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幕优秀3篇

难忘这一幕作文 篇1

今天,一大早起来就听见外婆说要到上山去烤红薯,我立马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洗漱好,吃完早餐就准备着和外婆去山上烤红薯。

我们拿上仅有的四个红薯和一个打火机,就行动起来了,我们爬上陡峭的山坡,穿过一片绿树成荫的竹林,就到达了一个适合生火烤红薯的地方。 我们分工行动,我和三个妹妹一起去捡柴,外婆来生火。我们满山头的到处找呀找找到了许多干木头,但是还是不够,因为没有引火的材料。我们左顾右盼总算找到了,山坡上还有许多小木棒,我扯着一根树枝从山坡上爬下去,找到了许多松树针和许多干树叶。我们把柴拿回到了原来的地点,让外婆用松枝和干树叶点火,等火大点的时候再放多点柴。过了一会儿才把红薯放入火中,用热灰把红薯掩埋起来,外婆说要过很久才会熟。我在想还不知道到底要多久,才可以吃这么美味的红薯呢!我非常期待。

过了很久,一阵阵红薯的香味飘入鼻中。”啊!,真香啊!“我迫不及待想把红薯挖出来了。可是一共只有四个红薯,我们五个人怎么分呢?我们先把最大 www.niubb.net 的一个红薯递给了外婆,可外婆却怎么也不肯吃,硬要给我们吃。经过我们三番四次的劝说,外婆也只咬了一小口。外婆还说她不想吃,其实我知道外婆是舍不得吃,她是更想让给我们小孩吃。在很多的时候,外婆总是在让着我们,生怕我们没吃到,她已经养成了这种节省的习惯, 这次,让我懂了外婆对我们无比的关爱,我也懂得了以后要如何更好的孝敬长辈们了。

这一次和外婆一起烤红薯真让我万分难忘!这次不仅让我知道如何烤红薯,更让我知道对长辈的尊敬。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作文600字 篇2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姗姗来迟。盼望春天早点来,盼望冬去春来的生生不息,盼望坚强生命的第一抹新绿。

漫步在早春的街道上,寻找着春的信息。我走着走着,猛然在朝阳的一棵大树根下,看到了一棵刚刚返青的小草。那是一棵白嫩里透着一丝鲜绿的小草,看起来弱不禁风,在料峭的春风中抖擞着,但我想这一定是春天的开端,尽管春光还没洒满大地。

这一幕,我难以忘怀。这棵柔弱的小草,在地下熬过了一个严冬,任寒风摧残她的身躯,任冰霜冻僵她的根芽,任雪花覆盖在自己的头上,依然顽强地挺了过来。因为他要当大地上的第一抹新绿,第一个播撒春的信息的使者。

风,在鞭打这棵无力的柔弱小草,但她不会害怕,坚强的她要把“春天来了”这个好消息告诉每一个从她身边经过的人,告诉每一棵大树、每一棵小草、每一个动物,告诉我们的整个城市。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等待成长,召唤来百花齐放的世界。

我看着那棵黑黄土地上荒草凄凄之中的那颗刚睡醒的小草,看到她立脚在融化的雪水中,不怕寒风料峭,不怕咋暖还寒,拼死拼活做大春的绿色,争第一份春天,即使自己身单力薄也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勇敢地成长。

我再看看那棵小草,似乎她的什幺在扭动,在向上伸。原来,大地终会生生不息,小草证明了生命的本色和大地的生机,一棵小草何其伟大,挥洒着信心。

不是吗,生命的气息不会逝去。人们都觉得成功与失败在于一个寒冬,可是小草已经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没有失败,只有成功。只要我们经受住寒冬的考验,春天就一定会到来。由此,我被春天的第一棵小草那一幕而震撼。

那一幕作文800字 篇3

在写作之前,我重点进行了命题作文审题训练。重点是训练“同步审视法”和“添加因素法”,题目较长时可以采用前者,题目较短时可以采用后者。

在训练“同步审视法”时,我举的例子就是这个作文题目。本以为学生可以写得不错,可批阅完后才发现,达到良好层面连一半也不到。

主要问题集中在没有突出“那一幕”。有的学生写几幕;有的学生铺垫较多,写到“那一幕”时却止笔;有的学生则写成了“那件事”或“那句话”。

星期天时布置的摘抄内容是和“父爱母爱”有关的文章,我便打算利用学生的摘抄让学生加深对“那一幕”的认识。

上课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摘抄本,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那一幕”。5分钟后,我让学生上黑板概括写出,然后根据学生所写内容,让学生读自己摘抄的让自己感动的“细节”。从学生朗读的片断来分析,学生还是把握住所摘抄文章的“那一幕”。

既然可以把握,那为什么在自己的作文中没有突出“那一幕”呢?可能是学生缺少观察和体味,实在找不出“留在记忆深处的那一幕”,于是只好信马由缰,随意而写。

为了让学生挖掘自己的素材,我让学生听阎伟文所唱的《母亲》,要求学生重点品味“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面,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没想到歌曲放完,竟然有一位女生小心的啜泣,或许是这首歌曲让她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我没有打扰这位女生,让她的感情肆意地流淌吧。我把目光转身陷入沉思的几位学生身上,3分钟后,我开始提问。学生纷纷举出父母关爱自己的镜头和感受。

学生谈的很动感,我听得也非常受感动。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他们是记在心中。只是缺少感情的触发,有时便沉淀在心灵的深处。作为教师,要把触动学生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的感情迸发出来,自然素材就有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