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与孩子沟通(精选17篇)
其一,要学会倾听。
不要怕孩子唠唠叨叨,有些家长和孩子关系不太好,就是不愿意听孩子说话。有时候,单单倾听就够了。孩子有的叙述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当他有机会毫无保留地把负面的东西一吐为快之后,他的理智就会重新回归。而你并不需要做什么,他已经有力量去面对原先可能难以面对的问题。其实我们有时候自己也知道,当我们把心里的委屈,跟别人说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放松,有时候别人不给我们意见,我们就有了相应的对策。
其二,要学会理解。
孩子是昨天的我们,当他意见情况的时候,要想我在当年会怎样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然后再给孩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其三,要说。不仅要听,要理解,还要传递出自己的语言。
有位家长说:“大事的取舍方面,我发表我的意见,供孩子参考。”就是说,你要直率地表达你的观点,但是你只是参谋,孩子的人生最终要由他自己去面去承担。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关爱每一个孩子,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我们不能懈怠。只要我们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注重孩子的细节,即使孩子考不上什么名校,也可以是一个响当当的人。
其一,自己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一周回去一次,我们当家长的尽量少玩手机,少看电视,如果监督孩子做作业,会更好。当然这个监督,不是看着孩子,你那样好像监视犯人,小孩子不自由,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孩子做多少作业。如果孩子做作业,你去玩手机或看电视,小孩子也会偷偷的模仿,或者心不在焉,反正不能全心的投入学习。
其二,语言要少而精,要点到位。
如果孩子有问题,一定要点出来,不拖泥带水。孩子最喜欢精炼的语言,不要唠唠叨叨的没完,而要抓到点子。如果一直在说,就会适得其反,孩子不愿意接受你的絮叨,而思想与行为产生抵触。
其三,不要总是说成绩。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成绩,先从生活小事入手,先夸夸孩子,然后再接入正题。问孩子成绩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分析其原因,怎样退步的,根源在哪里。
其四,要对孩子的心灵有所触动。
要打动孩子的心,就要针对初中孩子的特点: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来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因此你的语言要能和孩子的语言形成共鸣。
其五,要了解孩子。
认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摆正孩子的位置。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疑惑和障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孩子能够愉快地、努力地,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至于孩子学习成绩如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一味地埋怨孩子,恨其不争,愤其不进,这样反而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过重,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往往适得其反。
年轻父母要学会巧妙地问
选择时机问:有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处于变化状态。比如看到孩子郁闷不乐时,你可以问:“宝贝,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来,和妈妈说一说,看看妈妈能否帮助你。”“哟,谁惹我的宝贝不开心了,来告诉妈妈,我听听什么事。”“孩子,遇到困难了吗?妈妈看你有点不高兴呢,说说好吗?”“嗬,宝贝,看你这个高兴劲,遇到什么开心的事了,和妈妈分享一下好吗?”“孩子,妈妈看你心情不错,肯定有什么令你开心的事发生了,说说吧,让妈妈听听呗?”像类似的时机,需要年轻父母平时细心观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问的时机选择。相信你合理的问会让孩子敞开心扉,把心事告诉你。
巧妙地反问: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不解的事,总会跑来问妈妈,如果你总沿用以前的方式——有问必答,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思维懒惰现象。特别是孩子进入一年级以后,在学习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请求妈妈给答案。为了锻炼孩子主动思考的习惯,你可以巧妙地反问孩子:“宝贝,你再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好吗?”(这是让孩子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宝贝,刚才的问题你怎么想?”(把球踢给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宝贝,你刚才回答的不错,妈妈再补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劳让给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主动思考的自信。)
请教式提问:这种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轻父母谦虚的一面,用你的谦虚榜样来影响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组装玩具,你可以问:“宝贝,为什么要把这个部件装在这个地方呢?”“宝贝,你把这个部件装在这个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诉妈妈吗?”比如看到孩子在阅读(只是概略式阅读,孩子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阅读)可以这样问:“宝贝,能给妈妈讲讲你正看的这个故事是什么大概意思吗?”“宝贝,图中的这个人做什么呢?能给妈妈讲讲吗?”“宝贝,刚才动画片中某某为什么要这样做啊?能给妈妈说说吗?”像类似请教式的问,可以让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或者展开想像,或者主动思考。
引导式发问:在时间意识培养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引导式问,这种引导式问,并不说出孩子即将要做的事,避免每天总是重复性追问,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每天写作业时,总会直奔主题:“为啥还不写作业去?”“到了写作业时间,你还没完没地玩儿?快去写。”但如果你用引导方式来提醒孩子,效果会截然不一样,比如你可以问:“宝贝,能告诉妈妈现在几点了吗?”“宝贝,再过五分钟,你应该到做什么事的时间了?”“好样的,你能够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妈妈相信你能认真执行作息时间内容的,加油!”看,这里是不是没有提作业一词?而是让孩子主动思考,然后做事呢?
