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精选六篇)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精选6篇)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首先,我谨代表法学院×级法学硕士研究生向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付出过心血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谢谢你们!

我作为一个××学院的人,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还记得青涩的我们在清河第一次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给出了一道命题作文《站在××殿堂的大门外》。那时,我们像初入军营的许三多,站在××学院的校园里,却面对全然陌生的法律,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抬臂迈腿,跨出这艰难的一步。这一刻后,注定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永远将流淌法律人的血液。感谢把无知的我们领进法学大门的老师。

研究生这三年,是我们紧张而充实,飞速成长的三年。我们把一次次精彩的记忆压缩成相册里一张张有故事的图片。在我们身上已经不再有初入法学殿堂的迷茫与不安,在课堂上我们一次次头脑风暴,像所有执着的法律人一样,追求理性、正义、自由和公平。在模拟法庭上,张弛有度,唇枪舌剑,展示着我们的专业素质。在一本本厚重的法学印刷品上,烫上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凝结了我们学习和实践的结晶。我们不再单纯的向老师索取知识,而是更多的思考;不再刻板的研究法律条文,不再局限于过往的案例,而是紧跟时事,考量法律与社会真实的契合度,寻求对法律和法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为××学院的法律人,我们也不再单纯的学习法律,而是找准经济和法律的结合点,尝试用经济的方法解决法律的问题。

再回首,我们的青春岁月已然烙上了××学院的印记,点上了法学的色彩与凝重。虽然学习了七年法律,但我仍惶惶,深感自己在精深博大的法学瀚海中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深怕自己不适宜的言行会玷污法律人的形象。所以我承荀子之言,日参省乎己,希望能心知明,而行无过。在自由和理性光辉的照耀下,成为真正的法律人。如今,我已经无法忆起当初如何完成戚老师那道作文题,不知道今天即将走出校园奔赴各个岗位的我们,用这些年的辛苦与执着完成的答卷,老师您是否满意。

这三年,我们作为个体在成长,同样也见证了法学院的壮大。法学院有了更多声名显赫,钻研学术却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师长,有更多名校毕业的优秀学子加入我们的行列成为我们的学友,有更多知名人士为我们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学业,鼓励我们奋进、踏实的走好这艰辛漫长道路的每一步。无论是今天即将与××××挥别的我们,还是日益壮大的法学院,都像做了333个腹部绕杠后许三多,经历了辛苦的付出和无以名状的痛苦、挣扎,之后便是成长,是飞跃。

我们在××学院,已由嗷嗷待哺的雏鸟长成了可以搏击长空的飞鹰,正背起满满的行囊准备冲向各个领域的老A。今天,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在××学院的舞台上闪耀,最后一次在法学院的怀抱中呢喃。但我们承诺,我们会坚持正义的信仰和对自由的追求,坚强而乐观的开始全新的旅程。

谢谢!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篇2

爱的同学们:

历史上的今天,1982年6月16日,新中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标志着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产生。70年前的1945年,是学校前身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建校元年。在学校建校70周年、在国家首批博士诞生纪念日之际,我们隆重举行XX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意义非凡。值此激动人心时刻,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的21位博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的641位硕士研究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和服务你们的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你们的父母、亲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几年前,你们经过刻骨铭心的艰辛努力和付出,进入了深造,开始了与交相辉映的心路历程,你们增添的蓬勃生机和创新力量,付出的点点滴滴,时刻演绎着故事,奏响着音符,凝成了精彩与光辉。

同学们,作为最为优秀的学子。你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告诉我们,你们学的很用心;你们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或学科竞赛频频获奖,传递着你们勤学善思、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你们跟着导师在实验室做实验,开展科学研究,到现场测试数据,整理报告,撰写专利,展示了你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的风貌。你们的努力和智慧让我钦佩,你们为学校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30年前国家召开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作为“中国第一号博士”的马中骐作为博士代表上台发言,题目叫《新的起点》。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提了个问题:“以后那么多博士怎么办?”很多人当时并不明白苏步青何有此问。这个问题在今日听来,更容易理解其中深意:中国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研究生是否还能保证足够的“含金量”?在科研工作中是不是有相称的贡献?

