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优秀6篇

《三字经》只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这里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三字经》读后感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书房中传出我朗朗的读书声。我正在读一本中华经典书籍——《三字经》呢。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我的这本《三字经》不仅有它的原文,而且还有注释和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茂,使我读起来兴趣盎然。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知道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读着这些内容,我不禁感到一阵阵脸红。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只要我开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一直以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为他们做些什么。每当学习不顺心的时候,甚至还会向父母乱发脾气呢。和孔融、黄香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呀。今后,我要改变自己,多体谅爸爸妈妈,多为他们着想,尽量让他们少为我操心。

读《三字经》,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一定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该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让我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阅读者,收获着,我乐此不疲。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人们耳熟能详,代代传诵。它朗朗上口,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上几句。但是,《三字经》中一个个经典故事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晓的。这几天,我认真阅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细细品读《三字经》,我发现书中的每一行字,每一段话,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有教我们学习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精雕细琢,是不能变成美玉的;人不勤奋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意思是一个人把萤火虫装进纱袋里,以此照明看书,家虽贫穷,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这让我感受到古人对读书的热爱。没有灯,用萤火虫当灯,家里贫困,也坚持读书,为了长大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古时候的条件那么艰苦,人家学习却那么用功。而今,我们的条件又是何等的优越,所以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的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焐暖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读完了《三字经》,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许多,与书为友,其乐无穷!

读书更是一种享受,我愿永远在这书香中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我看过很多很多书,一半左右的书都是我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偶尔几次还会借几本三字经的书,财智三字经读后感。一本三字经的书叫《财智三字经》,它的`三字经跟我们学的三字经不一样,这本书还有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在看过几页三字经的时候,也会偶尔相伴几个故事,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都有两个故事,第五单元有八个故事,读后感《财智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下面还有图,图下面还告诉我们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一页是这样的:人民币和美元国与国币流转元角分十百千可积累能换算。图上画的是:有三个小朋友想交换钱,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100日元。”第二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一美元。”第三个小朋友说:“我希望换6元人民币。”第一个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币,第二个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个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们三个都能交换。很多故事告诉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诉我有钱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会变成穷人;也有的告诉我,钱是一分一分的挣来的;还有的故事告诉我,富人教穷人,穷人也能成为富人;还有个故事告诉我,我们不应该买不该买的东西,如果你买了,也许最后就是痛苦。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暑假到来,看看作业上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于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刚开始听他这这一讲还有很多的趣味。讲座虽然不长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很了然,不难听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对我的生活加一对比。从小就听家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啊!现在百家讲坛都快成败家讲坛了。

《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异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患上就是这个道理。咱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我想,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读三字经有感 篇5

我认真学习了《三字经》,感到受益匪浅,它让我学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三字经》中有句话说到: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学习还不如小动物。做为小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古代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

字经读后感 篇6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个年头,长期盯着现行小学教材,对古文化的关注很少。只是模糊地觉得古代学堂研读《四书五经》,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心理上基本持排斥态度。除了上学时读过教材选编的部分古文内容和几部文言小说外,没有系统地读过古代经典。我真正对经典加深认识还是从听陶继新老师的报告开始。他举的自己和同事读书经历的对比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陶老师坚持背诵中外大家的“经典”而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家,退休后每年都有几百万字的著作问世;而他原来≤≥的同事也坚持读了数十年的书并没有质的提高,对陶老师的飞跃大惑不解。陶老师依据自身的经历和见闻指出:“我读的80%以上是世界大师的作品,虽然没有成为大师,但在思想上与大师在一点点地靠近。你读了26年的书,多是三流四流的作品,思想认识有时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下降。”陶老师还专门针对教师指出:“众多老师们都在模仿名家的教学,但学不来;缺少的不是技巧,缺少的是思想和文化的积淀。”出于对陶老师报告的再学习,我从《三字经》开始尝试了对“经典”的研读。

《三字经》是南宋以来求学者的启蒙读物,仅千余字,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初读第一遍,我变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深为自己积淀的浅薄和未能早日研读而愧疚,也初步领略了“经典”的丰富内涵。难怪《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整理者发出这样的质问——“作为中国人,有几个人读过《四书》、《五经》?……即使是一名专门学习中文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可以背诵《论语》和《大学》?而这一切,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即可做到。”陶老师主张“循着大师的脚印前行”,认为“经典里有产生思想的思想”。他的忘年交“老咪”年仅13却“饱读中外名作而又诗文俱佳,出口成章而又哲思飞扬”,被誉为——“少年奇才”。“老咪”的成才佐证了“经典”的力量。

在从网上搜集关于《三字经》的资料时,我发现《三字经》有很多版本,因为每一朝结束以后,后一朝代都会把前朝的历史编写进去。对《三字经》的解读也有多个版本,见仁见智,良莠不齐,以我这初学者的认识能力,居然分不清何为正宗。一次回老家时意外地从父亲那儿得到了清代古版《三字经》,让我再次加深了对“经典”的感悟。拜读清版,才知道《三字经》本身还有详尽的批注,网上诸多没有见过原著的“学者”的注解与之相比实在太不“经典”。回想在班里进行《论语》诵读时,学生购买的《论语》也有十几个版本,章节的编排顺序亦有不同,看来因为不同编者对“经典”的理解不同,所以“成果”亦有差别,而要想真正探寻原著大师的思想,还得选择最权威的版本,阅读最原始的“经典”。

对照《论语》、《三字经》和我们平时致力探究的现代教育改革,基本思想一脉相承。如果对古代经典加强研读,必能对搞好现代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主旨,也必须加强对现代纲领的学习。于是,我重新翻阅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等书,再次感受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咪”的父亲王辉湘认为:“宇宙浩渺无边,而人的生命却是有着极限。在有限的人生中,要让老咪读到世界上高层次的书。所以选读之书,必须取乎其上而不取乎其中,取乎其中而不取乎其下。”即便在老咪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王辉湘给老咪所读之书也不是一般孩子常读的通俗的小人书,除中外著名童话外,便是伟大诗人的精品之作,以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经典之作。可见,只有“经典”才能把人带上成才的高速公路。

陶继新老师遍读世界典籍,50岁开始着意背诵,十年连续不断,亲身感受到60岁的今天记性居然比十年前好,文思居然比年轻时快。读书不在贪多,重精;经典不能只读,要背。陶继新老师和“老咪”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身为教师的我们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