迂回曲折问:有时孩子本来已经从你这里获得过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不愿意主动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给答案,为了避免孩子思维懒惰现象,你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比如孩子提出问题后,你可以这样问:“宝贝,这个问题的答案,妈妈以前告诉过你,现在想一想,妈妈以前怎么对你说的,好吗?”“宝贝,这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怎么讲的?给妈妈讲一讲好吗?我也想听听呢。”“宝贝,这个字以前妈妈告诉过你读音,现在我给你组一个词,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来了,试试,好吗?”象类似的问,会减少孩子对你的心理依赖现象。当然这需要你保持足够的耐心,并且要鼓励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责怪面对孩子。
结合孩子的特点进行沟通
在上初一之前,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并表达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升初,都会出现松懈的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他明确目标,为他鼓劲。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引导他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劳。
2、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
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3、多跟老师交流,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
但要跟孩子说明,自己只是关心他,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不是想监视他,不是不信任他。 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4、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
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自己怎样为他付出,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的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比较。
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孩子的成绩下降的时候,一般自己已经很伤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为家长,应该表示关切,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帮助他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备会疏远他与你的距离,以致今后出了问题,也不会再主动拿出来与父母协商。
1创造聆听的氛围
首先,我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懂得越来越多,有些时候可能感觉父母的思想很陈旧,有些时候,遇到事情先给小伙伴们说,最后没办法,才向父母求助,但是有些时候,做父母的就是一听孩子说这些事情,就开始教育,你不应该怎么怎么,说一大堆,孩子也不愿听。所以,首先就是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晚饭的时候,都在家里面吃饭的话,是很好的时机,却由于父母很忙,没有空或者很累,不想听,从而错过了,如果想改变与子女的关系,那么就抽出时间陪子女一起吃饭,另外也让孩子知道你们对于他们的爱。
2做一个旁观者
有时候,我们喜欢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孩子有些事情需要做,我们总是认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孩子会很烦的,最好的方法是陪着孩子,他有不会的来请教你,你告诉他方法,让他自己动手去做,不要总是插手,只要是不违背一些规范就好。
3书信交流
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孩子争吵,孩子生气,你也生气,你如果用大道理告诉孩子父母也是为了你好,他是体会不到的,体会到的只是你一直禁锢着他,总是都是他自己的错,因此,想要表达一些情感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写信。这样孩子会认真的去看完,也会思考,也许还会反省的。
4不要刨根问底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安慰和家长的陪伴,我们不要总是去训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家长或者朋友之间闹了矛盾,心情不好了,回家了,孩子不高兴,我们陪着就好了,不要总是追问,怎么了?一直问个不停,有时候,孩子说了,我们还去判断谁对谁错,我们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陪伴,家人给的温暖。
5私人空间 不要打扰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秘密了。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秘密不愿意让父母知道的?所以,现在自己的孩子长大了,需要私人空间,不要总是去随意的翻阅或者是偷偷的看,这样很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的。做到和自己好好的交流,也就不要害怕自己的子女有什么秘密瞒着你啦。
6学会聊天
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不要总是一聊天就是学习怎么样,怎么受到老师的批评了,导致孩子不愿意聊天了,也不要总是和他说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等等,这个是绝对不允许一直说的,我们和孩子聊聊家常,平时发生的事情,顺便过渡到孩子周围发生的日常事情,从而让你们之间能正常的去交流,没有矛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良好的开端。
一、营造平等平和的双向沟通气氛,别给孩子一种步步追问,坦白从宽,干涉有理的感觉。
家长也要谈谈自己今天有什么新鲜事,有什么感受,介绍一些新闻或者趣闻给孩子,然后再顺理成章问他有关学校的事情。这样有来有往,你问我答,你答我和,谈话就比较丰富。同时得理解孩子有的想法留给自己,特别是对中学以上的孩子,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愿意说,是想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对他们有信心,给他们留有空间。
二、问题分为几类:
关于学校总体情况的,关于孩子学业,能力和感受的,关于孩子和朋友交往的等等,家长可以就你需要集中关注的方面去重点提问。
三、不要光抱着打听和掌握动态的心理去对待孩子
真诚倾听和接纳他们和我们不同的思想,向他们学习我们未知的新鲜事物。这会让孩子热情地滔滔不绝,有时候想喊停都停不住,而且有时候还会拉你一起上网或者用其他渠道找更多的信息。
从HR经验角度出发,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提问方式是这样的:
一、多问开放式的问题而非封闭式的问题。比如“今天学校里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什么?”就会比“今天在学校过得有趣吗”有更多的潜力可以继续发问,了解更多。
二、多请对方举例,比如我在上述和Alex沟通中所提到的,“今天在集中注意力(管理时间/深度思考)方面做得如何?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三、使用一些小问题继续跟进,如Liz提到的:“如果你当老师,你想教哪一门?最惨是教哪一门?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是一个跟进问题,很多W开头的问题都可以用来跟进了解孩子深层的想法,和第二点的举例结合更有效。比如:“你最喜欢和谁在一起?为什么呢?能举个例子吗?”
