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家乡风俗作文(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春节有很多习俗,扫扬尘、烤腊肉、插桂花……而我最喜欢的习俗都与吃有关。
第一个就是——吃汤圆了。老话说的好:“麻雀都有一个三十夜”,说的是连麻雀在这一天都要回家过年。所以作为人类,这一天不管在天涯海角,都得回家,吃上一顿团圆饭才圆满。
在北方,这一天一定是要吃饺子的,但重庆不,要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汤圆有很多馅儿:有红糖馅儿;有奶茶馅儿;焦糖馅儿……每一种都极招人喜爱。吃的时候,上学的学生,要吃三个,意为三步登科;上班族得吃四个,意为四季平安……
我外婆包汤圆可厉害了! 那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可算是见到了外婆的真本事了。外婆一手拿着面团,一手拿着擀面杖。只见她的手不停地挪动,擀过去擀过来,一个饼就好了,将这饼里裹上一些好吃的馅儿,在手心和成圆型,再放入水中煮上一会儿,就大功告成了。
除了汤圆,我爱吃的还有煮猪头。每每杀了年猪后,家里都会腌起来,不能提早开吃,必得留到大年三十这一日才行。如果谁家年三十没吃煮猪头,就会显得那家格外寒碜。
除夕的美食还有很多,年糕、烧鱼、个个都是我的心头好。而这一日的中国,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都正开开心心地吃着团年饭呢……
我们国家有许多佳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风俗。今天我就拿春节包粽子来说吧。
年二十八一大早,妈妈就背着一个篮子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去干嘛呢?原来是去采摘新鲜柊叶去了。又大又厚的柊叶最好最合用了。回到家里,妈妈把摘回来的柊叶放进盆里,让柊叶在水龙头下认真的清洗干净。接着,我就把柊叶上的柄用剪刀剪掉,然后把一片片叶子摆放整齐。可你们别以为这就完成了,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呢!拿一把大刀把刚买回来的五花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加入适量的五香粉、糖、盐腌制一下;再把绿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水,加入合适的油和盐入味。这样所有的准备工序做好了,可以包粽子啦!
只见妈妈先拿一个敞口碗,放上几张柊叶,再用勺子往柊叶里加上一层米、一层豆、两块肉,再一层豆、一层米,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把叶子一层一层的叠好,最后把碗倒放过来,一个中间高凸下底方正的粽子成型了。为了防止露馅,妈妈还用一条长长的竹绳子把粽子结实“捆绑”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斗,二三十个粽子终于被我们包好了。爸爸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开始煲粽子啦!
我心情激动的等啊等!十几小时后,粽子熟了。可以出锅了!刚蒸好的粽子带着谈谈的清香,剥开外面的柊叶,吃上一口,糯米、豆子和肉的香味一下子从嘴了冲进了鼻子,那味道别提有多好了。
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就提着那香喷喷的粽子走访亲朋好友,热闹极了!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风俗,我的家乡也有一个习俗,很特别,想想都觉得有趣。
记得一次出远门,我刚坐上车,忽见脚下一根树枝,就随手捡起,想扔出去。爸爸大喝一声:“住手!”我吓了一跳,见爸爸很认真地说:“放在车上,能辟邪!”
我于是很好奇,问道:“一根树枝就可以辟邪?”爸爸笑着说:“这可是桃木剑,斩妖除魔,是我们灵璧人的守护神。”我便央求爸爸,把缘故说清楚了。爸爸点点了头,说出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相传唐玄宗年间,灵璧人钟馗高中状元,皇帝很高兴,于是就面见钟馗,谁知钟馗长得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孔,玄宗便不高兴,怕有辱斯文,便划掉了钟馗的功名,没料到钟馗心中不服,当场就撞死在大殿的柱子上。
话说钟馗到了冥界之后,一身正气,又很能打鬼驱邪,于是斩妖除魔的钟馗得以扬名,还被赐福名为“镇宅圣君”,因为钟馗用的是桃木剑,所以,从唐朝起,灵璧人出远门必折桃枝以敬钟馗,说是桃枝夜路驱邪,白天迎福,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物。爸爸说完,哈哈大笑,我也跟着笑了,赶紧把桃枝恭恭敬敬地放好。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一无二的风俗,同学们,你的家乡有什么有趣的风俗吗?说给我听听吧。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异常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齐,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明白?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街道上人来人往,明白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样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过年了,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团年饭是家乡的习俗。今年,我的团年饭是在外公外婆家吃的。中午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地到了外公外婆家,大人忙忙碌碌地准备菜肴,我和表哥则在剪窗花,贴春联。下午,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天黑前,外公外婆准备好了一大桌子美味佳肴,看得我口水直流、食欲大增。开饭啦!我夹了一块最喜欢的酱鸭腿。外公告诉我有些菜是团年饭必不可少的。整条鱼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豆芽菜表示称心如意,芹菜表示勤勤俭俭,肉圆表示团团圆圆,蛋饺表示元宝发财,糖藕片表示一路通顺,最夸张的是有一个大砂锅,里面放满了冬笋、鸡蛋、整只鸡、蹄膀、蛋饺、肉圆,鸡汤浓郁、味道鲜美,我多喝了几碗汤。
新的一年,我又长了一岁,我10岁了,我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的开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学业进步、健康成长!
