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钱学森》观后感(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前几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电影《钱学森》。之前,只知道钱老是一位科学巨匠,殊不知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祖国的高尚品德。这位科学巨匠一生为国家,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学森被称为科学的伟人,时代的伟人。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科学贡献,不仅仅在于他在“两弹一星”伟大的功绩,而在于他可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1949年在美国工作的钱学森,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兴奋的他立刻计划回国,没想到的是美国不准他离开美国,还污蔑他是“间谍”,把他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并恶意折磨他。种种“关卡”并没有使钱学森屈服,冲破重重阻拦,最终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一头扎进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倾其所学,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
缅怀钱老的人生历程,被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所感染,同时更为钱老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报效祖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爱国热情所深深的打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党员,首先要虚心学习钱老高尚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无比热爱的高尚品格。他一生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将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将个人追求与时代主流相契合。二、我们要学习钱老全心全意为国奉献精神,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是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源泉。三、我们要学习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客观要求。钱学森自学生时代起就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学业。四、我们要学习他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钱学森一生勇于探索,不断开创科学技术新的领域。
虽然钱老离开了我们,作为后辈我们怀念他,追思他,敬仰他,他的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的精神却永远激励、感召着我们。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观看完电影《钱学森》,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20--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钱老为了伟大的祖国,献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他是我们心中永垂不朽的民族脊梁!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学成归国、报效许国,这是他永不动摇的赤子之心。
曾记否,电影中,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坚持要离开之时,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你回去能做些什么呢?”是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与拥有优越研究环境和资源的美国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可钱学森微微一笑,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里饱含着多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即便在祖国的土地上种苹果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反思今天,有多少国家耗资培养的精英在移民,有多少在外培养的优秀人才选择留在国外,又有多少人在翘首以盼、羡慕大洋彼岸的优越生活和条件。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用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这是他永不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在那个年代,***、***、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当时新中国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学技术,钱学森回国后带领着科研人员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东风系列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枚***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试验成功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东风二号。当钱学森面对着东风二号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他与杜布里奇校长的谈话,并很骄傲地在心中告诉杜布里奇校长:“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正是钱学森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他对祖国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着科研人员勇于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钱学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他做到了,他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艰巨使命,他用自己十几年的探索与专研,创造了中国国防与军事领域的奇迹!
一部电影,记录了一个人的传奇,掀开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钱学森》不仅在为英雄立传,更是在为民族铸魂。诉说这部历史,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老一辈人精神的弘扬!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勇挑跨世纪的重任,为把中国建设地更加美好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己,如果我是钱学森,能否像他那样为了祖国放弃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面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不过,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现在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责任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唇亡齿寒”的情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另外还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现在还算美好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