所有的技巧都仅仅是技巧,作为家长,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的初心:从爱出发,做一片营养丰富的土壤,支持稚嫩的新芽健康成长。
多用赞美之词和身体语言。必须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们都是爱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许你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依然关爱他。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话“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这样想”等,就能让孩子觉得受到了你们的认同。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应我家孩子是个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幼儿园也不爱写作业,前段时间我在摩比思维馆给他报了个班,那的老师很会与孩子沟通,孩子经常受到表扬,现在每天吵着去上学一回到家就高高兴兴写作业。我看着也很高兴。
有时不说话,而利用身体语言,如微笑、拥抱和点头等,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现良好时。身体接触表达亲昵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时候才表达亲昵的感情,当孩子稍大一点后便改以冷淡的态度,拒绝孩子的“纠缠”。然而身体接触可以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同时也别忘了接纳孩子对你们的爱意。
语气应温和,态度要友善。父母应避免用高昂、尖锐并带有威吓的声音对孩子说话,尽可能以微笑、欢快、平和的语气说话,显示出友善和冷静的态度。多说“我”,少说“你”。父母应尽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不要总说“你应该……”,而应常说“我会很担心的,如果你……”。这样孩子就会从保护自己不被指责的状态下转而考虑大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沟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a.不急于作出评价。即使孩子的看法与大人不同,也要允许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适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详细地分析双方的意见。父母不压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自然会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无论孩子是向你们报喜还是诉苦,你们最好暂停手边的工作,静心倾听。若边工作边听,也要及时作出反应,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日后也就懒得再与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领会孩子的话意。婴幼儿在不开心、不满意时,就会直接用啼哭来表示。逐渐长大后,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当他不快、疑虑时,往往将自己的感觉隐藏起来。再说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不能以恰当的语句表达心中的想法。比如,当孩子生病时他会对你说:“妈妈,我最恨医生”,此时你应顺着他问:“他做了什么事让你恨他?”孩子若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他总是要给人打针,要人吃苦药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为要打针吃药,你觉得很不好受,对吗?”这样,孩子的紧张心理会得以缓解。
d.理解孩子的情绪。有时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应,倘若大人能够表示出理解和接纳,他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譬如,当孩子知道奶奶买了玩具送给小表妹作生日礼物的时候,他吵着也要,此时大人应解释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这是给妹妹的生日礼物,你生日时奶奶也会给你礼物的”。通过这番对话,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变得通情达理。
掌握沟通技巧,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而且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问小不问大
很多父母爱问一个很大的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非常大,孩子不会跟大人似的给出一个总体评价,他们有的是具体的感受,比如被老师批评时很难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觉得很开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里,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心情。这种宏观的问题让孩子很难回答。还有的父母会问今天学了什么,这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孩子在园里有好多活动,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内容,孩子该从何说起呢,这无疑给孩子一个难题。所以父母要从小处着手,比如问孩子,“今天有画画课吗”,“画了什么”,这就是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作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总觉得这是教育,这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也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杨谨老师说,要先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沟通就不会变得费劲。比如孩子回来说今天中午有个小朋友老做鬼脸,扰得自己没睡好觉。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否定孩子说,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说了,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如果换一种方式,问一问孩子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那样呢,你当时在想什么呢……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往下说。只有孩子愿意说,沟通才能延续下去。
从别人的故事开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可以先问孩子有关小朋友的情况,比如今天甜甜来幼儿园了吗,你跟她做什么游戏了。孩子听到这样的问话,会自然地说起别人的故事,甚至还会滔滔不绝。因为孩子在说自己的故事时,会时刻注意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是认可还是反对,这事关他在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而说人家的故事总是更安全一些,不会招来任何说教和指责。趁孩子说得起劲,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问问他做了什么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是杨谨老师非常强调的沟通方式。她认为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也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独特性,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思想。
