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摘抄150好段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句子都很熟悉吧,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语言基本运用单位。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句子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本页是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名人传摘抄的相关文章

名人传摘抄范文 篇1

采蜜本是摘抄本,由于这样的摘取行为很像蜜蜂一点点采蜜,因此得名为采蜜本。摘抄本中素材可随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变化,可以摘抄报章、广告、短信、诗句、歌词、乐谱、美文、名篇甚至法律。一般地说,就是摘抄文字用的笔记本。常见于学生的书包当中。由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深受学生、学者们的喜爱,是以流传广泛。古时有人将随想、所见记于树叶之上,这与摘抄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采蜜本:

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就像蜜蜂一点点采蜜一样,虽然辛苦,但很实用,我们把这样的笔记本叫做采蜜本。这样的名字既符合本子的实用意义,又有童真可爱味。多用于小学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中。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来源:文章屋网 )

名人传摘抄范文 篇2

怎样做读书笔记呢?归纳起来大致有9种:

1.索引法。读者把自己精读书、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名称等总汇起来,编成索引。如果文章是报刊上的,要写出文章题目、作者、名称、刊发时间等。如:《独岛的光荣》张宏杰著,摘自《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一书,2003年版。这样便于日后查找原始资料。

2.符号法。读者阅读时用各种符号在书上标出内容的要点、疑点等。同志曾阅读过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用圈圈、点点、勾勾、叉叉、单杠、双框等做的标记。一般来说,单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或关键语句。小圆圈(。),画在关键性的词语的下面。斜线(\),标明段内层次。惊叹号(!),表示对精彩语句的欣赏。问号(?),表示对某些观点和某些意思的质疑。有时还可自己创造一些符号,根据需要赋予它某种代表义。这种符号的笔记既是对材料思考、分析、综合的过程,又可为日后复读、翻阅作提示。

3.批注法。读者阅读时在书面的空白处加注有关解释和评语。批注的内容很灵活,可以是对词义的理解,句义的分析,段义的概括,表现手法的说明,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批注记录方便易行,可边读边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的点评者毛纶、毛宗岗父子,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书中批注。

4.纠谬法。读者阅读时,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和引用不当的材料等用笔记形式改正。如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看到书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5.摘录法。读者阅读后,把认为有重要资料价值的内容照原文抄录下来,如抄录某些名言、警句、公式、数据、范例、典故等,摘录最好用卡片或活页纸,所抄内容要加注小标题,要注明出处、页数、作者,而且一定要与原文一致。著名作家姚雪垠为写《李自成》,读历史书籍,用蝇头小字抄卡片,日积月累竟达十五箱二万张之多。

6.提要法。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书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写下来。方法有二:一是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写下来,此法适用较长篇段和不需要直接引用的资料;二是对于较为艰深的书和文章,将其内容用观点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内容和逻辑结构,也可以把原文的章节标题抄下来,再把每章节的纲目写出来,有时照抄原文,有时自己概括,自己概括的内容,写完后,要与原文查对,看有无片面和遗漏之处。

7.心得法。也就是写读后感,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笔记形式。读者把读书的心得写成短小的文章、札记、随笔,既可以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又可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它是读者阅读、思考、写作有机结合的产物。如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阅读资料时写了170多篇札记和片断,他逝世后,这些笔记被发表,后来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性经典。

8.评荐法。读者阅读后,觉得文章精彩,有意义,价值高,可写评论文章推荐他人阅读,形成共同读书、互相讨论的风气。如50年代读《三国志・张鲁传》后,就写了400多字的书评,向党内推荐。

名人传摘抄范文 篇3

1、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据画家克勒贝尔记载他曾于一八一八年为贝多芬画像。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据医生米勒一八二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

2、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度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托尔斯泰失怙的时候正是九岁。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童年时代》第二十七章。--这是儿童和恐怖的幽灵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战败它,一部分是在把它变形之后而赞扬它。……这种悲痛的痕迹,在《童年时代》的最后几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里,回忆已变成追写他的母亲的死与下葬的叙述了。

3、成年累月地生活于一种无穷尽的紧张与战栗中,和死正对着,他的宗教的神秘主义又复活了。他和神交谈着。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记》中记有一段祷文,感谢神在危险中保护他并请求他继续予以默佑,“以便达到我尚未认识的,生命的永恒的与光荣的目的……”他的这个生命的目的,并非是艺术,而已是宗教。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写道:“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在实现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是创立一种新宗教,基督的宗教,但其教义与神秘意味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日记》。这将是他暮年时的问题。

