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俄罗斯励志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从1936年篮球项目进入奥运会,它的冠军就一直被美国人所垄断。1936年至1968年,美国篮球队包揽了全部的七届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开始以前保持了63场比赛全胜的战绩,其统治力丝毫不亚于后来的“梦之队”。
与长期称霸的美国篮球相比,苏联篮球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参与到世界大赛当中,但是他们一亮相便一鸣惊人,夺得了1947年和1951年两届欧锦赛的冠军,从而成为欧洲第一强队。1952年的奥运会男篮决赛美国队以36比25战胜苏联队。其中,还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由于当时24秒进攻的规则尚未引进,美国人在取得领先以后控着球迟迟不出手,慢悠悠地让时间消耗殆尽,苏联队对此毫无办法。
接下来的五届奥运会,苏联队始终无法战胜美国队,从1952年至1968年,苏联男篮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三银一铜,6次输给美国队。
时间来到1972年奥运会,康德拉辛钦点了12位苏联男篮的精英打造了当时“史上最强”的苏联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和美国会师决赛。
带着期待我走进了放映厅,这是一部体育励志片,作为伪球迷的我,篮球知识全是陪乐乐看NBA火箭队比赛得来的,通过看NBA,我慢慢知道了休斯顿火箭队的姚明、霍华德,知道了湖人队的灌篮高手科比,知道了飞人乔丹和詹姆斯、皮蓬,他们在球场上英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影片《绝杀慕尼黑》是以俄罗斯传奇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为基础改编的,真实地还原了1972年美苏冷战期间,苏联篮球教练加兰任临危受命,力排众议向世界宣布要战胜劲敌美国队,并带领前苏联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站在决赛场上迎战美国队的故事。影片将整个视野放到了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而对于这时期最为困难的苏联来说,为国征战的苏联男篮团队,显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于是这场比赛就不再是单纯的比赛,更像是一场政治对决,困境之中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将这样的压力转化为比赛的动力,强忍着病痛、顶着裁判的不公和对手的小动作,最后3秒逆袭,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影片的确挺好看,他告诉我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要放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绝杀慕尼黑》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奋力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也应是我们体育健儿备战东京奥运会最好的教科书。看了影片我也联想到,在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只要我们不畏强权,坚持我们应该坚持的,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指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和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片。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2017年12月28日,该片在俄罗斯上映,并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2019年6月中旬,该片在中国上映。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争议很大的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恰处于冷战时期,前苏联VS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在体育之上,自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角力,对于前苏联教练和普通的球员来讲,压力更是如此。教练需要筹钱给孩子出国治病、而球员大多也有各自的问题,有身患心脏绝症的、有背负叛徒罪名的、有深度近视看不清队友的,除此之外,国家荣誉之战,来自苏联官员的压力和监视,亦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本身便极具看点的真实素材,再加上极具曲折性的比赛结果,故事在剧情上并不平淡,而俄罗斯电影人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这次事件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极具火候。黑色幽默和紧张氛围之间的调度平衡、对前苏联官员的自黑也颇有力度,最为厉害的还是节奏的把控。
影片开始就放了一个大招,一开始是最后40分钟大决战,几乎现场直播般的事无巨细还原。以流畅的运镜和多角度的特写结合剪辑,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感与临场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娱乐效果。俄式大片不输好莱坞,这相信会是每位观众的最明显感受。比起之前好莱坞热血体育电影的优势,比如还原拳击赛场的拳拳到肉,本片中充当“反派”的美国队频频恶意犯规完成了这一任务。让观众体会到了篮球比赛激烈对抗的魅力。
前几天我看了《绝杀慕尼黑》这本电影,感触非常的深。
这本电影讲述的是苏联国家篮球队历尽艰辛、努力拼搏打败了美国篮球队的故事。他们队的十号谢尔盖有着精湛的个人技术,常常能在场上一冲到底。不传球就能把球打进。可教练却批评他,非要叫他传球,不能一直一个人打,因为篮球是项团队运动。一开始他不能理解,但是在后来的比赛中他也领会到了团队合作的精髓,对教练非常的钦佩。我们平时打比赛也要合作,不能只想着自己投篮得分,一定要学会团队合作才有更大的获胜的机会。
当时,苏联经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教练为了争取和美国大学生切磋的机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出国比赛的机会,可在比赛的前两局中,他们输得很惨,教练在比赛中不教他们方法,也不进行指导,一言不发却在低头写着什么,大家一头雾水。可第三局的时候,教练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在场上奋力指挥,不停地叫着暂停,指导他们变换打法。原来,教练在前两局,是在专心研究美国人的打法。所以在第三局可以如此娴熟地指导球员,获得了大比分领先的胜利。这真是太机智了,原来打篮球不仅要靠技术还要靠脑子,我以后在比赛中也要多用脑子来想,抓住每个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赢球。
