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社会有太多的残酷,很多人无法跟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大多数人都背负着太多的失败感,太想要成功,而这就产生了一个漏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黑梦观后感范文【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本我;梦幻;欲望;暴力;戏剧
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他的心理学理论,既非一般意义的哲学亦非一般意义的心理学,而是最早作为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弗洛伊德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经把人的精神生活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他强调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各种永不停息的本能冲动和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欲望冲动都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学派,弗氏理论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学批评等领域。有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创作上受其影响,法国作家、荒诞派戏剧家让·热内就是其中一位。热内在早期创作中就曾提及弗洛伊德。1935年,热内25岁,他在一部未发表的作品中写道:“弗洛伊德这个天才,他把文学引入了对无意识的探索中。我们的自我不再是人们所认识的那一个。一种新的伦理即将诞生,未来是属于弗洛伊德的。”[1]的确,热内的作品选材怪异,文笔犀利,言语刁钻。这固然与他的悲惨身世有关,但同时也不难看出其中浮现出的弗氏理论的痕迹。
“弗洛伊德对热内来讲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阅读。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2]众所周知,弗氏理论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热内的创作心理,我们会发现在创作者热内身上存在着一个疯狂的“本我”,这个本我以恶为本,以仇恨为主旨,疯狂地遵循快乐原则,似一匹脱缰的野马,不断地想挣脱“超我”的限制,道德的束缚。
弗洛伊德曾说过,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他们有些类似于精神病人,内心存在着永远不能释怀的心结。同时他们又有别于精神病人,因为精神病人不能最终给自我寻得一个出路,最终因心理失衡而癫狂。而艺术家则不同,他们爱幻想,爱做梦,并能积极地给幻想一个出路,这个出路就是投身于创作。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来分析一下热内的情况。艺术家热内的“心结”无疑与他的悲惨遭遇有关。热内出身卑微,一出世即被母亲抛弃,从小就体验到了人间的冷暖。青少年时代的热内由于生活所迫常混迹于小偷、乞丐和流氓之中,特殊的身世,悲惨的遭遇以及来自社会的歧视让生性敏感的他倍感压抑。那么“自我”饱受摧残的热内如何来排遣压力,获得心灵的平衡呢?答案只有一个:幻想并创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艺术家都是爱幻想、爱做梦的人。热内正是这样。他说:“有那么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做梦。”[3]“我骑在马背上。即使我内心很平静的时候,我也常会感到被一种风暴所裹挟,这风暴或是来自于脑海中疾驰而过的事件的冲击,亦或是由于我的那些被遏制的欲望之强烈。当我在内心里体验它们的时候……我感到自己身处一匹奔驰的马背上……我是一个骑士……我昂着头,语气傲慢……我觉得这是一种胜利者得意洋洋的姿态和强调……”[4]热内常常会沉湎于这样的幻觉之中。骑马者的形象是热内幻想的,因为也只有梦幻才能带给他胜利,自由和轻松感。的确,骑士胜利者的姿态是现实中的他渴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他只能在幻觉中找乐子,用幻觉编织的谎言来麻痹自己。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工作也没有爱,一无所有的热内宁愿沉浸在幻觉编织的假象当中。可是,这样的幻像是稍纵即逝的,那么如何留住它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创作使之永恒。这种做法看似有些荒唐,但对热内而言,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用荒唐来对抗荒唐了。通过创作,热内成就了理想的梦幻状态,在修正“自我”的同时,更是释放了“本我”。来看看热内的这些影子人物,看看这些荒唐可笑、无奈地执着于梦幻和虚妄的表象的“热内们”。《女仆》两姐妹趁着女主人夜晚外出之际,模拟夫人和仆人,“演出”了一场闹剧。克莱尔穿上夫人的衣服,摆出高贵的姿态不停地教训索朗日,而索朗日一面对前者进行还击和讽刺,一面又暗示对方加大用言语虐待自己的力度。在戏剧的末尾,扮演夫人的克莱尔因过度执着于梦幻的情境,而最终执意饮下那杯本来给夫人准备的毒茶。这是该剧最荒诞之处了。我们看到,不管剧情设置有多么荒诞,女仆们通过闹剧的上演疏解了日常受压抑的情绪,也就是充分地释放了她们的“本我”。另外,我们也能从两女仆的身上看到剧作家热内的影子:妄想狂、偏执狂,甚至还有点受虐狂。
《黑人》这部戏更加荒诞。故事以一群黑人接受“白人观众”(实则为几个黑人假扮)的审判为线索。表面上是白人审黑人,但在整个“审讯”过程中,白人则不时遭到黑人的讥讽。“白审黑”,实则变成了“黑戏白”。在戏剧舞台所搭建的梦幻状态下,“黑人们”终于能够扬眉吐气,彻底打击了白人统治者嚣张的气焰。尤其是当戴着面具的“白人”当着台下观众的面揭下面具的时候,整个戏剧达到了高潮,黑人对白人的讥讽也达到了极点。这样的剧情安排使黑白倒置,乾坤逆转,不仅是讽刺更是巧妙地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白人和黑人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仅就这两部戏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热内的人物大多是被压迫,受的弱势群体,热内通过创作甘心情愿地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替他们呐喊,表达他们的心声。而作家在为“大我”呐喊的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小我”。可以说,热内的戏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原则。创作成就了他,成为他释放“本我”,升华本能的理想工具。释放即外化,释放即升华。换句话说,升华就是把本能释放到文学艺术领域。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移情。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人只有通过虚幻的创作来释放苦闷以求心灵的平衡。在文学的升华过程中,被遏制的欲望得到完全的释放,本能的冲动不再被禁锢,而是间接地得以实现。对热内而言,他在戏剧创作中除去了某些过于尖锐的个人腔调,把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不满移情到作品中,通过一种理想的方式使自身情绪得到释怀,同时又能娱乐大众。把本我的欲望投射到作品中去,这便使热内的作品充满了诸多本能冲动的元素。按照弗氏的理论,本能冲动(亦称冲动,性力,即所谓“力比多”)是“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5]它为各种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它也正是热内戏剧中人物行动的内驱力,是造成各种矛盾,形成人物间张力的主要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热内的作品体现着作家对性本能冲动的深层次思考。在热内作品中,随处可见受本能冲动驱使的人物:《女仆》中的两姐妹;《屏风》中的母亲以及诸多因愤怒、仇恨而歇斯底里的人们。这种无所不在的本能冲动具有着非凡的破坏性,引发出种种对抗关系,使得主仆之间,种族之间,殖民者与被压迫的殖民地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张力,进而带来了战争、冲突和死亡。
下面,我们就热内戏剧中存在的暴力、谋杀、死亡和战争等元素来做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元素在戏剧《黑人》中尤其得到充分的展示。该戏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梦幻色彩浓郁的世界。提到编写这部戏的初衷,热内说到:“一天晚上,一个演员来找我,他请我写一部专门由黑人来演的戏,那么黑人是什么呢?他首先是什么颜色的呢?”[6]热内思考着,并试图通过戏剧的要素来解决这些问题。由Roger Blin在1959年导演的版本《黑人》得到了热内的认可。遵循作家的意愿,演员全部是黑人——西非歌舞艺人。如果肌肤的黑色意味着种族,那么这种颜色也以一种隐喻的形式寓意着死亡(死亡是热内戏剧中一个循环往复的重要仪式)。在《黑人》中,黑人是作为挑衅者的形象而存在的。他们在“白人”面前不断地模拟着一个黑人对白人妇女的谋杀案。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中的死亡并无半点传统的血腥杀戮特征,而完全是游戏层面上的,具足了黑色幽默的色彩。对此,热内曾指出,这一谋杀案应是一种纯粹的情景再现,因此应把它作为游戏来看待:“波波(戏中的一个女黑人),从右边的屏风后面,拿出一个撑在支架上的金色发套,一个粗糙的狂欢节面具,面具是纸板做的,呈现出一个微笑着的胖乎乎的白人妇女的形象。”[7]这正符合戏剧家热内之本意。他假借剧中人阿希巴尔德之口吐露初衷:“人们曾对我们说过:我们是群大孩子,我们剩下可做的就只有游戏了。”