的路上,遇到了有智慧有想法的重要人物,在与各种人打交道和访谈的过程中,他在积累着小故事,体味着人生的大道理。
白岩松解读《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最优秀的人,知道一个大道理之后,二话不说就去执行。而下等人则是一笑置之,不予理会。我想,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以阅读中的体会和感触为向导,不断调整并付诸行动。
生活的意义
-《白说》随笔
白岩松说,《白说》这本书不是一个演讲合集,有点像自传,比自己的人生简历更加丰富的自传。看完后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仿佛是一个长者,一个父亲,他在告诉你他的人生感悟,以及至少有些文字能让你懂点什么。现在的年纪,我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年纪,它不再青春热情,年少轻狂,它也没那么成熟稳重,事事洞悉,至少我认为这个年纪也许是另一个成人礼,第一个成人礼在学校刚刚毕业工作那年,你开始和一个个成人打交道,开始一副拥抱世界充满激情的面貌;而现在是另外一个成人礼,你将是而立之年,未来是负责和责任,自私点,为的给自己负责,为的是担起自己所应该担的责任,这个过程仿佛是一个心理心态跌宕起伏的过程。这个过程很苦恼,我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我该怎么理解我的生活?这个问题至今解答不出最正确答案,但是我知道,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遇到的苦恼和问题,它都是一段崎岖的路和一个向左向右的选择,我庆幸很多事情还是可以自己寻找真相,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然后你发现了原来这是一道选择题,你也可以这么平静,平静的发现身边的一些事和一些拥有是个小确幸,那么就又感觉离幸福又近了那么一点。
白是个新闻工作者,和柴静的《看见》不同,多多少少有些睿智,看的清和看的淡人世间冷暖的一个人,如果《看见》是披露一个看的见的社会和一个看不见的真相的话,白在讲时势和社会的时候更多的是分析缘由和引导理性看待。我欣赏白的明白和柴静的责任,两者之间有微妙的关系,都是经历后的自我剖白,当然,他们是一个门里出来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母亲会在我旁边,然后有聊没聊的聊一会,我看到特别有感觉的几句文字,会读出来和她分享,她听完连声说,这个好,抄下来记一下。白的年纪和母亲没差几年,看到态度篇写医学这快时,因为会有他自己的例子,我也会跑过去和母亲说,你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体的,怎么有科学的锻炼方式的。这本书就这样愉快的跑进了我的生活关系网。
我不忘记自己的理想,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当你踏出自己那块井的时候,当你看到的人、事是那么的千奇百怪的时候,也许你现在苦恼的就根本不是事,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渺小,因为我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对未知世界无比新奇的小孩。
这几天在喜马拉雅电台听到这么一段故事,说有个住在国外的朋友,她每天在朋友圈晒自己令人羡慕的生活状况,家庭幸福,儿女成群。有天了解到这个朋友在国外的家离一个墓地不远,她很惊奇为什么这个朋友的家会选择在墓地附近,这在中国是非常避讳的,她朋友告诉她这附近很多人都知道这里的墓地,他们非常理性的看待死亡,而且每每经过墓地的时候,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生命的时间,更加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你自己知道你想要什么,现实情况是什么,然后你能做些什么。
4月7日—5月4日,读书节完美谢幕!作为读书节重要活动的“征文比赛”得到了思齐人的大力支持,优秀的作品也纷纷涌现!好的作品值得分享,思齐人微信公众号特策划“读书笔记”栏目,与大家一起赏美文、读好书!