有感于马中骐的发言和苏老之问,今天当此特殊场合我想对同学们说,将学习进行到底,终生与书为伴,这也是我的临别赠言

将学习进行到底,你们或许认为这个话题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我们都知道,做起来很难。因为将学习进行到底,就是古人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今天与其说在庆祝毕业,不如说是欢呼新的学习的开始。

将学习进行到底,喊喊口号容易,要想做到非常不容易。首先你得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我先让大家看看以色列和匈牙利国人是如何爱好读书的。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8本。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XX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提供的统计信息,人均4.3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那么,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会得到什么呢?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为7本,我国人均水平远未到达。你们,是精英,也是我们社会的精英,我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手不释卷,将读书变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读书要讲究方法。我国古时医圣李时珍读书方法有三点,一是涉猎面广,二是依类专功,三是勤做笔记。阅读时应全神贯注,不是一般地泛观博览,而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问题,且务求有所心得,一旦有了心得,就随时笔记,决不轻易放过,更不能断章取义,囫囵吞枣。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博览群书,用心研读,广拜名师,勤为实践是李时珍成为科学巨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将学习进行到底,要将读书变成自己的生活。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日本人还经常口袋里装着袖珍书,坐在地铁上拿出来阅读,看看我们的高铁地铁,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钱钟书是谁,他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他一辈子钟情于书,读书是他最大的癖好。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在国外留学期间,为了博览群书,他竞日夜埋首在图书馆的书丛里,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年过八旬以后,钱钟书每天依然孜孜读书,乐此不疲。对他而言,阅读就是生活。钱钟书从儿时的阅读启蒙中,逐渐确立了“满室书香、博学强记”的做读书笔记阅读习惯。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钟书先生的读书生涯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生阅历有限的学生来说,阅读在丰富其人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今天我想向同学们提议,你们毕业后每年能读20本以上的书,并保持下去。每读一本书都写读书笔记。当你完成100本书的阅读时,请你登上理工大学的大讲堂,让你的学弟学妹共同分享你读书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从此开始你们绚丽多姿的五彩人生,我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挫折遭遇,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与书为伴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说一声再见,但让我们在心里永远不要告别。

谢谢大家!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篇3

亲爱的同学,尊敬的老师、家长和各位嘉宾朋友:

江南仲夏,又到夏花绚烂的毕业季。浦园葱茏青绿、荷香蝉鸣,一派生机盎然。在这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夏至时节,我们隆重举行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请允许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新科的53名博士毕业生和1385名硕士毕业生送上最热烈的祝贺,是你们的青春活力让百年南工朝气蓬勃!感谢你们!在这里,我也提议,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培养你们的老师、陪伴你们的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问候!

在座的各位同学,作为博士、硕士毕业生,已经在青春的历练中,增添了几分睿智与成熟。当你们走出校门后,你们将是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你们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希望之星,“中国梦”的圆梦之人。母校不仅在专业上对你们有所期许,更希望你们成为追求真理而非听命摆布、具有德性而非甘于卑俗、践行伦理而非恣意妄为的人。希望你们成为敬畏生命、热爱生活、恪守信仰、有所建树的人。

梁启超曾以“君子”(当时英译为'gentlemen')寄语清华学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对此,我非常赞同,希望“南工人”首先是谦谦君子,然后才是翩翩才子,决不能仅仅是“安静的美男子”。所谓“君子喻于义”,今天,在这个难得的时刻,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就是“忠诚”——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真理。

忠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记载了尧和舜的一段对话。尧问舜:我想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该怎么做?舜以“忠诚”为答复,认为忠诚炽热于内,就会振发在外,遍布于四海之内,天下人自会归顺。

大家熟读的《三国演义》中猛将如云,若论武功排行,关羽只怕进不了前三名。生前他的爵位仅为“亭侯”,是汉代最低一级的爵位,然而他在身后却步步高升,直至成为关圣大帝“武圣人”。到民国时期,全国的关帝庙不下几万座,远远多过孔子的文庙。我在儿时也曾在一所关帝庙小学有过短暂的学习经历。这是因为“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的故事流芳百世,关羽不仅勇猛、而且忠诚,按照当下的评价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政治生活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忠诚都是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忠诚在某种意义上说,重于能力,德行先于才华,行动胜于语言。没有真心诚意、全心全意、从一而终的忠诚,能力再大、本事再强也会因为三心二意、漫不经心而得不到发挥和体现,当然也会错失良机。