[8]在这一戏剧场面中,热内通过大量循环出现的游戏及狂欢要素——面具、狂欢、假发、仪式、幻象、黑人们的集体窃笑等等,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对白人妇女的和谋杀的全过程并突出强调了“白人”对黑人罪行的“审判”。不过,表面上的审判并不能阻止观众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台下的观众甚至台上的“白人观众”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涌动在“黑人们”心中的一股因仇恨而形成的暴力冲动的暗流。因此,与其说是“白人”对黑人的审判,不如说是黑人对“白人”的挑衅。且这一挑衅远非一般意义之浅薄,乃是带有着深刻的种族印记,而黑人对白人妇女的和谋杀也便具有这样的意义,从象征意义上来讲,是黑人对白人种族的和谋杀。值得一提的是,热内的戏一向不注重情节,《黑人》这部戏也不例外。在剧中人维拉热不断追忆他对白人妇女的谋杀案中,几次的描述都各不相同。他的施暴对象时而是个白人妇女,时而是个醉醺醺的女乞丐,时而又变成一个守口如瓶的小妇人。其实,热内的目的很明确,他只想假借戏剧形式,展示死亡仪式,让观众不停地去体会黑人对白人的侮辱。因此,重要的不是生动的情节,而是上演一场充斥着死亡、暴力冲动元素的假面舞会。通过这部戏,热内把暴力和死亡乔装打扮,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怪诞风格。实际上,奸杀的主题同样出现在了《殡葬》和《高度监视》这两部戏中。在后一部戏中,剧中人“绿眼睛”讲述道:“我嘴里衔着一串丁香花,女孩儿跟着我,她被我吸引住了……我把一切都告诉你,可这有什么用呢?后来,后来,她想喊,因为我糟践了她。我扼住她的脖子……”[9]在热内戏剧人物的体内永远充斥着暴力冲动的力量,而这种暴力倾向必须得作用到谋杀的对象身上才能真正得到释放。
戏剧《屏风》同样触及了谋杀和死亡的脉搏。在剧终,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未逃脱死神的魔掌。而谋杀也是该剧一个重要的主题。谋杀主要体现在两个老妇人身上:一个是在井里投毒的奥姆(她是个象征性的人物,是恶的化身),一个是主人公赛义德的母亲。暂且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后者粗暴地勒死年轻的法国士兵的那一场戏。士兵皮埃尔路遇母亲,并向其求助。母亲假装帮助他,但却用士兵身上的挎包勒住其脖颈,将其勒死。士兵皮埃尔(略微有些不安地):喂,奶奶……你在搞什么?……这可不是你这个年龄该干的事……你干什么?……母亲突然有些紧张,她猛地用力拉住背带,用膝盖抵住士兵的后背:我拉。……她又模仿起机枪扫射的声音,接着在手上唾了两口,更加用力地勒起来。(突然,她惊慌起来)“这不可能?”她朝着尸体踹了一脚。不会吧,你没死吧?起来。立正。你没死吧。我可没杀你啊,嗯?她在尸体前跪下来。回答我,求你啦,说呀,法国的小兵,亲爱的,我亲爱的,我的宝贝儿,小东西,你起来呀……起来,下流胚!她起身,捡起背带。他真的死啦,这个下流胚!那这些东西怎么办?……[10]《屏风》中的母亲形象残忍、冷酷,不仅代表了纠缠在热内内心的痛(不要忘记,热内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因此这是一直纠缠在他心中的结),同时也从更深的层次表达出法属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仇恨。正可谓一石二鸟,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仆矛盾、种族对抗、战争的杀戮,这些由仇恨引发的欲望洪流充斥、咆哮在热内的任何一部戏剧之中,使他的作品被恶主宰,受到欲望本能的操控。作为彰显本能、呈现暴力的工具,戏剧创作成了热内心灵绝佳的避难所,是他实现心灵解脱的理想手段。沉浸在创作中的热内不必再考虑社会禁忌和道德准则,他尽情地抒感,并最大限度地秉持了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压抑了冲动,但却在想象的空间升华它。是梦、幻想和创作成全了他,引领他走向心灵的平衡和满足。
参考文献:
[1]Vannouvong Agnès,Jean Genet,les revers du genre,Dijon,Les Presses du réel,2010:117.
[2]Vannouvong Agnès,Jean Genet,les revers du genre,Dijon,Les Presses du réel,2010:117.
[3]Sartre Jean-Paul,Saint-Genet,comédien et martyr,Paris,Gallimard,1952:379.
[4]Sartre Jean-Paul,Saint-Genet,comédien et martyr,Paris,Gallimard,1952:381.
[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Genet Jean,Les Nègres,Paris,Gallimard,1980:475.
[7]Genet Jean,Les Nègres,Paris,Gallimard,1980:503.
[8]Genet Jean,Les Nègres,Paris,Gallimard,1980:495.
[9]Genet Jean,Haute Surveillance,Paris,Gallimard,1988:20.
[10]Genet Jean,Les Paravents,Paris,Gallimard,1981:678-679.
[关键词]黑泽明;《梦》;非梦
1990年身兼编剧和导演的黑泽明创作了一部新作品《梦》。影片讲述了八个梦,每个梦都有一个名字,分别取名为“太阳雨”“桃节”“暴风雪”“隧道”“梵高”“富士山”“食人魔”“水车村”。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个短片集,无疑,黑泽明想通过这样一部作品有所表达,或者说这一部作品包含了这位电影巨人太多曾经的和将来的实现或未能实现的梦。
电影与小说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需要市场的认同,并且与商业运作联系紧密。由此看来黑泽明的《梦》并不是他的作品里面最成功的一部,有观众反映,这部影片进展缓慢,让人昏昏欲睡。于是黑泽明的大梦在屏幕上进行的时候,很多观众也昏昏欲睡做了一场毫不相干的自己的梦。也有一些评论家说,黑泽明失去了慢慢编故事的耐心了。客观来看,黑泽明80高龄时期拍的这部影片已经不可能在手法技巧上对以往有所超越了。其实这部作品更应该算作黑泽明对自己从事电影事业以来的总结和对未来世界的一些期望。它借助了梦的一些形式,表达了一些“非梦”的观点。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一直觉得影片有种被割裂的感觉。我们还是通过影片本身来分析一下这种感受。
第一个梦――“太阳雨”。这里面包含了日本民间关于“狐狸嫁女”的故事,同时这一传说也巧妙地融合进了天气因素:无来由的滂沱大雨,弥漫的水汽雾气,天边出现的彩虹,这一切营造了一个不真实的氛围。恰恰是这样的氛围给了我们“梦”的感觉。它具备了梦无来由、无所终的不确定性特点。
同时,我们又从这个梦里读出另外一些信息:小男孩无意中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因此获罪。这是一种为本能驱使而犯下的罪,是无意的,所以最后小男孩也许会得到狐狸的原谅。而小男孩的母亲关门的动作暗示了家对孩子的拒绝,从此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为犯下的错误而接受惩罚。他开始独自走上了成长的道路。就如很多人一样,成长的道路总是孤独的。
第二个梦――“桃节”(影片中又称女童节)。同样具备了“梦”的一些特征:如灵异一般,小男孩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那个人。桃树精引导着他走向了山坡。一群从天而降的游戏中的人物,带着形形的面具,服饰动作也十分夸张。笔者小时候也曾做过有关妖怪的梦,相信这样的画面是可能被梦到的。
与画面相比,人物台词却表现出了强烈的“非梦”性质,它大体是在讲述大人们滥砍滥伐的事情,基本上映射了现实中由于人们的贪心,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的生态问题。也正是人物台词的这种强烈的环保意识,致使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梦存在过于明显的说教痕迹。但是这一时期,小男孩还未长大,他是单纯善良的,并且得到了桃仙们的理解。我们也大体可以回望N年前的日本或者世界还是个山清水绿的好地方。
在第三个梦――“暴风雪”里面,画面色调有了较大改变,前面两个梦的色调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色彩明快、光亮,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而这个梦的整体色调是在暴风雪压迫下的蓝灰色。蓝色本来就是忧郁的同名词,灰色喻指着失望。突然出现在半山腰暴风雪中的女子――有评论家说暗示了日本民间关于雪女的传说。且不论是不是雪女――给这个梦带来了一点“梦”的非理性特征。但是这也是最不像梦的一个梦,它具有太明确的“非梦”的特征。
雪女的故事最早见于日本妖怪小说,古典聊斋“小泉八云的怪谈”之中,另外在日本民间还有多个版本流传。这些版本的共同的特征就是雪女会去迷惑处于风雪困境中的男子,引诱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错误决定。于是雪女往往成为诱惑的代名词,而人们能否战胜诱惑就成为一个考验意志的标准。一直认为日本民族的性格是顽固不化的,但是这种顽固不化同时也是一种坚毅。在《暴风雪》这个梦中,领队的登山者身上就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种性格特征。
这个梦不仅一点都不模糊,而且很清晰,人物的脸很清晰,雪女形象的暗指很清晰,要宣扬的思想也很清晰。都说人生如梦,联系黑泽明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梦在黑泽明20世纪60年代事业处于低谷时期的真实反映。还好,正如暴风雪中的领队者一样,最终黑泽也坚强地走过了那段灾难时期,将日本电影带向了新的辉煌。
这个梦也是黑泽明倾注感情最多的一个,只有死过的人才会有切身的感受,黑泽明想通过这个梦表达的东西很明确,从这一点上它已经不再具备梦的无所指和自由性质了,所以梦只是一个载体和形式,甚至只是一个借口。
第四个梦是“隧道”。这个梦和前两个梦以及第五个梦“梵高”都是在拍摄技巧上比较成功的,画面剪接、人物台词、情节安排上都更接近于“梦”的特征,指挥官和野口二等兵的对话甚至构成了一个梦中梦,这也是很多人现实中做梦会遇到的情况。
