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内容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9篇关于黄河的俗语及诗句,仅供借鉴。
[关键词] 黄色;文化内涵;对比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语言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31920130074
【中图分类号】 H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00-2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与载体,是我们感知、理解、认识和描述世界的重要工具。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等原因,维吾尔语和汉语的许多颜色词都反映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颜色词语在语言文化中拥有着自我的独特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多重身份的角色。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一、“黄”色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历来,黄色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颜色,汉族人民对黄色有着特殊的感情。除上述历史原因之外还受到汉族人民对自身形成的认识的深刻影响。汉族人们以黄帝为人文始祖,以黄土地为根脉以黄河为母亲河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是黄种人,有着黄皮肤,成长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在中国古代, 黄色是皇家, 宫廷的专用颜色, 其是高贵、 权力、财富和权威的代言词。在古汉语中, 由“黄” 组成的色彩词语多与帝王、权力、地位有关。对于世界的其他远古文明来说,黄色是太阳耀眼光芒的颜色,而对于华夏民族来说黄色是表示着土地的原本颜色,古代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土壤。黄为地之色,黄色的尊贵地位是土地的重要地位在社会意识和语言领域的集中反映。此外,黄色又是中和之色,比喻君子内在的美德,是硕果累累的秋天的颜色,丰收的象征,黄色又代表着成熟。由于“黄”色的特殊象征意义,民间也十分崇尚黄色,好日子被称为“黄道日”或“黄道吉日”。在汉文化中“黄”色还表示珍贵的。
由于汉民族对“黄”色偏爱,在汉语词典或日常生活中以“黄”色为开头的词非常多,比任何一个民族对“黄”色的认识更丰富。不管是动物或是植物名称,在汉语中以“黄”开头的名词有数十个。
如:黄骠马-qula at,黄柏-bεrxut dεrxi等等。
二、“seriq”在维吾尔语中的文化内涵
维吾尔语中的黄色“seriq”,并不像汉语中的“黄”一词意义丰富多彩。由于风俗习俗、等原因在维吾尔族的生活中“seriq”颜色是被禁忌的颜色。所以在维语词汇中有关“seriq”的词语稀少。“seriq”在维语中通常指事物的颜色特征。而没有像汉语一样有多种意义。
黄色在伊斯兰教中叛徒的象征。跟西方的一些观点一样,在《圣经》中,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总是全身或半身着黄色衣服。《圣经》所写的这段内容在《古兰经》上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也有同样的故事情节,所以维吾尔族人自从信仰伊斯兰教起,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seriq”有不好的看法。
在维吾尔语中的“seriq”黄色,还表示“seriq kisεl”-“黄热病”是一种热带病毒引起的可怕的传染病,在古代由于医疗不是很发达,很多人死于“seriq kisεl”,人们开始讨厌“seriq”这一颜色。所以维吾尔族的很多老人对黄色有种恐惧,到至今都非常讨厌穿黄色的衣服或黄色。
除此之外,在维语中常表示嫉妒, 猜疑等贬义。如:seriq tf ajan-蝎子(表示嫉妒心强)。seriq it-黄色的狗(骂人的话,表示卑鄙小人)。
三、语言中“ 黄”色的文化差异
这些颜色词是一种客观存在, 基本色彩是相同的。但是, 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历程的不同,各族人民赋予它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些因素造成颜色词在使用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相同点
“黄”色作为一种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除了它的本义相同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表现出相同的文化内涵。
1.表示预警
不管是在维语中还是汉语中,在视觉上,由于黄色鲜艳明亮,常被人们用作提醒的标志。如:足球比赛某球员犯规,裁判即出示黄牌(seriq karta)。黄线指用于路边限制停车(seriq siziq),黄色警告(seriq agahlanduruf ).
