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句【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描写春天的诗句【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描写春天的诗句 篇1

一、要注意把握诗词中的信息

诗词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把握这些信息对于鉴赏诗词极有帮助。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标题中的一个“伤”字即已奠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的不公正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基调当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当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目可推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在鉴赏时我们只有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析。如果考题提供了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我们必须重视。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注释将“枳花”解释为“枳花,落叶灌木名,春天开白花”,则这首诗所描写的时令当为初春,如果不注意注释中的信息,会非常容易偏执于“板桥霜”而误认为秋天。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后有注释:“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由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只要注意到这段注释,就不难把握了。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需要联系上下句感知,读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住这些信息,那么再来解析这首诗,一般是不会出错的。

二、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典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它们积淀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事物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寄托、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我们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有所了解,那么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古诗词很有帮助。如流水言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草喻恨(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春雨话悲(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柳”“柳枝”等意象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均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化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词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词的用典着手。例如南宋诗人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人。“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设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当然,从典故意义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必须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记,学做有心人。

四、要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词的意境常常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人、词人的感情也往往是用“景语”别致地表达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因此,要体味一首诗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便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词,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要学会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填词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诗词的创作。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词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词。如白居易的《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诗人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了柳树的处境;诗人写杨柳的处境实际上是写了自己的处境,这首诗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的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心情。

六、要把握抒情语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二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词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词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词人的心境与情感只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就可迎刃而解。如分析王维的《渭城曲》,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推知:这首诗表达了好友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情。

描写春天的诗句 篇2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5、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6、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8、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9、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

10、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1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4、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1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16、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17、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18、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9、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20、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2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2、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2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25、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2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27、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28、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9、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30、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4、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5、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3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3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3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9、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40、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41、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4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4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45、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46、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47、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48、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0、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5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52、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

5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54、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55、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56、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5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60、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61、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6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63、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6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65、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66、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67、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昚虚《阙题》

68、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6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7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7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7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75、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76、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77、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78、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7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80、蝶懒莺慵春过半。——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81、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8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83、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84、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85、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86、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8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88、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89、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9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二首》

91、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9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93、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9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95、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96、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画》

97、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98、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99、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00、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101、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102、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

103、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10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05、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106、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107、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108、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109、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110、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11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1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1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5、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116、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卢纶《长安春望》

11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118、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描写春天的诗句 篇3

一、结合总体风格,体悟主旨

宋诗总体风格是“生新瘦硬”。所谓“生新”,就是刻意求奇;所谓“瘦硬”(瘦劲),就是洗净铅华,刚健有力。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唐诗美在情辞,以韵取胜,浑雅、蕴藉、空灵。读唐诗就像品尝荔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读宋诗既像欣赏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又像品尝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如何结合宋诗总体风格,体悟主旨?请看全国卷Ⅰ中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一)

♥潘大临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潘大临这首诗首联写地势险要,虎踞龙盘:西山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渊,江中巨石嶙峋,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颔联写古贤功绩,波流万世:地势优越壮美,三国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丰功伟绩,就像滚滚东去的波浪奔流万世。这里写“虎穴”、“龙宫”,刻意求奇――生新;英雄伟绩,流之无穷,写得壮美――瘦劲。 颈联写沙明天阔,宿鹭飞鸿: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在那里栖息。仰视天空,开阔无垠,鸿雁高飞云端,似乎不是前移,而是后退。这一联炼字极见功力。“拳”是名词,修饰“宿”,名词状语,表现一种神态,是说“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得像拳头一样――瘦劲。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拳”与对句中的“退”相对,“退”字仅是字面上的借用,事实上飞鸿并没有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阔,鸿雁飞得太高,蓝天背景太大,使人无法觉得它们在移动。以“退”写“进”――生新,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拳”、“退”二字在诗中毫无修饰,洗净铅华――“瘦”。 至此,联系第⑴题中的设问,则不难作出答案。尾联写叹时思隐,垂钓归船:我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钓罢归来,驾着轻舟在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这一联先“点”后“染”,即先直抒胸臆,表达归隐之志,接着又紧扣隐逸之志,用“垂钓归船”之景渲染。联系全篇,诗人既缅怀、景仰古贤功烈,又向往隐逸生活。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这是故作平淡之语,在向往隐逸生活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不平,诗人又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这便是“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

全诗情感沉郁,内蕴深刻,深得杜诗五律之妙。潘大临属江西派,这一派奉杜诗为“祖”,诗人当然也不例外。若把握住了宋诗总体风格,从大处着眼,则不难答出上述第⑵题中的问题。

当然,这道试题,也可从常规思维来解答:①透视意象,感悟思想内容;②找出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③联系全诗,简要阐释。