开头的恶犬让笔者头皮发麻般想到了二战中日本士兵带的狼狗。在日本怪谈中也有关于犬神的传说。从隧道中突然跑出来的狗和最后又从隧道中跑出来的这条狗身上都绑着手***,也许这条狗已经成为一个可怕的幽灵,已经是被某种诅咒附身,但同时这种解释又和日本民间传说中的犬神故事不是太一致。姑且认为这里反映了“梦”所具备的比较扑朔迷离的特征吧。
这个梦也看出了黑泽明的矛盾,反映了作者真实的痛苦。指挥官和野口之间互敬的那个军礼以及指挥官对自己部下的那番忏悔,对于二战中被侵略的国家来讲是不死的军国主义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日本籍的著名编剧兼导演来说,这一情节又充满了靖国神社式的悲壮与荣誉感。那些为国捐躯却死得毫无尊严的士兵们,那个战争中被俘却没有醒悟的指挥官折射出现实世界到处可见的悖论。观众只能在指挥官的语言中找到一小句反映了这场战争不合理性的台词:“我当然可以将一切归咎于这场愚蠢的战争。” 但是我们不可能指望黑泽明在这个梦里表达出对军国主义的控诉,即便有,也是影片的客观展示的效果,也是作为二战中受害国家的人民在看到这个情节时,也许会感受到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让人变得冥顽不化。如指挥官接下来的台词:“我的莽撞、轻率不可原谅……我宁愿和各位一块死。”但是这种冥顽不化在第三个梦中恰恰成为一种走出人生困境的精神信仰。用句中国古语来评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五个梦《梵高》,我愿意相信这是导演做过的一个真正的梦。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画壁》中就有人走入画中的故事,这一现实的非真实性恰恰可以证明梦的真实性。而这也是一个最绮丽的人生之梦。色彩,最绚丽的还是色彩,幼年时期就梦想成为一名画家的黑泽明终于见到了自己敬仰的大师,然而“我下笔时浑然天成,仿佛做梦一样”这一句放在这部叫《梦》的电影里让人想到了黑泽对于电影事业的追求。“我埋头苦干,像火车头般无情地驱策自己”,又让人叹惜艺术家超前的眼光总是不能被当时的众人理解。是的,在这一点上黑泽明和他儿时的偶像一样,为了追求艺术而像火车头一样飞速奔跑,哪怕是选择把世人远远留在身后。我十分理解观众在看《梦》时为什么昏昏欲睡,我想黑泽明也会预料到这种结果,他是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对电影的梦想,就像那个穿梭在梵高画境中的青年一样,艺术家将躯体寄托于尘世,却将灵魂交付于艺术。
这个梦除了梵高这一人物的台词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明确观点以外,基本上可以看成一个有艺术追求的青年所做的一个真实的梦。所以它的“梦”的特征远大于“非梦”性。
第六个梦是“富士山”,有关核电站泄漏的。有感于2011年3月份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再次看这个梦的时候,只有“真实”两个字最能恰当形容。人们为了逃避核辐射,退到了海边无路可走,连代表幸运的海豚都离开了,众所周知核辐射的可怕不仅在于使人慢慢惨死,更在于它不仅仅影响一代人。成年人犯的错却要连累孩子们一起受到惩罚,“死亡是成年人的事,他们活得够久了,孩子们还有大好人生,这太不公平”。“等死不算活着”,作者借剧中人的口说出了至理名言。生命不该活在一个充满危险不安的世界里等待慢慢死亡。作者在借人物之口控诉,然而也充满了对人类迷途却不知返的无奈。
除了富士山喷发时的画面以及导演对事件的超前预见性之外,这个梦基本上就是现实的写照或者说是一个准确的预言。它基本不再具备“梦”的特征。
第七个梦――“食人魔”,这个梦和前面的核电站泄漏事故的梦应该是相联系的。被核辐射污染过的空旷荒凉的土地让人不禁想起福岛核泄漏事故后的日本宫城县,已经成了鬼城。这时候的青年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年,他遍寻不到一个活人。只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头上长角的怪物,他以为是食人魔,但这个食人魔以前也是人类,正是因为人类的愚不可及才自己毁灭了自己,变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异物,食人魔的世界也是要分尊卑贵贱的,也要自相残杀。这是一个人间炼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个梦境的画面还是很具有“梦”的特色的,空旷荒凉的背景,传说中的食人魔,畸形的比人还高的蒲公英,这些都增添了梦的神秘色彩。但是人物台词依旧保持了“非梦”的理智性特点。黑泽明借食人魔之口控诉了人类的愚蠢以及造成的恶果。这个梦里表现出来的人类错误导致的某一些恶果在当今一点都不算夸张。
第八个梦――“水车村”,这个梦很像“梵高”一梦,色彩,再次强调一下色彩,导演喜欢的梦境都用了比较艳丽的色彩。绿树与红花,茅屋与流水,还有个百岁老人,初看第一感觉就是东方的桃花源,又让人想起王安石笔下的数间茅屋闲临水。
水车村里百岁老人的话暗示着一种渴望返璞归真的生活。将这个梦放到最后,也许就是黑泽明的一种终极理想的表达或者说前面的很多梦都是没有结果的,但是这个梦给出了世人惟一的出路,那就是放弃现代的工业文明,重新回到远古时期以自然为法的世界。但是这可能吗?至少于当今来说,只能是个梦想,贪婪的人类不会放弃已经进行到某个看似值得骄傲的阶段的成就,也或许现在的人们已经走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于是梦只能是梦,现实依旧沉重。于是《梦》成了一个承载黑泽明一生追求和期望的影片,它太沉重了,沉重得无法婉转,也无法优美。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如果只是看镜头剪接、画面色彩等拍摄技巧,《梦》应该还算符合它的标题。但是毕竟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某天做的梦原封不动拿来作为一个艺术品。一场大梦需要经历世事的酝酿,而黑泽明的梦就足够大,它涵盖了从一个小男孩到百岁老人这样的生命长度,它同时也涵盖了从单纯的童趣般的疑惑到对复杂人性的拷问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它融合了绘画、哲学、文学等多种艺术样式于影片。正如黑泽明所说的这部影片“有我对这个世界的全部看法”一样。它借助了梦的形式,梦的画面,梦的拍摄手法,用“非梦”的台词严肃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注:本文中人物台词均出自黑泽明电影《梦》。
[参考文献]
《狼王梦》让我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了狼,它不是《小红帽》里那可恶的狼外婆,也不是鬼故事作恶多端的“狼精”,而是大自然的英雄豪杰,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动物。听啊,那凄厉苍凉的狼嚎,唱响一曲曲生命的赞歌。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狼王梦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狼王梦读书笔记1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狼王梦,看完后我受益匪浅。
公狼黑桑想当狼王,和母狼紫岚一起推翻狼王,可这天黑桑不幸死于野猪口中。紫岚生了5只小狼,一只在初生时,在冰冷的洪水里冻死了,紫岚给大儿子取名黑仔,二儿子蓝魂儿,三儿子双毛,女儿媚媚。因为黑仔像当年的黑桑,所以紫岚宠爱它,想让它来完成黑桑的遗愿,可它却表现出了狼没有的满足感,于是紫岚开始训化它,在它这个年龄,别的幼狼还不敢出洞,可它已经奔驰在草原上了,结果被一只鹰吃掉了,紫岚只好再让蓝魂儿代替黑仔,蓝魂儿果然不负众望,在狼群中算是佼佼者,每次都是它带领着大家,可就因为太过自信,让自己死在猎人的陷井里,紫岚只好再把希望放在小儿子身上,可双毛人小受俩哥哥的欺负,它只是一副奴像,紫岚通过打骂它才使双毛英勇起来,眼看双毛向狼王发起的挑战就要成功时,只听狼王一叫,便唤起了双毛以前的记忆,死于狼口之中。紫岚快绝望了,可它一定要实现黑桑的遗愿,媚媚正处于狼的配种期,紫岚只好为媚媚找一头强壮的狼,才能有好的狼仔,可媚媚却和狼群中最奴性的公狼吊吊疯在一起,紫岚只好将吊吊咬死,媚媚却整天不吃不喝,紫岚只好自己实现。可因为紫岚因教育儿子,现的很憔悴,中年狼已变成老年的模样,但这匹强壮的狼和媚媚生了狼仔,紫岚终于为了保护媚媚的狼仔而和鹰一起坠入悬崖。文章最后一句是"但愿这一窝狼仔中能有一只成为狼王。"
母狼紫岚的一生是痛苦的,为了使儿子当上狼王,不惜一切代价,至自己的生命。她的不顾一切使它葬送了自己的命,这种品性不是我们该学的,这样害人也害己,当然它的3个儿子也很可怜,不是说它们死的惨,而是它们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而生,是它们母亲操纵着它们的命运,不能按自己的愿望及生活方式,不能像别的狼自由自在。媚媚是其中幸运的,她是自由的,到最后这个家庭只有她一人能够活下来。
题目取为"狼王梦",我想是因为这不是现实,而是一个"梦"吧。最后狼仔也是在睡梦中,与前面相互照应,那么狼仔中是否有一个能成为狼王呢?我只希望,而不是强迫,希望媚媚能懂此理。这里巧设悬念,让我感到意犹未尽。
狼王梦读书笔记2《狼王梦》是中国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先生的一本著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只叫紫岚的母狼,她的丈夫黑桑想得王位,但很不幸的是,他在一个叫鬼谷的地方,被野猪的獠牙咬穿了头颅。那时,紫岚已经怀孕了,他为了即将诞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骨肉,不顾自己的生命依然盗取鹿仔为自己充实乳汁,好迎接自己与黑桑的结晶小狼崽。在一场飞沙走石大暴雨中,狼妈妈在于猎狗的机智斗勇中艰难的产下了四只小狼——黑仔、蓝魂儿、双毛、媚媚。
黑仔拥有和黑桑一样的气魄,紫岚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黑桑的幻影,为了培养他,紫岚用尽了所有的精力,黑仔的大胆傲慢最终伤害了他,在金雕的爪下最终死于非命。蓝魂儿的野性不比黑仔差,他从小就强势,他不甘心让他的野性吞噬了他的理性,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蓝魂儿中了猎人的陷阱,母亲不忍心看到儿子被猎人打死,无奈亲口咬死了他。双毛从小失去了自信,心就像被一块阴霾笼罩着,狼的狠、毒、辣在他身上似乎已经泯灭踪迹。所以,紫岚对他更是严上加严,为了他,紫岚失去了一条腿。最终,就在双毛争夺王位时被意外的咬死了,只剩下女儿媚媚了。最终,紫岚和金雕同归于尽了。媚媚也生下了自己的宝宝、紫岚只想着以后有一位自己的孙子能成为狼王!