2.表示色情
由于文化交流的影响,“黄”色的文化意蕴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中国人认为“黄”含有“污秽、、粗俗”等贬义,如“黄色歌曲”、“黄”等。而在中国古时候,“黄”和书籍是没有关系的。至于如今汉语中“黄色”的贬义,如“黄色书刊”、“扫黄打非”等,这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结果。
语言是互相接触的,互相影响的。由于汉语的影响,在维语中“seriq”现在还具有另外一个普遍接受的言外之意, 即有关于色情的。“黄色” 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
如:seriq filim―黄,seriq mεzmun-黄色内容,seriq kitap-黄色书籍, seriq jornal-黄色刊物等等。
3.表示疾病, 衰败
在自然界,黄色也是秋季肃杀、万物凋零之色。黄色在维吾尔语和汉语中同样有衰老、颓败的含义。
4.表示颜色
在汉语词汇中以“黄”开头的有些词非常丰富,在维吾尔语中也同样用颜色词“seriq”来表示事物的特征。
如:黄金―seriq altun,黄油-seriq maj/sarmaj,黄蜂-seriq hεrε,黄土-seriq topa,黄种-seriq tεnlik等等。
5.表示好日子
在汉文化里,“黄”色是尊贵的颜色,上到皇帝,下到民间老百姓都对“黄”色有浓厚的感情和喜爱。所以“黄”色在汉文化里往往表示好的,吉祥的日子。
如:黄道日、 黄道吉日-qutluq kyn.而维语中的“seriq”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表示好日子。
如:kunni■ seriqini k■rmεk.过好日子。kunni■ seriqida-趁好的日子(也表示太阳还没落山之前)。
(二)不同点
尽管黄色在两种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的比喻义和象征义,但由于两种文化存在很多不同也必然使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一种语言中的内涵意义是褒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就成了贬义。
1.“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河,中华民族最早在黄河周边的黄土高原开始农耕活动。所以在汉语中“黄”色指“黄河”一带。在维语中用音译的方式来表达“黄河”。
如:治黄-xuaηxe dεrjasini tizginlεf ,黄河-xuaηxe dεrjasi
2.在汉语中“黄”还指事物的进展不顺利或已经没了。“黄”在句子有动词的作用。
3.“黄”很多时候是表示褒义的,但有时也表示贬义。“黄”在汉文化中指地下深处,喻指葬身之地。而维吾尔文化中没有这种表达方,用另一词来指葬身之地。
如:黄泉-u dunja.
4.汉语中有关天文的很多名词是以“黄”开头的,但在维吾尔语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跟“黄”“seriq”没有任何联系。
如:黄伟-astronomijlik kε■lik,黄经-ekliptik uzunluq,黄昏-gugum,除此之外,在汉语中以“黄”开头的名词性词语比维吾尔语的丰富。许多以“黄”开头的汉语名称在维语中不用“seriq"一词。
如:黄瓜-tarxεmεk,黄鹂-sopsopja■.
5.“黄”在汉文化中还指潮湿的气候。这种特殊的使用方式在维吾尔语中不存在。
6.在汉语中的有些词语在维吾尔语中用“seriq”开头的词来表达。
如:seriq patf aq-,seriq su kεlmεk-口水(是指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的心情)。
7.维语中的“seriq”一词还指“seriq uyhur”,“seriqlar”-指湖南维吾尔族,在汉语中对西迁,留在内地的维吾尔族没有专门的名称,一般叫他们“湖南维吾尔族”。
四、语构词方面的异同
(一)语言中均用“黄”所构成意义相同的词语
如:黄埃---seriq tf a■ 黄灿灿----sapseriq,altun rε■lik
黄橙橙---sapseriq 黄铜-----seriq mis
(二)汉语用“黄”而维语不用“seriq”所构成的词
如:黄道吉日---qutluq kyn 黄花地丁---mamkap
黄花苜蓿---qaxqibedε 黄花女儿---ippεtlik
黄昏---gygym,zawal 黄口小儿---g■dεk
黄米---teriq
(三)维语中用“seriq”而汉语中不用“黄”所构成的词语
如:Seriqtal---晚秋 Seriq ajaq----扫把星
Seriq tumf uq quf qatf ---蜡嘴 seriq tyk----毛寒,毛孩子
总之,人们对色彩的理解、欣赏及联想不可避免地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并反映到日常生活中的词汇来。对 “黄”颜色的分析,作为一个侧面,有助于管窥维吾尔族和汉民的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历史背景,以利于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文学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掌握其表层语义信息的传递,也要重视其深层文化息的传递,通过不断的对比研究,认识和掌握颜色词不同的文化意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加强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马俊民。新华字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544-545.
[2]阿布来提。大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青年出版社,2001:907-908.
[3]阿卜杜拉。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604-605.
[4]解海江,章黎平。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21-233.
