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5篇】

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42》观后感,供大家参考。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学生《1942》观后感【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1942观后感 篇1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1942》观后感 篇2

1942,在世界范围内或许是个伟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世,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对于中国河南却是一个惨绝人寰的年月。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人面对的是寸草不生,饥馑。老东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轮回之说可以算是报应,按照主的教育法算是原罪,不论哪种说法,最后给予老东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赎。患难见真情,也许是对此片的最好诠释。

大灾之年,有的人身处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从高高在上的土财主,到孑然一身的难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儿子猪狗不如,要强暴长工媳。他只会纷纷地骂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则,也是实际的不作为。长工家逃难途中借粮,他工于心思,也有心存恻隐。瞎鹿死了,在那个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岁月里,他将长工一家承担起来,儿媳饿死,他懂得阻拦给孙子喂食最后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颂德,却是一个在我看来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怀重器,手握人伦。偷窃保命,抢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过分的光景,卖儿卖女已属再合理不过了。女儿卖身为换一口粮,他懂得不舍却也无奈。此时让大家都能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事。人人都可以最亲密,也可以最疏离。关键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别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条线就是政府的救灾力度。兵荒马乱,人命就更加轻贱如蝼蚁。你能看到甘地绝食,看到丘吉尔感冒,却看不到三百万人饿死。有了救济款也拨不到难民手里。各式各样地充耳不闻。“灾民饿死了,国家还在;当兵的饿死了,打了败仗,就亡国了。”听着貌似合理,其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谬论。百姓都死光了,打下个空城又有什么用。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于泰国那坤巴统省的开达(Kader)玩具工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188名工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另有469人受伤。这次灾难被称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工厂火灾。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于这样的新闻都是无动于衷,因为事件发生在遥远的泰国。

玩具工厂主要生产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销售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公司中的大股东也恰恰是一家美国公司。火灾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简陋的生产条件和糟糕的消防措施。在人们要逃的时候,竟然有管理者锁上了大门,很多工人不得不从高高的窗户跳下。事后,公司管理者不是积极地协助善后,而是不断地推卸责任。14日14时52分,温岭市城北街道杨家渭村台州大东鞋厂发生火灾,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别为6男10女。这样的新闻是否进入过你的眼帘。但又有多少会停下来认真阅读,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乱世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人间真情。“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爷。”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尸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关于电影一九四二观影感600字<一> 篇3

悲凉,无止境的悲凉。这是我看完整部《一九四二》后唯一的感受。

悲凉之后是空白,一种灵魂被震撼得无以复加的感觉,整个人都沉甸甸的。

不愧为一部巨作,无与伦比的真实。

影片讲述了在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了旱灾,并且非常严重,灾民们开始被迫逃荒,苦不堪言。主角老范之前是一个财主,灾难发生了带领家人和长工也开始了逃荒的路程。经过一场日军的空袭,老东家失去了财产。之后,他身边的人悉数死去。后来到了陕西,却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他开始往家的方向走,只为死得离家近一点……

那个萧条的年代,内忧外患。旱灾、蝗灾遍地,庄稼颗粒无收,又正值日寇侵略我国,国民政府却软弱无能……这个时候人民的生活当然不堪想象。

印象最深的是在河南人民逃荒过程中一个片段:

灾民们在路上遭到日军空袭,到处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徒小安看见一个小女孩被活生生地炸死,却无能为力。他把《圣经》放在女孩致命的伤口上。鲜血染红了书页,飘飞、零落。

忘不了那沾血的《圣经》。在苦难面前,上帝终究退缩了。正如小安在后面所说的那样:“为什么上帝总是战胜不了魔鬼?既然他战胜不了魔鬼,那我信他有什么用?”或许信仰并没有错,可是信仰有时真的无能为力。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拯救不了自己。或许只能怪那个时候的世界,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日本残忍无人性。人性是什么?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灾民苦不堪言,政府官员却在醉生梦死,装作糊涂?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日本看见那么多灾民,却冷笑着轮番轰炸?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最后,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如今的“光盘行动”,现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还很贫困,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1942观后感 篇5

今天看了电影《1942》,不知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纠缠着,似苦,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感慨,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的结局。

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