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800字【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在4月份的新教师活动中,我再一次观看了《烛光里的微笑》这一部电影,从学生到教师,我又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
还记得第一次观看《烛光里的微笑》,我还是一名小学生,对于老师的理解还是那么懵懂。如今当我成长为一名教师,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心里产生了很多共鸣,电影里的情节是那么熟悉,那一件又一件烦心事是每个教师必然的经历。
电影里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那么爱他们的老师。王老师拖着体弱的身体,为了班级里的孩子走遍大街小巷,只为用爱心去感化一个又一个幼小的心灵。王老师也是幸运的,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孩子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懂得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生活。但电影是艺术的,它以王老师的逝去为结尾,给人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这让我不禁想起我们身边的榜样,徐其军老师。当我正是踏上工作岗位不久,魏主任就布置给了我们一个任务,学习徐老师的事迹。当时并未多想,现在想来,反而能感受其中的用意。电影里的王老师是那么完美,离我们似乎很远。而徐老师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证明作为教师的尊严。也许我们无法像电影里的王老师一样,做一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教师,但至少我们可以向徐其军老师学习,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用爱去感化一个又一个幼小的心灵。
电影里的王老师工作20几年,都在教“差班”、“乱班”,但她却毫无怨言,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着。想想现在的我们,虽然时常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用心处理都是可以解决的。虽然时代在变,但是孩子的童心不会变。认真地去爱孩子,孩子自然会感受到,同样也会回报给你爱。
多少年过去了,当我看着这部有些发花的影片时,心里依然会泛起阵阵涟漪,因为即使岁月会改变很多,但唯一改变不了的就是——爱。只要心中有爱,教育便不再是难题。
这天看了《烛光里的微笑》这部电影,当我作为一名教师再重温这部影片时,才更深地认识了王双玲教师,真实地感受到王双玲教师身上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触动。
影片讲述的是上海一位普通教师王双玲教师的感人故事,她和蔼可亲,人人都尊敬她。她虽体弱多病,却一次次挑起全校最差的“乱班”这一重担,用自我的爱心,去浇灌每一个同学的心。它就像电影中多次出现的红蜡烛那样,燃尽自我照亮了别人。小明的父母因赌博,倒卖黄色录像带被公安局逮捕了。已染上恶习的小明无人照管,成了游荡子。这时,王双玲教师向小明伸出了温暖的手,把他带进了自我的家门,像对待自我的孩子一样,生活上照料,思想上的开导,用她那春风春雨般的爱心滋润抚慰着孩子。小苗返青了,开始茁壮成长,小明也成了一名上进的好学生。
比较王教师,我陷入了沉思:当我们应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是否有她那样的耐心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我们会不会像她那样无私奉献比较王教师,我们是否真正热爱自我的岗位我们能不能做到忠于职守而尽职尽责我们能不能像她那样把爱心撒向人间,像清泉一样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看过影片,我们感受到王双铃教师那对学生满腔的爱与高度的职责感。我认为正是这两点令她全心地为学生付出而无怨无悔。虽然她没有自我的亲生子女,但却有几十个孩子发自肺腑深情地叫她“妈妈”;尽管她仅是一位收入不高、地位也不太高的小学教师,但她却以其高度负责、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征服了所有的人;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她,但她无疑是幸福的、满足的。
看了电影后,王教师的影子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在我周围也有许许多多像王双玲这样的好教师,他们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耗费了许多心血。教师多崇高啊!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要以她为榜样不断地激励自我,尽职尽责地当一名好教师。
噙着泪花看完《烛光里的微笑》,影片主人公——小学教师王双玲默默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师德感人至深。一种圣洁的高尚感震撼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堪称是一部神情的“教师之歌”,讴歌了人民教师以生命烛光燃烧自己,把全部爱献给孩子。编导成功地把普通平凡的生活提炼为一种质朴的艺术美。扮演女主人公的演员宋晓英表演得也很出色,质朴、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着力挖掘王双玲无私宽阔的胸怀和充实富有的内心世界,于平淡中见深邃。王双玲以瘦弱的身躯支撑着自己所钟爱的繁忙疲累的塑造孩子心智的事业,宋晓英将这种柔中有刚的精神气质传神地溢流于外,她在课堂上、家访中,在处理学生发生的意外事故时,神采飞扬,极有主见,坚定果断。可是一进家门,身体就像散了架似的,常常习惯地靠在床上,闭目养神,心力交瘁之情难以掩饰,有时甚至还 会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可再也不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在外一条龙,在家一条虫”的心态反差表现像惟妙惟肖。
