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诗句【最新4篇】

滔滔不断的江水,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透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宽广。“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是她给了我们荣耀!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爱国的诗句【最新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关于爱国的诗句 篇1

因此,如何努力解决考生背诵过关与默写出错的矛盾,实现从口头到笔下零距离零误差,杜绝古诗文默写题型失分,是中考复习备考时须用心应对的一个方面。本文拟就从古诗文默写题型分类、备考策略和考查变式的角度,对甘肃省近五年语文中考试题中古诗文默写题目略作分析,以期有助于广大师生复习备考。

一。补充性默写

这种题型或给出上句,要求考生补充下句,或给出下句,要求考生补充上句,或给出中间句,要求考生补充前后句,旨在考查考生由此及彼,准确对应的记忆能力和书写能力。

真题再现:

2007年:(1) ,只欠东风。(罗贯中《三国演义》)

(2)野火烧不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2008年:(1)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刘禹锡《陋室铭》)

2010年:(1)“劝君更尽一杯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2011年:(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4)岁寒, 。(《论语》十则)

(5)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备考策略:作为近年来最为普遍的古诗文默写题型,补充性默写的难度在于“给出下句,默写上句”这种逆反思维定式的考查,考生复习时“熟读成诵”之余尚要“倒背如流”,背得出更要写得对,力求句句不含糊,字字不模糊。

二。理解性默写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文句的含义及其作用,针对题目的具体限制默写与题意对应的相关文句。

真题再现:

2010年:花开花落,无声无息。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才能够感受到夜深人静时空荡荡的山中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这是王维的诗句“ , ”所表达的意境。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也认为美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缺少“闲人”而已。

备考策略:复习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结合课文注释、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全面加深对相关诗文的理解,记其文字,知其含义。具体做题时,要仔细揣摩、认真体会题目给出要求默写的文句的意义或在诗文中的作用,避免模棱两可,确保答案的针对性与正确性。

三。拓展性默写

这种题型属同类归纳性默写,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规定的诗文类别,调动积累,举一反三,展开联想,触类旁通,默写出相应诗文内容。

真题再现:

2009年:诗词之中有四季。早春时节,白居易说:“几处早莺争暖树, 。”盛夏时节,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中秋月圆,坡说:“ ,月有阴晴圆缺。”隆冬雪后,说:“江山如此多娇, ”

2010年: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可谓比比皆是:松竹梅的品格,也在众多诗人的刻画中,更加丰满起来。请任意写出两句与“岁寒三友”相关的诗句。

2011年:孔夫子说仁者爱山。陶渊明爱山,让他感受“采菊东篱下, ”的平静;杜甫爱山,让他领略“ ,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苏轼爱山,让他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 ”的哲理。

备考策略:考生平时必须重视名篇名句的积累,博学广记,积少成多。考试时,腹有诗书,才能随意抽取,左右逢源,应付自如。

四。应用性默写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实际运用古诗文的迁移能力,即如何发扬古为今用的精神,引经据典,充实现代汉语用语过程中的文化底蕴。

真题再现:

2007年:初中即将毕业,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表现离别之情的古诗词名句,写出连续的两句,作为送给同学的临别赠言: , 。

2008年:人们常用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 ”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2009年:(1)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员边击缶边吟诵《论语》中“ , ”一句,喜迎各国嘉宾。

(2)好友相别,我们可用王勃的诗句:“ , ”送友人,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相隔再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备考策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多做迁移练习,在写文章或说话时自觉引用名句,增添文采,从而透彻理解名句含义,明确古今结合的切入点,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具备将识记的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

关于爱国的诗句 篇2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魅力 朦胧美 含蓄 艺术技巧

李商隐作为晚唐的著名诗人,爱情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爱情诗就犹似唐代万紫千红诗苑中一朵晚开的奇葩,以它无比的艺术魅力为千百年来的读者所倾倒。尽管我们并不能完全识透他诗句的含意,但仍非常喜欢它,觉得它很美。

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一种意境深邃的朦胧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峻含蓄的朦胧意境。诗意含而不现, 蕴意深广, 从而引发读者无尽遐想,千回百转,回味无穷。尤其是他独创的“无题”诗或类似的诗篇, 寄托深邃高远, 情致缠绵悱恻, 篇章华丽细密, 大都具有朦胧的意境。

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即以蓬山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此情此景,前途渺茫,与爱人会合无期,蓬山万里,青鸟难凭,但仍寄希望于使者――然而也深知这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罢了。诗句就这样笼罩在一片迷离的色彩中,令人怅然若失,又凭空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朦胧。

