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这里是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卖油翁》原文、译文及赏析精选5篇,欢迎参考阅读。
宋代: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卖油翁》。读课题。作者欧阳修。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欧阳修的文章。
品鉴:没有精心设计的导语,没有声光电的现代化手段,更没有师生间繁文缛节的问候。课文导入平实简洁,开门见山,简短的导入恰能让听者感受到“大家”的谦逊、平和和儒雅。
二、解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遇到困难的地方就去看看文后的注释。
1。朗读完之后,正字音。
2。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射箭和酌油。
3。故事牵涉到两个人,哪两个人?
一是康肃,谥号,尧咨,是他的名。
读的时候注意断句:康肃公尧咨。另一个人是卖油翁。
品鉴:从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入手进行文言文教学。这也是初学文言文的必要积累。作为文章,尤其作为一篇叙事性强的小故事,让学生初读概括写了哪些人、事,也是必要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简洁凝练的问题设问,难度不大的三个问题,为下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康肃公很有本事,文章用了什么词来写他?
√★√学生:当世无双。
老师:这个词可以改为什么词?
学生:绝世无双
举世无双
盖世无双。
老师:这里的“举”和“盖”都是”整个的“意思。
2。他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文中用了什么字?
学生:矜。
老师:这个字要板书一下——矜,可以组成“矜持不苟”。这个字有褒、贬两种意义,从贬义的角度解释为自夸、自傲,从褒义的角度,它是谨慎、小心的意思。此处是贬义。将来你会读到方志敏的《清贫》这篇课文,里面用了“矜持不苟”这个词。
3。有一次,康肃公遇到一个人——卖油翁,看到他射箭以后,卖油翁是如何表示的?
学生:睨之。
老师:睨,读ni(二声)。(板书)睨是斜着眼睛看,然后想你没什么了不起,“但微颔之”。这个“颔”的偏旁是“页”,这个“页”不是书页的页,它往往与人体的哪个部位有关?
学生:头部。
老师: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点头。学律诗的时候,会遇到这个字:律诗共几句?八句,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在哪里?(摸摸下巴)这里也属于头部。
所有的。矛盾从这里开始。
(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文章写康肃公只有三句话,找出来。
第一句直问,汝亦知射乎?
第二句反问,吾射不亦精乎?
第三句责问,尔安敢轻吾射?
(1)这里的三个“射”字,意思一样吗?
学生:第一句是射箭,第二句是箭术,第三句是箭法。
老师:这三个字的从射箭到箭法,意思一层进一层。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2)老师示范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身份、地位,读出以此为矜、自夸、自傲的感情。
学生表演朗读。
品鉴:记得陈老师在他的报告《语文教师的三重境界》中提到第三重境界:语文教师的眼睛要毒。透过这一教学环节,陈老师眼光之“毒”可见一斑。陈老师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抓住描写康肃公的三句话,引导学生聚焦三个“射”字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含义,然后让学生在演读中注意区分、比较、体验三句话的不同语气(直问、反问、责问),得出人物自夸、自傲的形象。体现了陈老师的解读之精深,设计之巧妙。
2。康肃公如此,卖油翁怎么说?
学生:无他,但手熟尔。以吾酌油知之。
(1)齐读: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2)用笔圈出这些句子里的一系列动词。
学生:取,置,覆,酌,湿。
(3)“湿”字怎么解释?全国中考有几套卷子考到这个字,解释为“潮湿”,得不到全分。这里应该解释为“沾湿”,使它湿,带有被动、使动的意味。解释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认识字,就轻易下结论,要在思考上下功夫。
3。文章最后落在康肃公的身上,写它“笑而遣之”,打发他走。讨论一下,这个笑是什么笑?
学生:苦笑。
老师:苦笑中有无奈,有对卖油翁的肯定,但不好意思说,挥挥手,你走吧。这个结尾耐人寻味,值得探讨。
品鉴:如果说,分析康肃公主要抓三句话,那么分析卖油翁则主要抓一系列动词。与上面的教学环节一样,陈老师仍然是贴着课文教语文,让学生静静读书,圈点勾画,细细品味,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钻探,努力让学生与文本相共鸣、相震荡,进而有所思悟。使文言文教学的“文学味”体现得更浓。对“湿”字解释的谆谆教诲,尤其发人深思。
(四)齐读课文,续写结尾。
1。朗读无标点文本:先读横排版,再读竖排版文本。
老师:你们以后读古书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排版。
品鉴:前有齐读、默读、范读和演读,至此,再安排无标点阅读。这不仅是朗读形式的变化,更是朗读要求的提高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变换不同的方式读,能不断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进而促进其语言经验、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2。康肃笑而遣之,他没有说话,你们替他写一句话,用文言写。
(1)学生
汝去吧,吾甘拜下风。
汝酌亦精,去!
今日才知吾射雕虫小技也!
老师:写得真好!但此时此刻他不会与卖油翁对话,他的身份、地位、年龄、技法决定了他不可与卖油翁对话,只能是笑着打发他卖油翁走。这是最妥当的结尾。
(2)如果结尾落在卖油翁身上,该怎么写?
学生:翁笑便荷担而去。
老师:翁笑而去之。还可以加进一个字:翁亦笑而去之。
老师:这个结尾好不好?好,但是,很容易忘记一样东西——“担”,刚才是“释担而立”,所以,这个女生很细心,说“荷担而去”。
老师板书“释”“荷”。
老师:《愚公移山》里有“荷担者三夫”,这个“荷”还可以用在书信的结尾,深圳毗邻港澳台,这些地方写信的结尾至今还在使用“此致为荷”,类似于我们的“此致敬礼”。
这个“荷”还可以用什么字来表示?
学生:负。
老师:负者行于途,歌者休于树。所以,或者用“负”,或者用“荷”,都可以。
此文结尾没有落在卖油翁身上。文章写于宋代,表明什么用意?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启发。
三、尝试背诵课文。齐声背诵全文。
谢谢同学们。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自矜努”、“善射竹”、“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斗”,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度态。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力”,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