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鉴赏 篇1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鉴赏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的意思 篇2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译文 篇3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灯火。

译文及注释 篇4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