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文(精彩9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艺术作文(精彩9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艺术作文 篇1

说起建筑,那我们的祖国可真的是很有民族风味呢!清晰的记着:前年,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我国首都——北京游览了一番。其中,不单单是各个博物馆中展出的出土文物让我叹为观止,每一个中国风的建筑物更是让我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呢。走,跟我一起瞧瞧去!

我们中国的建筑物,主色调都是红色。我们的祖先将红色的传统流传至今,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华儿女见到红色,还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呢!中国的古建筑都是用方砖垒成的,房盖上一般都会采用棱状的条纹,而在房盖的“积水处”,都会刻画有一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这边的房盖一直到那一边,像是一个电影连续剧,描画的东西都是一系列的,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绘画上去。

中国风的建筑,最有特色的还应当数“门窗”了。古时候,各家各户乃至皇宫内院,窗户和门的材料都是一层薄薄的纸,不知是因为日子长了还是原本就这样,我在游览北京古建筑时,所有的门窗都是一层很旧的纸,好像一旦用手指触碰到,就会发出“咔丝”一声脆响,随后这层生满黄色污垢的纸,便会变成一堆碎纸片。

走进建筑的里面,一眼就能看到用红木精雕细琢出来的木制家具。听古建筑的讲解员说,这些个木质家具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呢。我还有幸尝试做了一下,原本以为这些个“大家伙”不但好看,还会很舒适,可是现实却总是让我始料不及:坐惯了沙发,坐在这个硬邦邦的“家伙身上”,好像坐在地上哦!“冰冰凉、很硬很硬”——这就是我对木制家具的第一感觉。我还常常在想呢:这么漂亮的家具,古人一定很喜欢吧,可是为什么坐着不舒服呢?这大概就是对现代家具不追求美观,而讲究身体需求的直接影响吧。

除了这家具以外,中国风家居必不可少的,就是屏风啦。屏风,这个东东我并不是特别熟悉,只不过在印象中,电视上的古装剧里人们都是在它的后面‘更衣’,或许,古人真的是很追求美感,将一个实用性并不强,但是美观效果很棒的东西摆放在正厅吧。在前年参观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最好玩’的就要数古人的“沙发”了,这个沙发好像也是木质系列的,只不过我不知道是应该叫它‘凳子’好还是‘沙发’好:它是一个……和我们东北的“炕”差不多的家具,是正方形的,上面可以摆放一个吃饭用的桌子,人坐在上面,后背还可以倚在后面的一个“靠枕”上,腿可以放在这个家具上,不过脚恐怕要‘悬在半空’了,是不是很有趣?

古人的生活中还要必不可少“小隔层”,在墙壁上抠出一个小洞,在上面用木头做几个隔层,据我了解,古人很喜欢收藏小物件,所以这些个小东西放在隔层上,既美观又大方,一箭双雕呢!

走出这间房子,你会一下子发现:这是一个小四合院哪。是的,中国古代每一家都会有很大的土地,所以人们将房子盖成四合院,四个房子中间还有一块小小的空地,可以种点儿花、欣赏欣赏。

中国的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个落落大方的建筑、美观实用的家居,都在向后人展示着前人的智慧结晶!

I love you ——中国建筑家居!

I love you ——中国!

中国的艺术文化作文800字 篇2

文化,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知识,文明,却都忘记了,文化也是经济建筑习俗,也是音乐美绘文字,当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科技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一步步走向消亡。

琴棋书画,乃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它们不仅是古代的娱乐,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一种素质的代表。古筝,二胡,古琴,琵琶,可谓中华民族乐器的始祖。清脆悦耳,淡雅清闲乃是中华乐器所奏之乐的特点,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清闲的意境让人向往。可几千年后的今天,所谓的流行音乐比比皆是,聒噪刺耳被说成时尚,震耳欲聋被当成潮流;锅碗瓢盆都能敲出的声音换种形式让人觉得是高不可攀的境界……

