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同大学生沟通(精选3篇)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幸福是首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句句动人的言语,是诗人与我们的思想交换,心灵的沟通;幸福是首歌,时而激情高昂,时而婉悠扬,一段段优美的旋律,是作曲家灵魂的象征,是他们与听者的心灵沟通;幸福是……终归而言,幸福之源来自于心灵的沟通!
沟通是一座桥梁,架起了陌路人之间的友谊。用心灵沟通,则唱响了幸福的篇章。听,仔细去听,纷扰的市场有人对路人言谢;看,离别的车站,有久别母子的温情拥抱……啊!沟通原来如此简单,给周围人带来了幸福。
曾看过篇报道:广州一名叫悦悦的小女孩儿,在路上不幸被一名司机开车碾过,司机肇事逃逸。而在此期间,有18名路人路经此地,竟无一人去救这名可怜的女孩儿。就这样,女孩儿在血泊中等待着……终于,第十九名路人——以捡破烂为生的阿婆小心翼翼地把女孩儿从马路中央抱出,积极奔走施救……
这件事给了我们深深震撼,让我们看到了沟通在我们当今社会的欠缺,明白了心灵沟通的重要。想想那18名冷漠的路人和驾车逃逸的司机,他们是绝对不会品尝到心灵沟通的真正含义,他们自然是不会得到幸福。而那位善良的阿婆,她却是最幸福的,因为她的善意帮助不仅挽回了一条生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她的举动帮她寻到了幸福之源!
幸福需要沟通,沟通带来幸福,可真正的幸福并不仅仅是彼此的交流,而更是心灵的思想交换。作家史铁生因病下身瘫痪,当刚得知自己的病情时,他整天闷闷不乐,常无故摔东西发脾气,他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表现,疼在心上,仍默默地为他付出着,可当时的史铁生并未真正理解母亲的爱子之心……当母亲永远的离他而去时,他才顿悟,深感后悔。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沟通,我们就会感悟到幸福,而珍惜现有的幸福,我们就会加倍幸福。
古今中外,用心灵沟通获得幸福的人数不胜数。古有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心灵沟通共建赵国的幸福,今有残疾人刘伟用脚弹奏钢琴,与音乐沟通的刚强幸福,古有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幸福,今有霍金轮椅上遐想宇宙太空的幸福……他们的幸福皆来自于心,来自于心灵的沟通!
幸福点点,心灵的沟通是其快乐的源泉。幸福无处不在,它期待我们的采撷。朋友,请不要再徘徊,让我们一同用心灵沟通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用梦想点燃幸福的激情与欢乐,去追寻那份属于我们的幸福。朋友,还在等待么?带着幸福之源——心灵沟通出发吧!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成为大学生后的心理活动:希望完全独立,有自己的空间、隐私,有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希望家长过多干涉和过于管束。同时,作为处于身体和心理还在不断成长中的年轻人,十分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关心。建议:
1.像面对朋友一样面对孩子,相信他有自己的判断,是个自主的“他”。支持他的爱好和有益的想法;对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要一厢情愿的过多地提醒唠叨。
2.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和信息已经远远多于一般家长(专家除外),他们所不足的只是社会经验不足,在识别事物本质方面缺乏经验,缺少社会实践的历练。作为家长,一方面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了解新知识,学习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适时提醒孩子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加以注意。家长和孩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生活上多关心,尤其是身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青春期困惑,身体有可能遇到的疾病,家长要适时点拨。零花钱根据经济状况适当给予,不要自己省吃俭用,却惯下孩子大手大脚追求名牌的毛病,鼓励他们勤工俭学,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挣钱。
与人交流要求我们巧妙地听和说,而不是无所顾忌地谈话。而与那些充满畏惧的人、怒火中烧的人、或是遭受挫折的人交流就更难了,因为在这种情绪的控制下,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
有些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际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和谐,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有效的沟通技巧。关于有效沟通,有很多研究和分析的资料
沟通中的肯定
即肯定对方的内容,不仅仅说一些敷衍的话。这可以通过重复对方沟通中的关键词,甚至能把对方的关键词语经过自己语言的修饰后,回馈给对方。这会让对方觉得他的沟通得到您的认可与肯定。
沟通中的“先跟后带”
无论是职业咨询,心理辅导还是一般的合作,都可以使用这种技巧。“先跟后带”是指,即使是您的观点和对方的观点是相对的,在沟通中也应该先让对方感觉到您是认可的、理解的,然后再通过语言和内容的诱导抛出您的观点。
沟通中的聆听
聆听不是简单的听就可以了,需要您把对方沟通的内容、意思把握全面,这才能使自己在回馈给对方的内容上,与对方的真实想法一致。例如,有很多人属于视觉型的人,在沟通中有时会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有可能无法达到深层次的共情。
沟通中的专业性
一举一动都要表现出你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来自你的微笑,来自你的握手。就像沃尔玛的每一个员工最好的微笑是要露出八颗牙齿一样,专业的表现也是赢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结:在沟通过程中,80%是倾听,其余20%是说话,而在20%的说话中,问问题又占了80%,以问问题而言,愈简单明确愈好,答案非是即否,并以的态度和缓和的语调为之,那么一般人的接受程序都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