又如《无题四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中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首联说来已属空言,一去又成绝踪,待至梦醒后,已是月光斜照,五更钟鸣了。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这里作者渲染出朦胧的意境,为主人公制造一种怀人思远空寂孤清的氛围。接着写他追忆梦中的情景,啼哭难唤,梦醒后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见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糅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突跌宕,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朦胧恍惚的情怀。

李商隐的诗其所以具有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表现其内心复杂的情绪,这与他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烽火弥漫的乱世。他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少年寒微。李商隐在仕途上经历坎坷,他的感情婚姻生活也非常不幸,他一生的遭际,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欲回天地之志而成虚;爱情上的追求,又总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昔日昵交密友,旋即摧抑自己的势力;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在盛年奄然去世。这一切使他常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

二、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 内涵丰富, 读来耐人寻味

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包括一些以篇首二字为题者),有些是单纯的爱情诗, 有些则是托美人、香草以寄寓个人遭遇, 使它具有了双重内涵, 有了更普遍的意义。这些诗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对事业、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力量, 从而激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对此, 李商隐自己在《有感》诗中曾说:“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即是说他写过以微词寄意的作品,也写有只写男女之情并无寓意的作品。冯浩在《玉溪生诗笺注》中也说:“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 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冯浩的意见是正确的,对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两种情况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李商隐原本是有“欲回天地”的远大抱负,他关心政治,想挽救国家的颓局,无奈晚唐社会政治黑暗,加之宦官专权、朋党相争, 致使他没有干预朝政的条件,且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形成了他内心的矛盾。时代的悲剧造成了他个人的悲剧,从而形成了他的抑郁心理。他的希望与追求、他的失望与悲哀, 便在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来, 使爱情的歌唱与人生的感怀融成了一片,从相思的痛苦中透露出个人遭际的苦闷心声, 这就是写爱情诗有政治寄托的原因。试看他的《无题》(照梁初有情):

照梁初有情, 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 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局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冯浩说这首诗是“寄内诗。盖初婚后应鸿博不中, 闺人为之不平,有书寄慰”,似觉附会。但纵观全诗, 绝不仅仅是写一个女子对失去爱情的怨恨, 实在是含有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她的“有情”、“ 知名”, 喻诗人早年成名和对理想的向往;少女的美丽容质,喻诗人的出众才华;女子多次寄书达情, 但不被看重,她的失恋,喻诗人政治上的失意。他多次上书令狐, 希求援引, 但终成泡影。最后从突凸的棋盘, 联想到政治斗争中的波折,感到自己就是政治棋盘上一颗随时会被吃掉的小卒, 强烈地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他的《无题四首》中“ 何处哀筝” 一首寄意也很明显: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诗歌先从暮春三月美好的环境写起, 这时阳光明媚, 樱花盛开, 垂杨轻拂, 筝管相逐, 乐声悠扬。在这良辰美景之中, 贵族女子纵情赏游,及时行乐;而贫寒女子却无媒难嫁,自伤迟暮。这阳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情景, 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 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 越发触动了贫家女身世孤独之感, 增添了内心的苦闷和哀怨, 故归来后“展转到五更”,为自己的朱颜薄命而感叹。在这幅对比鲜明的艺术画面中,更加突出了寒士的落拓不遇和显贵子弟的仕宦得意, 寄寓了诗人在政治上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此, 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此是一副不遇血泪, 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 一语道破真谛。

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诸多名句, 如“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轻狂”、“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等等, 似对爱情充满无限痴迷, 又似对个人不幸遭际的沉痛倾诉, 从而使诗句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正是这种超越字句本身的深刻内涵,才使带有不同感情的读者有了各自的认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必定认为是写情,政治家必定认为是寄意, 从而使李商隐的爱情诗获得了如此永久的魅力。

三、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魅力还在于他那富有个性特征的高度的艺术技巧

李商隐爱情诗千百年来赢得无数读者的喜爱, 除其内容之外, 还在于他那富有个性特征的高度的艺术技巧。

李商隐写爱情诗,往往略去爱情生活的外在方面,如人物的外貌、恋爱中的情事等,而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人物内心深处的思念、追求和离别的痛苦、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等复杂情感, 从而充分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如著名的《无题二首》之一的“ 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诗中并没有具体描绘恋人形体、外貌、服饰等人物形象,也没有写人物相见和分别时的情事活动,而是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写出热恋中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表达出真挚缠绵的爱情。

李商隐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渲染一种迷离的意境,用移情于景的方法表达对爱情的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和那些艳体诗把恋爱情事做直露的琐屑描绘相比,自然品位更高, 也就更耐人寻味。如《如有》一诗: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徽。良宵一寸艳,回首是垂帷。