中华乐器在消亡,中华文化在消逝!象棋,中国象棋是我国自行创立的一种游戏,可以说是古代人民少有的游戏之一。可几千年之后的今天,各种玩具满大街地卖,中国象棋却只有老年人还在传承……

中国棋艺在消亡,中国文化在消逝!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乃是中华民族从古到近代奇妙的字体。中华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本子上工工整整的字迹,字帖上优美的字体,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涵养,可几千年后的今天,电脑成了人类的代笔,敲击几下键盘,字便出现在荧屏上。因此,人们所写的字再也不那么优美,那么鲜活。同时,由于同音字的缘故,书本上常常出现不少的错别字……

中华书法在消亡,中华文化在消逝!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画,一笔笔勾勒出中华的大好河山,一点点描绘出中华的美丽乡间。包含万色的墨绘出清新素雅的画,哪怕只是随意地点上几笔,也给人一种淡雅安然的感觉。可几千年后的今天,线描,油画走进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小孩都能画出的杂乱无章的画被称之为抽象……

中华美绘在消亡,中华文化在消逝!中华的艺术文化,是炎黄子孙生活的逸致;是中华儿女生活的娱乐、是中华艺术让古人在百忙之中能抽出一空享受,让古人知道怎么享受;是中华艺术让我们今天能有一丝清雅。现代社会的文化,已经局限了,已经在消逝了!

中华文化在消逝,请珍惜身边的每一样文化,或许明天,它们便不在了。

中国艺术作文 篇3

现在的潮流社会,许多青年人都注重时尚,对戏剧之类的毫不知晓。大多都是老人知道,是他们在默默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

我原来是不喜欢京剧的,何谈失去赞美他了,讨厌还来不及呢。我“爱”上京剧是受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电视上传来京剧的声音,他们就马不停蹄的赶来观看。慢慢的,我也发先我喜欢上了京剧,发现了在那之间存着许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京剧从古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表演者的脸上总涂一些颜色,当然了:每种颜色以象征人的性格和特质,命运和角色。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慢慢去体会,它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许多的人认为京剧的节奏慢,就像摇篮曲似的催人入睡。其实也不错,但这都是根据剧情来定的。有慢的,反之,也有快的,那速度惊人,没有字幕你是听不出他在唱什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说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你去体会,快来了解京剧吧,不让你就真的out了!

艺术作文 篇4

这周是艺术节,艺术节里有许多活动,比如艺术沙龙、艺术超市,再比如班班有歌声、艺术基地考察……不过,我最喜欢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街头艺术秀。

刚走进校门,我就看见有些同学穿着漂亮的裙子,有些同学穿着帅气的西装,原来街头秀开始了!我发现做手工的地方人比较多,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做手工的。地方,甚至忘了自己还背着书包!我向一个姐姐学习折纸花,她教我:“先横着折,再竖着折,接着斜着折,最后松开……”我按步骤一步步做,终于学会了,我心里美滋滋的。我一转头听见一阵歌声传来,原来是我们班童奕辰在弹尤克里里,汪老师演唱《情非得已》。我马上跑过去听,听得入了迷,情不自禁跟着唱了起来。汪老师唱到最后都把话筒从筒架上扒了下来,这下,引来了一大批观众。观众们有的热烈鼓掌,有的在跟唱,他们全都陶醉了,突然,不知是谁大声说道“啊呀!都已经8点45分了!”,大家才安静下来,各自回各自的教室。

晚上,我躺在床上都还在回味汪老师唱的歌!

