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推荐三篇】

高考作文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如,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和评分细则。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高考作文相关写作指导: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高考写作技巧:如何做到中心明确

(一)问题与表现

很多同学因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所以造成以下现象:

1、游移不定,多个中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个意思,多个中心。

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二)对策及注意事项

“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并且适时点明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即达到中心明确做好三点:

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即使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

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

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1、调动平时的积累,巧妙组织材料

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方面、书本上和课外读物上。高中生学习紧张,面对的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很少体验校外的生活,因而,要注意积累书本上和课外读物上的作文素材。同时,要注意搜集、积累历史课本和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如,及时积累“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的事迹、“十七大报告”、“关注民生”、“迎接奥运”等事件和热点,以在作文中巧妙运用。

近年来,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文章很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有些考生选取楚怀王、屈原、陶渊明、王昭君、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物,有的写散文,有的写小说和戏剧,其事例的来源大都取材于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还有的考生模仿电影《英雄》《天下无贼》的语言与技巧构思文章,也同样获得了高分。

2、联想、想象,一材多用,精心选材

文章要做到内容丰富,就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如,学了《我与地坛》,知道了史铁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惦念史铁生的;知道了史铁生在其母去世后,是怎样读懂了母亲,是怎样感到了内疚的。当你遇到与之类似的作文时,就要发生联想和想象,将与之相近的事件饱含深情地写出来,你的文章自然会打动人心,自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有些材料,如,“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的事迹,可适用于许多作文题目,也就是可一材多用。新鲜的材料,可使文章内容丰富、新颖,很容易吸引读者。当然,一材多用应以恰当为原则,不适用的不能强拉硬扯,否则会起到反作用,即写跑了题。

3、材料紧扣中心,中心明确突出

一篇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考场作文不要写多角度的令人费解的文章。为此,写文章时,一定要做到中心突出,不游离中心。如,写议论文最好在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精心选材。要注意,议论文可有几个分论点,但中心论点只有一个。

记叙文、散文,也要围绕中心选取一些典型事件,可借助议论的表达方式和卒章显志的表达技巧等巧妙地点明中心。无论写哪种文体的文章,其中心应做到准确、新颖、深刻。

写高考作文的技巧:如何做到内容充实

(一)问题与表现:内容单薄,文章短小,材料不典型,不新鲜。材料贫乏或者说表现出来贫乏。

原因:课业负担,兴趣,浮躁的社会气息,喜欢看消遣娱乐书籍。还有就是不重视积累课本和试卷中现有的材料,阅读是粗放式阅读。

(二)对策与方法:

1、积累材料。主要是个用心积累、主动积累的意识问题。日常积累阶段。

素材来源只有三个方面:生活、书本、课外读物。

生活方面。有生活美,自然美,各种社会现象,如身边琐事,政治经济体育等大事。对待生活方面的材料,一是要注意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更重要的是要感受与思考。开放五官观察感受生活,深入细致认识思考生活。当然,一般是影响较大的事件,或感人的事件。比如,近期的连宋大陆行、神州六号飞船等。没有定论的、敏感的、无法把握的材料(如一些政治类的)避免!

书本方面。先看看2002年佳作的标题:《昭君的选择》《谏屈原书》《项羽的剑与勾践的腰》《玛蒂尔德的选择》。会发现,材料都来源于课本!充分认识到课本在提供材料上的重要性,它可以说是材料的宝藏。特别关注的材料,是一些重量级文人,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也有一些内涵丰富、有蕴味的作品,如《屈原列传》《报任安书》《病梅馆记》庄子的寓言等等。

课外读物。注意时新的为好,记清梗概。

2、 打开思路。是思维方法思维角度的问题。从记忆中提取材料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围绕中心或话题的漫想阶段。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对整个写作的成功失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材料,也触及到思想水平、情感状态等。漫想的内容可以是事例类,可以是名言格言,可以是诗句,可以是观点想法,等等。这个阶段一定不要限制,不用分类排序,但要在草稿纸上写下概要。

例如,以“墙”为话题的漫想,可以联想到:墙倒众人推,墙推倒了就是桥,隔膜,不被理解,封闭保守,长城,防火墙,柏林墙,“墙上的斑点”,墙上的脚印,“墙角数枝梅”,“一枝红杏出墙来”,“墙里秋千墙外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等。

如果还是觉得不好入手,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漫想:时间空间(古今中外);他人、自己;个人、国家、集体;自然、人类;等等。

3、选择与使用材料。表达材料的阶段。

首先注意对上个阶段漫想的材料归类整合。并选择典型、新颖、现实感强的材料。如上面对“墙”的漫想之后,进行归纳整合:

人际交往类:墙倒众人推,墙推倒了就是桥,隔膜,不被理解,等。

封闭保守类:封闭保守,长城,柏林墙,道家的“不为天下先”以及各种领域的固步自封也是思想上的保守。

诗文情趣类:“墙上的斑点”, “墙角数枝梅”,“一枝红杏出墙来”,“墙里秋千墙外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

其次要进行筛选,选择典型、新颖、现实感强的材料。

材料如何表达?

(1)要分析扣题。要让材料与话题中心挂上钩来,突出强调材料中与话题中心有关的内容。可以是叙述中的分析扣题,也可以是事例叙述完了之后,用小结分析。提倡另起一段。

(2)考虑对材料是描摹还是概述。一般说来,是散文,描摹为好,是议论文,概述或者平实叙述为好。

(3)不能堆砌材料。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用观点统率,再注意详略处理。

(4)选材切忌“撞车”。

选材要新颖,所以使用材料之前,花上两三分钟时间,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万一挑来挑去,还是青菜萝卜“大路货”,如何是好?设法放一点“味精”。

举个例。有一年考“战胜脆弱,选择坚强”,数万考生不约而同地写了一种压力——考试!万人“英雄所见略同”,那就“英雄气短”了。有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也写挑灯夜读,他机智地加了一点“味精”:夜读中的“我”,突然发现书桌上的时钟已经快要耗尽电池,那根长长的、瘦弱的秒针,正爬到“45分”那一格,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是,它仍然在顽强地颤动、颤动,企图向上攀升……呵,我就是这根长长的、瘦瘦的、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伟大的秒针啊!这就是作文中的“起死回生”,这就是奇妙的“味精”,这就是经常讲到的高考作文中的“亮点”。

(5)一材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时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