父母为什么蹲不下来呢?
“这跟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关,有些善于沟通的父母,善于捕捉沟通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信号,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来。”有些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凶巴巴地跟孩子说话,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内心有一个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愿意去碰触,看着孩子的某些情绪,自己就伪装一个坚硬的外壳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用柔软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柔软,他们内心也怕被击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时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来对待过。他会沿袭父母对待他的这种方式。有些孩子从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为人父母的时候,就自然启用父母曾经的做法。”
那么父母又怎样才能真正蹲下来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该从何着手呢?杨谨老师建议父母开启自己个人的心灵成长之旅,梳理自己。现在社会上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妨尝试走进心灵成长工作坊,或走进心理咨询室,让专业人士帮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这一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时候有什么遗憾,有什么未完成的愿望,内心深处有什么渴望,思考怎么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怎么更好地面对孩子。
但现在很少父母会在自己的心灵成长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报兴趣班,参加各种才艺考试。但其实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内心是一条干涸的河流,怎么可能匀出水来供给别人。给孩子的爱也一样,自己内心都没感受到爱,因为工作、家庭时常被烦燥困扰,怎么能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呢,自然地蹲下来、温柔地对待孩子就变成了一件难事。
1.要认识到成功的沟通没有秘诀。
沟通没有通用的模式,与一个孩子沟通的方式并不总是适合于另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一位母亲的儿子个性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难以获得有效的沟通。于是,这位母亲根据儿子喜欢听音乐、写作和阅读的特点,经常与儿子一起到书店去,在那里听儿子向她讲述故事和书里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还和儿子一起听音乐、做儿子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断进行鼓励。她的儿子最终慢慢地活跃开朗了起来。可见,成功的亲子沟通没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
2.要学会倾听。
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意味着避免打断孩子的话、集中精力于交流的过程。为了便于做到这一点,沟通最好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如果你正忙于做晚饭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要做到认真倾听是困难的。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问题和观点,有助于澄清事实,避免对孩子的误解。经常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发现,尽管你没有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和建议,你的孩子却更多地向你提出问题。这是因为,善于倾听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创造机会交谈。
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小朋友不喜欢预约的谈话。你想谈的时侯,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的时侯,沟通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欢在晚饭桌上或睡前时间与孩子谈话,有些父母则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游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不管选择什么时间,我们都要知道,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的。切忌不要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的、不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家长配合老师
1、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那么你就要重点培养子女的学习作风,培养学习的认真程度。毛主席说过的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一个学习中等,但是学习稳健的学生,往往在最后关头,能够冲出去,成为一匹黑马。这样的学生,最忌讳家长一直让他赶超别人。同时这样的学生,往往还有些特长,也要积极鼓励。一个有突出优势,其他方面都能达到中等的人,是最有竞争力,最有前途的人才。
2、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师关系一般,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那你要认清这个残酷的现实,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但却不是当前教育体制的宠儿。在这个环境下面,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一味地逼迫,会让他越来越差。和子女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僵,会把自己弄成了子女的对立面。对于这样的学生,家长要找出他适应的那些方面,加以鼓励,冷处理那些不 适应的地方。不能用批评的方法。处在鼓励下的学生,往往会逐渐往上走。
3、如果你的子女是下游,或者成绩名次象过山车一般不稳定。这样的学生肯定不是学习努力的学生了。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要给他树立标杆,跟他说,谁谁谁怎么样, 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么人的。要求他追,反而会加大他的挫折感。 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他平和的心态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观点,尽量找出他的特长,争取在一个地方取得超过其他同学的突破。不要牢骚,不要埋怨,学习部分重点掌握基础知识,稳定住成绩。如果请家教,也不要做难题,能够把基础知识和作业题做好,就可以大加鼓励。