最开始,看书之于我,是独处和打发时间的好方式。读一本书的过程中,看到喜欢的句子,就把它抄到本子上,从来不会拿笔写写画画在我干净整洁的书上,当然抄下来也只停留在工整的手写“照搬”,也从来不会把心里的触动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是我的读书惯。
《白说》是一本让我抄得停不下来的书,太多的句子触动我,而读书打卡活动又“迫使”我投入更多去阅读它,去对照自己,去表达感悟,这是一次新的读书体验。《白说》之于我,是对幸福、对读书、对自己小生活的全新而深入的认识。
于我的幸福感
书中说到:“所谓的终极幸福,是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真实感受里。”我们的一生都有着本来就设定好的节奏和主干,在每个阶段都有着“核心任务”,学生时期认真学,毕业后努力工作,组建家庭后为家庭负责,年老后应该享受生活......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按照这个节奏在往前走,只是在这一生的主干上添加着属于自己的枝叶色彩。
我想,要一直努力活在自己的真实感受里,就要不急不忙做着该做的事情,收获着应该收获的成果,没有焦虑,没有不安。工作是我现阶段的核心主题,内心也经常在呐喊,为什么现在每天就是工作工作,为什么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但回头想起来,在校区和老师们、孩子们相处,挥洒想法,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处理好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自己成长的证明。一天一天下来,我是真实感受着工作带给我的成长和满足感,这不就是幸福吗?如作者所说“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我还有好多要跳起来去摘的东西,能踏踏实实往前走,是幸福。
“幸福当然和别人有关”,我认认真真抄下这句话。和相识十几年的朋友在一起,经常能在大马路上一起肆无忌惮地大笑,这是朋友带给我的轻松愉悦感,是他们带给我的幸福。而每次带着礼物回家,看到爸爸妈妈脸上欣慰的笑容,这是他们带给我的安心满足感,是我自己主动“索取”的幸福。在这偌大的世界,能有缘相遇,成为身边人,就用心对身边的人再好一点,让自己再幸福一点。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认真回味着身边人带给我的幸福,也认真考量着我带给身边人的幸福。这两种幸福,似乎主动给予的会让我收获更多。
于我的读书观
作者谈读书时,说到他读书的四个境界,第一个是阅读打开一个远方的世界,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第二是阅读与情绪产生共鸣,陪伴着走过青春的岁月,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第三个是阅读引导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学会为人处世;第四个是阅读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
以前很喜欢这句话“当你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去读书吧。”因为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经常处于浮躁不安的状态。所以,这样一句话也算是对自己的“救赎”。读了白岩松的读书观,倒是突然清楚了,之前的浮躁不安是因为内心太狭隘,是对未知的恐惧,是解决不了难题的恐慌。而他读书的境界,不就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吗?
现在有感触的是他所说的第一二个境界,读书是打开自己。一直以来,生活圈子不大,接触的环境简单。总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看待任何事情,单一而狭隘,造成对这看不惯,对那受不了,经常吵吵嚷嚷地评判着所有。确实从大学到现在,我也努力多看一些书,如果你问我每本书对我的影响,也许我也说不明白,但是起码我知道自己现在能接纳的东西更多了,书让我接触到了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视角。如文中说到的“包容”,有阅历的人看上去总是那么从容淡定,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的世界是宽广的吧!
作者最后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我们最近都爱说,除了当下,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我们不就是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自己吗?读书吧,坚持读书,一直向最好的自己靠近。
于我的小生活
《白说》说了小小方方面面的问题,对我而言,听到了更多的声音,也算是在这里“开了眼界”。但是,对于小小的自己,与我产生共鸣的,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我的生活追求,可能说起来,应该叫没追求。我希望的是,做个好人,每天很真实但有过着。
作者说:“当我们信任对方的时候,对方给予你的更多”。努力做个好人,每当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这一天我会安心而愉快的过着。如作者所说,生活本来就是一天又一天,大多数时候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如每天上班工作、下班,过得好像是复制粘贴的日子,虽然平淡,但确实这才是真实的。虽然一天一天在过,但还是要努力着过好每一天。
工作上,不懈怠自己的想法,不磨灭自己的。生活上,再认真一点儿,从自己家的每一个角落,从给自己做的每一餐饭开始,不要随意,而是更多投入。“活得认真才好玩儿”,我的小生活,也会认认真真对待,平淡也能有属于自己最精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