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优秀5篇】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的一个中短篇小说精选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 篇1

很多年以后,有人踩着厚白底子的鞋,大一号的长袍前襟插着派克笔,光满神足的眼包含着深情,肉而滚烫的手轻拍着,他们说,老舍笔下的丁务源活了,你看,这一切多真啊。

“凡足以使事情敷衍过去的手段,都是绝妙的手段”,丁主任坚信着这一点,于是从不跟谁红脸,秦妙斋怀揣着艺术理想蹭吃蹭喝,他也不表现出撵人走的意思,新来顶替他的尤主任背着科学的真理气势汹汹而来,他只乐呵呵迎人;把村民惯懒了,把蛋喂没了,把勤劳喂成好吃懒做,把纪律养成闲散怠惰,潜移默化的,把此方圆的世外桃源,变成了世间万千中的别无二致。

于是再没有问题了,因为人情和感恩之心,站在正义的一方,把新来的撵走了。葡萄长不出第二年的繁盛了,不过没关系,一切照着大流,好歹并不重要。

我倒不是特别厌恶人情的自命清高之徒,不过我还是想分清楚是非好歹,对错善恶,不成问题的问题,终究是摆在那,农场的果子饱满丰盛,可是业绩还是不好,丁主任敷衍过一回,却不一定能永固江山。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可惜人民活得并不艺术,倒是真切地活出了“苦人的懒和耍刺儿”,颇具普世价值的公理。那时候只看的懂济南冬天不刮风的温情,除去些幽默言语,《月牙儿》是真的让我想了七、八年,总让我觉得老舍是个温情的人,一弯亮晶晶的月牙儿让一切悲苦显得不那么凉,后来月牙儿没了,顺从压迫让心里的亮晶晶也不在了。

1966年发生了什么呢,也许是老舍看到了笔下的树华农场,一切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成了问题,一江水掩了哀息。

想来人总是矛盾的,因为人是社会的总和,所以自来如此,不能说不好,但至少不差,至差也就是芸芸众生的模样。人在一个圈子里,就应当深谙这个圈子的规则,浅规则是给愚夫的,潜规则是给明白人的,“我不喜欢”成了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小浪一翻,赞一声英雄,终归是不在一个圈子里才敢竖起拇指夸赞他。

职场式的厚黑学被丁主任诠释的分毫不差,形式是大于内容的,像做菜你雕一个凤凰,那么碍于情面,不好吃也得夸赞,更何况我们在乎的只是觥筹交错能带来的利益几何。可怕的不是有“劣币”,而是“良币”成了异类,可怕的是人情里面没有了对错。

前两天看到一个电影,《危楼愚夫》,听说故事最后英雄被群众活活打死了,想来不禁有些感慨,果真感情是极易发酒疯的东西。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 篇2

第一篇《不成问题的问题》,同名改编的电影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范伟因此斩获了最佳男主角。这个中篇看似没有什么故事性,其实它却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树华农场的管理者丁务源不擅长管理农场,哄人功夫却一流,精通人情世故,在其治理下,大家终日打牌混日子,他对农场的颓势却不闻不问,而丁主任终日挂在嘴边的就一句话:“没有问题,绝对的!”冒牌艺术家秦妙斋突然造访,说是要将这个农场改成一个艺术园,这个自恋的“艺术家”终日沉迷于自己的名头,硬是要丁主任承认他是一位艺术家,老舍先生将秦妙斋这个伪艺术家描写的可谓活灵活现。及至留学归来的尤主任接管了农场,大家才感到一阵科学和严谨的清风,而农场还是一天天的倾颓下去。老舍善于用写景烘托气氛,似乎每一种景都带上了人的色彩,如果说写景是辅助作用,那么写人物老舍更是轻车熟路,你看丁主任的出场:“顾盼多姿的眼睛”、“洁白如雪的袖口”、“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轻灵飘逸的身形”,你还以为是神仙下凡,用老舍的话说:“丁主任不是个别人,他是一切人——中外无别的乡亲。”这个丁主任,可以说是全中国不干正事、专搞人事的干部的一个典型。在这里,“不成问题”其实就是最大的问题。当所有人都沉醉于不干正事的麻痹状态中,一旦有了专门干实事的干部,他们就会觉得哪里都不舒服,这真是现实中莫大的讽刺。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这一辈子》也曾经翻拍为电视剧,这个中篇与《月牙儿》异曲同工,《我》里讲述的是老爸做了一辈子巡警,自己的儿子为生活所迫也做了巡警,后来自己的妻子跟别人跑了,儿子也死在了老爸的前头;《月牙儿》以女性的口吻,讲述了相依为命的母女俩,母亲被生活所迫做了暗娼,自己的女儿最后也走上了与母亲相同的道路。老舍换了一种笔调,依旧是用景物的凄凉来烘托人物的命运,《我这一辈子》里融合了大时代的变迁下底层人物的悲惨境遇,而《月牙儿》更多的是一种聚焦于女性自身的言说,但相同的是,两则故事都告诉了人们,苦难的代际传承是多么残酷而无力的现实。

5篇故事里最特立独行的就是《断魂枪》了。在这个10页篇幅的短篇里,“时代”化作了一个虚幻的背影。在这个最后的舞台上,留给江湖卖艺人的,也将是永远的悲凉。走镖的沙子龙捍卫着最后的技艺,也护卫着他最后的荣光。