中国艺术作文 篇5

说起礼仪,我们的祖国真可谓是“礼仪之邦”。古往今来,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为我们中华的礼仪而伏笔、太多太多的古今艺术家为中华的礼仪,开拓走向世界之巅的道路……

礼仪,顾名思义,就是讲文明、懂礼貌的意思。在我们中华的大地上,无论是在大庭广众,还是小至家庭,每一个华夏的儿女都深知礼仪的重要性,而外国人来到中国,都普遍说中国很美,而且中国的人民对待他们很好、很热情,这些,不都是礼仪在起到推动作用吗?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中,着重要掌握的,便是我们中华的礼貌问题。在国外,或许没有太多的人会嘴边常常说着“谢谢、不客气”这类型的词汇吧,但是在我们的祖国,这些都是身为龙的传人,最必要的特点。

一声尊敬,让大家对人的第一印象不一样。常常在电视中看一些古装的电视连续剧,在剧情中,很多的话语都是仿照我们的祖先常说的话。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不论是哪部古装剧,台词中有好大一部分都是关于礼仪的知识呢!古人在迎接远方客人时,都会骑马到几十里外;古人在拜见比自己学识更渊博的人时,都是毕恭毕敬的低头说话;古人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都是有说有笑,开玩笑也是点到为止的;古人在所有的场合,都是那么的含蓄,含蓄中不失沉稳;沉稳中又不失礼仪。我想,这种境界,也只有我们礼仪之邦的子孙才能铸就吧。

一声问候,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清晰的记着,20xx年,是让我们13亿中国人振奋的一年,在这一年的8月8日,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实现了!在奥运期间,我们中国,都在以礼仪之邦的美誉招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电视中、报纸上、网络中都在报道着中国的志愿者是如何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文化的,见到客人的第一面,便会用英文说一遍:“hello!”随后,再用我们的国语与外国人说一遍,很多可爱的外国人,都会卷着舌头,含混不清的跟我们说起了中国话。看到我们的问候让五湖四海的宾客们开心,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外国人在第一面就喜欢上中国呢?答案便是——中国的礼仪。

中国的礼仪,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中国的礼仪,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中国的礼仪,是让人感到无比亲切的;

中国的礼仪,是让我们中华儿女所自豪的!

从古至今,我们的光辉礼仪文明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泯灭,反之,我们还有了更深层的蜕变,让我们的祖国文明站上了世界最高峰!

I love you ——礼仪!

I love you ——中国!

中国的艺术文化作文600字 篇6

在古老的中国,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艺术文化,它们有着典雅而神秘的风韵,也证实了炎黄子孙的聪明和才智

古诗是中国的一大文化艺术作品,表现了古人的心情和感悟,有的还描写了风景和植物等,就如我们现在的写作一般。唐代的李白、杜甫,清代的李清照,宋代的杨万里;他们都是著名的大诗人,也是古代的艺术家。所以,古诗是文学中的一门艺术。

弦乐器是古人用来奏乐的乐器,在古代的宫廷里,那些奏乐的宫女们面前摆放着一架架古香古色的古筝或箜篌,弹奏出的声音如同高山流水,时而柔和,时而空灵。古筝和箜篌这两种乐器也算得上是古代的极品乐器,只有在宫廷和大户人家中才能看见。它们的乐声被世人称赞,今天也有不少人喜欢欣赏。所以,弦乐器是音乐中的一门艺术。

陶瓷,人们常说:景德镇陶瓷甲天下。没错,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作品,它的主要原料是泥土。先用泥土做成想要的形状,然后再煎烤,成型后,再上色,一个美丽复古的陶瓷作品就这样完成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一些不显眼的泥土竟能做出如此美丽的陶瓷作品。所以,陶瓷是手工中的一门艺术。

水墨画。中国古代的水墨画也是很有名的,古代的画家利用水墨画把祖国的壮丽山河,名胜古迹都描画的淋漓尽致,不但是祖国的壮丽山河,就连徐悲鸿的骏马,齐白石的龙虾,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动物也令人拍案叫绝,可想而知,中国的水墨画是多么出名。所以,水墨画是美术中的一门艺术。

中国的艺术还有很多很多,它们说不完也道不尽,中国的艺术是不可低估的,它们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欣赏。我爱中国的艺术!