王双玲是一位极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在她身人们看不到到什么惊人的壮举,她甘当“孩子王”,全身心地在整天和孩子打交道的岗位上,创造着难能可贵的业绩,于平凡中显示了非凡。她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和心爱的学生,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接下了谁也不愿接的乱班,甚至不惜损伤恩爱夫妻之间的感情,自己不要孩子而将母爱给予所有学生。为了让孩子略领大自然的风采,带着心脏病跟学生一起郊游,以致心脏病发作献出了年仅40的宝贵生命。尽管王双玲生前没有得到什么荣誉称号和奖励,那被她以真诚的感情和爱心感化的孩子妈们满怀深情为她举行了追悼会,不是对她最大的安慰和最高的奖赏吗?每个学生的课桌上点燃了白蜡烛,少男少女仍象过去一样重温着王老师每一缕微笑、每句课文,全班同学高举蜡烛齐声说:“王老师,我们都是您的孩子!”影片主题到此得到完善和升华,在那一片熠烁的烛光中,在那烛光里微笑深处,一个极普通的小人物的圣洁伟大形象耸立了起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不正是王双玲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说得真好,那天,我们亲眼验证了“老师是最无私的”这句话。
星期五下午,我们观看了一部关于老师的电影,名字就叫“烛光里的微笑”。
这部电影使我感动了好久好久,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角是一位名叫王双玲的老教师,今年已经41岁了,本应该接最好的班,但最后总把最乱的班这个烫手的山芋抛给她。她再接下这个乱班时,已经有了心脏病,需要卧床三个月。但她没有休息,用她独特的方式,使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变得爱读书。班里有一个爱踢足球的男孩,因为出车祸使右腿骨折,王老师十分自责,暗暗跑到他常去踢足球的地方偷偷哭泣,但哭过之后,总来安慰男孩,使他渐渐开朗起来腿也有了好转。
同班的一个女孩叫周立平,由于总是迟到,同学们叫他“老迟到”,再加上妈妈有点精神病,使她非常自卑,王老师为了让她走出阴霾,一直给他鼓励,渐渐的她快乐了。
可是王老师的病越来越严重了,看见四(2)班的孩子懂事了,就那么离去了……
一场电影看完了,我的眼圈红红的,李娜同学的眼角上分明闪烁着晶莹的泪珠,那泪珠包含着崇拜……
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一要蜡烛,点亮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是啊!电影中的王老师不就是一个例子吗?明明知道自己有病在身,但为了学生们,看着同学们成绩一个个进步了,安详的走了。我想:他不是真的走了,一定在天上看着她的学生不舍离去。
老师这个角色,他比母爱更细腻,比父爱更宽容,比友爱更纯洁,老师的爱,如清泉一般甘甜,像春风一般和煦。在黑夜的路上,没有月光却有星光,指引我们前进;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迷茫无助时,是老师指引我们走向前方,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星星点(★)灯,照亮迷茫的我们!
老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对老师说:“您辛苦了!”
假期里,我在网络上观看了电影《烛光里的微笑》,作为一名教师观看这部影片时,让我认识了王双玲老师,真实地感受到王双玲老师身上的伟大精神,这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触动。51—论文—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一位普通教师的感人事迹,王双玲老师和蔼可亲,尽职尽责,人人都尊敬她。有一天,当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心脏不好的情况下接了一个差班,这个班级不仅成绩不好,连课堂纪律都是倒数第一。早上,别的班都在读书,而他们班却是欢歌笑语、自由自在。王老师知道后,不但没有责罚他们,还跟他们讲道理。大家都放学了,王老师为了解学生的情况,一做完工作就去学生家里家访。王老师有心脏病,医生说必须要在家里休息两个月,但王老师为了同学们还是坚持去学校上课和家访。有一天,一个学生的父母因非法盗卖黄碟被公安机关抓了,王老师把那个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像母亲般关怀,使那个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后来她终于由于过度劳累而悄然无声的走了。孩子们满怀悲痛,自发地在班里举行了追悼会。在王老师生前最喜欢的烛光里,孩子们仿佛再一次看到了老师那亲切的微笑。
对比王老师,我陷入了沉思:当我们面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是否有她那样的耐心?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我们会不会像她那样无私奉献?对比王老师,我们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岗位?我们能不能做到忠于职守而尽职尽责?我们能不能像她那样把爱心撒向人间,像清泉一样去滋润人的心田?
王老师很平凡,没有豪言壮语,但英雄正是来自平凡,崇高的师德体现在平时点点滴滴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她深爱着自己的讲坛和学生。在她眼里,没有工作的苦和累,只有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孩子的顽皮、捣蛋,只有孩子的可爱和活力。这正是当老师的所最应具有的精神啊!感动之余,我深深认识到,学习王教师,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在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把我们的关爱、敬业、责任无私地撒向我们的孩子,用最实在的行动来完满地诠释“师爱”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我们要以王老师为榜样,重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