第⑴题赏析字句。常规思路是:①辨析词性(动词、形容词居多),选出传神字句;②回归原诗,解释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烘托何种意境或表达何种感情。

“规范解答”古代诗歌中的风格特征,是赏析中的难点、热点。2008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不仅要指出风格特征,还要“简要分析”,2008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⑵题,要“简要分析”王观词“新丽”的特点。

【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野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二、紧扣流派特点,解读诗句

解读诗句,有多种渠道,紧扣流派特点进行解读是其中一种方法。

有的流派特点与宋诗总体风格一致,这类作品既可结合宋诗总体风格进行分析,也可结合流派特点进行解读,例如,上述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便是。有的流派则适宜从流派自身特点切入赏析,如革新派。

革新派是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宋诗中一个重要流派。如果说宋初白居易体、西昆体、晚唐体基本上还是沿袭唐风的话,如果说欧阳修、梅尧臣等复古派诗人才初步建立了宋诗自己的独特面目的话,那么真正做到“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的便是革新派。

特点:立意构思,一反前人,匠心独运。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苏轼的《南园》。语言特色:散文化、议论化、哲理性。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句中“不识……只缘……”、“不畏……自缘……”关联词语提示我们,这就是两个因果复句。阅读时,不必浅句深解。可以说,假如没有苏轼、王安石的力作,所谓宋诗散文化、议论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恐怕要大为逊色。因此在鉴赏革新派诗歌时,可先从语言角度切入,疏通理解诗歌。请看2008年上海卷中的宋诗及其相关试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很突出。首句“客思似杨柳”,就语法特点而言,是个主谓句;就修辞角度思考,是个比喻句,首联的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愁绪好像飘拂在春风里的千万条杨柳。联系上述15题,不难看出A项“赏析”错误,春风里“千万条”的“杨柳”,是比喻“客思”春愁的,并非实景。如果抓住句式特点,抓住句中主语“客思”,谓语“似”,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都是动宾结构,也是散文句式,其中“涨”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动用法,即“寒食泪”使冶城江水上“涨”。从句式特点入手,两个诗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倾泻而出的泪水使冶城江水上涨化为春潮,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来写哀痛之情,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也不难体会。这样上述15题正确项也不难选出。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两个主谓式结构的诗句。意思是头巾下的白发争着生出,镜中青春容颜早已淡去。诗句中的“雪”、“朱”二字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寄托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诗句上承悲凉哀思的生命体验,下启对个人际遇的万千感怀。 尾联是因果复句,直抒胸臆,意思是为官不快,所以,只想退隐山林,捕鱼打柴,终老一生。读懂了这些,由此不难看出,15题C项表述有误:“过早衰老”不是“辞官归隐”的原因。由此,也不难概括出全诗的内容:首联写的是客思之愁,颔联写的是寒食之哀,颈联写的是衰老之叹,尾联写的是为官不快。由此,也不难看出“客思”在诗中仅能统管首联。也不难看出D项说以客思“贯穿全篇”,这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由以上理解为铺垫,再来解答16题,何难之有?

宋诗流派纷呈,不同流派有不同特点,即使同一流派,也不是“千人一面”,如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这就是说,在具体解题赏析时,切不可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答案】

15.B

16.“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其他一些流派及其特点简介,见附录。

三、借助注释提示,巧解试题

试题中的注释就内容而言可分为三类:一是作者介绍,二是背景提示,三是词语解释。2008年高考古诗词曲鉴赏题,只有天津、重庆、湖南3家对材料没有注释。注释一般都与解题有关,是命题者的一种提示。在解题过程中,抓住注释,往往能触摸到了命题者的脉搏,找到解题的钥匙。请看2008年全国II卷中的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这道鉴赏题两条注释,注释①侧重说的是写作背景,是对理解内容主旨的提示。注释②是词语解释,是对诗句理解的提示。解读这首七绝,如果忽略了注释提示,则很难触摸到作者的脉搏,体味到作者的心声。小诗语言文字不算深奥,不看注释,也能知道个大概:

一、二句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暮春时节,丝丝细雨连续不断,互相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但春天是毕竟网不住的,风雨摧残,落花狼藉,在日暮时分,景象更加凄黯。三、四句写的是闲居生活的冷寂:闲居的地方宾客罕至,门可罗雀,只能在归鸟的鸣叫声中自己关上家门。

如果解读停留在这个层面,对作者情绪的理解,只能是通常说的春光易逝、春愁寂寞之感。而这样理解,就理解的深度而言,是不到位的;就解答试题中第⑵题而言,显然是未挠到“痒处”,未触到“痛处”。那么痒处、痛处在哪里呢?请看评分细则: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有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给3分。不难看出,“痒处”、“痛处”就在注释处。聪明的考生会巧借注释,挖掘诗歌的内涵。诗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也曾经宾客盈门,只是“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如今“门可罗雀、十分冷落”,这样的寂寞是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当官时的“热”到被免职时的“冷”。这一热一冷,既然使人感到世态炎凉。联系一、二句描写的景色,也不难理解景中隐含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惆怅。可见,抓住了注释,也便抓住了诗的灵魂,也抓住了解题的钥匙。