艺术的作文 篇7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传承存续至今,为世界文化史中所罕见、珍贵的艺术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些地方,说唱艺术的生存、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涉及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体制等。 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中国的说唱类艺术共有345个曲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演出过的400多个说唱曲种当中,如今仍然能够演出的只有不到80个。这不足80个曲种当中,除了相声、评书、二人转、苏州评弹等,其余的曲种都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一些曲种甚至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说唱艺术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消失,其损失无法估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说唱曲种中很少产生能够和传统优秀曲目相媲美的新曲目。历史上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主要依靠不断产生出的可满足广大群众欣赏需求的新作品、新曲目。而缺乏优秀的新曲目,主要是由于创作、演出人员深入生活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也缺乏大批高素质曲艺人才。

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专业曲艺人才比较集中,但现在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无论是专业曲艺团体的数量,还是曲种,乃至演员水平、演出质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趋势。当前,北京的曲艺演出团体大都演出较少,并逐渐失去观众和市场,除相声以外,大多数演出都需要补贴、赞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北京的曲艺演出团体往往顾不上抓剧目、提高演出水平,而是要先跑演出市场、四处演出创收。而演出市场的不景气,又迫使许多年轻演员改行,人才的流失导致了曲艺行业后继乏人和演出质量下降。曲艺界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持续多年。据调查,如今全北京市只剩下10余名职业曲艺弦师。弦师的青黄不接必然导致鼓曲、单弦等曲种无法传承。

曲艺的传承、发展有自身的模式和途径,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模式是行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机制。曲艺没有固定的教授方法,很多传统曲目没有底稿,完全是靠口传心授,加上表演当中的经验积累,甚至经过几代人的推敲和完善。曲艺老艺人培养徒弟讲究“熏”“过”“溜”。“熏”是指徒弟平时多看、多听前辈和同行的演出;“过”是指师傅向徒弟传授表演技巧,即“过活儿”;“溜”是指徒弟要在舞台演出当中不断磨练,又称“压场”。现在的专业曲艺演员,或是毕业于曲艺学校,或是由业余转入专业,改变了传统的艺术传承机制,自然会造成艺术传统的缺失,传统知识、技巧的遗失也在所难免。

如何使说唱艺术这项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如何使传统表演技艺和传统曲目得以保存和传承,既是今天的曲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和传承说唱艺术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首先应该注重扶持曲艺艺人和曲艺演出团体,特别是在抢救性保护传统曲艺的工作当中,艺人的作用尤为重要。对于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种的代表性传承人,更应大力提供资助,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和整理传统曲目、书目。

对于传统曲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活态传承。建立曲艺人才培训体系乃是当务之急,应尽快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尤其是要创办高等曲艺院校。传统的师徒传授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高级曲艺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事实上曲艺人才的匮乏,不仅体现在创作和表演人才方面,理论研究、市场经营、音乐创作等专业人才都要由高等院校来教育培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应当适时在综合性大学或高等艺术院校建立曲艺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将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说唱艺术的传承,除了需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进行传播和普及,使其进入学校课堂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逐步开设了传统音乐的相关课程,包括曲艺、戏曲的欣赏和模唱等,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20xx年,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从北京等省市试点逐步向全国推广,这一举措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说唱与京剧的现状相类似,同样面临着受众减少、市场狭小、人才流失等难题。让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而传统音乐进入学校课堂,或许将成为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新特色,同时也是应对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中国艺术作文 篇8

中国的面塑艺术渊远流长。早在汉朝,一些宗教活动的供品中就有用面捏成的牛、羊;姜子牙用捏出的面人去打仗的神话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面人主要是作为一种工艺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

面人为什么会流传得这么久,这么广,又这么受欢迎呢?