[5]单鹏程。从喻人词语看汉民族的审美意识[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6] 吕红波。汉英事物颜色词色系与来源对比[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7]安尼瓦尔・加帕尔。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65.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审美价值;形式;情感;语言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88-02
茅盾在其回忆录《延安行》中,曾激动不已地回忆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的感受:“《黄河大合唱》使我大开眼界,使我感动,使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一、《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创作的一首组诗。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光未然经过山西宜川的黄河边开赴延安。他亲眼目睹黄河岸边的船工与惊涛骇浪的黄河奋力搏击的场景,心潮澎湃,萌生创作的想法。1939年回到延安的光未然抓住创作的灵感,组诗《黄河吟》应运而生。作曲家冼星海听后激动难抑,不顾病痛,苦战六天为此谱曲,改名为《黄河大合唱》。大诗人郭沫若为其作序,赞誉她“音节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二、关于《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以奔腾不已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作品讲述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故事,展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一方面揭露敌人的凶残,另一方面颂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歌颂中华儿女勇敢不屈的伟大品质。
三、《黄河大合唱》的文学审美价值
音乐与文学密不可分,《黄河大合唱》是音乐,也是诗歌。笔者从文学视角探求《黄河大合唱》的审美价值。
(一)内容的多样与和谐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部分组成。
首章《黄河船夫曲》是对船夫们合力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搏击场面的再现,现实感强:漫天乌云,倾盆大雨随即降临;黄河之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浪花四溅。船夫们在风雨中搏战:“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登上了岸”……恶劣的天气环境反衬出船夫们的坚毅。
第二章《黄河颂》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之情,诗人把黄河比作“摇篮”、“巨人”、“屏障”、“臂膀”,通过一系列的形象,把对母亲河的赞美凸显渲染,这是对黄河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黄河哺育的子孙面对母亲的哭诉:“饥饿”、“死亡”、“血战”、“白骨”、“鲜血”,显现着民族正遭受的灾难;民族灾难中,“千百万民族英雄”“洒尽他们的热血”唱响“胜利的凯歌”。
《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让人听到“河东民众痛苦的”、“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沦陷区“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这是实景式描绘,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日寇侵略下的人们的生活和苦难。
《保卫黄河》道出了人们迫不及待的震天呼声。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四处都兴起了复仇的巨浪。对日本鬼子仇恨的游击队员“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喊出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亿万军民奋起杀敌的场景随处可寻,唱出了所有抗日军民的心声。
《怒吼吧!黄河》是组诗的尾声,诗人不吝笔墨,再一次极力刻写黄河怒吼咆哮的形象。黄河“掀起”了“怒涛”,“发出”了“狂叫”,那是“战斗的警号…‘新中国已经破晓”,“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唱出了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一首诗八个部分,内容各有侧重。但内容的多样并没有造成诗歌的混乱,反而让人感觉精彩纷呈的同时浑然天成。整首诗紧紧扣住“黄河”,讲述景、人、物、事……“黄河”是诗之眼、诗之魂,使得看似独立的篇章紧密相连。
(二)情感的真挚与丰富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浸染着词作者光未然的真挚情感。1984年初冬,光未然被问及《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创作来源时说“那时我们祖国年战乱后,又遭日本侵略,我多次去到壶口边,有时也登高远望黄河,看到奔流不息的壶口巨浪,心中确实受到启发,浮想联翩。从那后,酝酿着,一定要写一个有关黄河的诗篇,后来终于写成了。”1939年,日本的侵略打破了中国的宁静、破坏了人民和平生活,昔日的平和被随之而来的家破人亡的恐慌与痛苦所填充。作品的出现恰好表达出民众的呼声,激发他们的抗战、爱国之情。
在抗战、爱国之情的统帅下,诗歌的情感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诗歌由黄河边的船夫引入,逼真地再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船夫们经历重重凶险到达黄河彼岸,象征着中国人民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流露自豪感。由黄河之人引发对黄河壮景的描写、对黄河历史的回顾,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由黄河的自然灾难联想到现实的灾难,表明必胜的决心,此处感受到悲壮之情绪。如果前面出现更多的是中国人民的群体形象,而后连续出现的则是个体形象――“河东民众”、“两个老乡”、“一个妇人”,他们的哭诉与对话“悲”但“不哀”。他们的遭遇引发中国人民的“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透露出反抗与必胜的情绪。最后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怒吼,情感达到最高潮、势不可挡。
在抗战、爱国的情感之下包含着自豪、赞美、悲壮、悲愤、反抗、自信……情感真挚而又丰富。
(三)语言的通俗与形象
《黄河大合唱》语言通俗亲切。
《黄河船夫曲》中“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担心啊,莫胆寒!”这是劳动号子般的语言。
此外第二章“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第三章“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第五章“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诗句用民众的日常用语,明白如话,听者感同身受。
最有创意之处是第四章“河边对口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完全是两个家破人亡的普通老百姓的对话,他们就是千千万万的“我们”中的一个。
“通俗化”的语言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追求,而同时作品也显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渲染出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语言形象的重要原因。
比喻的运用。“波涛啊,高如山!”“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这样的语言让我们似乎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听到了黄河的奔腾怒嚎。
拟人的运用。作品中将“黄河”比作“巨人”,希望用她“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希望“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所有的自然之物已经与人息息相关,心意相通!