4、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名人传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生在安特卫普,直到二十岁时才住到波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以及别的不全是德国人的特点。今法国与比利时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时西部之地域,古称佛兰德。佛兰芒即居于此地域内之人种名。安特卫普为今比利时北部之一大城名。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5、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慰抚我们青年的心魂。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于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6、有时,他沉迷于慈悲的幻梦中。他曾想卖掉他的坐车,把卖得的钱分给穷人,也想把他的十分之一的家财为他们牺牲,他自己可以不用仆役……“因为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青年时代》第三章。在某次病中,他写了一部《人生的规则》。一八四七年三月至四月间。他在其中天真地指出人生的责任,“须研究一切,一切都要加以深刻的探讨:法律,医学,语言,农学,历史,地理,数学,在音乐与绘画中达到最高的顶点”……他“相信人类的使命在于他的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

7、涅赫留多夫二十岁。他放弃了大学去为农民服务。一年以来他干着为农民谋福利的工作;其次,去访问一个乡村,他遭受了似嘲似讽的淡漠,牢不可破的猜疑,因袭,浑噩,下流,无良……等等。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枉费。回去时他心灰意懒,他想起他一年以前的幻梦,想起他的宽宏的热情,想起他当年的理想,“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惟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他觉得自己是战败了。他羞愧而且厌倦了。

8、仿如演剧时休息期间的乐队一般,战场的景色中展开了鲜明的大自然,阴云远去,豁然开朗,而在成千成万的人呻吟转侧的庄严的沙场上,发出白日的交响曲,于是基督徒托尔斯泰,忘记了他第一部叙述中的爱国情调,诅咒那违叛神道的战争:“而这些人,这些基督徒,--在世上宣扬伟大的爱与牺牲的律令的人,看到了他们所做的事,在赐予每个人的心魂以畏死的本能与爱善爱美的情操的神前,竟不跪下忏悔!他们竟不流着欢乐与幸福的眼泪而互相拥抱,如同胞一般!”

9、这是大地向春天唱它感谢神恩的歌。它布满了花朵。一切都好,一切都美。一八五二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吐出它初期的花苞:《童年时代》,《一个绅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时代》;他感谢使他繁荣的上帝。一幅一八五一年时代的肖像,已表现出他在心魂上酝酿成熟的转变。头举起着,脸色稍微变得清朗了些,眼眶没有以前那么阴沉,目光仍保有他的严厉的凝注,()微张的口,刚在生长的胡须,显得没有神采,永远含着骄傲的与轻蔑的气概,但青年的蓬勃之气似乎占有更多的成分。

10、我们的着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维克多·雨果。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的影响说之不伦,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不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艺术所赖以活跃的思想圈子是最狭隘的。他的力强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11、可是不用怕这些。时间会消磨常人的精力,对于托尔斯泰,却更加增他的精力。但即在那时,严重的困难,塞瓦斯托波尔的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过于严正的坦白。他在第三部叙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尔》--中,讲着两个以而争吵的军官时,他突然中止了叙述,说:“但在这幅景象之前赶快把幕放下罢。明日,也许今天,这些人们将快乐地去就义。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潜伏着高贵的火焰,有一天会使他成为一个英雄。”

12、在这一切作品之上,矗立着这第一期山脉的最高峰,托尔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是他青春的歌曲,亦是高加索的颂诗:《哥萨克》。虽然这些作品在一八六年时才完成(发刊的时期是一八六三年),但这部着作中的大部分却在此时写成的。白雪连绵的群山,在光亮的天空映射着它们巍峨的线条,它们的诗意充满了全书。在天才的开展上,这部小说是独一无二之作,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青春的强有力的神威,永远不能复得的天才的飞跃。”春泉的狂流!爱情的洋溢!

13、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第一次会见时即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一八六一年,两人发生最剧烈的冲突,以致终身不和。屠格涅夫表示他的泛爱人间的思想,谈着他的女儿所干的慈善事业。可是对于托尔斯泰,再没有比世俗的浮华的慈悲使他更愤怒的了:--“我想,”他说,“一个穿装得很考究的女郎,在膝上拿着些龌龊的破衣服,不啻是扮演缺少真诚性的喜剧。”争辩于以发生。屠格涅夫大怒,威吓托尔斯泰要批他的颊。托尔斯泰勒令当时便用手枪决斗以赔偿名誉。屠格涅夫就后悔他的卤莽,写信向他道歉。但托尔斯泰绝不原谅。却在二十年之后,在一八七八年,还是托尔斯泰忏悔着他过去的一切。在神前捐弃他的骄傲,请求屠格涅夫宽恕他。远离之后,他们都镇静下来努力要互相表示公道。但时间只使托尔斯泰和他的文学团体分隔得更远。他不能宽恕这些艺术家一方面过着堕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扬什么道德。