4、如果你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已经名列前茅,那么你一定不要在子女的学习上过多的下功夫。子女已经是坐上了顺风船。再用力,结果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你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很多学习相当优秀的学生,经不起一场考试的失败。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学习再怎么好,也不见得场场必赢。我有一个大学的同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右胳膊就不能动弹。神经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一次考试考不好的后遗症。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应该鼓励和学习中等的同学交流。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来往,其实这是个误区,那些学习中等的同学,往往在其他方面有长处。我们国家已经处在一个转型期了。单纯靠学习成绩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也不能保证她或他将来的人生幸福。重点培养稳定随和的心态,避免高分低能,是最重要的。
真诚地作出反应,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训导。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据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要学会跟孩子讲道理
在孩子面前,把身上那种我是父母,你就要听我的那种想法收一收,要学会跟孩子讲道理,而不是通过暴力或者命令让孩子折服。
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看待
有时候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要听自己的,可以把孩子当成亲密的朋友,相应的,孩子也会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有什么事都会跟你说的。
不要轻易体罚孩子
体罚孩子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也是家长教育孩子失败的表现,可能一时的惩罚可以起到威慑的效果,但是后期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所以不管孩子犯什么错误,都不要轻易的体罚孩子。
父母怎样和孩子沟通 让父母成为沟通高手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教育孩子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有时候孩子总会问你各种各样奇怪而幼稚的问题,这时候不要嫌孩子烦或者啰嗦,一定要耐心的给孩子解答,并趁机会教育一番。
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站长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孩子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不合理,有时候应该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当时是怎么想的,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时,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用鼓励替代批评
在生活中要学会常常鼓励孩子,就算孩子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也不要去责怪或者批评孩子,要常常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些事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一些小事或者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同时又跟孩子有点关系的时候,可以尝试去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感情。
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
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尊重是关键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很多父母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怎样说他就应该怎样做,没有真正的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就得不到尊重,长大后要么彻底的失去自信心,要么不懂得尊重其他人。尊重能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当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润滑剂。
理解很重要
很多父母当孩子犯错后总是已自己的思想来理解孩子的行为,这对孩子为什么犯错的真正原因却不了解,这对孩子会造成伤害。孩子受到责骂后,会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质疑,不仅对孩子的思维方式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与孩子交流,首先要理解孩子,只有懂孩子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
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很多父母对孩子非常严厉,稍有不足就会责骂。其实,这样只会阻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应该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铁血手腕强制压迫。
陪伴才是最好的爱
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陪伴。孩子最亲近的人是父母,但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日渐疏远。如今,市面上有能够与孩子打电话的儿童手表,各位父母可以试试。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 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 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 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一、可以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
家长不要总认为你说的话孩子听了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其实你说完之后,小孩会慢慢的会对大人的话产生疑问,同时也意味着他不可能按照大人的方法去做。因此作为家长的要总结经验,平时要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要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询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用反问句和陈述句,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听孩子说话,不要打断话语,让孩子把话说完。提问其实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家长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学习。
二、家长要多用尊重和理解方式。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还有知识和见识增长,孩子的思想也慢慢走向成熟,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家长要用尊重和理解方式去和孩子进行交谈。也可以主动去了解孩子所关注的文娱活动还有一些热门话题,和他们进行交谈,而不是时候的把考试成绩当成与孩子交流的唯一话题,只有这样亲子间的关系才可能有话可谈,有事可商。