夸张的运用。这是饱含情感的诗篇,是爱与恨交织碰撞的诗篇。在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中,似乎只有夸张手法的运用足以表现这一切。“万丈狂澜”“劈”、“使人肝胆破裂…‘日行千里”“发出十万万匹马力,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赛过千万条毒蟒”……黄河的力量冲破一切,这实际象征着中国人消灭敌人的力量、决心、信心冲破一切。
由此,《黄河大合唱》在语言呈现出通俗与形象的特点,从而也成就了这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诗篇。
四、结语
【关于黄河的俗语】1、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2、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3、 九曲黄河十八湾
4、 鲤鱼跳龙门
5、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6、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7、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8、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9、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10、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11、 九曲黄河十八湾
12、 说尽黄河只为水
13、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14、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跛至天涯
15、 九曲黄河十八湾,一碗河水半碗沙
16、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17、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18、 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19、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20、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21、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22、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23、 天下黄河富宁夏
24、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25、 黄河清,圣人出
【关于黄河的谚语】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关于黄河的俗语】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跳进黄河洗不清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一、巧用趣味语言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语言艺术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将耀斑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的能量折算成百万吨级的***,再按地球上现有60亿人口均分,则每人可以分到一至两颗***”来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6000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垃圾有80%运往城郊堆积起来,大有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来说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状况。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加以引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4、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
5、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如我在讲到高二地理抽烟有害健康时,我说:“抽烟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节省衣料(很瘦)、四是永远不老(早死)”。又如:“化石是文字,地层是书页,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领土轮廓很象是一只穿着皮靴的巨脚在踢足球”;还有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来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在讲到黄河含沙量巨大时用“黄河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年带走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一位外国学者惊讶地称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为中华大地上的‘主动脉出血’”来作为总结等等。
此外,在地理教学语言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二、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工夫
