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读后感优秀3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下面是整理的小学生写读后感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读后感可简单归纳为三段法。 篇1

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小学读后感作文 篇2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白雪仙童》的书。书中讲述了一篇篇动人又神奇的故事,其中有一篇让我印象深刻,好像也把我带入了故事中

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两年前一个冬天的黄昏,“我”买了一个老人的“蝴蝶兰”。不可思议的是,花中诞生了一个小人,它像白瓣红唇的蝴蝶兰一样可爱,漂亮,它叫“白雪仙童”“我”和它在一起非常快乐,它总能给“我”非常多的乐趣,我们一起看书,一起去玩,生活过的不亦乐乎。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白雪仙童很没精神的躺在花中央,它告诉“我”,花儿要谢了,它也要走了。似乎有一把刀子一样插入我的胸膛。“我”说:“不会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我”把凋零的花瓣从新用胶水粘了上去,却发现有些花瓣已经枯黄了,“我”又用水彩笔涂上颜色,这才放心了。第二天“我‘发现白雪仙童在吹笛子,“我”记住了笛子的声音,然后去上班了。下班回来“我”发现白雪仙童不见了,花儿也全部凋落了,但“我”永远记住了它每当想起白雪仙童的时候,耳边就会出来悦耳的笛声……

当我读完这篇故事的时候我满眼泪花,“我”和白雪仙童的友谊是那么深,那么美妙。“我”非常不想白雪仙童离开“我”,白雪仙童也一样。但最后白雪仙童还是走了。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对你再好的人,终究有一天会离你而去。所以,让我们珍惜身边爱我们的每一个人吧!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3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

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附:读后感例文

读书吧,老师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最震撼的我话语是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回想自己备每一节课的课时间和这短短的15分钟相比是多么大的差距。而差距的根源就是读书的多少。

听过不少的课,有很多的教师上课讲解问题时知识来源有限,上课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或许他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一节课上,但是收效甚微。

要真正的备好课,就要像那位历史老师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即读书,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现代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当一个教师真正做到知识上的游刃有余之后,他才可能把注意力分配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他的课堂内容。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足可以给我们说明这一点,看看周围那些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可惜的是很多的人尽管明白却不能敦促自己真正行动起来。他们总是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岂不知在这种辩解之中自己也失去了享受教育成功的机会,失去了很多的乐趣。 给自己的建议:每天最少读一个小时的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