这本书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母狼紫岚的一生。"紫岚处在老雕下方,它的脊背先落地,正好砸在尖尖的岩石角上,所有的助骨都被折断了,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但四条狼爪仍然紧紧地抱着老雕。"读到这句话,我不禁潸然泪下,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金雕身上紫岚似乎看到了黑仔那无助的身影,为了黑仔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就在她奄奄一息的时刻,还不放手在紫岚心中有一股力量一直激励着她!
母狼紫岚为了自己的儿女可以付出一切,在必要的时刻甚至可以食子、杀子。这种心理和我们的妈妈是一样的,她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为了保护我们,她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我们是否珍惜过妈妈对我们的爱呢?有时候,她会打你,骂你几句,这都是妈妈对我们的爱,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理解,去体会!
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中残酷的竞争,顽强的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变的,梦想的成败不在于困难,而在于坚强与拼搏。
狼王梦读书笔记3母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它把不一样的爱播撒到你的心田,他不需要金钱,财富来回报,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段特别的母爱,狼王,是每个狼都想争取的,狼有欲望,给我们人一样,他们的欲望无休无止,狼王梦讲述一段传奇的爱,紫岚是一个母狼,它的伴侣是黑桑,因为抢夺狼王,死于非命,留下了正怀孕的的母狼紫岚紫岚是一个苦命的母狼,那时正处于隆冬,紫岚因为饥饿迫不得已冒险抢了马鹿场的一个马鹿仔,被一个凶猛的白狗追杀,等把白狗吓跑,紫岚已深受重伤,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下5个狼崽,因为大雨连绵,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一个狼崽一命呜呼,紫岚因为要完成丈夫黑桑的狼王梦,培养出顶尖的《超狼》所以狠下心,把这几个狼崽培育成恶狼,第一个黑仔因为被大金雕吃掉所以紫岚不得不重新培养出从小就有叛逆心理的蓝魂儿,但因为猎人的陷阱,蓝魂儿也死于非命了,最后它培育出的双毛也因为争斗狼王之位,死去了,紫岚不得已把希望指向了它的女儿媚媚,希望她生出顶尖的狼,得到狼王位,但是因为金雕要吃自己的小狼孙,紫岚牺牲了生命和金雕同归于尽。这个故事扣人心弦,让我更加知道了,狼的另一面,从生到死,紫岚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狼孙和女儿媚媚,到最后落到了家破人亡,落寞收场这里面有一段我没提到,他的女儿本来喜欢一个叫吊吊的狼,但因为吊吊太懦弱,紫岚一狠心把吊吊咬死,强迫女儿和别的狼结合,终于女儿同意,但要紫岚走出这个家。狼和人一样有情,有欲望,紫岚这样做是让儿女活的华丽,活的更好,可是紫岚的办法过于偏激,导致最后凄惨的结局,其实每个父母都爱儿女,只是爱的不一样,有种爱是偏激的爱,虽然偏激但是无时无刻的让我们知道母爱是不言说的。当今社会我们会普遍见到有老人流落街头,他们没儿女么?,不,不是这样的,他们用一生来养育儿女,到最后换来的却是儿女的冷漠之情,如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不能表达母爱,那父母的眼里就会流下岁月的与悲伤所交杂的眼泪。
母爱,狼王梦,这场梦,令人叹为观止,这个梦中,我曾无数次看到,紫岚因为儿女的意外,而流下两行属于母亲悲伤的泪。
狼王梦读书笔记4寒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王梦》,我觉得十分好看。
这本书主要写了:母狼紫岚有一个愿望,就是把他们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是命运却捉弄了她。她的第一个培养目标——黑仔,体格健壮,勇气十足,却被金雕吃了;第二个培养目标——蓝魂儿,充满野性,头脑灵活,却没有逃过敌人的捕兽夹;最后一个培养目标——双毛,性格冲动,觉得自己不应被任何人管制,自己才是最强大的领袖,却被凌厉的狼王一声威严的嚎叫击退了自信,自己也成为饥饿的狼群的食物。结果紫岚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与可恶的金雕同归于尽。
这是大竹子选的插图,觉得十分恰当:
既冷酷又深情。
这本书的主角虽然是紫岚,但我还是喜欢蓝魂儿。因为它胆识超群,成熟很早,身强体壮,头脑机智,并且在冬天的时候用自己灵活的身躯与过人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这本书的主角紫岚,走的每一步都让人非常震撼:
紫岚和女儿媚媚在炎夏发现了一些泉水,却不让双毛喝,还把泉水弄脏了,以激发双毛的野性。结果双毛果然狼性大发,把妈妈紫岚推到了乱石之间,紫岚变成了跛脚狼;为了让自己的狼孙成为狼王,为了保护狼孙的安全,不惜丢掉自己的性命,与金雕同归于尽。
作为一个母亲,她曾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耗尽心血培养的超狼,一个个死去,而无能为力;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捕兽夹抓住,为自己不能代替儿子痛苦而心痛万分,而且为了自己的孩子死得不那么痛苦,还亲自杀死自己的孩子。
这个妈妈为了孩子成为狼王,不惜一切代价,忍受丧子的巨大悲痛,刚强坚韧,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太可怜了!而同时,我对她又致以诚挚的敬意。
但是我又觉得她有点自私: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明知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会付出血的代价,却还想让孩子替自己和丈夫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愿望。我对天下和紫岚的儿子一样、身上承受着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自己却不能成为一条伟大的龙的孩子们怀有深深的怜悯和同情。(但我却不是这样。)
至少,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总是好的。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梦想,并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狼王梦读书笔记5上周四,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叔叔来到我们紫薇小学。他扣人心弦的演讲让我听得如痴如醉。我仿佛也跟着他踏入了神秘的西双版纳,遭到狼的追击爬上树,与狼展开一场体力与智力的搏斗……精彩的讲座一结束,我便马上买来了沈叔叔签名的《狼王梦》这本书,迫不及待地进入了与狼共舞的神奇世界。
在阅读《狼王梦》中,我经历了一场关于梦想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次情节的发展,都那么扣人心弦,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就仿佛身临其境地在一边观看,有时甚至害怕地闭上眼睛,不敢继续看。我也常常为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冒出一身冷汗。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广袤的尕玛尔草原上,一只野猪夺去了即将成为狼王的黒桑的生命。它的妻子紫岚为了实现狼王的梦想,在与猎狗的厮杀搏斗中产下四公一母的狼崽,其中一只公崽发烧死了,紫岚便付出巨大的努力把剩下的狼崽养大,而另外三只公狼却分别被金雕抓走,被捕兽夹夹住,被饥饿的狼群所吞食。悲伤欲绝的紫岚想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却被自己的女儿赶出了家门,它在家门口游荡着,后来为了保护狼孙,与金雕同归于尽。
关键词:兰斯顿·休斯;哈莱姆;美国黑人梦
一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哈莱姆桂冠诗人”。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笔耕生涯中,休斯创作了50多部作品。休斯声称他的作品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内容是试图解释和说明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短诗“哈莱姆”所表达的美国梦的主题既贯串他的诗《延缓的梦之蒙太奇》(1951),也是休斯整个诗歌生涯的缩影。休斯,1951年出版的这部诗集,集中描写了二战后生活在哈莱姆的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美国梦如何受到了限制、被延缓以致最终消失的过程。
“哈莱姆”这首诗通过探究诸多被延缓的梦想所引起的社会后果,暗示社会上存在着不满与种族冲突,而正是这些不满与冲突最终导致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爆发并一直持续至今。“梦被延缓会如何?”通过开篇第一行警醒的一问引发了诗人勾画的一系列有关腐烂、污秽与凄凉的意象,表现了美国黑人心中的梦想所遭到的命运。虽然被延缓之梦的潜在后果只以个体形式影响个人,但是在诗的结尾,诗人指出,当绝望的情绪到处蔓延之时,黑人心中的美国梦或许会“爆炸”,导致社会和政治上更广泛的破坏。
传奇式的布鲁斯音乐家W.C.Han由曾经提到兰斯顿·休斯的短诗及其成就,认为休斯仅用四行诗就能说完莎士比亚通常要用两幕三场戏剧才能说完的话。Handy独到的见解道出了二十世纪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诗人运用着意安排的几个词就能创造出堆积如山的意义。1951年发表的“哈莱姆”一诗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它通过一系列简短的、布鲁斯乐曲似的、发人深思的问题,来唤起近一个世纪的美国黑人史,以引发读者去深思诗中那些绝望和失望的意象。
二
Harlem
What happens to a dream deferred?