首联诗人以神女喻所恋之人,仿佛如在,他们相亲之后又旋即离去。额联写送处之所见,作者驰骋想象,仿佛相送于芭蕉碧绿、荷花艳红之地。颈联用《洛神赋》与《神女赋》中的神女喻幻觉中的恋人愈去愈远, 以至于朦胧渺茫。尾联言良宵美好, 但稍纵即逝, 现实是深夜独坐, 回首依然垂筛。诗人情之所注何在?系念之人为谁?诗中没有交代,他只是运用神话传说,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勾勒出一个朦胧而又“余味曲包”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深藏于心间的强烈而又执著的恋情。唯其意境朦胧,就越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象征和暗示,就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纵观李商隐的爱情诗,借助象征手法创造的朦胧意境比比皆是:恋人的容光绝艳和居处难窥,通过天尊楼阁中缥缈高远的意境来表现;悼亡的情怀和羁栖的寒峭, 融到银河吹笙、风帘残烛的倘恍境界;恋人的负约而走所引起的惆怅, 借助嫦娥神话来点染。这样的艺术手法, 虽受《楚辞》的影响, 但更主要的是李商隐的一种艺术追求与创造。

比兴、象征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 能够起到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大量运用了此手法, 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真情, 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在这里, 烛泪难止, 蚕丝不尽, 既有比喻之义, 也有象征之义。又如“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彩凤比翼双飞, 象征美满的爱情, 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 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近的双方心灵的相通, 这也是诗人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构思。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增强了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这是李商隐诗歌又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神话充满虚幻与奇思异想, 再加上李商隐隐晦的感情, 更增加了诗的迷离特色, 如《重过圣女祠》、《银河吹笙》等。而那首《锦瑟》的用典尤其叫人拍案叫绝: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 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 呈现出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感伤意味浓厚;“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虽不知出自何典, 也是着意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虚幻美景。这样, 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 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

李商隐用典,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所以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有学者评价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摆脱了当时写闺阁生活的庸俗情调,写出了在感情领域里对女性倾心悦慕而又寻求理解的爱, 表达了他们热烈执著的精神追求”。李商隐流传于世的很多都是他的爱情诗, 或者具体地说是失意的爱情诗, 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他的爱情诗, 色彩斑斓、情思婉转、意境迷离、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是对诗歌题材的创造性发展, 也预示了晚唐以后文人走向内省, 重视观照心态的新趋势, 同时又在一定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上架起了诗通向词的桥梁。这些深情绵邈的诗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在中国古典爱情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值得后来人关注和深究的。

综上所述, 李商隐特殊的经历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把爱情诗写得深邃朦胧,含蓄隽永,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这跟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分不开。他用诗歌来形象比喻自己人生经历,用一种美好情感的毁灭来展示现实中的悲剧,这既是李商隐对人世间诸多美好事物的不幸命运的概括,更是诗人自身一生美好精神追求惨遭打击的深远寄托。

参考文献

[1] 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张雅歌。西风残照――中晚唐五代著名文学家巡礼[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5] 杨季。关于李商隐爱情诗的研究[J].作家,2008(2).

[6] 罗锡诗。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朦胧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7] 梁仁盛。李商隐爱情诗艺术魅力探微[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

[8] (清)冯浩,注。玉溪生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关于爱国的诗句 篇3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主题; 分析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十四行诗中的第18首是莎氏十四行诗中最广为人传诵的一首,评论众多。一般认为,该诗是一首爱情诗,主题是赞美爱人不朽的美貌,然而笔者认为,该诗既非爱情诗,亦非赞美爱人的美貌,这首貌似爱情诗的诗赞美的是诗歌使事物永恒的功能。以下从该诗的结构功能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主题。

一、结构遵循传统,但功能偏离

首先,从结构上看,该诗是标准的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的结构,即诗共14行,分一个8行组(otave)和一个6行组(sestet);8行组中有两个4行组(quatrain),6行组中有一个4行组和一个2行的结尾对偶句(couplet)。诗押abab cdcd efef gg 的韵式,且以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写成。按照传统莎氏十四行诗的结构功能分配,一般第一个4行组先起题,给出一个议论的题目,并说明或议论;第二个4行组承接上题,更进一步议论或论证;第三个4行组进行转议,即不再顺接上题,而是要么对上题提出新意,要么进行小结;最后2行的对偶句是合议,即对全篇进行总结,往往多格言警句,是对诗主题的最集中、最精练的概括。换言之,传统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结构组其功能顺序一般都是起、承、转、合。然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虽然具有标准的传统结构,但其结构功能却与传统的不符,显示出其特异性。