肢体语言往往被老师所忽视,据国外一名心理学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态=7%言词+38%声调+55%表情(包括必要的手势)。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精神振奋,增强学生记忆。比如“手势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在高中地理中可多处运用:学“大气的水平运动”时,手心向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代表实际风向;学“气旋与反气旋”时,稍握拳状,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围绕拇指代表气流的旋转方向,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如讲海河五大支流时,举起左手,掌心向黑板,从大拇指,依次是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手掌是五大支流的交会处,胳膊是海河,这就使学生生动直观的了解到海河的水系组成;肢体语言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达到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河曲民歌;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俗信仰
河曲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与陕西省府谷县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着黄河西北相邻,素有“鸡鸣响三省”的美誉。河曲自古属于晋国边地,与戎狄等北方少数民族有文化、贸易等活动,长久以来都是北方部族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汇点。因此,作为山西文化的边缘地区,从物质生产、文化生活到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河曲的民间音乐艺术中都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民俗文化更是极具地方特色。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河曲传统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笔者曾经数次到河曲进行了田野调查工作,在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之后,将从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民俗信仰四方面对河曲传统民歌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物质生产
(一)衣与食
物质生产民俗在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河曲位于山西、陕西及内蒙的三省交汇处,历史上为汉族、蒙族与戎狄的杂居地区,因此在服饰上既保留了汉族传统,同时也带有蒙族人民喜穿动物皮毛的特点。尤其是在解放前夕,每到秋冬季节,跑了一年口外的穷人们就盼着能够挣下银钱买一身白茬子皮袄来防风御寒,但就连这一身皮袄也经常成为土匪们掠夺的目标,歌曲里唱到:“跑一年口外卖一年艺,强强地挣下身绵羊皮。讨吃回家走到沙蒿塔,被土匪刁抢浑身剥。走口外穿回双烂不踏踏鞋,老母亲看见眼泪涟涟。”(《唱起曲子刮野鬼》)河曲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势东高西低,由于地面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再加上气候干燥、霜冻期长,因此粮食作物多以不挑地势,不苛求水肥的高粱、糜子、小麦和玉米为主,其中用糜米做成的酸粥更是当地人的特色美食。河曲民歌中唱到:“山药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爱。喝上酸米汤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难活。”糜米酸粥被当地人称为“保命粮”、“救命饭”,据《河曲县志》记载,北宋时期辽兵常常侵扰百姓,百姓措不及防经常丢下泡在水中的糜米被迫躲入深山,回来后由于不忍丢掉将就煮熟充饥,却意外地发现其香气袭人、酸爽可口,由此酸粥就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习俗世代相传。聪明的河曲人为了在西口路上也能够吃上家乡的糜米酸粥,还配备了浆米罐,当地盛传:河曲人能离开乡土,离开家中的妻儿老小,但是离不开这个浆米罐。走口外的河曲人,无论是停脚在包头,还是在河套,都要吃上家乡的酸捞饭。歌曲中也唱到:“西口路上没好饭,西包头找浆米罐。糜米酸饭豆腐菜,你是哥哥心中爱。”解放以后,随着生活的提高,聪慧的河曲人民更是把糜米配合各种食物发挥到了极致,做成了各式花样,比如:山药酸粥、葫芦酸粥、玉米酸粥、糜米窝窝、糜米黄儿等。除此以外,像歌谣中唱到的“船湾的葡萄,樊家沟的蒜。唐家会的胡萝卜,大梁上的海红子。翠峰山的莜面山药蛋,赤泥也的西瓜蛋”(《河曲名产谣》)等都属于河曲有名的特产。
(二)住与行
由于河曲地理环境特殊,雨水偏少,所以过去的河曲人多住在黄土打成的窑洞中,背靠山崖掏洞穴,为了方便晾晒粮食,还把窑洞的顶部打制成平整、瓷实的打谷场,歌曲中唱到:“一苗苗白菜房檐上晒,自瞅对象心中爱”,又如“山药萝卜土窑窑里放,那就是咱的总地方。土窑窑不高低倒头,黑洞洞世界咱为朋友”(《黑洞洞世界为朋友》),因此,这一孔孔窑洞不仅是当地民众安身立命的家园,也是晾晒谷粒、存储粮食以及小妹妹站在房檐上深情瞭望情哥哥的相思台:“穿上红鞋房上站,瞭不见哥哥瞭山畔。三九天黄风四九天雪,因为瞭哥哥冻了脚。十冬腊月数九天,因为瞭哥哥冻了妹妹脸。”(《房檐上瞭哥哥好心焦》)河曲农村山路崎岖,为了方便运送货物,常常以驴、马、骡子、牛和骆驼作为代步工具,因此在民歌中也有体现:“不大大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买不起马子买上一头牛,娶不起老婆为朋友”、“黑赤墨毛驴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等。
二、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①在当地影响较大且流传至今具有程式化规模的岁时节日有两类:年俗时令和庙会节日。
(一)年俗时令