Does it dry up
like a raisin in the sun?
Or fester like a sore
And then ran?
Does it stink meat?
Or crust and sugar over——
like a syrupy sweet?
May be it just sags
like a heavy load.
Or does it explode?
哈莱姆
梦被延缓会如何?
难道它会像
阳光下的葡萄一样被晒干?或者像疮一样——
化脓溃烂?
难道它会像腐肉般臭气熏天?
还是像腻人的点心——
裹一层皮而变甜?
也许它会像一副重担
把众人压倒。
或许它会爆?
在诗集页面上诗行的空间结构暗示着解读诗歌的方法,也就是通过一种组织安排,使诗歌获得意义的方法。休斯一开始提出的中心问题形成整首诗的基本结构。《延缓的梦之蒙太奇》诗集中“哈莱姆”这首诗的说话者,或许就是休斯本人,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大问题——“梦被延缓会如何?”全诗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延伸了这个问题:当数百万人的梦想被无限期延缓、中断时,人们和社会将会如何面对?通过邀请读者回答诗歌提出的这个问题,休斯请读者充当社会评论员和文化批评家的角色,思考黑人在社会上要经历的心理和情感环境,继续为平等主义的理想不断抗争。
诗人通过运用意象和比喻引导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美国黑人“美国梦”的幻灭。一个独具匠心的意象通常能在我们的想象世界创造一幅精美的心理画卷,唤起我们一种或多种感官经验,从而传达或加强诗中的重要理念。诗中的第一个意象指出美国黑人的梦想就像葡萄干一样干涸了。葡萄是圆润、青翠、饱满、多汁、色香味俱全的水果。然而。葡萄就像黑人渴望平等的梦一样,一旦长久地被搁置,就会干涸,就不会有收获,就会慢慢变形、缩小,然后就不再那么诱人。1959年上演的由美国黑人剧作家洛林·汉斯伯里(Lorraine Hansberry)创作的著名戏剧《阳光下的葡萄干》,标题就来自休斯的这首诗。这个剧本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黑人家庭想方设法融入白人城市生活,但始终未能实现的故事。不仅如此,这出戏同样也在探寻美国黑人失去梦想和希望之后,所面临的危机和后果。
注意这一节诗行中的问句所包含的疾病和污秽的意象。其中肯定生活的意象明显缺失,这既是这首诗的方法,也为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令人烦扰的答案。下一节继续诗歌“沉重”。无望的语气和感受,有效地展现令人震惊的结局。由于读者受到鼓舞要回答诗歌提出的问题,诗歌坚持“问和答”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其中传教士或市民领袖的“问话”常常可以期待能够从圣会或集会中获得回答。
诗中葡萄干的意象激起的是味觉和视觉形象,紧接着出现的“疮疤”形象传达的却是触觉和对身体的不良影响。疮疤存在于皮肤中,看得见,摸得着,还可能会转移到别处去。诗人正是通过把梦比作身体内的疮疤说明延缓的梦想就像疮疤一样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纵然我们可以忽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需要人们注意它的存在并期待着医治的疮疤,可那众多被忽视的疮疤就会导致感染甚至死亡。休斯认为未被注意的梦想不仅从外部来折磨人,也会使入的身体和心灵受到感染,慢慢地致人于死地。诗中“fester”这个词既包含“化脓、腐烂”之义,又表示。引起创痛、激起怨忿的含义;而“run”照字面意义指的是脓疮。在这里,休斯把单词“run”用作双关语,暗示梦想可以逃离,也可以像脓疮一样迅速扩散、蔓延。通过疮疤这个比喻,休斯提出忽视梦想的利害关系。
转贴于
为了调动读者所有的感觉器官,诗中的说话人接着谈到睡觉,认为延缓之梦会发臭。和疮疤不同,臭气不容忽视,人们不可能闻不到。除非彻底消除臭气的传播源,否则,气味是不会消失的。休斯通过腐肉的气味试图说明延缓之梦未经实现之前,会不断地纠缠着人们,使人厌恶,令人不适。就像葡萄干一样,腐肉不再新鲜,反而会臭气熏天。这个意象进一步强化了美国黑人的梦想就像腐肉和污秽的观点。一些评论家认为休斯使用这个意象是因为在黑人聚居区的杂货店早卖给黑人的经常是腐肉,所以他们非常熟悉这种恶臭味,也熟悉这种恶臭所代表的污秽与不公。
在诗的第7、8两行“还是像腻人的点心——/裹一层皮而变甜?”这两句诗中,诗人逐步降低了人的梦想受阻碍或被忽视后所产生的那种灾难性后果。裹了一层糖皮的点心虽然不会像腐肉或疮疤那样致人于死地,但这个意象同样有着污秽、冷漠和腐烂的意味。甜点就像梦一样,刚开始时是人们急切渴望和期待的东西。可一旦长久地搁置未被使用,它就会腐烂,会在嘴里留下让人难受的气味。正如杰米(Onwuehekwa Jemie)所指出,诗中的“甜点”意象代表的可能是大多数美国黑人不可能实现的平等和成功之梦。美国梦由于长久地被搁置以致变成虚假的、永不兑现的承诺,因此美梦已经开始变质。
诗的第9、10两行“也许它会像一副重担把众人压倒”是这首诗中唯一不是问句的句子。休斯通过这个句子暗示:虽然疏忽人们的梦想可能产生出各种各样无法预见的恐慌,但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延缓之梦就犹如一担砖石那么沉重,可以从身体上和情感上把人压倒。
休斯在诗的最后一行运用斜体来突出和强调广大美国黑人的不满所产生的更大后果。最后一行虽然与上面几句一样是问句,但在这里诗人暗示,爆炸可能会发生,而那些处在爆炸附近的人和那些被爆炸影响的人都可能会被伤害或杀害。休斯暗示,延缓之梦在感染和烦扰那些备受挫折的做梦者的时候,不仅令他们悲伤,甚至会从根本上压垮他们,而那无处不在、像传染病一样到处蔓延的挫折感总有一天会伤害到每一个人。
三
纵观全诗,贯串始终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美国梦”一抓住机会、勤奋努力、享受成功。美国作为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国家,其“美国梦”指的就是发财致富,拥有财富就能够买到房子、汽车、精美的食品,还可以花钱雇用到使人从繁杂枯燥的家务中解脱出来的佣人。这些物质用品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社会的目标:即人们把获得物质财富看作是无止境的,认为只要努力劳动,就能获得无尽的财富。那些从封闭经济体系国家移民到美国来的人。他们的才能在本国受到限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赚不到更多的钱,也存不了钱,他们辛苦地劳作一生也买不起某个居民区的住房;即便是十分辛苦地劳动,他们也会与刚开始时一样贫穷。对这些人来说,“美国梦”就代表着自由。休斯的这首“哈莱姆”诗就是一个美国人对美国自由之梦的反应。在他眼里,美国并不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国度,相反,生活在美国的黑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获得自由。兰斯顿·休斯常在他的诗歌中使用“梦想”这个词语来表达他社会平等的思想。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本身具有消除种族间界线的含义,而且把“渴望”这个词换成“梦想”之后,听上去不太具体,因而也就不那么具有威胁性。1924年,美国南方被分离,那些仇视黑人的群体开始有计划地屠杀黑人。休斯被一群黑人知识分子包围着,于是他表达了他的看法,他把梦想看作是一种身体的运动:“展开双臂/面对着太阳/跳舞!旋转!旋转!/直到快速运转的一天结束了”(“To fling my antis wlde/In the face of the sun,/Dance!Whirl!/Till the quick day is done.”)o 1932年他那首关于“梦想”的诗不是在表达他的个人梦想,而是在警告其他的美国黑人,要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梦想一旦破灭,“生活就像是折断了羽翼的鸟儿/不再能飞翔”(“Life is a broden-winged bird/That cannot fly”),而且“生活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与冰雪冻在了一起”(“Life is a barren field/Frozen withs”)在比较这两种景象时,我们发现日益增强的挫折感在1951年的“哈莱姆”这首诗中增长许多倍。美国黑人在1924年看起来极有希望的自由行动的权利被阻碍、被延缓如此之久,以至于休斯不能像在“梦想”那首诗那样,把他所感受到的美国黑人普遍存在的挫折感隐藏下去,而是暗示“美国梦”中承诺的实现梦想的机会一再落空。