不论是树华农场的丁主任、还是做小巡警的“我”,抑或靠卖艺维生的沙子龙,靠出卖肉体换取粮食的“妈妈”,这些在老舍的舞台上出现的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被生活所辖制的人物,他们身上暗藏着力量,却无处发泄;他们起初满怀希望,最后却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落魄谢幕。老舍以看透世道的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然而他的内心却是火一般的热情,与市井百姓的生命紧紧相牵,他的作品是悲凉的生存哲学,是生活的凛然表象下的静默温存,是冷若冰霜的眼眸后的一层浅浅笑意。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 篇3

老舍的文字真是瑰宝。

全书中《不成问题的问题》是黑色幽默的讽刺,《微神》和《断魂枪》我看了无甚感觉。

《我这一辈子》写的真是好啊,讲了一个老百姓平平常常的人生,故事并不算跌宕起伏,可是作者的叙事能力以及宏观思想建构让人读起来就放不下来。作者用这篇文章在鸣不平,但这并不是一腔热血的宣战,而是洞察世间百态之后的如实记述,就像现实生活一样,不温不火,有点无奈,有点疲懒,有苦涩,也有微小的自得其乐。作者是写实派作家。

最让我被触动的,就是《月牙儿》,真苦啊,太苦了,每一个字都太重,每一句都凝着血泪。旧时代的女人,一辈子生活在看不见一丝光亮的黑夜里。为了活命,为了填一张嘴,人不再是人,连狗也算不上,只能算是勉强撑着的皮肉,精神早已被钝刀逐渐毁了个彻底。女人聪不聪明,漂不漂亮,出身如何,这些都不过是让她们各有各的苦法,其中却没有一条路是可以快乐的。若是自我了断,把自己这一条命舍弃了,便也解脱了这化不开的苦痛,可是,在还能苟活的时候,人舍不得死,不是因为活着还有趣味,只是今天死没来,便延续着往日的活法继续活着,若明天死也没来,便接着今天的份儿活着。什么时候,死来了,那便痛痛快快的闭上眼,什么都不去想,让自己结束。

老舍的好在于,他绝不撒狗血,写再苦的生活,也是用着质朴的笔调。故事是什么样,就怎么写。这种克制,这种不滥情,非常难得。之所以要克制,是因为情绪的放纵会掩盖真相的深度,只有克制自我的情感,才能将真实的世界尽可能的向深处挖掘,才能得到更清醒的对于“绝望”的体验、感受。

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老舍和张爱玲读起来有一些共通之处。

①二者的文风读起来有些相似,都是民国半白话体,偶用戏谑,善白描,且皆笔力深厚,创作态度认真,对作品精心打磨。成品读起来没有废话和多余之处,表达适当精炼,文学价值高。(读这种创作态度认真的作家的作品真是享受啊~)

②二者皆极擅长写人,写情。

③用笔克制,不撒狗血,用冷静包裹文章的情感内核,但心有不平。

不过,老舍是将这种不平用故事的方式传达。他对小说中的人物有悲悯,对社会的不公有悲悯。而张爱玲,则似乎怀有一种冷澈,类似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看一眼繁华的表象,就能轻松从中抽丝剥茧出辛酸苦辣,人生百味,她再将这些材料建成结构精巧的建筑,从中体会一种艺术美感。

《不成问题的 问题》读后感 篇4

起初不知道老舍写过这篇简短的小说,是在演员王传君的微博下看到的这段评语。随后去看了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篇小说。

文章的开头交代了社会的大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场地:树华农场。

小说的主要人物:丁务源(丁主任)。

开篇大多描述了丁主任圆滑的处事方式及脑满肠肥的人物形态,老舍通过简短的文字淋漓尽致的描写了丁主任八面玲珑的形态,就算是树华农场亏钱也没有股东去直接指着这个树华管理者丁主任的脑袋去骂,也没有人直接去说,因为每个人都收到了来自自己的那一份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损坏个人的利益,我就不需要去管。

树华农场就是这样在丁主任的“完美管理”下进行的,员工每日“修身养性”的工作着,等到食物成熟,需要往外面运的时候就到了,挑拣和计划的关键时候了。日子就这样过着,直到来了一位自命不凡的“大艺术家” 秦妙斋 的到来,他们看似友好的相处,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直到一日上面对丁主任的不满加上“大艺术家”的汉奸朋友被抓,终于迎来了丁主任的死期。

新主任尤主任的到来为农场添加了一丝生机,本以为转变会从这里开始。不成想尤太太在暗地里的“偷鸡蛋”彻底的击垮了新主任的复兴之路, 秦妙斋趁机股东农场的工人加上尤太太的一步步错路,将原本可以有新生机的农场和前景毁灭与萌芽之中了。

最终农场还是交到了丁主任的手里,而在农场好吃占地的秦妙斋也被赶出了农场。

这篇小说写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人情有时远差于对错,想要日子过得去人情占得比重是在太大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 篇5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作者是老舍,讲的是一个悲哀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在一个小峡口转过来的江后面是一片世外桃源---树华农场,树华农场的设备是相当可观的,他至少有二十来名工人。然而,树华农场是赔钱的,农场的实际负责人是丁务源,丁主任。丁主任只会讨好每一名员工,甚至放纵他们从八小时的工作日可以到不上班,丝毫不管农场怎样,甚至让牛羊饿的叫唤,还自作主张的把农场房子租给别人,租金自己私自收了。后来又来了一位新主人姓尤,但后来被丁主任赶走,尤主任很好,很负责任,但丁主任让大家懒了起来,反而让好人被人厌恶,但后面无非有2种情况,要么又有人把丁主任赶走,要么农场倒闭。

读完文章我明白了,“坏人虽然很赶走好人,但只能好的了一时,好不了一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