只要提起习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春节了,春节与其他的节日不同,春节要放鞭炮,去拜年等等,但我最喜欢的就是收压岁钱啦!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吃着团圆饭,给远方的亲戚打视频电话,开开心心地聊天,吃完饭便睡觉,因为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就会有炮声四处响,果然,天蒙蒙亮时,四周的鞭炮声已响起,使人睡不好觉,我只好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妈妈也早已准备好了“红爷爷”见我起床便递给我,我高兴地喊了声:“新年好”!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妈妈下饺子,奶奶烧香,爸爸响鞭炮,都忙得不亦乐乎,凌晨6:30我们吃完饺子,我便随着爸爸妈妈去庙里磕头,天色昏暗,路上行人却多,一路上,我把“新年好”说个不停,看着手里塞来的压岁钱,我知足地笑了笑。
在我的记忆里,以往的春节初二就要开始拜访亲戚,爸妈带着我和姐姐一同前去,我们一天能走五六家亲戚,马不停蹄,热闹非凡,亲戚见到我们,都热情地来迎接我们,我们每个人聊着天,笑着,谁都那么亲热,一点也不拘束,我也能收到很多压岁钱,心中满是欢喜!在亲戚家坐一会就要回去了,家里也有客人,爸爸妈妈也要去招呼家里来的客人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临走时,亲戚们出来送行,看着我们离去后才回到屋里。
然而今年的春节是我长这么大最难忘的一个春节,出现了冠状病毒,祖国母亲生病了!全国人民都封闭在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愿祖国母亲快点好起来,等到明年,我们都过上一个快快乐乐,热闹非凡的春节。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不仅仅是现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阅了资料: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与鲁肃微服出巡东阳郡(今金华市)。孙权为培养当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东阳郡大兴斗牛之风。自此,婺城区雅畈镇铜山白鹤庙开创斗牛节,铜山也成了金华斗牛的创始地。可是现在并没有了以前的威风:金华斗牛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娱乐活动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为斗牛经验少、饲养费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纷纷宰牛卖牛。
我们要好好珍惜文化遗产,不让他们受破坏。让金华斗牛重新站在现实的舞台上,不再被人们遗弃。
河南民间剪纸历史悠长,在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描写出售剪纸的.盛况,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已经在民间流传起来了。
剪纸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从前有一个叫做“花丫头”的人,她只能靠剪名堂纸来赚钱养活自己可是奔忙一天只能赚几分钱。她心里想着肯定是我技术不好,剪出来不好看,所以没人买我的剪纸。她四处拜访,偶然间她看见路口有一位老奶奶在给别人剪纸,老奶奶手上的剪刀像活的一样,转几个圈就完成了。花丫头立刻前去拜师,可老奶奶不紧不慢的从后背拿出一把剪刀说:“孩子,你把它磨好,再来找我。”花丫头日复一日地磨,磨石也换了一块又一块,花丫头在这个艰难的磨剪子的过程中,技术不断提高,终于磨了一年,把剪子磨尖锐了,可是她再去找老奶奶却再也找不到了。他拿着老奶奶的剪刀去剪名堂纸,剪得差不多和真的一样,从此花丫头名声大起。
剪纸要的是耐心,手不能乱抖动,剪错一下,这张纸就废了(但可以废物利用哦),眼也要集中注意力。想要好看不只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心平气和,心不能烦躁,要把自己当成剪刀,这样剪出的纸才好看。剪纸也可以任由你的发挥,任由你的想象,剪出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剪纸。
河南剪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一张纸和一把剪刀然后“嚓,嚓”几下就完成了;第二种是由你勤劳的双手撕(但是你的指甲必须很长才能做手撕画),手撕画在我们当地可有名了,只要你技术高撕出来可好看,怎么样,剪纸有趣吧!
我真自豪我的家乡有这样优秀的风俗,希望他永远的流传下来。
照福建闽南那一带的老规矩,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同样也是祭灶日。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的老人长辈都忙着做各种特色糕点。
红龟粿就是其中一种。它扁平约巴掌大小,红色外压龟印内包馅,闽南人作为节日祭祀之供品。一些庙宇也会用之为祭祀品。红龟粿的口感软糯,香香甜甜,小孩子们尤其爱吃。长辈们做完,便放在蒸炉里蒸,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红龟粿就出炉了。一人捧一个在手上,吃的欢。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拿来祭奉灶神,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
过春节,自是少不了贴春联,不仅增添过年的气氛,还寓意着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在闽南,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除夕的前一天,在村中心搭上戏台,通过投影,播放电影,俗称“做戏”。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到晚上,我就拉着爸爸妈妈跑到台前,已是人山人海,运气好时,就有座位,运气差点,就自己搬来小板凳,光看图画,也看得津津有味。
大年初一,按福建的习俗,不能扫地。这是迷信的说法,人们认为扫地会招来“扫把星”,带来霉运。除此之外,还不能倒垃圾,洗碗,剪头发,用剪刀,吃荤食。
过了元宵,春节结束了,人们纷纷散去,地上没有了鞭炮纸屑,乡镇又安静了下来……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咱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咱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咱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咱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我来自浙江富阳,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介绍我美丽丰富的家乡。
10月19日、18日,富阳龙门古镇将举办独具地方风味的名族风情节。
今年以来,龙门古镇实施了门楼广场拆迁=古街改造与修缮、厅堂维修与文化内涵丰富,龙门郯溪水到治理等四大项工程,内容单调、沿途脏、乱、差的古镇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接下来我介绍的是家乡特产。
东坞山豆腐皮:东坞山豆腐皮是阜阳的传统特产,素有金衣之称,至今有千年历史。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其特点是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
峡岭湖笔:抚养特产峡岭湖笔,说道独具魅力的中国毛笔,笔毫挺拔而坚韧......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节吧!