传统的年俗活动表达了普通民众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及家人平安祥和。无论是腊月二十三的饴糖供灶神,还是年三十的除夕守岁,以及正月十五的转灯游会,无一不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憧憬。河曲的年俗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其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当地人津津乐道,比如:农历腊月初八要以豆煮汤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麻糖供奉灶神,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腊月二十四开始清扫一年积下的尘垢,贴窗花、年画,寓意除旧迎新;大年三十白天贴对联、挂红灯,晚上要除夕守岁,当晚有诸多讲究,不说不吉利的话、不许哭闹、不许地下洒水、不许炉内灭火,在院子中还要点灯碗,家人都要在腋下带红枣、蒜瓣等物,直到丑时发了旺火、放开门炮祭神和祭祖并每个屋子打了醋炭以后,守岁的活动才算完毕。此后的几天,亲戚邻里之间就开始互相走访祝贺,并且互相宴请各方的宾客。在上元节这天,河曲人民的重头社火活动就是“九曲黄河灯游会”,当地有句名言:三十的旺火十五的灯,最吸引大家的还是形态各异的彩灯。歌曲中也唱到:“正月十五闹花灯,我和哥哥去观灯。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茄子灯紫英英,葱儿灯格筒筒,圪溜把弯黄瓜灯,摇头摆尾狮子灯。”(《咱兄妹拜的个什么年》)天上明月高悬,地上灯光灿烂,大家沿着“九曲黄河阵”的入口穿过九曲十八阵,里面蜿蜒曲折共计九十六处,人们在这如同迷魂阵般的九曲阵中奋勇前行,边赏花灯边探索正确道路,仿佛畅游在天宫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二)庙会节日
在旧时,河曲几乎村村都过庙会,主要内容为唱戏、摆供、诵经、祭祀,目的是为家人祈求平安。当地规模最大的要数文庙祭祀。据传,文庙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位于旧桥儿街北,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又增建崇圣祠、名宦祠等。每年于二月和七月分两次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由河曲知县率领众生员焚香跪拜,宣读祝文,祭拜孔子。据同治版《河曲县志》载,就是乡间文庙举行祭礼仪式时会唱到《文庙祭孔歌》,分为迎神和送神两部分,迎神歌为:“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事之师。祥徽麟绂,韵和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②送神曲为:“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庠。”③其他庙会节日如,娘娘滩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汉武帝母亲薄太后;县城内北极阁每逢清明、中元、十月初一会祭祀城隍,当地谚语:“城隍三出府,河里点豆腐”;县城南关于三月初十、五月十三、八月十五会举办三场庙会,每次演戏3天;县城东南处十五里的岱狱殿村,在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也会举办盛大的庙会,该村的村民称其为“天齐会”,当地传言,每逢此日各路神仙都会齐聚此地,因此方圆数里的百姓都会来凑火红,热闹非凡。
三、人生礼仪
完整的人生都要经历诸如诞生、成年、婚配、丧葬几个重要的程式,因此伴随此过程也有相应的人生礼仪。作为构成社会民俗事项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都会有不同的礼仪规范,这和当地的生活经验、生产习惯、民俗文化及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礼仪习俗。下面就河曲当地的诞生礼和婚配礼俗来进行分析:
(一)诞生
诞生礼的举行不仅是对喜获新生命家庭表达的庆贺,同时也是被全社会所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人”的活动方式。在河曲得男孩为大喜,而生女孩称小喜,在出生十二天时,众亲友会带着红糖、红鸡蛋以及长挂面等贺礼来庆贺新生命长命百岁,而主人也会宴请宾客吃软油糕。当地有首民歌唱到:“头首首,胖娃娃,亲戚朋友送吃喝……四大盘带水饺,每人吃片软油糕。”(《过满月》)等到满月当天,各家都会举办规模不一的满月宴会,如贫困的家庭多吃粉汤和油糕、中等家庭讲究吃一盘猪肉、一盘鸡肉和一盘羊肉,俗称“三圆盘”,而富裕的家庭更是讲究,要吃六个炒盘和六个蒸碗的“六六”或八个炒盘和八个蒸碗搭配的“八八”以示祝贺。
(二)婚配
从对河曲民间歌曲进行梳理中我们发现,河曲传统的婚配基本沿袭的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旧俗,大致有以下几类:1.童养媳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旧时穷苦的河曲人由于家穷无法养育女儿,不管对方年龄是否合适,从小就把女儿送去婆家,因此女孩子很小时就做了人家的童养媳,而她们也是饱受婆家的折磨和歧视,如歌曲中唱到:“童养媳妇不大大,公又打来婆又骂。大姑子大来小姑子小,童养媳伺候她们正好好。高一碗来低一碗,轮到我面前没一碗。”(《童养媳妇不如鬼》),又如:十三上到了婆婆的家,麻绳绳捆住火柱打。婆婆咬牙女婿笑,大姑子糟践我活不了。(《童养媳妇活不成》)2.媒妁之言由媒人撮合男女的姻缘,在我国古就有之,《礼记•曲礼》曰:“男女无媒不交。”媒人不仅是一桩婚事成败与否的关键性人物,同时也决定了日后男女双方婚姻是否合适与幸福。在河曲民歌中,就流传了大量表达对媒人做主婚姻不满的歌曲,比如:“罩起笼节盖住锅,黑鬼媒人害了我。黑鬼媒人爱喝酒,把我问给鬼见愁。黑鬼媒人爱吃荤,把我问给活死人。”(《黑鬼媒人害了我》)又如:“一出大门花椒树,谁给咱管媒狼咬住,一出大门坐上轿,咱给媒人戴上孝。三苗苗榆树并排排,正好给媒人割棺材。”(《传不死鬼媒人死完了》)3.父母之命当地有句谚语:“女儿十三娘儿一般”,意思是说女儿家到了十三岁,父母就可以为她问婆家。旧时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很大程度上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很少会考虑男女双方真正的感情因素,因此也造成了婚姻当事者只能听天由命,任凭父母安排。