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辛亥革命观后感个人心得【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尽管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为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主义优秀品格。因此我们参观了位于武昌阅马场的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红色的建筑,武汉人称它为“红楼”。它那庄严宏伟的气势让我们肃然起敬,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人。走进博物馆,在解说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我仔细看着,专心听解说员的讲解,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用大炮,刀等战斗工具。结束了参观,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博物馆的一切牢记在我的心中。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个日子。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举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我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电影主要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在武昌,革命党人名单泄露,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在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社会上,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在思想上,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我做为一名小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报养育我们的祖国!
从初中到现在,我都没有深入了解过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也没有想过孙中山为何被称为“中国国父”。通过《辛亥革命》这部影片。我明白了,孙中山能获得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自从中国被打开了大门,被列强欺辱。王室宗亲,贵族官吏,每一个都只为自己利益而想,老百姓愚昧无知,苟且偷生。堂堂华夏竟被视为异族,毫无地位可言。
孙中山知道清朝廷无能,唯有革命,唯有推翻旧制度,才是中国强盛的出路,毅然决定起义。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了,孙中山被清朝廷通缉,在流亡海外,仍不忘为革命宣传,筹集经费。
广州起义失败,革命烽火却不惜。清朝廷为争取四国银行贷款,不惜以铁路为抵押。孙中山远赴欧洲,说服欧洲银行家。我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在各国银行家和清廷大臣面前,他丝毫不怯懦,敢于痛斥朝廷,支持革命,以一人之力,获得各国人民的肯定。
是他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未来中国过的新篇章。
看到这儿,我想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了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去战场赴死拼搏。他们知道,唯有革命,唯有民主,唯有共产,中国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立于各国之间。
祖国的现在,靠的是无数革命者的鲜血,祖国的未来,靠的又是谁?是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我们虽没有经历过那些战争,却绝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所受到过的屈辱。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共同的记忆。若忘记了历史,何来谈国家的未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未来将属于我们来创造——21世纪的新一代
在浦东聋协的安排下,我们潍坊街道聋协的数十位聋友在浦东图书馆观看了无障碍电影《辛亥革命》,我们再次了解了这场具有伟大意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所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发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电影从1907年秋瑾就义为起点,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在海外游说募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首先爆发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革命果实等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有不乏感人至深之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深知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懂得要配合潍坊聋协组织,精诚团结的真谛,要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进,把潍坊聋协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我坚信,辛亥革命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直前进。
这部片子比《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好看。好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于《辛亥革命》不用忙着数明星了。比起《建国》和《建党》来,这根本就不叫群星灿烂,观众不再专注于谁演了这部片子,不用数明星了反而有利于专心咀嚼影片的情节和每一个镜头,于是感觉《辛亥革命》没有《建国》《建党》那样拥挤不堪满满当当。如果说《建党》《建国》像纪录片,而《辛亥革命》则更有故事性和人物性格冲突,更像故事片。
其次,《辛亥革命》也面临着繁复的历史事件的表述问题,但《辛亥革命》比较恰当地对林觉民和黄兴感情世界做了特写,虽有刻意之处,但却很感人,更加衬托出了革命的残酷和革命党人的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尤其是林觉民就义时的大义凛然和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我们有幸结为夫妻,可又如此不幸生不逢时。我不忍独善其身,能够为国捐躯,百死不辞。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如果你不能忘掉我,就到梦里来寻我吧。"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栩栩如生,有催泪效果,这确实是个妙笔。革命和进程是《辛亥革命》的一条主线,但同时还有黄兴和徐宗汉的情感发展这条线贯穿,所以感觉上《辛亥革命》要好看些。
这部电影同时帮我们普及了历史知识,此外可以看到影片中很多可能与他同龄的革命先烈在年轻的'时候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革命精神,如何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那时候的年轻人在清王朝行将就末的时候,他们具有的那种高瞻远瞩的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这是电影界的一种异类影种,既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导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认为,所谓电影,必然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电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无味,没有养分可言,也没有嚼的必要了。电影选择了让成龙来饰演黄兴一角,势必看重了成龙的市场和其无可替代的电影娱乐性,即所谓的成龙式的动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龙对于历史影片的市场效应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来,成龙的动作表演,或者说他能够赋予电影其个性化的特征没有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成龙的精彩动作场面。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没必要那么精彩的动作,主要还是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想说,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动作,既然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还要成龙演作何?电影的灵魂娱乐性如果没有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还不如制作一部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意义重大。再者,成龙日趋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会象有点肥态的黄兴,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连对于历史的真实性的追求也未必满足得到。
其实,电影本应该有足够的娱乐性的。电影既然启用了成龙,我认为可以在几大起义中独立穿插若干个动作场面来展现成龙的动作和电影的娱乐,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来,让大家感受到当时辛亥革命的气势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来,让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电影本应该给观众的一种娱乐享受。比如,成龙的手指受伤,我原本以为,后面的战争会描述成龙怎么在手指受伤的情况下,去英勇杀敌,叩响革命的枪声。但后来证实,这只是个小的插曲,稍纵即逝,根本没有后面的情节呼应,恕我实在无法揣摩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何在。既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细节的故事性描述,却没能够发挥出其本应该具有的故事性情节。既然已经邀请了诙谐动作片泰斗成龙参演,却只是让他演了一部以文艺形象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胆认为,导演的电影娱乐性的把握相当不够。
那些略显单调的战争场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电影娱乐性的因素,比如说荡气回肠的。杀敌场面,比如说精彩的动作,枪击画面,我觉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历史音像资料替代,反而让人更加有对还原历史的激动和对历史战役,革命情怀的共鸣。而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战争的场面,一来,没让观众觉得打得有多精彩,二来,也没让观众觉得这些战争场面有多么真实,震撼。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对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娱乐性的成分,也丝毫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举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呐喊,"退位"。我觉得娱乐性很足,退位是靠呐喊的么?退位难道呐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当时的清朝太后难道也喜欢咆哮么?显然这些属于电影本身的娱乐效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个电影的历史真实性,清朝的丧钟的确已经敲响,清朝皇室的无奈和落魄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和纪录片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举世非凡。而电影尚未成功,导演还需努力。
场景一
遍地尸骨。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革命者被捆绑着,脖子后面插着枪毙的牌子,跪在地下,影片交替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把我带回1911年——辛亥年。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的惨状令人痛惜,这就是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下,黄兴指挥围攻两广总督的战役。英雄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划时代的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他们迈出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七年以后,埋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中的尸体才得以安息。
场景二
七十二烈士的浩然正气,使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大大的振奋起来。人们对清政府的侵略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在武昌举行了大革命。熊秉坤放了第一枪,这次起义成功了。它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永远载入历史,永垂不朽!
场景三
在孙{BAIHUAWEN.com}中山的积极领导下,全国各地革命军的斗争下,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迫使清政府退位。民主共和国执政。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它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孙中山先生,你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你把劳苦大众的心装进你心里,你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你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你把你的生命归还世界。你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人——辛亥革命的领袖——民主革命的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