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实用三篇)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精选3篇)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1

亲爱的孩子们:

一个寒假中快乐幸福的你们长高了吧,变得更加聪明了吧,老师早就想看到你们幸福可爱的笑脸,分享你们的`快乐!一起投入到老师的怀抱中来吧,老师正张开双臂等着你呢!

在新的学期里,让老师的大手拉着你们的小手一同步入知识的海洋,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共同进步,共同分享我们进取中收获的点滴。快来吧,宝贝!

请家长配合的方面:

请家长给孩子准备好被子、枕头与报到的当天带来,便于老师为孩子整理床铺。

请家长把在银行缴费的凭证交到班级老师手中。

请家长早上在8:10——8:30送孩子入园,下午于4:10接走孩子,并自觉使用接送卡接送孩子,接走孩子后 ,请不要在园内逗留,便于园内管理,确保孩子安全。

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以下用品:大盒橡皮泥、24色的油画棒、记号笔、固体胶、一包抽纸、彩色折纸两包等。

请家长把孩子在寒假中的趣事用简报的形式做出来,丰富班级的主题墙,便于孩子互相交流,重温假期中快乐地生活。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过去,父母让我到学校“念书”。当年,我们上学叫“读书”。现在,我的进修叫“学习”。学习的含义好。为什么这么说?不仅“学”,还要“习”。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慧眼”去学(发现)什么;还要有一颗“慧心”去收集证据,提出假设,更要有一定慧能“习”什么——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最后,将自己延长到一个高度——认识教育客观真理。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来到中央教科所从师朱小蔓教授。但愿,我这一年的学习本质,将我的教育教学走向丰满和立体,从而走向风格形成特色。

坐在中央教科所三楼的会议室里,心情不平静。 我是冲着朱小蔓来的。 七年前,高万祥给我复印了朱小蔓的文章,并邮寄过来。读着读着生出感慨:原来德育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德育可以这样理解!我赶紧摘抄了其中的几句话,其中“德性”一词牢牢记在我的心中,开始寻找她的文章来读。朱老师从1985年起研究道德情感,后来研究人的情感发展和情感教育,更多的是研究人类的哪些情绪情感和人的道德发展相关。正如她发现的一样,我们过去对于道德情感的理解太凝固、也比较窄,主要是词典上的解释,把道德情感看成人在理解了道德原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认同道德原则的情感。可不是吗,现在一说“德育”大家就会哑然一笑,一提到“马列主义”,就会想到“老太太”。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生命中有很多很自然的情感是与道德教育相联系的。比如,虽然不能直接说孩子的好奇和冒险是道德的,但是当他的好奇心有了付出的场所和需求的时候,这个好奇心就变得与道德品格相关了。再比如,安全感、依恋感、自尊、自爱等都可以成为发展道德的基础。现在有些关于道德教育的看法我认为有偏狭,也不够明智,他们往往就道德教育谈道德教育。” ——这是我读到最为鲜活的关于道德的理解。

在国内,她率先提出以“情感性”为基础概念的完整教育哲学思想,强调重视情感性的个性品质。呼吁纠正现行教育中的唯认知主义,克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负向功能的她,又提出了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理论范式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模式。当时的我既惊奇又兴奋。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育的,当班主任的我来说,这无形对我的课堂以及教育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次会议上,见到高万祥,向他打听朱小蔓的情况。他充满敬意地讲起了几天前听她给校长们讲的报告——那天天已经很晚,她依然真诚地告诫校长们要读书,要思考……全场鸦雀无声。

由周益民的提供,我读了她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我从朱永新教授那里读到了描写她的文字,听到了朱永新教授对朱小蔓教授的高度赞扬;和朋友李庆明聊天,当谈起朱小蔓的时候,他总是禁不住感慨;还有徐冬梅,袁卫星等,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都提起她的名字。大家都被她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读到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关于读书的报告,禁不住流下眼泪。我把其中的话语,语重心长地读给年轻教师听。

有意思的是,去年在海淀区召开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的时候,她就在主席台上就座。会后,我急匆匆到后台寻找,没有。后来在大厅看到她的身影,刚要上前,细看,不是。李庆明来京向朱老师汇报工作,要拉着我见她一面,本来短信让我等候,结果没成…… 她已经几年不招高访学者了,可今年我还是来了——真是幸运。 典礼仪式上,朱小蔓作为所长,开始给我们这些新学员讲话。她说,央所的研究就是追求学术提升,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学术品质,建立学习共同体,改变学习策略,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她还强调,我们的工作不限于一般的抽象的研究,而要做具体的工作,我们要无时不思,无时不想,无时不写,无时不做,不图功名,淡泊名利。要以有效性作为工作的目标。再加上“自我控制”。以资讯作为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工具。要懂得知识改变生活,学习改变命运。今年春天,我和央所的李家俊一起到黑龙江的黑河搞研究,他发自肺腑地称赞朱所长来这一年,央所的变化。想想她来到这里生的一场病吧。作为学生的我都听出了她的语重心长,不知道央所的人作何感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基本完善的品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使社会持续和谐地发展,使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把知识和生命看成合一的东西。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现代社会却被丢弃了。因为只有来自生命内在的情感动力才从根本上支持人完成学习过程的不断提升和整合。……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在进步。我们的政府正在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进行教育工作和改革的良好背景。当然,要想推动这些工作变成现实是要有很多路要走的,是会很艰辛的'。”

