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
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
那个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记号,说:“不用着急,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2分)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 八览、 六论、 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 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 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 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 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 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 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 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刻舟求剑(14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2分)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小题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小题3】解释划线的词语(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渡 (2)立即,匆忙
【小题1】(1)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小题1】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解析【小题1】B应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题1】D中应是“那只/自己”。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所、若此、惑”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刻舟求剑》(10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小题2:、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小题3:、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小题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吕氏春秋》、吕不韦
小题1:C
小题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小题1:考察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吕不韦
小题2:错,应选B“而剑不行”中的“而”:转折连词,却。A 连词,表顺承。B转折连词,却。C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小题3:找议论的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小题4:道理也就是寓意。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