三、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不能仅仅立足于语言沟通的方式,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有的孩子比较喜欢音乐,那你就采取音乐的方式,循循善诱。有的时候家长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孩子会觉得你是个复读机,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然而采用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这样就会容易增加情趣。使用古老的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四、家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
要想和孩子成为一个知心朋友,这点一般的家长都很难做到,有些家长想摆出家长的架子,担心会因此失去家长的威信,不过你可以让一位比较适合的家长扮演此角色。你就会发现家长在和孩子跟你进行聊天后会把遇到的问题告诉你,孩子毕竟社会经验还少,这样通过沟通的方式家长就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引导孩子,继而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其实沟通就是一个彼此协商、彼此让步的一个过程。要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必须的,孩子的正确人生路还需要家长的指引,只有有效愉快的沟通还能孩子和父母家庭才会越来越和睦,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懂事。在进行沟通的路上,我们家长要不断的改进和学习。
1、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要去责怪,更不要去收拾这个残局,可以让孩子想办法,想想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需不需要帮助,这样鼓励孩子去想办法,开动脑筋既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又对未来孩子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制定规则
有的家长为了约束孩子的行为,会制定一些规则,如果触犯了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从自身出发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的规则估计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的执行,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这样他会感觉自己有责任去执行、遵守。
3、孩子需要的方法
家长有时候很苦恼孩子到底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其实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他喜欢什么的教育方法。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态度直接影响教育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家长要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需要什么。
4、多听少说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总让孩子听自己说,特别是针对孩子想反驳的问题,家长会堵住孩子说话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的锻炼,更会增加亲子交流的障碍,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让孩子明白遇到烦恼了,可以回家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
1.注重身教,树立威信。建议父母“十多十少”——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读书声,少一些麻将声;多一些精神上的关爱,少给一点零用钱;多一些激励、欣赏,少一点打击、指责;多与老师沟通一些,少与赌友交流一些;多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一点社会应酬的消耗;多一些让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少一些父母包办替代;多一些带孩子观光旅游,少一些电脑、电视畅游;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围的创造,少一点物质环境的建设;多一些心灵美的引导,少一点外表美的诱导。
2.关注孩子的成长。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父母除了行为上的无声关注以外,还需要言语上的沟通和表达,要让孩子知道你无声的行为所包含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却不跟孩子经常沟通;有些父母以忙为由,忽视亲子间的交流:……。这些都是引起与孩子关系淡漠的原因,所以做父母的尽可能避免这些,尽最大可能创造行为上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同时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出来。只有孩子清楚明白了这些无声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孩子就会对父母还以尊重、爱戴和亲近。
3.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当着孩子的面,应该互相支持、相互融洽、相互配合。父母、孩子之间要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父母既要与孩子分享成功的愉悦、快乐以及“狂思妄想”、“奇谈怪论”(青春期的孩子总会有不少“狂思妄想”,有许多“奇谈怪论”,即使你不能分辨是否现实,是否正确,你都该像对待一件礼物一样与孩子一起分享。专家们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克服的过程,是你与孩子重建关系的过程,是你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你和孩子都有可能找到一把开启彼此心扉、自由表达思想的钥匙。当你进人了这种角色,你就能体验到一种新的满足感。)也要与孩子分担创伤或挫折时的郁闷、痛苦;既要当孩子的听众,让孩子把话说完,也要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孩子建议,让孩子自己去觉悟和修正自己。饭桌是分享家庭时光的重要机会,但往往被忽略。父母对孩子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孩子会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受。
作为父母,无论你多忙,都应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尽量抽时间与之讨论,交谈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采取一种平等的谈话方式,可以避开所谓的“冲突”。当你觉得不便说就写下来,父母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当你把事情、道理写下来,当孩子安静下来,一遍遍地阅读时,可能对他有所启发,对解决一些事情可能会更加有效。
4.无条件信任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习惯和品行基本上出自于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多欣赏、赞扬其优点,尽量包容缺点乃至错误,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便是孩子犯了错误也应该以平和语调、建议和探讨的方式转达给孩子,既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也存在缺点,也要明白帮助孩子自己判断与觉悟所形成的自律比起他律来,效力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