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作文【优秀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作文【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篇1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春节作文500字 篇2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腊八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礼炮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年三十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礼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年三十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短小的篇幅,质朴的文风,却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怎能不让读者于新春佳节同喜同乐呢?

北京的春节作文 篇3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篇4

1951年,老舍先生创作了散文《北京的春节》。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1997年,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也创作了一篇《北京的春节》。对比阅读父子俩写于不同时期的《北京的春节》,颇有些意味。

从写法上来说。父子俩都从腊八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但是各有侧重。

老舍先生详细描写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四个日子里人们的活动。每个日子里,人们的活动有区别的,腊月初八,熬腊八粥、做腊八蒜;腊月二十三,送灶王;除夕,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灯会。

舒乙从吃和玩两个方面来进行,腊月以吃为主,进入正月主要写了玩。他详细写了腊八粥的做法及文化意义;腊月二十三极富人情味儿的祭灶仪式;春饼的做法;以及正月里人们的游玩。

对比着读,不难发现春节的习俗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隆重而热闹;从舒乙的文章中,依然可以看到春节的热闹,但是人们对吃和玩关注得更多。不同的侧重,让读者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习俗的影响,

从语言上来说,老舍先生的语调平实,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和春节的欢喜。如,腊八粥。老舍先生这么说:“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他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舒乙这样写:“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货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舒乙的句子有了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开始审视这些习俗。从这些句子中也可见:“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老舍先生所做的是描绘,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舒乙在审视,用学者的眼光,学者的笔触记录下春节中的这些人和事,在我这种普通读者看来,有一些疏离感。无怪乎,当我布置孩子们去对比阅读,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篇的时候,参与的孩子都选择了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

其实,我还想就这两篇文章完成的时间来进行对比,同样的春节,不一样的时代;同样的春节,不同的作者,所带来的差异。可是,我发现我不能做到。好吧,那就作罢。只是,好怀念除夕夜晚响彻大地的爆竹声,怀念初一早上在爆竹声中醒来,睁开眼看新年的黎明。那是属于我的春节仪式。

北京的春节的作文600字 篇5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今儿个我就来讲讲北京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春节习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是一定要喝的,这个习俗自打明成祖朱棣迁都至京后便延续下来了。

北方小年与南方小年不同,前者为腊月二十三,后者为腊月二十四。这是因为北京在清朝时就是首都,而清朝皇帝要在二十三祀神,为了节省开支,便将小年祭灶王爷改成了二十三,此后官场便效仿皇帝,北方逐渐形成了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北方小年最重要的是祭灶王爷,这天人们先要用糖瓜祭拜灶王爷,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送他“上天”,等到了二十四时再去街上重新买上一张灶王爷的画像,把他“请回来”。为的是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回天上给玉皇大帝去汇报工作的时候只报喜不报忧,而小孩们则可以把祭拜后的糖瓜吃掉。一家子人其乐融融的,这就要算开始过年了。

到了除夕夜,家家都要开始做团圆饭了。桌中央的菜定是四喜丸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桌上还必须要有一条红烧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鸿运当头。吃完饭后大家一起包饺子,因为饺子谐音“交子”,意为旧年和新年交于“子时”,因此人们等到跨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大家都吃饺子。

等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春节就即将进入尾声了,此时人们可以去天桥逛逛庙会和灯会——此天桥可并非彼天桥,这儿说的天桥指的是前门外的`一片儿地,离天坛不远。在天桥的庙会上能买到许许多多的好玩的与好吃的,有捏面人儿和吹糖人儿,还有美味的冰糖葫芦和驴打滚儿等等,数不胜数。

这就是北京的春节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