其一,捏面人的材料简单。把面粉和江米面(南方人叫糯米粉)按3:1的比例和起,烫熟,用锅蒸了以后再调上蜂蜜和防腐剂,揉搓好了即是面塑的材料。其二,制作面人的工具平常:竹签子,挑子(用有机玻璃或牛角磨成扁平状,一头尖一头圆)、小剪刀,小梳子。

有了上述材料和工具,就可以着手捏面人了。例如捏一个娃娃,先捏头部轮廓,在本色面中加进所需的颜色面,揉捏均匀,面团成了娃娃的肤色,把捏好的娃娃头形插在竹签子上,然后用挑子滚一下,使脸部光滑,又用尖的一头定出五官的部位,嵌上黑色的面作眉毛眼睛,讲究些的还可做出眼白;接着用挑子挑出鼻子,为防干縮,可塞入一些面又用同样的方法挑出耳朵;再装上红色的嘴,黑色的发,娃娃的头部就完成了。做上肢时先把面搓成一条,按在娃娃身体的两側,再用剪刀剪出手指;下肢可根据需要,做成坐姿、站姿、卧姿乃至踢球,操练等不同姿势。最后給娃娃加上红色的肚兜,抽出笔签,一个细腻可爱的面娃娃就做成了。

刚捏好的面人得放在不透风处,待里外都干了再拿出来。因为材料中加有蜂蜜和防腐剂,所以一二十年内不会裂坏。

面塑就是以上述特殊工艺流传开来的。流传各地的面塑,又分为京、鲁、泸三大流派。北京的面塑古色古香,山东的面塑民间气息浓,而上海的面塑色泽鲜艳,较为秀气。

面塑这门民间艺术在国外也广为流传,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小学里开设面塑课,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动手能力。在我国,需要做的不仅是普及这门艺术,还要在材料上进一步改革,使其更简便!在制作上创新,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让中国的面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大放异彩。

艺术的作文 篇9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国画历史中,有那齐白石的虾被广为传诵,有李苦禅的鹰流芳百世。栩栩如生的动物就如同国画这个大观园中的一朵鲜花,而为这朵奇葩增光添彩的,还有徐悲鸿和他那震惊四座的马。

《光腾采耀》这幅作品可谓是徐悲鸿画马的颠峰之作。整幅画布局清晰,放眼望去清爽明了:不大的宣纸上,两匹骏马正撒开四蹄飞奔,马蹄下零星地点缀着几棵碧草。画面虽然简单,却没有给我单调的感觉。仔细端详,这两匹马的画风还真不简单。

这两匹马位于画的右侧,一匹黑马四蹄舒展,一匹白马则前蹄蜷曲。走近这幅画,就不难看出,作者将作画重心放在了那匹领先于白马的黑马上。这马矫健的四肢被作者刻画得尤其细致,突出的关节,有力的马蹄在徐悲鸿的画笔下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即便是能清楚地端详此画,也不禁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那马跃出纸上,如同一阵旋风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回到现实,疑问接踵而至,作者是怎样使画纸上静止的马飞奔起来的呢?黑马身上的鬃毛就是最好的答案,马的颈部和尾巴的鬃毛显得凌乱不堪,乍眼一看显得有些莫名其妙,而这不正是马与风并驾齐驱时产生的效果吗?徐悲鸿用他创新的思维和神来之笔,创造了另一个“马踏飞燕”般的奇迹。

徐悲鸿的马不仅靠精湛的画技脱颖而出,甚为重要的还是他那别具匠心的。风格。这幅画中的马皮质紧绷,脖颈瘦但无比结实,微翘的臀部,造型夸张的四肢,无不体现出一股脱僵之野和骨子里的傲气。这种奇特的画风往往使人们叹为观止之余,还会展开联想,回味无穷。

细览这幅《光腾采耀》,纸上的两匹马就不再那么简单。笔画之间,无穷的生命力跃然纸上;墨色之中,作者的心血显露无疑。华夏文化的精粹与这奔马融为一体,共同诠释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