西湖桂花节将桂文化和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幕式以大型综合文艺表演和龙井茶里表演来开序幕,同事举办郁达夫《迟桂花》研讨会,缅怀周恩来总理纪念会等。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满党龙每天安排了全国六大茶系的茶道、花艺表演,有杭州人、杭州事桂花书场,桥牌、围棋、象棋擂台等,迷你高尔夫球活动、儿童快乐吹气房娱乐活动等。
这就是我那美丽又丰富的家乡———富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一声声爆竹的雀跃声中,我和我的家人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年
刚刚过完腊八节,一个月后就迎来年,真应了那句过了腊八就是年 。
恐怕与古人说年,可能他们就吓得魂飞魄散,因为“过年”在古代,其实是把吃人的巨兽——年吓跑。但是现在我们过年就是沿袭了,当时放鞭炮的传统。在我印象中,古时候的鞭炮只是烧竹子,噼里啪啦地,现在的鞭炮却是五花八门,我们家也买了一大堆,来看看吧!
大年三十儿守岁、放鞭炮。我们一家四口带着鞭炮,来到了一片空地上,爸爸说:“有谁敢放?”我和妹妹、妈妈都摇了摇头,只见爸爸从容地放好烟花,拿出一根火柴“沙”地一下划亮了,轻轻地放在引信上,我和妹妹紧紧地捂住耳朵,当引信上的火花躲入烟花内时,霎时火树银花,使我到一句诗,便吟诵起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天上,到处是红色、银色、黄色、绿色的大花,把平凡的夜晚照得生动活泼,把平凡的世界点缀的多姿多彩。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让我们用烟火点亮天空,开启新一年的大桥。这就是年,我家乡的年。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贴在墙上或门上的画,它们的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民间就有流传,到了唐朝时更是格外流行,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年画各形各色,但是寓意不同,有幽默风趣,有邪恶妖魔鬼怪,其中我最喜欢的年画就是《娃娃抱鲤鱼》。
当你看到这幅年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幅年画一大半的面积都被鲤鱼占有,它是大红色的,有两对黄色的眼睛。这条鱼是相当的大,比娃娃还大几分。鲤鱼身上的鳞片金光闪闪,那厚厚的大嘴唇旁边还长了许多条白色的长胡须。让我联想到当时的场景,娃娃正抓着河里的鲤鱼,娃娃坐在鲤鱼背上,鲤鱼正在游动,一不小心娃娃就会滑落河中。
画中的娃娃身穿红色的布兜,下面光着身子,什么都没穿。头的两边光秃秃的,头的中间扎了一个小辫子,脸颊上还带有金灿灿的微光,表情带着一点点微笑,样子十分的可爱。手中捧着大红鲤鱼。身边还有一朵朵荷花,花瓣上面粉,下面白,花朵中间是绿色的莲蓬和黄色的花蕊。别看它只是一幅年画,可是寓意美好,多子多福,年年有鱼。
年画历史悠久,可是在最近十几年里,贴年画的人家越来越少,几乎见不到了。我们一定要让年画文化永远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只能在史册里看到。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我的家乡都有用地地菜煮蛋吃的习俗。据说在这一天吃了地地菜煮鸡蛋,一年都不会头痛。
这天早晨,我和妈妈挎着篮子来到田里找地地菜。哇,还真多耶,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我们撸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虽然已累得满头大汗,但却满心欢喜,只想采得更多。用不了多久,我和妈妈的篮子已经装不下了。我们满载而归,回到家里,把菜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找来一口大铁锅放进去,再放入适量的水,最后放入鸡蛋,记住,千万别放盐,原汁原味才更香。
煮了四到五分钟后,要把鸡蛋拿出来,把蛋敲碎一点点,再放进锅里煮,这样才更入味。煮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开锅了,我们小朋友围在灶台边,看着妈妈从锅里把鸡蛋一个个捞出来,放到凉水里。闻到那香味,我们不禁直咽口水。还没等鸡蛋凉冷,就迫不及待伸手去盆里拿一个剥开,边剥边被烫得只叫喊,吃一口到嘴里,满嘴清香,地地菜的香味完全融入到鸡蛋里。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呀。
小伙伴们,你们家乡有这样的习俗吗?这天,你们能吃到这么美味的地地菜鸡蛋吗?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此刻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并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明白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趣味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