忠诚既可内化于个体品质、道德规范,又可外显为政治哲学、执政理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多元价值观整合的社会转型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铸忠诚的力量,夯实做人的厚度,也是各位即将走向社会前的人生必修课。因此,我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忠于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里,有着厚重的家国情结、悠远的爱国情怀。《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彰显了东方特有的价值逻辑、情感关联和文化密码。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推而广之,每个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前些年,一位美国华裔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论辩,曝光了阻碍亚裔科学家晋升的 “玻璃天花板”现象。他统计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的组成。数据显示,在研究员层次中,亚裔比例约为2成;在高级研究员层次,亚裔减少至9.2%;在更高级别的主管层次,亚裔仅占 4.7%。而在个别主流研究所情况更加严重,例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55名主管中,只有1位是亚裔。

幸而,经世流年,时过境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中国吸引优秀人才回归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带来了空前规模的“智力回流”潮。刚才和大家临别寄语的霍峰蔚教授,就曾留学美国西北大学,在著名纳米学家Chad Mirkin教授的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在QS排名世界第39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多年,如今加盟南工。这在多年前的中国难以想象,今天却化为现实。以祖国为依托、归国创新创业、报效祖国,成为海外华人突破“玻璃天花板”、突破无形“国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华人科学家而言,当下更多的机会在中国;对于更多的外国优秀人才,同样如此。

国运衰、则民生哀艰; 国运兴、则民生通达。正如所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祖国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祖国既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又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与祖国一道前行、一起成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请牢记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忠于祖国,就在于踏踏实实地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有所成就,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第二,忠于事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从战战兢兢之小心中来;耐苦事者,无不从踏踏实实之坚持中来;克难事者,无不从认认真真之行动中来;处急事者,无不从清清楚楚之谋划中来;为民事者,无不从点点滴滴之平凡中来。一言以蔽之,忠诚成就事业,事业需要忠诚。

忠于事业,需要喷薄欲出的雄心。雪莱曾经说过:“不能让想象的翅膀被诗人独占”。从毕业一刻起,你们将面临着塑造人生、缔造事业的诸多选择。是碌碌无为、昏昏终日,还是追求奋斗的激昂?是墨守陈规、随波逐流,还是追随内心的热情?是乐于安逸、波澜不惊,还是选择奉献与冒险?我想,无论作何选择,都希望你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专长与能力,多一些雄心壮志,多一分跃跃欲试。千万不要把人生目标设定得太低,因为你们的潜能超乎想象,你们的未来无可限量!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表达过以下观点:“最好的公司,不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成立公司,而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改变世界。”要敢于突破视野局限、放大发展格局,多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

忠于事业,要有坚定不移的恒心。“知易行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事业常成于坚韧,毁于急躁。人生就像马拉松赛跑,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最近刚刚加盟南工、受聘“名誉教授”的国际顶尖纳米材料学家杨培东教授,在半导体纳米导线研究中坚持原创性探索20多年,荣获美国劳伦斯奖,是华裔科学家中的翘楚。南工IAM团队成员安众福博士,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专注,坚持7年多的精细科研,在最近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的青睐。他们用经年累月的积累和恒心生动地诠释了百炼成钢的真谛。

忠于事业,要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有人曾问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未来企业经营最具竞争力的是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凝聚力”。时代呼唤合作,对团队忠诚,团队成员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地成就一番事业。大家熟悉的IAM团队,正是发轫于我们从新加坡辗转上海、南京的长期坚守、持之以恒,茁壮于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厚积薄发。仅在过去一年间,这个团队就产出了一批高显示度的原始创新成果,发表在《自然》的系列刊物上,取得了令同行赞叹的佳绩,助推南工自然指数快速攀升,引领南工“5030”目标的早日实现。

老子《道德经》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愈能体现善始善终、坚持不懈之可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希望大家忠于事业,坚定信心、培养耐性,在执着和坚守中成长。

第三,忠于真理,“吾爱吾师,尤爱真理”

忠于祖国,是我们的立身之基;忠于事业,是我们的立业之本;而忠于真理,是我们的立德之要。

大学的宗旨何在?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也曾告诫学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追求真理是诸位求学问道的目标,同样也是南工办学建校的宗旨。我们始终坚持在人才引育、协同创新、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中坚力量。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负责,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而创新理念、优化路径、提升文化,使南工真正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探寻科学真理的殿堂、交流合作的平台、原始创新的高地。

躬逢盛世,国运昌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难免在兹念兹,言语间自然离不开科技创新。你们何其幸运,成长在祖国科技事业的春天里!总理今年5月的一席讲话曾令我感佩万分、信心百倍。他说:“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上周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果的回顾总结,对此也有深切的体会。

