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 百折不挠作文2500字

邓迎香:当代女愚公

麻怀村地处罗甸县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水资源缺乏,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被阻隔在大山之中。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送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被认为是“不宜生存的边角”。

1999年,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每当夜幕降临,村里便沉浸在“漆黑”的原始状态。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作为普通村民的邓迎香积极响应,抡起铁锤和乡亲们开始了漫长的凿洞之旅。

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砍山凿石,由于进度缓慢,难免有村民灰心抱怨,想停下来不干了。邓迎香虽然自己双手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

2001年农历正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隧洞基本打通,电线杆顺利抬进村,麻怀村终于通了电。当村里第一次亮起电灯,邓迎香顿时热泪盈眶。虽然隧道打通了,但只能勉强过人,车辆无法通行,对村里发展帮助不大。

于是,邓迎香决定发动村民一起修路。她首先想到打通隧道是修通这条路的前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村干部。“要开隧道走大货车?想到哪里去了!”当时的村干部听到邓迎香的想法,马上不停摇头,表示不支持。

“我搬不动这座大山,我也要凿出一条路来!一条致富的路!”坚定的邓迎香丢下这句话就走了。那天以后,她一个人带着大锤、钢钎、锄头,来到隧道口自己打凿。虽然工程进度比她想象的要慢得多,困难也要大得多,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

她的执着和坚毅,感动了村干部,得到了村民的肯定,逐渐有人前来参与打隧道。半年过后,麻怀村有27户村民先后参与进来。随后几年,邓迎香越挖越来劲,越凿越有精气神。通过带领村民锲而不舍、夜以继日地开凿,2011年8月15日,“麻怀隧道”终于建成通车。

一个敢于抡起铁锤挖隧道的女人,面对大山她毫不畏惧,面对“拔掉穷根”她也是充满信心。2014年初,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村委会主任,脱贫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适合麻怀村发展的项目。她鼓励村里的几个“能人”,拿出手头积蓄,办起村里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邓迎香既鼓励有劳动力的村民外出务工,又动员有资金、有能力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逐步从“打工经济”向“内生造血”转变。

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面貌已今非昔比。

目前,村里种植了铁皮石斛、岩黄莲,还散养生态鸡。麻怀村种出的药材与外地商家签了包销协议,村里还开起农村淘宝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1500元,提升到2015年的8120元,不少村民开上了轿车,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场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作者白文宗,选自《今日中国·中文版》2018年第2期。有改动)

读有所思

1.邓迎香说过:“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请用古代一则名言诠释邓迎香这句话。

2.邓迎香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乡亲、感动了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请概括邓迎香的主要事迹。

3.以邓迎香为代表的麻怀人,在长期砍山凿洞、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孕育了一种永不言弃的“麻怀精神”。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麻怀精神”的内涵。

“愚公”夫妇缔造“净滩”神话

在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七旬夫妇蔡加渐和陈省华,用3年多时间,带领几百名志愿者,清理出700多吨海滨垃圾,缔造了一部“净滩”神话:从昔日的垃圾成堆,到今时的碧海银滩,一切像是奇迹。夫妇俩说:“当初人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开始了,坚持了,成功了。”

祥芝镇原本是一个渔村,这里的沙滩平坦细软,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附近居民开始往沙滩上倾倒垃圾,这里很快成了“露天垃圾场”。

蔡加渐是镇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推选他做代表和镇里谈一谈。其实,镇里也想过清理,可面对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有心无力。最后镇长保证,只要有人能把垃圾清理上岸,镇上一定想办法运输出去。蔡加渐想也没想,说:“好,清理垃圾的事包在我身上!”

回家路上,蔡加渐有点忐忑:这么大的事没和老伴商量,她能同意吗?让他没想到的是,陈省华非常支持,说:“老伴,这事你做得对,我跟你一起干!”

儿女们原本反对,但转念一想,肯定是老爸老妈心血来潮,估计过两天就知难而退了。但没想到,两人还真不是说说而已。老两口很快买来麻袋、扁担、铲子、竹筐、塑料桶。

第一次上滩捡垃圾,陈省华戴上帽子,又用围巾包住脸。她退休前是小学副校长,捡垃圾怕遇见熟人,又怕人说出风头。第一次见老伴儿发怵,蔡加渐笑着打趣:“原来陈校长也有怯场的时候啊。”

蔡加渐不一样,只要看到有人丢垃圾,他就去制止。有人笑着答应了,有人装听不见,也有人故意把瓶子扔在地上。这些他全不在乎,还热情地大声招呼:“帮忙抬一筐垃圾上岸好不?”陈省华低着头,狠命扯老伴的衣服,“不要说话,我们悄悄捡嘛。”蔡加渐和老伴解释:“咱们两个力量有限,更多人参与进来,这片海滩才能尽快干净啊。”

老两口捡垃圾的事很快传遍镇子。有人啧啧称赞,也有人不理解,说他们出风头。可两人像是没听见一样,每天下午准时出现在海滩上。老爸老妈居然坚持下来了,儿女们也来助力,老两口干得更起劲了。笨重的建筑垃圾陷入沙子里,特别难处理,一家人就用自制的钩子钩住,喊着号子拔。废旧的汽车轮胎、动物尸体,凭人力清理不了的,他们就花钱雇挖土机、吊车,拖上岸……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故事,也参与到“净滩”行动中。学校组织学生来捡垃圾,很多居民拖家带口来“净滩”,甚至一些外地居民也参与进来。仅仅用了3年时间,沙滩便恢复了昔日的美丽,在当地堪称奇迹。蔡加渐夫妻说:“奇迹是由笨办法创造的。很多事情,一旦坚持下去,就会不同。”

(选自《妇女》2020年第2期)

讀有所思

1.请概括蔡加渐、陈省华夫妇的主要事迹。

2.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在本文中,帮助蔡加渐夫妇“净滩”的有哪些人?

3.“愚公”夫妇缔造“净滩”神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