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_左丘明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13篇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曹刿论战_左丘明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1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鲁庄公与曹刿 篇1

《曹刿论战》历年来都会出现在历史课本中,关于这场战争,主要讲述了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发生的一场战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讲述最多的就是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

从部分人认为,曹刿在这场战争中起的是决定成功失败的关键作用,鲁国是否能胜利全靠曹刿聪慧的头脑,以及优越的军事才能。在这次事件里的鲁庄公却是一个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的一位国君;文章中的鲁庄公只是曹刿的一个陪衬。

事实上,从“长勺之战”出发,鲁庄公是个贤能的君主。在与曹刿三问三答中,鲁庄公的观点被认为他把所有的取胜的希望取决于神灵的保佑上,可事实上从他们回答的方式方法上可以看得出来,鲁庄公为了考察曹刿是否有能力才有意识这样回答,然后一起总结出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取得战争胜利。在国家存亡时刻,曹刿凭着一腔热血,挺身而出,直言进谏。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必然要对他进行试探才能任用他。

在这本书中,两者都是其中重要的人物。这篇文章以曹刿为中心点,他的言行贯穿了战前到战后的全部过程,作为同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他们两个人相互衬托。鲁庄公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军事才智,而曹刿同样也衬托了庄公的善纳雅言。就是这样,这个作品塑造了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篇2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文言文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贵):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与。

(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8)专:独自亨有。

(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10)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2)孚(fú浮):诚信感人。

(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4)狱:诉讼案件。

(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7)驰:驱车(追赶)。

(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0)盈:充沛,旺盛。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篇3

【原文】

《曹刿论战》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或身边的人。

1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夸大,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赐福,保佑。

22、狱: 诉讼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虽:①即使。

25、情:(以)实情判断。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一类。

2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0、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31、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2、败绩:大败。

33、驰:驱车(追赶)。

3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5、未可:还不可以。

36、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轼:名词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此时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3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

39、故:原因,缘故。

40、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气)枯竭。

4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5、伏:埋伏。

46、靡(mǐ):倒下。

47、焉:兼“于此”,在这里

48、测:估计,推测。

49、衰:弱。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对百姓)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其中的原因,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就衰弱,第三次就竭尽了,对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方士气高涨,所以能赢。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测,害怕有埋伏在前方,我观察到车轮的痕迹很乱,看出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译文 篇4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也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译文 篇5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讲了什么 篇6

《曹刿论战》一文出自于作者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战争中对着次战争进行的一次评论,并且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说明了在战争中要如何正确的利用战略部署来打败敌人。这篇文章主要写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国与鲁国是邻国关系。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继位,政治腐败,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往莒国和鲁国避难。在第二年的时候,齐镶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害。第三年的时候,齐人又将公孙无知杀死吧,这时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回到齐国争夺君位。没过多久,鲁庄公也亲自带领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皇位。在八月的时候发起战争,鲁国军队大败。齐桓公逼迫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后来在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国找了一个借口以鲁国帮助过公子纠夺皇位,于是再次起兵,在长勺发起战争。这也就是文章所记录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整篇文章主要分三段进行描述,第一段主要讲述了战前的一些准备,做了一系列取信于民的举动;在第二段中就主要讲述了曹刿在指挥鲁军大战齐军的经过;第三段就是主人公曹刿论述了战争胜利的原因。总之,关于文章的所记叙的战役,可能不是一次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战略原则。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7

曹刿论战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中国寓言故事:曹刿论战 篇8

战国时期,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鲁国有一位谋士叫曹刿,他请求见鲁庄公,要参加对齐国的战争。曹刿的同乡说:“享受俸禄的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曹刿说:“这些高官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来到王宫要求觐见。

曹刿见到了鲁庄公,问道:“请问大王凭什么条件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说:“平时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我都不敢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每个人,百姓不会因此服从您。”

鲁庄公说:“祭祀时用的牛羊祭品,我都详细地禀报给神灵,没有半点不诚实。”

曹刿笑笑说:“小的信用不能让神信任,神不会为此降福于您。”

鲁庄公想了想,说:“对待百姓们的大小案件,虽然我无法一一明察,但总是尽量按事实和情理来处理。”

曹刿这才点头说:“这是您忠于职守的表现,凭这一点可以和齐国作战。如果开战,请让我跟随您一起去吧!”

于是,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双方军队摆开阵列。鲁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击了三次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这时鲁国的士兵如猛虎下山,英勇无敌,齐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要下令乘胜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了车,认真察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然后又登上车,扶着车前的横木仔细远望齐军的队形,最后说:“可以了。”于是鲁军乘胜追击齐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得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主要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待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齐军三次击鼓后,勇气已尽,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我们能战胜他们。刚才大王下令追击时,我恐怕有埋伏,于是便仔细观察。我看齐军战车车轮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东倒西歪,所以才让您下令追击他们。”

【说明】 在这则寓言中,齐强鲁弱,但曹刿通过认真调查,仔细分析,针对每种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终于使小国战胜了大国。

曹刿论战 篇9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

中国寓言故事:曹刿论战 篇10

曹刿论战改写

鲁庄公十年,初春,齐国要攻打我们鲁国。我无可奈何,只能应战,但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认为这次出战,必定以卵击石,非亡不可。突然,一个名叫曹刿的草民拜见,我热情的款待了他。

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能称王的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对父母谓孝,怎么能不受百姓爱戴呢!

真是求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与齐军交战的那天,我们便乘坐同一辆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众多人数,经过曹刿指点的将士丝毫不惧怕。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击鼓,却被军师阻止。咚咚咚,齐军鼓声未落。咚!这鼓声比往常更加雄厚有力。鼓完,鲁军便波涛汹涌般冲了过去,抱着视死如归与齐军厮杀起来。前方传来捷报说:齐军败退了。我将要去追,曹刿说:大王,还不可去追。先让草民去探查一下。然后下了战车看了一下齐军的车轮痕迹,又朝空中看了看,然后说:可以追了。然后将士们都追了过去。

打了胜仗以后,我很好奇曹军师是怎么取胜的,于是便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说:作战是靠敢做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情况是很难推测的,害怕他们在那里设伏兵,但是我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听了曹刿的一番话,我心里不禁赞叹,于是盛情加封他为我国的军师,可是鲁先生婉拒了我,很遗憾,但我也相信只要有他在,鲁国会一直强大下去!

曹刿论战的主旨 篇11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又称为“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主要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在这篇文章中紧靠“论战”来当背景材料,实质上是为了表现出曹刿的“远谋”。首先第一段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突出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紧接着第二段讲述了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凸显了曹刿过人的军事才能。第三段主要讲述的是取得胜利的原因,再一次突出了曹刿善于抓住战机以及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上下贯穿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其实质上全文的主旨在于通过曹刿对这次战争的论述以及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史实,来表现出曹刿卓越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全文只用二百多个字,就把战争的开始、经过、结果,就描述的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其次还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刻画人物。首先通过曹刿和同乡人的谈话,就写出了曹刿的是个关心国家和具有远谋的人物。再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话,又一次结识了曹刿的深谋远虑。总之全篇文章以曹刿来“论”展开描述,并刻画了曹刿的人物特征。

中国寓言故事:曹刿论战 篇12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WWW.BAIHUAWEN.com〉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赏析 篇13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