电影中,还有特别感人的一段。在苏联队中有一个人得了罕见的心脏病,只能活一年了,可是他看好了病又开始融入球队,不停地练习,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给了篮球。在看病时,教练把给自己儿子治病的钱为他垫付了医药费,这让球员很感动,努力地打好比赛。在德国的世界杯决赛,苏联在还有三秒的时候叫了暂停。那时他们落后一分,在最后的三秒钟,正是这个得了心脏病的人,打中了绝杀,获得了胜利。队员们把比赛获胜的奖金都送给了教练,好让他可以给儿子看病,这让教练也十分的感动。这种坚持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他们说的。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
这部影片太好看了。讲述了许多的道理,值得人们思考。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在影片中,苏联队先是换了一个新的教练加兰任,然后在第一次训练时在原队员中留下了让他认可的队员,组成了一个新的球队开始了他的训练方式。 一开始队员们都看不惯这个新教练,但是在逐渐的接触中,教练对他们十分关心照顾,对球队也非常注重,队员们被感动了,开始接受遵守教练的训练方式。 在一次和大学的篮球队比赛中,队员萨沙骤发了心脏病,因为当时是在美国比赛,医疗费十分昂贵,且苏联国家体育部并不看好他们能战胜美国,所以不打算给他们经费,从而没有足够的钱来给萨沙治病。这时,教练为了救下萨沙把自己本来将准备给自己儿子治腿的钱去给萨沙治疗,暂时保住了萨沙的生命。
就是在这样几乎没有人看好苏联队的情况下,因为队员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斗志以及教练的辛勤付出和临场的战术规划,他们走进了决赛。 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三秒的时候,美国队以一分的优势领先苏联队,此时美国队已经开始欢呼了,但就在这最后三秒,苏联队一个超远距离的传球到篮下,随后扣篮得分,就是这关键的三秒让苏联队的比分从49:50板回到了51:50,成功拿下了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冠军。 其次,还有一点令我回味,无论对手如何,最重要的守住本心。在决赛时,美国队频频使出下三滥的手段,利用了规则的漏洞,况且裁判对此也持着包容之心,可以说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苏联对面对这样的手段,并没有选择使用,而是让众人所能接受的手段,这源于他们对篮球这项绅士运动的尊重。 最后,教练加兰任的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是啊,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就能战胜王者,获得成功。
电影《绝杀慕尼黑》讲述了,面对30多年不败的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队,而且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战胜它,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在率领着一支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篮球国家队时口出狂言,声称要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击败从未在大赛上尝过败绩的美国篮球队,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不仅如此,在队员之间也有无法逾越的障碍……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体育精神,但里面也确实掺杂了浓浓的民族情结,而且电影中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当下人们离不开的情感纽带,虽然1972年的球队,是苏联球队,但是俄罗斯民族那种坚毅的、不愿服输的精神气质依然力透银幕。体育竞技中所展现的那些拼搏奋斗精神也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和符号。
在决赛结束前的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当时的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后来的比赛结果却发生逆转,而整个篮球界的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运动类型电影和音乐类型电影不太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很多关于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在海外口碑很好,票房成绩很不错,但是一引进,成绩就很不理想。运动电影的真谛,是能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电影中汲取到的力量的来源。
全片的高潮并不是最后三秒的绝杀,而是绝杀后,人们的疯狂庆祝后,体现出的更衣室内的平静。其中所有队员的眼神交流,他们决定为国而战,他们选择回报一直在默默付出的教练。这种精神点燃的并不是人们的肾上腺素,而是人们内心中最脆弱,最普遍的情感。
《绝杀慕尼黑》明白自己希望带给观众的是什么,这或许是他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前几天我看了《绝杀慕尼黑》这本电影,感触非常的深。
这本电影讲述的是苏联国家篮球队历尽艰辛、努力拼搏打败了美国篮球队的故事。他们队的十号谢尔盖有着精湛的`个人技术,常常能在场上一冲到底。不传球就能把球打进。可教练却批评他,非要叫他传球,不能一直一个人打,因为篮球是项团队运动。一开始他不能理解,但是在后来的比赛中他也领会到了团队合作的精髓,对教练非常的钦佩。我们平时打比赛也要合作,不能只想着自己投篮得分,一定要学会团队合作才有更大的获胜的机会。
当时,苏联经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教练为了争取和美国大学生切磋的机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出国比赛的机会,可在比赛的前两局中,他们输得很惨,教练在比赛中不教他们方法,也不进行指导,一言不发却在低头写着什么,大家一头雾水。可第三局的时候,教练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在场上奋力指挥,不停地叫着暂停,指导他们变换打法。原来,教练在前两局,是在专心研究美国人的打法。所以在第三局可以如此娴熟地指导球员,获得了大比分领先的胜利。这真是太机智了,原来打篮球不仅要靠技术还要靠脑子,我以后在比赛中也要多用脑子来想,抓住每个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赢球。
电影中,还有特别感人的一段。在苏联队中有一个人得了罕见的心脏病,只能活一年了,可是他看好了病又开始融入球队,不停地练习,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给了篮球。在看病时,教练把给自己儿子治病的钱为他垫付了医药费,这让球员很感动,努力地打好比赛。在德国的世界杯决赛,苏联在还有三秒的时候叫了暂停。那时他们落后一分,在最后的三秒钟,正是这个得了心脏病的人,打中了绝杀,获得了胜利。队员们把比赛获胜的奖金都送给了教练,好让他可以给儿子看病,这让教练也十分的感动。这种坚持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他们说的。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
这部影片太好看了。讲述了许多的道理,值得人们思考。
端午假期最后一天有幸参加了《绝杀慕尼黑》的超前观影。我必须说:太燃了!