同样,上述第⑴题。如果能结合注解分析,“网”字的妙处则不难说出。

【答案】⑴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⑵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以看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四、认准题干指向,规范表述

就是弄清楚命题者的提问方式,不漏点、不偏颇、条分缕析地进行简要的表达。这里“不漏点”是指不能漏掉采分点。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8、9两题的提问方式告诉我们,这两道题鉴赏的重点都是“形象”。这类试题的规范答题模式通常是:①描绘诗中画面:忠实原诗,合理想象,既要想画内,也要想到“画外之画”。②概括意境特点:常用词语有,恬静、安详、优美、孤寂、冷清、清幽、萧瑟凄凉、雄浑壮丽等等。③评析作者思想。

第8题第一问比较简单,先描绘出诗中画面:潺潺小溪从山沟间流出,瑟瑟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林。路上有一个人抱着水瓮,隔着山谷露出寺庙的一角,让人联想到远处有座寺庙。再圈出画中“景物”: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便是采分点。漏“点”便失分。评分细则这样说: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概括意境特点。根据诗中溪水、秋风、山坞、落叶、寺庙等意象,再结合诗中意境,也不难概括出画面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第9题第一问要说出“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里“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就是通过合理想象,描绘“画外之画”。这“画外之画”要在“描绘诗中画面”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由潺潺溪水从山沟间流出,可联想到画外景趣是水声潺潺的描写;由瑟瑟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林,可想到“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由路上有一个人抱着水瓮,可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由山谷露出寺庙的一角,可联想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这样适当展开想象,使画面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态到动态,从画内到画外,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丰富了内容。这样先“条分缕析”说出“画外景趣”,再说“好处”,便是“认准题干指向,规范表述”。评分标准这样说: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8.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⒐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赏析诗法规范答题模式:①说出何种诗法;②结合诗句阐释;③表达怎样情感。如2008年江西卷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道试题“诗法”已挑明,直接“结合诗句阐释”即可。情感表达,可在阐释过程中表述,也可在阐释后进行表达。

【答案】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结合诗句阐释),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表达怎样情感);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结合诗句阐释),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表达怎样情感)。

赏析炼字炼句规范答题模式:①解释相关字句含义;②结合原诗描述景象;③点明相关字句作用:或扣意境,或扣情感。2008年全国I卷对“拳”“退”的赏析,全国卷Ⅱ对“网”字的赏析便是。

赏析风格规范答题模式:①说出何种风格,②结合诗句阐释。

以上是赏析宋诗的四种思维方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思考。也可以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不必拘泥某一种方式。

以上解题思路同样适用于高考中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诗歌的赏析。

【附录】

宋诗流派简介(按时间先后)

⒈白居易体:宋初诗人们主要是学习白居易,形成的诗风称白居易体,简称白体,主要代表作家是李、徐铉、王禹、柳开等。

代表作品如王禹的《乡行》、《泛吴松江》、《寒食》、《春居杂兴》等。

特点: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常常单行素笔,直写胸中所见;就艺术成就而言,白体诗人基本上没有离开白居易诗歌通俗、畅晓、平易、顺熟的特点。

⒉西昆体:是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这一派诗人自奉以李商隐为宗主,或咏前代帝王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更多的是咏物。这些诗堆砌典故,讲求声律,辞藻华丽,对仗工稳。

⒊晚唐体:王禹之后,白体诗人在诗坛上的影响随之消匿,代之而起的除了西昆体以外,还有晚唐体。代表作家有林逋、魏野。

特点:晚唐体诗人专意摹仿唐人,诗宗晚唐贾岛、姚合,喜欢在构思方面下工夫,所作限于近体而以五律为主,故境界多不阔大。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所见之景,抒清苦琐细之意,是此派诗歌艺术的基本特色。就作家的阵营讲,白体和西昆体均属在朝的高官或词臣,晚唐体诗人则不是在野的隐士,就是出家的和尚,如九僧。

⒋复古派:复古派诗人是以古文运动同样的精神来指导诗歌创作的,作品能反映民间疾苦,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等。

特点:诗宗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重古体而轻近体。在形式上却有意避开构成近体诗特点的基本因素一一对仗。追求散文的笔法,不是让思想倾向从形象的描绘中婉转曲折地流露出来,而是由作者置身其中,直抒胸臆,就是常说的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基本特征。