名人传摘抄150好段 篇4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名人传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生在安特卫普,直到二十岁时才住到波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以及别的不全是德国人的特点。今法国与比利时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时西部之地域,古称佛兰德。佛兰芒即居于此地域内之人种名。安特卫普为今比利时北部之一大城名。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2、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度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托尔斯泰失怙的时候正是九岁。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绝望”。《童年时代》第二十七章。--这是儿童和恐怖的幽灵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战败它,一部分是在把它变形之后而赞扬它。……这种悲痛的痕迹,在《童年时代》的最后几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里,回忆已变成追写他的母亲的死与下葬的叙述。

3、成年累月地生活于一种无穷尽的紧张与战栗中,和死正对着,他的宗教的神秘主义又复活。他和神交谈着。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记》中记有一段祷文,感谢神在危险中保护他并请求他继续予以默佑,“以便达到我尚未认识的,生命的永恒的与光荣的目的……”他的这个生命的目的,并非是艺术,而已是宗教。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写道:“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在实现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是创立一种新宗教,基督的宗教,但其教义与神秘意味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日记》。这将是他暮年时的问题。

4、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据画家克勒贝尔记载他曾于一八一八年为贝多芬画像。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据医生米勒一八二○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

5、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时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慰抚我们青年的心魂。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于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名人传摘抄150好段 篇5

1、涅赫留多夫二十岁。他放弃大学去为农民服务。一年以来他干着为农民谋福利的工作;其次,去访问一个乡村,他遭受似嘲似讽的淡漠,牢不可破的猜疑,因袭,浑噩,下流,无良……等等。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枉费。回去时他心灰意懒,他想起他一年以前的幻梦,想起他的宽宏的热情,想起他当年的理想,“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惟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他觉得自己是战败。他羞愧而且厌倦。

2、仿如演剧时休息期间的乐队一般,战场的景色中展开鲜明的大自然,阴云远去,豁然开朗,而在成千成万的人呻吟转侧的庄严的沙场上,发出白日的交响曲,于是基督徒托尔斯泰,忘记他第一部叙述中的爱国情调,诅咒那违叛神道的战争:“而这些人,这些基督徒,--在世上宣扬伟大的爱与牺牲的律令的人,看到他们所做的事,在赐予每个人的心魂以畏死的本能与爱善爱美的情操的神前,竟不跪下忏悔!他们竟不流着欢乐与幸福的眼泪而互相拥抱,如同胞一般!”

3、这是大地向春天唱它感谢神恩的歌。它布满花朵。一切都好,一切都美。一八五二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吐出它初期的花苞:《童年时代》,《一个绅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时代》;他感谢使他繁荣的上帝。一幅一八五一年时代的肖像,已表现出他在心魂上酝酿成熟的转变。头举起着,脸色稍微变得清朗些,眼眶没有以前那么阴沉,目光仍保有他的严厉的凝注,微张的口,刚在生长的胡须,显得没有神采,永远含着骄傲的与轻蔑的气概,但青年的蓬勃之气似乎占有更多的成分。

4、我们的著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维克多·雨果。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的影响说之不伦,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不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艺术所赖以活跃的思想圈子是最狭隘的。他的力强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5、可是不用怕这些。时间会消磨常人的精力,对于托尔斯泰,却更加增他的精力。但即在那时,严重的困难,塞瓦斯托波尔的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过于严正的坦白。他在第三部叙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尔》--中,讲着两个以赌博而争吵的时,他突然中止叙述,说:“但在这幅景象之前赶快把幕放下罢。明日,也许今天,这些人们将快乐地去就义。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潜伏着高贵的火焰,有一天会使他成为一个英雄。”

6、在这一切作品之上,矗立着这第一期山脉的最高峰,托尔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是他青春的歌曲,亦是高加索的颂诗:《哥萨克》。虽然这些作品在一八六○年时才完成(发刊的时期是一八六三年),但这部着作中的大部分却在此时写成的。白雪连绵的。群山,在光亮的天空映射着它们巍峨的线条,它们的诗意充满全书。在天才的开展上,这部小说是独一无二之作,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青春的强有力的神威,永远不能复得的天才的飞跃。”春泉的狂流!爱情的洋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