当休斯写这一首诗的时候,黑人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娱乐圈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合部队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休斯不再需要压抑或者漠视美国黑人的挫折感。但是,正是由于黑人取得的这些成绩使种族隔离分子感到他们受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常以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为名义,以黑人的暴力倾向为理由,证明那些更为暴力、更加压迫性的针对黑人的法律是必要的。休斯在文学作品中很小心地处理那些涉及到黑人日益增强的愤怒话题,避免直截了当地表述那些问题,而任何不恰当的处理都有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发生。首先,他建议对待愤怒要有所保留,而不是直接走向愤怒;这种处理方法虽然对那些感受挫折的人来说并没有吸引力,但是他认为求助于愤怒于事无补。其次,他严密控制的客观语气清楚地表明这首诗并不支持任何暴力,他总可以找到理由来否认他的意图是要求人们去“爆炸”。
四
采访沈梦辰的当天,她正在上海录制综艺巧乐兹《周一见》。见到她已经是傍晚的时间,助理说她几乎一天都没吃饭,边说边拨打了酒店的晚餐服务。沈梦辰并没有刻意严格地节食,但是她依然在意自己是不是够上镜,“总以为我也算蛮瘦的,直到我站在杨幂和佟丽娅身边,才发现我居然是个胖子!”这一次的录制是她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跟自己的粉丝互动,聊起具体的环节,她立刻兴奋起来;“今天是工作日,我觉得大家都在上班上学,应该不会来太多人,内心有一丝丝忐忑。结果后来一看,来了好多粉丝,真的好开心。”她还跟记者表示,自己收到了粉丝的不少小礼物,“他们觉得我拍戏太辛苦,冬天在横店又很冷,所以很贴心地送了围脖,特别的感动。”
作为湖南卫视新晋的女主持人,沈梦辰最开始受到关注是在《我是歌手》。在这个全国最受关注的电视平台上,她先后成为林志炫、品冠、李健、张信哲、狮子合唱团的经纪人,大大咧咧的个性、傻白甜的标签让她“一夜成名”。2016年,她在综艺领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两档人气和话题并存的真人秀《真正男子汉》和《火星情报局》都受到了观众好评。“最开始从微博十几条、二十几条,一下子到1000多条留言,感觉粉丝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很神奇。”她说。
《火星情报局》播出之后,沈梦辰也明显感觉走在大街小巷会得到更多关注,“有人会说你好棒加油啊,或者没想到你这么拼,挺可爱的。”《火星》里的沈梦辰有着她很双子座的那一面,撒得开、思维跳跃,跟网络综艺的节奏很搭。她自己也很喜欢这种状态:“谐星嘛,就是没有任何包袱的女艺人。”而在《真正男子汉》里她又展现出了自己的另外一面,面对残酷的军事训练,她竭尽全力。“没有哪个更驾轻就熟,因为你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会去钻研,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 对待节目以勤补拙“在家模仿薛之谦差点要着魔”
在《火星》的一期节目中,沈梦辰一段模仿薛之谦的表演备受好评,很快就在网络上被疯传。聊起这段表演,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记者确认:“你觉得那样像不像,好笑吗?”其实,为了模仿薛之谦,沈梦辰做了不少功课,她把第一季和第二季所有与薛之谦有关的片段都重新看了一遍,还要在本子上做笔记,“他说得最多的是哪几句话,他爱做的动作、表情、手势排个序,再串成个段子。”她记得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助理起初在旁边频频翻白眼,“模仿得一点都不像,什么鬼!”但是沈梦辰觉得,模仿需要有一种信念感,首先要你自己觉得像,然后才能感染别人,让别人就觉得像。她花了三天去揣摩,中间都不敢给任何人展示,“我害怕模仿得不像,别人一个微表情就会打击我的自信。”后来这段表演受到了本尊的肯定。在去年年底,薛之谦接受我刊封面采访时,聊到沈梦辰的模仿,他大赞,“梦辰真的有抓到,我自己都吓一跳,我知道她是很拼的那种!”
但是沈梦辰认为自己的拼是因为她在艺人中更属于后天努力型,“我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种人,就做那种勤能补拙的吧。”面对很多她没多大把握的事情,沈梦辰在私底下就加倍努力,争取在台上展现好。对于节目的准备,她要求自己在上台前要完成到百分之八九十,才会上。“如果没有完成好的话,我会特别难受,在工作上我是那种钻牛角尖的。其他生活上琐碎的事情,像要不要补妆啊这种,我都无所谓,我就是认业务。” 正视“招黑体质”“我是那种感性过了头的人”
出道以来,围绕在沈梦辰身上的话题从没间断过,从主持功底到综艺表现都饱受争议。被问及这些,沈梦辰坦言,即便自己经常自黑自嘲,但还是会有点影响到情绪。衣服频频被指责穿错之后,她第二季全都是穿高领,“可是偶尔穿一两件可爱的吧,人家说装可爱。后来我懂了,这不是衣服的问题,是他们并不喜欢你,那穿什么都会说,所以这个无所谓了。”
沈梦辰也会跟团队的小伙伴讨论,为什么自己会被黑得这么惨?“有时候会去想不管我做什么,都黑到我身上,为什么?我怎么了?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的回答有点无奈。但是自己还是做了一番总结,或许也道出了很多网友的心里想法,“我现在机会是挺多的,关注度在这里,别人就会觉得那你凭什么?会带着这样的质疑来看待你。”对待各种舆论,沈梦辰的应对过程是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歌手》一亮相,她走的是可爱风,“搭档”的可能都是当季的热门歌手,“那会评论都还是赞美鼓励的,说可爱啊傻白甜啊。”随着她站到了更高更大的平台,获得的曝光度和资源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慢慢你的缺点也会暴露,被别人挑刺就更多了。这个时候大家开始攻击你,看你不顺眼,觉得凭什么都给你?稍微做错什么,就被无限放大。”沈梦辰自己分析得头头是道。她说,之前有个艺人和她穿了一件一模一样的衬衣,媒体的标题是“某某穿斜肩衬衣显时尚”,到了她这儿,就成了“沈梦辰又做妖”。
对于自己时不时会被大众抓到“黑点”,沈梦辰自己归咎于她太过感性,“我是真的大大咧咧不注意细节,特别不理性。所以网上黑我的东西,都是出于我的不理性。”她无法控制自己想做就做、不多考虑三秒的个性,甚至觉得感性到只在乎自己,不考虑别人,“那还是太自我了,得理性感性并存吧,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会比较好一些。”她自我反省道。 并非“没心没肺”“还是会伤心,也变得更小心翼翼”
对于沈梦辰来说,事业上最大的一次打击是在她挑大梁主持《我是歌手双年巅峰会》的时候。虽然段子讲得溜,但是专业表现上还是遭到了很多网友的“批评”,连杜海涛的出现都成了“捆绑炒作”。除去网络上的声音,梦辰自己都觉得这件事后来发酵得很大,成了一连串事情。她在那段时间体重从100多斤瘦到到96斤,但也只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硬走出来,“没办法,只能靠自己,就慢慢缓过来”。后来她这样安慰自己:“毕竟第一次独自主持这么大型的直播,那么大的舞台,那么多一线歌手,老一辈艺术家上那个舞台,或多或少都会紧张,更何况我还没这么多经验。”
事业正处上升期,围绕着沈梦辰的舆论争议一直没有停过。面对这些议论,她坦言:“不能太在意,不然活得太累,得死了千百次吧。我会摘取一部分意见听,如果是胡乱跟着瞎起哄的,就不要看了。如果写得很客观,我会很认真去对待。因为确实有些地方做得不是特别好。”即便她习惯了自黑自嘲,被“喷”的当下她也会不舒服,“但过了一两个小时就无所谓了,我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她也慢慢发现,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表现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在各种压力之下,她自觉越来越笨,顾虑也越来越多,“你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有什么说什么,或许会展现特别可爱的一面。后面顾虑多了,就有包袱了,这也不敢那也不敢,你发现自己怎么什么都不会了。”
谈话到了最后,梦辰有点迷茫,她说自己现在变得不怎么哭,开始太注重理性了。“因为我觉得一哭就容易招黑了,但是又担心会不会不哭也招黑?所有人都哭,好,就沈梦辰没哭,没心没肺!你看,我现在就考虑得太多,都不纯粹了。”被问及接下来该怎么去做,她想了半天,“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式吧……不知道,现在觉得自己有各种包袱和压力,越来越活不明白了。”如何让自己不那么别扭,又如何让别人也可以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看她?沈梦辰依然在找寻答案的路上。 “每天二了吧唧的,我就是个‘二姐’吧”
“只要大表姐知道我没有把她P丑P矮就可以了”
南都娱乐:《火星情报局》和《真正男子汉》哪个节目对你来说更驾轻就熟?