诗第一个4行组起题为“我可否把你来比作那夏季”,并比较了夏季(当时五月称为夏季)与“你”。第二个4行组承接上题,继续把夏季中的物(即太阳)象(即美貌)与“你”进行对比。第三个4行组进行转议,并小结。前三句说“但你的长夏将永不会凋落/你的美貌亦不会丝毫消褪;/死神难夸口你在他的暗影里蹉跎”,符合传统的转议功能,但最后一句小结“当你在永恒的诗行中与日月同辉”,则不符合传统功能习惯,因为它不是对诗歌首句起的主题“我可否把你来比作那夏季”的逻辑小结,而是额外重点指出了“诗行”的作用,这就岔出了另外一条思路,不在原来的逻辑轨道上了。因此可以说,第三个4行组开始偏离了传统的结构功能,这种偏离在结尾的对偶句中更为明显。按照惯例,结尾对偶句应该是对诗首句起的主题“我可否把你来比作那夏季”的概括总结或提炼而不是歧离,但本诗的结尾两句却是对诗歌提升美至永恒的作用的充分肯定,与前面11行诗里论述的“我”、“你”以及“夏季”的关系没有多大逻辑联系,只是承接了第12行诗的议题。因此结尾对偶句已经完全偏离了莎氏十四行诗结尾对偶句的传统结构功能。由此可见,从结构功能上看,该诗在最后两个结构组中偏离了惯性的功能行为,因而诗歌起首提出的爱情主题一路走到诗歌结尾处时没有得到总结和升华,也就自我否定了本诗的爱情主题,转而成为一首弘扬诗歌功用的诗歌。

二、内容貌指爱情,结论突显诗歌

该诗在前11行中把“你”和夏季以及夏季的物象进行对比,极言“你”的优和好,同时赞美你的美貌的永恒,看起来真像是一个人对恋人表达无限深情的爱慕:“你” 不像狂风那样粗野,不像太阳那样过于炙热,或时阴时晴。“你”比夏季更可爱更温婉,也更长久;“你”的美貌超越了天地一切的大美,脱离了死神的掌控,甚至超越了时间而至永恒。这是何等高的赞美!而除了爱情之外,怎么还会有其他感情能让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如此之赞美?但是,这些貌似爱恋的内容,没有一处暗示或指出“你”是人(不论男女),也没有一处直接形容对方的容貌。因此“你”可以指人,也可以不是指人(也许就是美的化身)。因此诗中的爱恋也可以不仅仅指人间的男女爱情。该诗结尾三行是全诗的总结,极言诗歌在保持“你”的美的永恒上的重要性,实际上是转而突出了诗歌使“你”(甚至万物)不朽的作用,而不是顺接前面的内容来颂扬“你”的美及其永恒性。也就是说诗歌在结尾处改变了诗歌原来的预设,使诗歌从爱情(不论是人间的或非人的)的内容转向了肯定诗歌(或文学)这一体裁的保值功用。因此该诗貌似爱情内容的铺垫最终却成就了颂扬诗歌(〔〕文学)功用的主题。

关于爱国的诗句 篇4

关键词:认知诗学;概念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一。引言

Peter Stockwell (2002) 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蓝纯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分析了部分唐诗宋词,并提出了由初遇-钟情-欢会-分别-相思等5个基本步骤构成的中国古典爱情脚本;封宗信以认知诗学为视角,分析了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里的逻辑荒谬和悖论;李金妹、文慧、李宏鹤等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诗歌进行了认知解读,验证了该理论对解读英语诗歌文本的可行性。不少学者曾经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过李商隐的诗词,如胡菁娜曾专门讨论过李商隐诗词中的隐喻距离。鲍红(2006),刘羽,杨文地(2011)分析了他诗词中的隐喻,熊国华(1997)还专门总结过李商隐的概念隐喻系统。但这些学者都过分强调隐喻的认知理解机制在李商隐词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有些忽略在阅读理解诗词文本本身所体会到的美感及诗词的主要功能。本文章主要采用Peter Stockwell关于认知诗学的定义,以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为依托文本,细致探讨概念隐喻的体现以及隐喻为阅读诗词带来的美感。

二。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分析

诗人李商隐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其中有取材于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事物,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佛道故事中的人物。诗人运用这些现实和非现实的人与物创造隐喻时,手法十分灵活,有通篇写实的,有整章虚写的,也有将实物与虚事相糅合乃至融合无间的(鲍红,2006)。这就使得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形式多样,摇曳多姿,具有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下面我们以李商隐的一首无题为例,分析此诗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风”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是春天的特征。 大西洋的风刮过大陆,给这儿带来了第一丝春雨,但这时的风还不足以让花草繁茂。同时在中国“花”总是作为一种“美丽,易逝”的意象。所以,当秋天到来时,风靡了整个春夏的东风退回大洋。失去东风庇佑的花儿就会日益衰败,秋霜、冬雪让她们失去往日的光彩,同时她们日渐走向死亡的道路。

