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600字【优秀3篇】

《血战湘江》主题片你们看过了吗?这影片中描述了红一军团觉山阻击湘军、雄师浴血突过湘江、都庞越城民族魂等着名的红色历史。本文是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600字【优秀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湘江观后感600字 篇1

今天观看了《血战湘江》这部电影,真是震撼人心、震撼天地;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英勇无畏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

湘江战役是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决定而开始的,每想到这,我都不禁疑问,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们不知道后果吗?

毛主席领导的二纵队,辎重繁多,步履维艰,行军速度缓慢;毛主席多次请求卸下却无功而返。轰炸机一直在上空盘旋,***像暴雨般无情地落下,轰出一个个炮坑;但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毛主席赴汤蹈火,并且把自己的药给战士们——“他们比我更需要!”把那爱的光辉洒在了每一个战士的身上。自己休息,绝不可能!

可是,坏消息不断传来——枫树角面临失守!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中央火速派三十四师前往增援。但是,晚了,十八团的战士们实践了自己的使命“誓与阵地共存亡”,全团牺牲,把自己献给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新圩战斗也是激烈,鲜血已经注满了深深的战沟,每倒下一位战士,那红色的“水”便喷涌而出,如同针一般刺在我心,心痛得久久无法呼吸;但他们没有妥协,依旧在挺,挺到毛主席过江!

湘江的水是红的,岸是红的,人也是“红”的。大部队过江了。

与此同时三十四师的师长陈树湘,也成功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断后时,不幸中枪,但为了不做俘虏,他扯断了自己的肠子,自尽了。

最后,在党领导召开会议的中途,一位青年匆匆忙忙地闯了进来,找毛主席,干什么?做红军。当他得知自己的三个哥哥和父亲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时,他没说什么,只是噙着泪水,一直坚定地望着军装上发亮的红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对战士们而言,阵地,就是最好的墓场!感谢他们,感谢毛主席!向着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人们,为我们大开光明之路的人们,致敬!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2

近日,我观看了《血战湘江》。

《血战湘江》讲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长征期间强渡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故事。影片中,红军由于李德、博古的严重左倾错误,走上险路。红军纵队最终在各个红军军团的保护下渡过湘江。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人物是值得关注的。先是李德,他自傲,听不进他人的建议,纸上谈兵,让许多战士死于他的错误决策,在遵义会议上还拍案走人,是典型的死不悔改之辈;然后是毛泽东,他清晰地判断出己方决策的失误,勇于质疑高层,遭怒斥后不利用人际关系夺权,忍气吞声,用实际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在遵义会上和平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集中纠正了博古、李德决策上左的错误,成功地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表现出了一位领袖应有的智慧与手段还有观念;接着是彭德怀,他虽然也明白高层的决策有误,但急于立刻纠正,耐不住性子,手段和头脑与一位领袖有着大的差距,也透露出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性;最后是博古,他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三人团的一员,但却盲目相信李德的决策,缺乏主见,最终与李德酿成大错,但他知错能改,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还有几度领袖风范。

这就是我的感触,希望大家也能观看此部电影。

血战湘江观后感 篇3

何健的得意叫嚣,白崇禧的指挥若定,蒋介石的运筹帷幄,在《血战湘江》一剧中给人的印象深刻,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红军当时决策者的一系列愚蠢行动之上。要知道,在国共较量期间,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血战湘江》讲述的是中央红军历经四次艰苦卓绝的反围剿胜利之后,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下,李德博古错误指挥中央红军,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故事。军事决策三人组,李德、博古、周恩来,李德的强势与傲慢,博古的盲目和顽固,以决策者占多数的名义,把当时中央红军的指挥权完全寄托在一个不懂中国军事国情,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外国人身上。

在蒋介石地上五十万兵力围追堵截,天上两百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八万多中央红军扛负着沉重的物资艰难突围。为了掩护中央主力,战斗部队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用生命和鲜血保卫苏维埃,保卫毛主席。抬着棺材,里面什么东西不得而知,抬着印钞机和只能在苏区流通的钞票,还有其它大量物资,中央主力仿佛一支翻山越岭的运输大队,在炮火和泥泞中蜗牛般前行。

剧中有几人的个性颇为值得称道:李德的夫人愤怒地要和李德离婚;彭总眼见战友们伤亡惨重,恨不得一枪毙了李德。而博古张口闭口“共产国际永远都是正确”的论调,则像极了一个无脑木偶的嘴脸。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