沈梦辰:哪一个都没有驾轻就熟哎。像《火星》有一部分是需要表演的,给你一个命题要怎么发挥好。《真男》就是没有规定你需要做什么,担任什么角色,就把你丢到部队。你会面对怎么样的事情,怎么处理,都不知道。这些都是真人秀的魅力。
南都娱乐:有想过模仿薛之谦会这么有效果吗?这一段网上被转载很多。
沈梦辰:当时就有个命题是模仿,我就挑最有特点的,抓他最有精髓。想说如果当天有人比我模仿得更好,我就退出,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如果有人垮掉了,我就上。结果那天钱枫垮掉了,我一看机会来了。当时我是把增高鞋放在兜里,随便准备着。
南都娱乐:外界的各种评论会不会影响你在节目里如何发挥?
沈梦辰:或多或少肯定会的。但是我会摘取一部分意见。如果是乱七八糟跟着瞎起哄的,就不要看了。如果发自内心写得很客观,我会很认真去看。
南都娱乐:有些什么事情会让你真的去介意并且重视它?
沈梦辰:比如说穿衣服这件事。一次我穿的是斜肩,其实很多女生夏天都会穿斜肩、抹胸、一字领,怎么就说我一个?后面发现了,原来是那个衣服大家觉得本来可以好好穿,而我故意不好好穿。其实那个衬衣就那么设计的。还有那个红衣服,也不是我故意把它吊在这里的,是我穿错了!我把两边都挂上了,但是它本身设计的原因,就挂不住老掉下来,所以大家觉得不舒服。后来我就知道了,原来问题出在这。我还是做了研究的,要反省自己,到底哪里不对。
南都娱乐:其实你有在发展时尚路线啊。
沈梦辰:对啊。但是有的时候一模一样的衣服,比如撞衫了,动不动就是谁谁谁甩我十几条街、二十条街,我心里想我都快被发配边疆了吧。
南都娱乐:结果《真正男子汉》播出后大家都在讨论你的肤质问题。
沈梦辰:我自己都吓到了,怎么那么黑!本身我也不白,那个也是因为真的是纯素颜,而且我还刚敷完面膜,很油。临时被叫起来的两次素颜,都是晒完太阳后,我一晒就黑,黑到骨髓里那种,好奇怪啊。可是杨幂她们晒不黑,晒了之后就红,红完之后又白了!
南都娱乐:其实作为女艺人,还是有点担心自己就这么被曝光了吧?
沈舫剑何颐刻炻冀谀浚多苦多累都不怕,最怕照镜子。我现在脖子一圈到脸,还是黑的。每次杨幂一站到我身边,就更黑。有一次蒋劲夫看到我说,梦辰你好帅。我还以为自己干了什么多帅的事情。他说你现在越来越像迈克尔・乔丹了,我就好崩溃。
南都娱乐:和刘雯合影,后来在网上被指责P图的事,你会介意吗?
沈梦辰:我不介意啊,因为我真没有把大表姐P矮。这个原图,大表姐那里也有的,所以她知道我到底P过没有。网上版本现在太多了,都不知道哪个是原图。她知道我没有把她P丑P矮就可以了,我越解释越错。但是只要当事人不这么想就可以。
“调侃我和海涛没关系,但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消耗品”
南都娱乐:你是不是在生活中属于心很大的女生?
沈梦辰:非常,非常大。我什么都无所谓,在我这里什么都不是事,唯一在乎的是我的节目。你给到我了,我一定要完成好,我会在录完节目后问导演、工作人员的反馈。
南都娱乐:那作为女生,平时生活中作不作?
沈梦辰:特别不作。有什么吃什么,我不太管事的,随大流,你们要做什么都可以。我也是不太有主见的人,除了对自己的工作有主见,别的都无所谓。
南都娱乐:你是情绪发泄来得猛烈,比较容易大哭大笑的那种吗?
沈梦辰:对,我是一个特别特别感性的人,特别不理性。所以网上黑我的东西,都是出于我的不理性。我真的是想什么做什么。可以说我感性到只在乎自己,已经感性过头,不考虑别人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太自我了,所以我觉得不能太理性不能太感性,理性感性并存吧,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会比较好一些。
南都娱乐:在一些节目里大家对你和海涛的调侃越来越多。你自己会介意吗?
沈梦辰:他们瞎起哄,看热闹不嫌事大。调侃嘛也没关系,会介意经常拿来说。因为我觉得这事情不能成为一个消耗品。特别反感比如有些节目说请完我,要不要再请海涛来,我就会排斥。很多博人眼球的东西,我觉得是不需要的,希望还是拿专业作品和事实说话。
南都娱乐:会避讳节目里主动提到他,或者两个人不要有工作交叉机会?
沈梦辰:没有很刻意。有好的机会的话就去做,没有的话也就这样。如果是恶意的不安好心的,比如故意炒作,那就不会。
南都娱乐:两个人有达成共识怎么回应?
沈梦辰:没有啊,反正大家还是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南都娱乐:网上有说你要做未来的芒果一姐?