诗的前两句所包含的隐喻为情感是变化的季节。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本体隐喻这一概念。“我们通过某些物体或实体来理解我们的某种经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看做某种实物。一旦我们将某种经历物化,就可以指称、范畴化、分类和量化。”而本诗中的季节隐喻聚焦于季节和花草之间的关系。春天时,在温柔的东风下,花朵盛开,而秋天则会让花朵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在初春的季节东风还太弱小而不足以让花儿复活”。因此,上升到更深层次,这儿将爱情比作冬季。这个比喻非常新奇,因为很少有人将爱情比作冬季。春蚕在变成蛾之前会吐出蚕丝,中国人认为蚕吐丝将自己包成蚕茧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虽然它还活着,但不能活动,因此人们将它看成死的了。汉字“丝”和“思”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双关语,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想念。人类有很高级的隐喻机制功能,比植物高级,而植物比无生命物体又高级。人类实际有“人类是创造者”的隐喻。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至少用到了三种认知技巧:对两物体相似性的认识,又叫“属性映射”,对两物体关系的感知,又叫“关系映射”,还有对物体关系体系的认识,这能让人类理解更抽象的事物,又叫“体系映射”。在“属性映射”中,源域是春蚕,目标域为叙述者,两域之间形成映射关系。同时“丝”是源域,“对爱人的思念”是目标域。“春蚕的死”是源域,而“爱人的死”是目标域。在关系映射中,源域“春蚕吐丝的过程”与目标域“对爱人思念的痛苦”,源域“春蚕的死”和目标域“爱情的终结”分别形成映射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仅限于此而忽略体系映射的话,对诗的理解就会片面而不够完整。体系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商隐的诗为什么神秘有深度的原因。我们仔细研读诗句,就会发现“丝(思)”这个双关语构成了体系映射,因为“思”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本诗中“丝”就由具体的意象抽象成了不具体的情感。诗人含蓄,没有直接用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间。从句法角度,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完整的双重结构,“春蚕的死”映射为“叙述者的死”,“死”映射为“对爱人的思念”,“吐完丝”映射为“对爱人思念的结束”。诗人利用同音词,使用相同的动词,将两个句子融合成一个句子。也就是说,本来需要两个句子来描绘春蚕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但诗人很好地掌握了暗含的技巧,将两句合成一句,极大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语义角度,诗词从对春蚕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爱人的思念,名词“丝”与“思念”的“思”同音。通过这个词,读者便能领略到诗人所暗含的意思了。因为春蚕会一直吐丝直到死去,叙述者也会一直怀念他的爱人。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可以使我们将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起来(Lakoff and Johnson,1989)。又长又亮的蚕丝使我们想到不定的无尽的爱情。因此,诗句的语义通过体系映射与结构联系了起来。此映射有利于诗句的衔接,使读者理解诗人的意思。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知道如果点燃蜡烛,它会一直燃烧直到燃尽。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会产生淌蜡,就如同人类的眼泪一样。源域“蜡烛”映射到目标域“人”,“淌蜡”映射到“眼泪”,这些是实体隐喻。“蜡烛燃烧尽”映射到“死亡”,这是关系隐喻。从系统映射看,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诗人将“蜡烛”和“相思之人”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能流“泪”。因此,就是“泪”这个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将两个意象结合起来。当诗句到“泪”时,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叙述者浓烈的爱情:生命但在,爱情长存。

最后一句诗主要描绘了一个神话故事,诗人将自己深爱之人比喻成一个住在一个遥远神秘山上的一个仙女。因此,他只能通过青鸟来传递自己对仙女爱慕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此时充满大量隐喻,它们为整首诗添加了许多信息,同时增加了许多模糊感和神秘感。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在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对爱人深深的爱之前,这些隐喻构成了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隐喻才使得诗富有诗意,使得诗区别于日常语言,并且在语义上扩展了诗性语言的内涵。

三。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通过对诗句的研究,分析出了该诗当中的所有概念隐喻,得出了许多违反人类常规思维的隐喻种类。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同时文章还探究了概念隐喻对这首诗的作用---帮助诗人表达自己含蓄、炽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通过诗句领会到诗人的意图。因此,这些隐喻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鲍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4-87.

[4]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5]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6]刘羽, 杨文地。 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J]. 学术论坛, 2011(7): 95-103.

[7]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