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创新”已经成为领导人讲话中频度最高的词汇之一,“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创新的风起潮涌、日新月异,感受到创新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多么重要。

轴责大任、重任在肩。同学们,作为当代研究生,你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兼济天下”的担当,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成长为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你们离开母校时,你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国人的精神和灵魂也出现了巨大的空白。社会的进步难道一定要以退化作为代价吗?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做学问的心态,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不断审视社会、省视自身,建立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一个不流俗、不盲从、不犹疑的人。请不要忘了坚守精神家园,不要忘了灵魂的自我修炼!有钱不能任性,但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可以任性!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也可能是几千年历史上,最为激情澎湃的伟大时代,共和国在对外部世界的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时代赋予你们的机遇、使命和荣耀,是史无前例的。

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六年,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亦即1978年至1998年的二十年,是我国重新构筑与世界接轨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二十年,是引进、消化和吸收海外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的二十年,是在科学技术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跟踪布局、蓄势待发的二十年。

第二个阶段,亦即1999年至2019年的二十年,我们在科技教育的一些领域继续“跟踪”的同时,在相当多的领域升级为“并行”状态,在个别领域的某些方向上甚而处于“领跑“的态势。这是优化布局、喷薄而发的二十年。你们正好赶上了这二十年。

第三个阶段,是展望2020年之后的未来二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展翅腾飞,科技创新的前沿成果、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将根植于中国大地,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将在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的波澜壮阔中走向世界之巅。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将会形成美中争雄的局面,在世界百强高校中,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将跻身世界前列!我期待并相信,终有一天,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几十名将被中国人承包了!我期待并相信,终有一天,中国的5030,就是世界的5030!

同学们,这是中国智慧唱响世界的时代,这是中国教育进军世界的时代,这是创新创业驱动世界的时代,这是全球互联重塑世界的时代。与此同时,这也是数字主导世界的时代,是信息爆炸、扑朔迷离的时代,是价值多元、是非难辨的时代,是道德失范、追名逐利的时代。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力挺光明、温暖世界,点燃时代正能量,传唱中国好声音的意气少年,何尝不会是你们呢?属于我们的时代即将过去,属于你们的时代即将来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看好你们!

流水它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在离别的时刻,道一声珍重再见,祝一句前程美好,母校永远是你们可以驻足停留的港湾,母校将永远挺你、为你们点赞!

祝福你们,愿你们的人生幸福快乐、精彩无比!

谢谢大家!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 晚上好!

女: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美丽的校园印刻着我们的笑语欢歌。

男:逐梦青春,扬帆远航,跳动的心房满载着往日的多彩时光。

女:就在这个夏天,我们奋力拼搏,抉择着实现梦想的方向,怎能不在又一次启程的时刻,想起三年前的模样?

男:就在这个夜晚,我们凝聚情感,把风采绽放,又岂能不在告别的时分,回首走过的道路,展望理想的远方?

女:是啊,回望在公大的时光,我们沐浴着时代的春风,见证着祖国日出东方!xx大胜利召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凝聚起十三亿中国力量!

男:回首在x大的岁月,我们分享着母校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喜悦与荣光。我们为身为一名x大学子而骄傲,为能够与母校同发展、共奋进而自豪!

女:回想在x大的日子,我们播种希望和梦想,收获情感与成长。我们跟随着老师一起遨游知识的殿堂,在严格要求下成为化管理的标兵和榜样,在竞技场我们屡获金奖,在舞台上我们神采飞扬…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篇5

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空间。这个空间边界就是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自己的知识空间越大,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因此就越会感觉自己的无知。扩充知识空间的过程叫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知识空间在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知识空间就应该更大一点。北邮与其说是扩充了你们的知识空间,不如说是拓展了你们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积。“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西班牙作家这样说过。

两个人知识空间的碰撞叫交流。更多人知识空间的融合叫团队精神。成千上万人的知识空间通过电信技术相互影响叫上网。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在爆炸,知识空间在膨胀。一个缺乏交流、脱离团队、拒绝网络的个人知识空间,肯定是一个相对萎缩的空间。全世界知识的总和形成人类知识大空间,这个大空间的边界叫前沿。什么叫研究生?研究生必须拥有一小块与人类知识空间共同的边界,必须在前沿工作。如果他们在这块边界上有所突破,就叫做发现或叫做发明。这样的突破,扩充了研究生个人的知识空间,同时也就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大空间。