⒌革新派(见上文)。

⒍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诗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特点:江西诗派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理论上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如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作家。他早年作诗,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后来诗风轻快圆美。例如《春晚郊居》便是。

⒎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这一派诗人的共同特点是早期均学习过江西体,后来都摆脱了它的影响。

特点:思想内容上,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深刻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如实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民族感情。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即事名篇,别具风采。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陆游的《农家叹》、杨万里的《插秧歌》、萧德藻的《樵夫》等。这些诗避开王维、孟浩然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逍遥泉石之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以劳动为内容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⒏诚斋体:在中兴四大诗人中,最有个人特色的是创建了“诚斋体”的杨万里。

特点:题材新鲜,用语俚俗,自然风趣。

⒐永嘉四灵:指南宋中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四个诗人。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为之“四灵”;

特点:主张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在内容上,主要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在艺术上,精于五律,专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多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多表现隐逸、悠闲的情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刻心苦吟,刻意求工,注重锤炼字句。多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清新流丽。代表作赵师秀《薛氏瓜庐》。

⒑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其成员多是流落江湖的不得志之士。主要代表作家是刘克庄、戴复古、方缶等。

特点:江湖诗人多效仿四灵和晚唐体。追求苦吟,不用典,尽量白描,风格清圆轻灵。

描写春天的诗句 篇4

唐代诗人多有描写“出墙杏花”者。温庭筠的《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还有他的《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这些诗句都是写春天的杏花从墙内开出了墙外,但缺少意境;写诗的人似乎都没有注入真情实感,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特别强烈。他们的贡献在于捕捉到了春光的一种特点。

宋代诗人也多有描写“出墙杏花”者。陆游有一首《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叶绍翁同为“江湖派”的张良臣,有一首写杏花的《偶题》:“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应该说陆游和张良臣的诗,在写“出墙红杏”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们胜过唐人,但都不及叶绍翁。叶诗形象集中、感情浓厚、命意新警,这使得他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

叶诗下笔处似乎离杏花比较远,但他的目的是要给出墙的红杏创造一个条件。诗人“游园不值”在于他没有进园门,他猜想一定是园主人怜惜园门外小路上长满的苍苔,怕他穿木底鞋给踏出印痕,所以拒他于门外,那柴门虽久扣仍不开。这迫使他只好在园外赏春,但春光是不专属于某个人的,是锁不住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春意奔突的生动证明。四句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发展上层层深入,最后形成特写形象。由此,可见叶诗的写法,高于他的所有前人的描写。陆游笔下的形象给叶诗以启发,但陆诗描绘的是雨、云、柳、杏这四种形象因素构成的春天景象,很明显不及叶诗形象的集中;叶诗的尾句脱胎于陆诗,但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叶诗比之于其他许多描写杏花的诗,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叶诗中有人,这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他踏着苍苔走向园门,怕惊扰园主人,却又要劳驾园主人,他只能轻轻地扣敲柴门;大概是园主人对于满园春色管束得太严,很怕门开春去,所以有人叫门也不加理睬。诗人这时从墙外向墙里看,这是望春―――有一种被拒之门外而求之愈切的情感驱使。果然,春光不负赏春人,春色冲出了围墙―――有一枝红杏出墙,诗人的心理期望得到了实现,他不禁觉得园主人有违于自然规律,竟想给生生不已的春天以人为的限制,但终因红杏出墙而宣告失败。诗人的胜利满足感,取代了游园不值的遗憾和失望。这种细微复杂的情绪变化,是以前有关杏花的诗中所少见的。

叶诗命意别开生面,句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屐齿苍苔、小扣柴扉、园关春色、红杏出墙”,这些都是别具匠心的描绘;特别是“红杏出墙”的意境,前人写过多次了,都只是写“出墙头”,叶诗却以“来”结尾,把春色写得更有生气,给人一种春色扑人的情景―――人爱春光,春色应人,情与景合二为一。再者,如果没有最后一个“来”字,也是无法达成这一效果的。叶绍翁是充分利用了前人的艺术原始材料,又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而超越前人,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艺术描写上的后来居上,基础在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重点在于学习后的“居上”;没有做到“居上”,就是对前人的亦步亦趋,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存在。“居上”的关键在于学而能“化”,“化”在于对新意境的表现、在于创造自己独特的形象。

同样,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联奇句,是从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联句中点化而来的。在王勃的文中,是完全作为从滕王阁上放眼山原、川泽、江天、云衢时,游目所见的具体景色的一部分;较庾信写的皇帝郊行大射之礼―――一路上盖旗车乘、豪华俊丽的场面,王诗更加形象宏远、气魄开拓。

描写春天的诗句 篇5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

是谁在和鱼儿玩耍?

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每当到了春天,春姑娘就和我们一起 玩耍,一起成长……

每当到了春天,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刻。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春天的作文2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