由于双方缺乏感情基础,所以也造成了婚姻的不幸,但因为主事者是自己父母,也只能暗暗落泪,把所有的不满都在歌曲中抱怨出来:“青菜芜荽半畦畦,父母主婚不愿意。红油门拴黑漆漆,寻的个男人不如意。”(《父母主婚不愿意》)还有,“妈妈大大坏了心,寻的男人不依心。妈妈大大坏了心,把我葬在红火炕。”(《妈妈大大坏了心》)4.自主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是各个时代爱情的最高理想,在当地的传统民歌中,一部分勇敢的河曲女性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渴望,用非常直白和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她们勇于追求爱情的决心,同时把蔑视封建礼教和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现,如:“亲亲亲亲你不要抖,咱二人顶上两颗头。咱二人抱的紧紧地,哪怕人头落就地。咱二人抛上天大的胆,哪怕他两颗人头挂高杆。”(《铡草刀剜头不后悔》)再如“枣溜儿马两分披披鬃,你敢带来我敢跟。雪花落地化成水,死心塌地要跟哥哥你。哥哥走前我在后,咱二人至死走上一条路。”(《咱二人至死走上一条路》)
四、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④在旧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教育相对落后,民众普遍缺乏对大自然的科学认识,因此把不同的自然现象转化为了神灵主宰并加以崇拜,在旧时的河曲县,这种神灵崇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农神信仰
尚在远古时期,神农氏伏羲就开始教授人民农耕技术,因此伴随着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祭神活动也源远流长。在河曲400多个村落中,几乎每村都建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爷。每年开春准备耕种前,村民们都自发地去土地庙给土地爷焚香上供祈祷,祈愿丰收年!而等到秋收结束,要再次供奉土地爷表达谢意!当家中新娶媳妇时,也要由公公带领媳妇向土地爷敬供,如这首流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歌谣唱到:“土地老爷背锅锅,要问新人吃馍馍。(新媳妇送土地爷馍吃)土地今年五十九,要问新人喝烧酒。(新媳妇敬酒)你要敬供土地,住娘家是阳膛膛天气,你不敬供土地,住娘家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吃饭没米喝水没水,媳妇子你敬不敬土地?(新媳妇敬供土地)(《拜土地》)
(二)鬼神信仰
在河曲的大小村子里,几乎都建有规模不一的龙王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的两处龙王庙,“一处在旧县东门街,另一庙建于旧县城外。”⑤相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三是龙王的生日,因此每当此日都要举行盛大的龙王庙会,当地人称“神头会”。此外,求龙王降雨润苗也是当地村民们的头等大事,与供奉土地神相似,每逢春旱时人们会去庙中求雨,到秋收时节,还要再次上供龙王以表谢意。因此,当地许多村落都会在龙王庙前搭建戏台,方便求雨跪拜以及办庙会唱大戏。例如这首流传于1938年河曲县坪全村跪拜在龙王神位前来求雨唱的《献龙神歌》:“青龙青龙请在空,请在空中把雨生,咱求青龙爷早开恩,雨洒青苗救万民。拉阿弥陀佛,青龙爷呀……”。除此以外,为了祭祀走西口丧于黄河的船工们,河曲人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河灯节会,把365盏河灯放于河神庙前用于祭拜祝祷,仪式结束后将河灯顺着黄河水流向下漂去,目的是用来普度落水的鬼魂和其他孤魂野鬼,帮助其尽快投生转世。
五、结语
1、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2、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3、 九曲黄河十八湾
4、 鲤鱼跳龙门
5、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6、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7、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8、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9、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10、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11、 九曲黄河十八湾
12、 说尽黄河只为水
13、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14、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跛至天涯
15、 九曲黄河十八湾,一碗河水半碗沙
16、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17、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18、 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19、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20、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21、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22、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23、 天下黄河富宁夏
24、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25、 黄河清,圣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