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有着苏联击败美国神话的奇迹,有着慕尼黑惨案的时代背景,有苏联时期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物资匮乏及难得出国的环境渲染,这一切在扣人心弦的篮球赛中使故事异常的真实可信且以幽默调节了紧张的节奏。此外有帅哥萨沙和女篮运动员的真挚爱情,有教练的父子情深,有领队教练间朋友的惺惺相惜,还有队员们的兄弟情义。这些情感着墨不多,但都刻画的非常鲜活。
篮球赛场面调度极佳,大量升格镜头的运用,展现了运动的极致之美,节奏紧凑。整个影片行云流水,能无限激发你的紧张情绪和参与感。好久没看过这么激动人心的运动题材的电影了。俄罗斯电影有着欧洲影片的细腻和一丝俄罗斯电影特有的厚重。强烈推荐。
6月19日下午,实验学校党委组织学校全体党员在万达影城观看影片《绝杀慕尼黑》,让党员教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党员教师都感到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党员们收获颇丰。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着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这部影片的拍摄跌宕起伏,情节引人入胜,张驰有度。它把观众仿佛带到了当年的那场比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观众的心理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十年以后没人会记得这场比赛,但百年以后仍会有人记得这一次击球。美国自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以来,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美国队成为冠军不是新闻,只有当美国队输掉的时刻,才会被历史铭记。
《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官僚关心乌纱,球员只想改善生活,心怀二志的分离主义球员和孩子残疾待医的教练,一个从球员到领队都要走私的球队,一个男篮国手要学织毛衣的国家,这些当年确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前半段的拍摄中规中矩,但后半段把一整场比赛全景式的呈现给观众,不可不说是一个创新,40分钟的比赛全是燃点,看着比分一点点迫近,观众难免紧张,美国队的贴身紧逼,苏联队员的受伤倒地,一次次冲击观众的神经,直到最后三次发球,终于改写了奥运会的历史,美国队第一次被击倒在地,影片也恰然而止,留给观众只有震撼。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它间接展现了参与国的国力。比赛的胜负,表现了参与国的体育运动发展水平。胜了,确实能够提振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输了,回去努力一把,下次再来。然而,体育比赛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影片中苏联篮球队主教练加兰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把篮球运动当成毕生的事业,以球队为家,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严格训练球队,高强度训练。他把辛苦积攒下来为儿子治病的钱全部拿出来为球员看病,给近视的球员买隐形眼镜,他尊重所有球员,体谅他们的心情。为此他赢得了球员们的信任。这一切都为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对手奠定坚实的基础。
影片最扣人心弦的是最后的三秒钟。在这三秒钟里,参赛还是放弃?这是三个人:随队的官员、领队格里沙和主教练别兰津面临的问题。随队的官员想到放弃,领队格里沙产生了“不玩”的想法,加兰任却对自己自信,对球队同样有强烈的自信。他有强烈的求胜欲望。面对强敌,他只是想去拼,去战斗。在他身上复苏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精神。最终在他的指挥下,苏联队胜利了。从这场比赛中我感到:输赢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比赛体现真正的体育精神,面对强手仍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决心。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必须有的一种精神财富。
总之,这部影片拍摄极为成功,剪裁得当,张驰有度,高潮迭起,充满着正能量。我深受触动,它必将带给我工作上的更大动力和精神支持。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靠着自己的那份执着,那份顽强,建立了新中国,建设者新中国,把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建党98周年之际,祝愿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无往不胜,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之前我觉得观看NBA球赛的拥趸激动万分、大呼小叫,有点夸张,但看了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之后,终于明***丝狂热的感受了。是的,笔者要说的是,如果你渴望看到篮球场上球员们挥洒汗水的模样,如果你渴望看到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进球,那么这部影片,你绝对不能错过。