发现与发明统称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是江泽__席的一句名言。接受过民族许多关爱,享受了高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对于创新,当然是责无旁贷。

北邮的研究生,寻找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并不难,今天在座的314名硕士、17名博士都已经签了年薪5万、8万、10万甚至更高的从业合同。但是,不能忘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太平洋彼岸的你们的同龄人,他们拥有5亿、8亿、10亿甚至更多的高科技股权,在今天这样一个财富向知识精英聚集,资本为科技创新投入的浪潮中,北邮的研究生,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兴旺,一定要搏击在大潮的浪尖,而不是悠闲在远离潮头的沙滩。

一个月以前,贝尔实验室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在庆典上,院长李大维博士亲口对我说,他组织并参加今年在中国的招聘面试工作,在考核优秀的名单中,绝大多数来自北邮,他还告诉我,贝尔(中国)的一项近期活动是举办系列科技前沿讲座,四个举办地分别选在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和北邮。北邮之所以能培养高质量毕业研究生,之所以能赢得国际科技界的尊重,原因有三点:第一,高素质生源;第二,良好的师资条件和校园环境;第三,优良的校风,特别是创新的精神。

最近出版的50万字的《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一本书中,有一段很长的科技精英介绍,其中写道:“周建会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并在该校获硕士学位,他1998年发明‘warestardls400g’系统使光网络系统传送信息容量扩大5倍”。我在这里还要告诉毕业研究生,周建会99年月离开了贝尔,投身硅谷,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事业。

你们另一位学长,北邮78级也就是第一批硕士黄章勇,92年辞去公职,带领几个青年人从四川到深圳,创办飞通光电子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国到国际,1999年,公司规模超过三百人,产值2亿,产品远销欧、美、亚10个国家,当美国著名ortel公司收购飞通38%股份时,唯一条件是股东各方必须同意,给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黄章勇奖励个人股权。

北邮的研究生校友中不乏科技创新的榜样,北邮的校园内更有充满创新精神的教授:叶培大、周炯先生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探索数十年,陈俊亮、杨放春教授的智能网已经为中国电信网所用,并正在走向东南亚。还有雷振明教授的atm交换机/ip路由器,孟洛明、朱其亮、宋俊德教授的网管软件,林中教授的光缆测试设备,孙景鳌、蔡安妮教授的指纹识别软件都已占领市场,并且一步步走向国际,今天北邮的校园里,拥有自己知识产权超过了百万的教授,已经不止是一个两个。

作为北邮的研究生,我相信,你们年轻的血管里已经注入北邮创新的血液,你们心中激动着的是创新欲望,没有创新欲望的,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不可能成为出色的工程师,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再见了,年轻有为的北邮毕业研究生。祝你们前途无量谢谢大家!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篇6

A:青春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歌,三年前我们怀着彩色梦想走进了xx大,三年中我们有过欢笑,流过泪水,经历磨炼,得到成长

B: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青春过往,因为明天就将各奔天涯。也正因为此,今夜,我们承载了太多的祝福与惦念,寄托了太多的关怀与企盼。

C:今晚,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和事:灯火通明的教学楼里用功的身影,篮球场上捍卫集体尊严的男儿霸气,满是欢声笑语的宿舍边不着边际的闲谈……

D:又一个三年轮回之后,在同样微凉的夏夜,你是否会记起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否会记起日记本里的书签,那些五彩缤纷的日子?

A:无数个三年之后,你们的思念是否会有增无减?在你成长的岁月里,在你闯荡社会的每一天,是否会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你渴望回到过去

B:让我们静静享受一下挑战,在日复一日与时间的赛跑中,你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神采奕奕!又一个青春之旅从今晚启航,又一个光阴的故事在今晚讲述

C:亲爱的同窗,不要带着离别的愁绪,因为明天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我们相信再次相逢,我们还是一首动人的歌!

D: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同大家相聚一堂,共叙离别。就让今天铭刻在我们心间,让母校留住我们的风采!

A: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的请到了……

B: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上台讲话

结束语

A:欢快的舞蹈表达不尽我们对母校的敬意

B:热情的赞歌唱不尽我们对母校的一腔深情

C:流火的六月,我们将带着恩师的叮咛,怀着必胜的信心,走向新的征程

D:绚烂的七月,我们将载着母校的祝愿,带着亲人的希望,向着新的征程扬帆起航

A:老师们,同学们,欢送x级毕业生联欢晚会

合:到此结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