难道,这些话仅仅是说给研究整合教育模式的,外国的,特蕾沙听的? 学员中,虽只有我是她的高访。和几位博士从师于她。我们的学术背景不同,各自不同考虑,我们的训练不同,脾气不同,经历的阅历不同。但,共同面临的是必要的挑战。高访的日子终会结束,但过程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精神与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3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欢迎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在此我代表全体教师承诺,将恪尽为人师者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中的职责,以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热情助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成才,不辜负“半国英才聚清华”的重托,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也向同学们学习,与大家共同进步。

看到大家,我不由想起十五年前自己参加开学典礼时,初入清华园的激动;想起作为辅导员迎来上一个五字班时,他们意气风发的'笑脸;更想起在参加招生宣传的过程中,听到的很多同学,也包括今天在座的一些同学,向我讲述的他们的清华梦,以及当时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正如录取通知书上所写的,“清华,是你一生的骄傲”。梦圆清华,是对大家过去几年中追求卓越、不懈努力的最好褒奖。这一刻你有理由为自己而骄傲,并得到我们最衷心的祝贺。

一个梦想的达成,也意味着另一个更远大征程的启航。如何由一名清华大学的新生,真正成长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人”,是大家需要用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回答的问题。这里我有两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是积极面对挫折的挑战,并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你可能正在憧憬着大学生活很多美好的第一次,但也将会和另外一些第一次不期而遇。你可能第一次遇到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的状况,第一次发现“学霸”的称号似乎正在离开自己,第一次身边有这么多明明可以靠智商吃饭,却偏偏还那么努力的小伙伴,自己好像在哪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甚至,你可能会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不及格。如何应对这些不如意甚至挫折,是你很快将要面临的考验,并很有可能成为决定你的大学生活是走向新的辉煌还是最终陷于沉沦的分水岭。

同学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当这些挫折真正来临时,无须恐慌,这几乎是每一个清华人必须经历的一课;也不必沮丧,它其实向你指明了突破原有极限,再次得到跨越式提升的方向;更不要一蹶不振、就此甘于平庸,而应始终以“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自勉,不忘追求卓越的初心。所谓“卓越”,并不简单等同于成绩或排名,最重要的是不畏惧任何困难、竞争和挫败,竭尽全部心智和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只要做到这点,你就始终可以像今天这样,坦然并自豪的为自己喝彩。同时,在战术层面上,也提醒大家有意识的去体会大学阶段知识和教学的特点,尽快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特别是希望大家能勇于求助,善于发问。每一位老师都将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

第二,是树立明确的目标,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朱熹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清华的同学需要避免的恰恰是善于记书、精义,却忽视了志在何方。如果说今年六月之前你的目标聚焦于高考,那么身处清华之后,又应该为了什么目标而学习,为了什么理想而努力?这绝不是什么遥远甚至虚无的问题。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尤其是通过你自己的深入思考后自主选择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你主动学习、深入钻研、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而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抱负和担当外,还需要注意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由此明晰自己的人生规划。

今年寒假我和高中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交流,他们问我在清华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清华求学期间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了一系列选择,并最终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大一学年末专业分流,我从有悠久历史的土木工程系,来到了成立不久的建设管理系;大四又选择了房地产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完成了从工学到管理学再到经济学的转变;20xx年博士毕业时,房地产已经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行业,我却选择以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立志于为这个纷繁复杂的市场增加理性的力量。这些选择在当时看来都有点“非主流”,但每一次我都坚信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也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也正因为此,才能在努力的过程中始终甘之如饴。至于社会上讨论的所谓“热门”专业等等,我觉得反而不必看得太重。无论哪个专业,我们瞄准的都是其中最顶尖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足够的空间成为我们的舞台。清华人应当有这样的眼界和自信。

同学们,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已经向大家拉开帷幕,清华园提供的无限可能正在等待你的探索。期盼着大家以初为清华人的自豪作为新的起点,在挫折中成长,追求理想不断前行。今天,你因为成为清华的一员,而拥有一生的骄傲;明天,相信也终将因为自己卓越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而成为清华的骄傲!

谢谢大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