《绝杀慕尼黑》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电影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绝杀慕尼黑》,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真实事件改编,再现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传奇,片中的原苏联队教练加兰任相信“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带领队员们经过艰苦训练,打败当时从未有败绩的美国队,震惊世界。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惊心动魄。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出奇制胜,最终比赛结果却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其实,该电影告诉我们:需要顽强拼搏的,不仅是赛场上,人生亦如此。即便到了最后一秒,也绝对不要放弃。
生命是脆弱的。加兰任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他对国家有大爱,对球队很呵护,对家庭很有责任感,但他内心也很压抑,儿子不能站立,需要一大笔费用出国做手术,他为此临危受命,当上了篮球队的主教练;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捉襟见肘以及体育训练观念的落后,他带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压力山大;球队成员对他的抵触和不理解,队员患危重病、伤病和竞技缺陷等等致命点,无一不在揪着他的心。
尽管顶着多重压力,加兰任内心纠结,他有很多无可奈何和“不得不”,但他对祖国的爱对篮球事业的爱一直驱使着他不放弃,顽强刚毅地排解困难,睿智冷静地、从战术提高从心理素质对队员进行科学训练,直到最后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绝杀”美国篮球队,夺得冠军。让儿子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敢于挑战常胜将军美国队,他的好父亲形象直击人心,他是强者,但又不是万能的强者,他的人格魅力正来源于此,有血有肉,戳中人心,感人至深。
生命很脆弱。中锋队员萨沙违反队规偷偷谈恋爱,但爱情的甜蜜却让他分外煎熬。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他心态崩溃。医生一句“也就活一年”的结论,直接将萨沙未来的无限憧憬变成泡沫。住院、分手、吃药、训练,仿佛噩梦一样主宰着萨沙的生命,驱之不散。但,为什么他还咬牙训练,坚持上赛场?
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战胜美国队是“天方夜谭”的情况下,当生命已经经不起浪费、再无可失,萨沙的坚持当然是因为他意识到人生面临无可妥协。在余生不长的日子里,不想自己留下遗憾,这除了热爱篮球和教练的信任,恐怕再没有别的原因了。一句“教练我想打篮球”,就意味着一切都有转机。他在坚持什么?活着就有希望,他要为教练而战,为自己而战,为热爱的篮球而战。
在最艰难的抉择时刻,队员们终于知道,萨沙的心脏病、保罗斯卡斯的叛逃政治问题、伊万的高度近视和偷偷塞给他的违禁品隐形眼镜,都让主教练加兰任独自扛了下来,教练甚至为了抢救命悬一线的萨沙的性命,还把为自己瘫痪儿子做手术的手术费拿了出来给萨沙治病,同时将此事保密起来。所以最后这场球赛,承载了太多东西,情义无价,触动内心,正如队员们不断重复的那句话:我们一直是兄弟,只不过我现在才意识到!
激情燃点希望,在恐怖袭击弥漫的异国他乡,彼时的苏联国家队,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没有击退他们,全武行的美国队队员没有打垮他们。“继续比赛,无论如何也要继续。运动比任何类型的战争都更加纯洁和美丽。”彼时一刻,体育精神,就是“绝杀慕尼黑”的精神原动力,队员们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接受变故、误会消除、友情生成、团结一致,集体凝聚力牢不可破,再加上教练的正确有效的指导,队员的刻苦训练,终于换来了胜利的逆袭。
现场看电影的时候,确是十分震撼人心。励志、热血、温情、催泪,这不仅仅是一场篮球赛的再现,更是传奇中引起了观众们的民族自豪感的强烈共鸣,当影片最后,最后三秒逆风反杀进了惊人一球的,就是那命途坎坷的萨沙,那一刻萨沙目空一物,感觉时间静止,只有信念支撑着他,他虚晃一枪假装跳跃避开守护的对方球员,一拨篮球,闪现了绝杀慕尼黑之举……球进的那一刻,影片中影片外,所有人都为之疯狂呐喊。
该电影的历史背景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处于明争暗斗的冷战时期,影片将这场极具争议的比赛搬上大银幕,重现了一段燃情热血、关乎个人信仰与国家荣耀的历史性时刻。据说,这场比赛是意义非凡的,美国人视为耻辱,一直不肯拿那块银牌。据说,这是连俄罗斯总统普京都亲口承认偷偷看过的佳作。还有,当中还包括着令人感同身受的友情、爱情、亲情,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苦难。
对待人生道路上的艰阻,我们该怎样做?我们能够学习和继承的是体育精神,怀揣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大义,不畏坎坷,为梦拼搏,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还没观影的篮球粉丝们,你们还等什么,快进影院一睹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