今年34岁的张梦晗是河南省栾川县人,2003年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县里一所高中担任英语老师。2004年,对外语非常感兴趣的她,在朋友帮助下前往北京深造。刚开始,她学的是德语,后来零起步学习波斯语,除了到大学“蹭课”,与北京大学波斯语专业同学的交流学习也让她获益匪浅。
“2009年时,在北京当波斯语翻译收入很高,我有时也给一些公司做波斯语翻译,除赚生活费外,手里还有了一笔可观的存款。”当时,轻松淘到第一桶金的张梦晗,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到官方语言是波斯语的伊朗留学,深入学习波斯语。
2010年年初,张梦晗只身前往伊朗,到德黑兰大学咨询留学事宜。这年9月,她正式入读这所中东地区著名的大学。
伊朗人对中国人友善、热情。有不少女生邀请她到家里做客,要给她做好吃的。
最让张梦晗想不到的是当地人对知识的重视。德黑兰大学门前的那条大街堪称“书街”,“不夸张地说,在这条街上,你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的书籍,他们对知识的包容度很强。”伊朗的老街上,随处可见咖啡书吧,地方不大,但有咖啡的地方就有书籍。对于德黑兰人来说,“没知识、没教养、没文化”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人们对有学历的硕士、博士非常尊重。
张梦晗认识一位名叫黄薇的女士,她在德黑兰帕斯达兰大街的商业中心开了家晚装店。店面不大,服装都是她在中国的服装厂设计的。吊带、低胸、束腰、大裙摆的晚礼服,色彩艳丽,坠着亮晶晶的彩珠或金属片,此外还有短小齐腰的女士小西服和半截裙。小店生意很好,一年能赚20多万美元呢!黄薇找了个当工程师的伊朗丈夫,这对异国情侣感情非常好。闲暇时,这位温文尔雅的先生就在店里帮妻子收钱。伊朗是波斯文明发源地,波斯美女自古闻名世界,张梦晗发现至今仍名不虚传。伊朗美女几乎个个都身材窈窕,妆容精致,鼻梁高挺,发型也精心打理过,显得风情万种。
参演电视剧,小丫挑大梁
2012年,张梦晗在德黑兰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接着在该校读博。
2014年2月初,伊朗电视剧《首都》剧组找到了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希望他们推荐一名女留学生配合拍摄。张梦晗常去那里找一些兼职工作,使馆工作人员像开玩笑一样告诉她,可以去客串一把演员。起初她根本没当回事,因为自己从未学过表演。没想到,第二天真的接到了剧组邀请面试的电话。
伊朗的历法与中国不太一样,拍摄可以利用学校的春假完成,不会影响正常上课,所以张梦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由于在之前的语言学习中她经常参加情景对话,这无意中为她的表演提供了帮助。再加上张梦晗平时是个爱说爱笑、性格非常开朗的姑娘,她没有感到一丝拘谨和压力。
试镜时,考官要求张梦晗和陌生男子搭演对手戏,即兴表演在情人节和恋人吵架,张梦晗马上就模仿女主角惟妙惟肖地和“男友”吵闹起来。她那任性又俏皮的样子,令在场的伊朗导演忍俊不禁,说这女孩太厉害了!就这样,出色的试镜表演让她顺利过关。
张梦晗很快进入《首都》剧组。她不了解的是,这是伊朗影视界的一支“梦之队”,导演莫哈丹、男主演塔纳班德是一对“黄金组合”,在该国家喻户晓。毫无影视表演经验的张梦晗,竟稀里糊涂地成了伊朗影视史上罕见的、能独立用波斯语演出的外国主演。
《首都》是部喜剧,讲述了一个伊朗农村家庭通过各种努力搬到首都德黑兰,乡下人进城,不懂各种规矩,闹了不少笑话。这和中国的情况有点像,很多小地方的人充满了对大城市的渴望。在第三季剧中,张梦晗的“丈夫”是个卡车司机,农村奋斗青年,他在土耳其旅行时,结识了在中餐馆当服务员的中国姑娘“春常”,两人相爱并约定终身。在伊朗新年之际,这个美丽可爱的江南女孩,决定拜访远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亲人,上演了一场充满悲欢离合的家庭剧。
当时张梦晗颇感疑惑:“为什么会在剧中加入一个中国角色,而且还是女一号?”学识渊博的编剧告诉她,中伊同为文明古国,渊源颇深,早在唐代就通过丝绸之路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伊朗受制裁最困难的时候,只有兄弟般的中国敢出手帮助,现在的首都市场上,到处都是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随着中伊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近年来嫁到伊朗的中国姑娘也很多,电视剧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反映这样一个有趣的现实。
虽然激情高涨,但能不能演好“春常”这个重要角色却是另一回事。对张梦晗来说,演这部剧最大的挑战是台词和肢体语言。“硬背我是搞不定,但剧组很聪明,我随口说出的话他们也不纠正,就那么拍下去,没想到后来播出的时候反而成了笑点。”
还有肢体语言的中伊差异。比如我们表达“不”的时候,摇头、摇手就行。但在伊朗,说不,下巴一边上扬,嘴里还要配合“啧”的一声。喜怒在伊朗人脸上,肌肉拉伸得都很夸张!
张梦晗在伊朗生活的一些事也被设计到“春常”身上。比如,伊朗人对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特别好奇。有一次她为一场会展做翻译,中午吃饭的时候,围了几层当地人来看他们是怎么用筷子吃饭的。剧中,“春常”和丈夫一家人,就被导演专门设计了一场去德黑兰中餐馆吃饭的戏。
开拍初期,因为经验不足,张梦晗对自己在镜头中的表现感到沮丧。幸好《首都》剧组采取了灵活的拍摄手法,编剧只提供故事框架,给演员留下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样,张梦晗的本色出演反而成了优势。
拍《首都》时,剧中有一场戏是“春常”从伊斯坦布尔来伊朗见未婚夫。张梦晗说,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见面时总可以拥抱一下吧?不料全剧组的人都说:“不行不行!”这些中国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情节,并不符合当地人“男女授受不亲”的风俗习惯。
原来,在伊朗,男女有别的观念深植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坐飞机过安检时,女人走专门的“女性通道”;乘地铁时,她们有单独的“女性车厢”;连健身房,也在不同时间分出“男女专场”。
伊朗的大街上看不到手挽着手的恋人。剧组的一位女孩告诉张梦晗:“别说像西方人牵手拍拖、当众拥抱亲吻了,在伊朗,除了丈夫或血亲,女孩不允许跟异性接触,连单独说话也不行。”一天晚上,这个女孩带张梦晗到德黑兰北区的一个酒吧去见她的男友。大堂里霓虹闪烁,和上海、巴黎的任何一家酒吧毫无二致。但唯一不同的是,男女客人分别坐在过道两边,泾渭分明。“那你如何把男朋友介绍给我呢?”张梦晗迷惑不解。女孩笑了,掏出手机,“就用这个!”果然,她刚拨完号,斜对面一个帅哥的手机就响了。她对着手机说了几句话,回头告诉张梦晗:“他说,很高兴认识你这位中国朋友。”张梦晗也远远地对他点头致意,“接头”任务顺利完成。
好“牛”!成为家喻户晓大明星
伊朗与中国文化在剧里时有交流。尤其在德黑兰电视塔放孔明灯的那场戏播出后,引发了当地人对“东方天灯”的热爱。紧接着,大街小巷都开始卖这种神秘的孔明灯,每个摊位的生意都火爆异常;剧中一位老爷爷笨拙的夹筷子手法,也间接地传播了有趣的“筷子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很聪明,与长期用筷子有关,因为它可以锻炼大脑,以至于人们纷纷模仿。
《首都》于2014年3月21日伊历新年当晚黄金时段首播,立即引起轰动,成为伊朗观众热议的“现象级”电视剧。中国媳妇“春常”火了。走在德黑兰的大街上,人们指着张梦晗喊“春常、春常”。她收到过观众的礼物,享受过剧迷的免费咖啡。
不久前播出的第四季中,“春常”搭乘的飞机失联,观众跟着她的丈夫一起哭。张梦晗很快成为伊朗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走在德黑兰大街上,十个人中有六七个人能认出我来,其中会有三四个人要求跟我合影,弄得我都没法去超市买东西。”张梦晗多了一番“成名”的苦恼。影迷们甚至还说:“你说话像夜莺唱歌一样动听!”
伊朗人为何会如此喜欢这个中国姑娘演的角色?一位女剧迷曾在街上流着泪告诉张梦晗,“春常”让她过了个幸福的年。因为2014年《首都》第三季播出时,伊朗处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第三年,货币大贬值,失业的人很多,当地人生活很艰难。“春常”的出现让很多伊朗人觉得,一个外国人,用波斯语,波斯文化,出演了他们本土的电视剧,这让他们感动,也让很多伊朗观众重拾了因经济封锁丧失的文化自信。
在伊朗留学6年,张梦晗认为,喜欢“春常”的人是被中伊两种文化的有趣碰撞所吸引。“剧中的伊朗老公天天对我说‘我的中国布娃娃’。现在伊朗男人娶了中国女孩,都叫她们‘中国布娃娃’。”
由于《首都》非常成功,在众多伊朗观众的呼声中,剧组又在2015年4月到北京拍摄续集。张梦晗凭借在《首都》中的表演,获得伊朗全国电视剧金奖,上了6家伊朗知名杂志的封面,并多次接受报纸、电视台采访。
张梦晗谦虚地说,她并不认为自己演得多好,这是伊朗人的民族性格,他们喜欢赞美和夸奖别人。她说:“伊朗人很注重礼仪和素养,全国受教育的比例是80%。人们即使不喜欢,也不会在网上谩骂。”
从一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突然变成公众人物,张梦晗也在艰难地适应角色的巨大转变。“有时候很疲惫,但必须表现得很热情。一举一动都要特别谨慎,要不然就要上报纸了。”
张梦晗也借此拓宽了自己在德黑兰的人脉。2015年9月,伊朗“国宝级”导演、世界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来温州参加首届亚洲国际青年微电影展时,张梦晗被邀请担任他的全程陪同翻译。
期间,他们还与中方洽谈敲定了2016年春天拍摄《杭州之恋》的细节问题。当时压根儿就没人会想到,这个文静的翻译姑娘竟是在伊朗最出名的中国人之一。该片由阿巴斯执导,张梦晗同样会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片中伊朗演员需要学习中文,也由她负责。
2016年1月22日,主席的到访,在伊朗又刮起了一阵中国风。张梦晗说,德黑兰到处都是机遇,精通波斯语的优势,更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继续在伊朗演艺圈发展,或为两国培养商贸翻译人才,她都能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